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理科资料 > 正文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视野下对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的理论探源

    时间:2021-07-08 04:02:2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从理论上规约着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本质属性,而且在实践中为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建设提供有效的制度路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当中继承与发展的重大理论成果,具有着极为深刻的理论价值维度。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经济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中图分类号:F0-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6-0001-03
      
      前言
      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有着极为严谨缜密的知识架构的科学理论体系,一方面,以其深厚而丰富的理论内涵推动着人文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另一方面,又以其鲜明的实践性与革命性指导着世界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斗争运动以及当今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与发展。其中,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三大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仅以其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规律的深刻认知与批判,而且由于对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理论本源性规约,彰显出强大的学术生命力。
      诚如恩格斯所言,“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其真理性的理论内涵指导着中国经济制度的确立与运行,同时,又以其丰富的理论内核实现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方式和前进方向的有效规约。
      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架构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一个集合式概念,其包含马克思经济学和后马克思经济学两个部分。前者指仅由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源性经济理论;而所谓“后马克思经济学”,有别于以拉克劳、莫非为代表所提出的“后马克思主义”,而实指由列宁、斯大林所开创的苏联及东欧国家的社会主义经济学,以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言而简之,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架构中,后马克思经济学禀承了马克思经济学最为根本的理论观点与学术立场,在不同时代背景下深入结合不同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实践中得以继承与发展,并由此实现了对源理论的突破与创新。从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理论架构上具有着马克思经济学与后马克思经济学鲜明的辩证统一性。所谓统一性,主要体现在二者具有一以贯之的学术立场、理论观点与研究方法。首先,均以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为理论基础,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为研究视角,以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其次,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均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以按需分配为最终目标适时合理地进行按劳分配,充分体现并发挥国家的领导力与统筹力。最后,二者均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和开拓创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格为内在要求。而所谓的矛盾性,是基于二者的时代差异性所促成的实践现实性在微观层面上表现出的对立统一性。马克思经济学的基本学术立场基于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不可共存的深刻对立,而导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市场经济理应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终结而消亡,全社会的公有制应作为社会主义社会首要的经济特征的结论。然而,后马克思经济学的产生背景却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社会制度共生并存、竞争合作;同时,对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认识亦随着各社会主义国家以实现发展生产力、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经济建设的改革实践中不断地深化,对于“市场经济”的理论认识亦突破了固有观念的束缚,走进了国民经济的制度框架与现实运行之中。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作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了对马克思经济学基本原理在深入结合中国革命与经济建设具体实践中的根本性继承与突破性创新,其以毛泽东经济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为内容主体。特别是从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并不断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作为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最为重要的继承成果,其以丰富的理论内涵,促进并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同时亦彰显出日益广泛的现实影响力与学术魅力。
      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视野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市场经济,主张应与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一同消亡。因为在马克思看来,对商品生产存在有决定意义的条件是私有制。那么,设想当以私有制占统治地位的资本主义社会最终被社会主义社会所取代——将是一个没有商品、没有货币、没有市场,一个自由、平等、公平的发达社会,一个实现了生产资料的公有化、物质资料生产的社会化、社会资源配置方式的计划化以及个人生活消费品按劳分配的社会。毫无疑问,由于实现了生产资料和产品的社会所有,社会所有制的实现意味着阶级差别的消灭,从而商品生产也就变得不必要了。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商品生产予以了否定。其中,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将社会主义社会无商品、无货币的思想表述得非常明确:“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地位也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
      然而,在马克思经济学基本原理中并非没有有关“市场经济”存在合理性的立论依据。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将未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划分为两个发展阶段,而在共产主义第一阶段之前,亦存在一个过渡时期,即无产阶级专政时期。1852年,马克思在致约·魏德迈的信中指出:“这个专政(无产阶级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产阶级社会的过渡。”那么,过渡时期存在的必然性,使得马克思并不否认由于剥削阶级的未消灭而导致商品生产存在的合理性,因为商品生产的消除是有条件的,即其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紧密联系。这亦成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逻辑切入点。因而,邓小平提出,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属于“不够格”的社会主义,毫无疑问,在这样的历史阶段,利用“商品生产”的客观实在性,用“市场手段”发展生产力,从而逐步实现社会所有制,以全面改造旧社会。
      诚然,马克思经济学主要是批判的经济学而不是建设的经济学,即它的主要任务是为无产阶级谋求解放斗争提供理论依据,至于无产阶级为之奋斗的那个新社会是个什么样子,怎样去建设,仅仅给出原则性指导。正如马克思所说:“在将来某个特定的时刻应该做些什么,应该马上做些什么,这当然完全取决于人们将不得不在其中活动的那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但是,现在提出这个问题是虚无缥缈的,因而实际上是一个幻想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唯一答复应当是对问题本身的判断。”
      因此,社会主义究竟如何建设,就应当与社会主义时代的人通过实践来回答,而回答本身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甚至是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商品”和“市场”概念的突破性认识直至社会主义社会对其在经济运行中的实际应用,就是马克思主义自身内在规定性和理论发展性的必然结果。
      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可以通过马克思经济学的原生理论而探寻到有关“市场经济”的存在依据与合理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为重要的体现在中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即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反映在公有制经济内的公有资本,是国家和集体对劳动者剩余劳动的占有与支配,体现着公有制条件下的价值增殖的一般经济关系。而在公有制(公有资本)条件下,劳动者的劳动同样分成为两个组成部分,一部分是得到社会补偿的必要劳动,即有酬劳动;另一部分是超过必要劳动以外的劳动则为剩余劳动,即无酬劳动,由国家和社会共同占有和支配,以用于公共事业的支出。公有资本既然作为一项资本,不仅受价值增殖作用而以“G—W—G”运行,而且劳动者的劳动存在劳动成果交换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使得“商品”和“市场”在现实经济运行中存在发挥作用的必然性。因此,市场经济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

    推荐访问:探源 马克思主义 中国 市场经济 经济学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