•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数学学习 > 正文

    [“以夷制夷”:不教而教的高境界]以夷制夷

    时间:2020-03-01 07:21:4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以夷制夷”用于语文教学,不但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叶圣陶先生早就明确提出“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的著名语文教育观,“以夷制夷”在语文教学中的成功运用,正体现了不教而教的一种高境界。
      关键词:“以夷制夷”;语文教学;主动性;积极性;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教而教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1)12-0019-02
      “以夷伐夷”出自南朝杰出史学家范晔:“议者成以羌胡相攻,县官之利,以夷伐夷,不宜禁护。”(《后汉书・邓训传》)到了宋代王安石那里,演变为“以夷制夷”。
      “以夷制夷”旨在制造、利用夷族之间的矛盾,令彼相互冲突,以削弱其力量,达到统御的政治目的。
      旧瓶亦可装新酒。“以夷制夷”用于语文教学,不但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有利于培养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全国先进德育工作者、北京十中高级教师黄加灿就很善于运用此法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语文课上,有学生表示不理解“煞风景”的意思。对此,黄老师不直接作出解释,而是转问全班学生:“‘煞风景’是什么意思啊?”大家纷纷,一会儿就有人叫起来:“‘煞’的下面没有‘风景’这两个词儿!”
      黄老师不教查找这个词的方法,又问:“‘煞’字这一项找不到,那可怎么办呢?该怎么解释‘煞风景’啊?”
      学生们鸦雀无声。“上屋抽梯”,没有退路,只好自己想办法。
      终于有一个学生查到了这个词。见目的已经达到,黄老师又乘胜追击:“给大家说说,你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
      原来,那位学生在“煞”字下面找不到“煞风景”,但里面有“煞同杀”条,于是改查“杀”字,果然找到了。
      黄老师连设三问,由浅入深、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总结,用心良苦地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解决问题,并从中发现规律,归纳学法,学会迂回式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这样的“以夷制夷”,无疑是成功的。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语)现代科学发展的历史表明,每一个问题的提出都可能导致一门新学科的诞生或一种新技术的应用。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更应充分发掘文本的思维训练价值,运用“以夷制夷”之策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有位老师教《死海不死》(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一文,他先让学生把课文默读一遍,然后要求大家分两个环节――“问难”环节和“质疑”环节――向老师和全班同学尽量多提问题。
      先看“问难”环节。
      由于有了课前的充分预习,老师稍加点拨,学生便提出一系列不同层次的问题:
      ①课文的题目是“死海不死”,既然是“死海”,怎么又说“不死”,最后又说“死海真的要死了”?
      ②“死海不死”的第一个“死”和第二个“死”意思一样吗?
      ③课文中说“较深的北部,数百年后也可能干涸。那时,死海真的要死了。”第一句中的“可能”就是“也许”的意思,和第二句中的‘真的’是不是自相矛盾?
      ④“较深的北部,数百年后也可能干涸”这句话有问题。课文中说死海最深的地方大约才400米,又说水面每年下降40到50厘米,照此推算,数百年后肯定会干涸,怎么说是“可能”干涸?
      当然,问题的解决还是得“以夷制夷”。
      再看“质疑”环节。
      如果说“问难”仅止于学习的疑难层次,那么,“质疑”则是在此基础上对文本的批判,因此更具挑战性和创造性,难度也更大。教师不但要精心预设,还要善于引领。
      这位老师见学生们一时哑然,便率先提出一个问题以“抛砖引玉”:“没有问题很可能是最大的问题。我就发现课文中上帝造海神话的末句和这个神话的情节有矛盾。既然整个村庄都沦为‘一片汪洋大海’,怎么又说上帝‘让他们既没有淡水喝,也没有淡水种庄稼’?大家认真想一想,找一找,看课文中还有没有类似的矛盾?”
      经过短暂的思考,就有学生提出了下面的问题:
      我认为作者对确数和约数的运用自相矛盾。课文中说“海水平均深度146米,最深的地方大约有400米”。最深的地方是约数,平均深度却是是确数,根据约数怎么可能算出确数?如果平均深度要用确数,那么最深的地方也应该用确数:如果最深的地方用约数,那么平均深度也应该用约数。
      不但提出问题,还连带解决了问题,所谓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不亦此乎?
      而在语文教育中把“以夷制夷”的神奇效应发挥得淋漓尽致的,当数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魏书生。魏老师从来不给学生留统一的作业,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自己给自己设计作业。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他从不出题考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出题,并鼓励学生在规定范围内花样翻新,充分发挥聪明才智;他引导学生利用假期自学整册新教材,学习前先每人写一份教材分析(内容包括:列生字表、列生词表、单元分析、习题归类、知识短文归类、书后附录、列文学常识表),写完以后,再按类自学……正因如此,魏老师教语文,似乎不花大力气,却效益特高。
      魏老师又当校长,又当书记,又当语文老师,又当班主任,每年有三分之二时间在外讲学或开学术会,然而学校和班级各项工作照常运转,学生的成绩依然名列前茅。不少老师慨叹“魏书生的教改经验学不来”。其实,真正学不来的,恐怕是他对于“以夷制夷”之策的神乎其神的运用吧。
      早在上世纪60年代,叶圣陶先生就明确提出“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的著名语文教育观。1978年教育拨乱反正之初,叶老再次重申:“教师教任何功课(不限于语文),‘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用不着‘教’。”(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以夷制夷”在语文教学中的成功运用,正体现了不教而教的一种高境界。

    推荐访问:以夷制夷 不教 境界 “以夷制夷”:不教而教的高境界 不教而教的高境界 不教而教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