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数学学习 > 正文

    蛹化蝶 水穷云起,破蛹化蝶

    时间:2019-02-03 03:16:2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 新课改、新课标提出的新要求,新高考的需要同现实教学之间的差距,敦促我们努力提高课堂效益,让课堂活起来。作者结合教学实践经验,阐述了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些许体会。
      关键词: 新课改 新高考 历史课堂教学改革
      
      一、为什么要倡导课堂教学改革
      1.新课改、新课标的要求。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高中历史教师必须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式,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
      2.应对高考的需要,试题呈现方式多样化。
      (1)试题新颖性:是指试题提供的问题情境和历史背景,不是指考查的内容。
      北京高考卷2011年第16题:诗歌“九州缩地凭挥翰,四海披图当泛槎(木筏)”。这是近代诗人张维屏对一部著述的称赞。这部著述是(?摇?摇?摇?摇)。
      A.《海国图志》?摇?摇?摇?摇B.《资政新篇》
      C.《变法通议》?摇?摇?摇?摇D.《孔子改制考》
      2011年江苏省历史高考20道选择题全部是材料情境题,没有一题可以一眼看出答案。而2007年江苏高考中24道选择基本都是记忆题。
      新颖的材料情境决定了学生不可能再像以前一样只要把书背好就能考好,必须真正掌握历史学习研究的基本方法,才可能得分。
      (2)试题开放性。试题的开放性,主要表现有问题答案、设计方案、评价观点的不唯一性,具有更多的灵活性,更好地发挥考生的主观能动性。
      江苏省2011年高考第22题:(3)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陈旭麓先生提出的观点。(6分)
      (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00字左右。)
      3.教学实际所迫。
      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加上绝大多数学校领导及家长以分数作为衡量、考核教师的唯一标准,在江苏省高考“3+2”新模式下,领导与学生对历史学科重视程度不足,学生学习主动性严重欠缺,不愿意在历史上花时间。
      二、如何倡导课堂教学改革
      1.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有着显著不同,它只提出了教学内容的框架,核心是“课程目标”,现在依据一个课程标准就能编写出四种不同版本的教材。这就告诫我们一定要转变观念,从教教材变为“用教材教”。这就需要我们对教材做更多的研究,而不是一味迷信教材。
      必修三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下设两课: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第六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下设三课: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第17课:毛泽东思想,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这两个单元设计中,近代史与现代史交叉,把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与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割裂,既不科学,又增加了讲解的难度。
      第15课:近代后期思想解放的潮流,下设两个子目: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毛泽东思想的形成。第一个子目介绍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及其在中国传播的简况,第二个子目重点归纳毛泽东思想形成过程。第16课:现代中国重大理论,下设三个子目:毛泽东思想的发展,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三个代表”思想。第一个子目介绍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理论;第二个子目从“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写到党的十五大,着重介绍邓小平理论形成的过程;第三个子目着重讲解“三个代表”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剖析其主要内容及意义。
      如上调整,既可以避免近代思想史与现代思想史交叉,又有助于学生对近代思想史的完整把握,且近现代中国思想发展的阶段线索比较清晰。是否合理,敬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2.以问导学。问题教学首先要解决“问题”是怎么来的。我觉得这里的“问题”主要不是指教师设计问题,而是教师通过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其对课程内容产生问题,然后在教师的策划下,通过探究(阅读、思考、研讨、展示),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主导,起组织、策划、指引作用,主要是通过课前策划,把握课堂讨论问题的目标指向、问题的难易度(如学生思维层次偏低时,我们多问几个“为什么”,通常就可以把问题向深层次推进);学生是主体,让他们在参与中,熟悉历史研究的过程与方法,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科能力。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生思维充分发展的过程,也是教师思维发展的过程,教学相长、共生;“过程”不是“过场”。
      如:近期英国伦敦发生骚乱,英国首相卡梅伦召开议会紧急会议,商讨如何应对,但英国王室却没有任何反应,这是为什么?
      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国王是“虚君”,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首相是国家最高行政首脑,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
      什么叫君主立宪制?英国为什么能在400多年前确立这样的政治制度?它是怎样建立的?这种政治体制对当时的英国及后世产生了哪些影响?
      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掌握君主立宪制概念、建立的原因、过程及影响。在此基础上,再以当代现实设问:
      英国前首相布莱尔追随美国出兵伊拉克,因而在国内饱受争议,你认为:
      内阁成员大体上是赞成还是反对?为什么?
      赞同。集体负责,共同进退。
      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如果反对,布莱尔会不会为此而撤兵,为什么?
      不会。首相掌握行政大权,不对国王负责。
      如果议会中大多数都极力反对,结果又会如何?
      议会可以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要求内阁下台;内阁要么下台,要么宣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三、实施课堂教学改革的好处
      很多学生谈到学习历史的方法,除了背诵就是背诵。这主要是因为他们不了解历史学习。此外,历史学科讲述的都是过去的人和事,教材由于受编写时间的束缚,内容的滞后性更加明显,如果我们讲课总是就书讲书,甚至是照本宣科,那么必然使学生误以为历史课要学的东西就是书本上的那点文字,只要背诵就可以,久而久之,学习历史的兴趣必然越来越淡薄。历史的一个主要功能是以史为鉴。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从历史的角度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和全人类的历史命运。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所以,我们不是教学生记住一些历史知识,而是要让学生学会用历史观分析、解决问题。我们应当力图让学生学会用课本的历史知识来分析当今社会的现实问题,帮助学生解决身边的问题。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促进人格和个性的健全与发展。
      综上所述,在教学实施阶段,我们还要意识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没有绝对一定的答案,有时学生会产生一些预想不到的问题,需要我们根据现场情况,合理引导,运用科学方法,和学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无关紧要的问题则可以和学生约定课后个别交流。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推荐访问:化蝶 水穷云起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