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任务驱动法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优缺点

    时间:2019-02-11 03:29:2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模式。本文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任务驱动教学思想的指导下,结合地理课的特点,探索在地理课中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的能力,以增强学习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任务驱动式”教学法 教学模式 注意 问题
      
      在地理教学中,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地理是一项特别重要的任务。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能力?如何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能力?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任务驱动”教学法脱颖而出。它受到了许多教师的喜爱,但事实上还有许多教师并不是十分了解。“任务驱动”教学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呢?
      
      一、什么是“任务驱动式”教学法
      
      单从“任务驱动”字面上看,好像是学生在教师布置的“命令(任务)”驱动下完成某些学习,如果这样的话,那学习过程就不是主动积极地学习而是被动消极地学习了,学生主体仍然没有从被动地接受知识中解放出来。
      我们这里所说的“任务驱动”是建构主义理论中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师把教学内容分解到精心设计的一系列任务中去,学生通过对所提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并找出哪些是旧知识,哪些是新知识,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从而获得真正的知识和学习能力。在这里,任务的确定、完成,对完成任务情况的评估成为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由传统的“主角”转变为“配角”,学生也不再把学习当任务,而是根据任务需求来学习,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寻求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是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种教学方法,从教师的角度说,“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适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学生的角度说,“任务驱动”是一种学习方法,适用于学习技能型知识,尤其适用于学习获取信息、处理信息、整合信息类的知识和技能。
      
      二、“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示例
      
      “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和教师的点拨,自己解决问题。其模式如下:创设情景,精心设计任务→任务驱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交流或归纳→检验与评价,巩固练习。具体教学过程举例如下:
      (一)创设情景,精心设计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在教材中的每节设计一两个大任务,再将大任务分为若干小任务。每个大任务出示时,要给学生创设一定的学习情景。例如学习“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一节时,设计两大任务,一是气温的变化,二是气温的分布。出示“气温的变化”这个任务时,先出示气温变化的视频,然后提出,气温在时间上的变化如何表示?最后出示任务。每一个大任务又隐含了几个小任务,例如,在气温的变化任务中隐含着本节的几个知识点:气温曲线图的绘制;气温年变化图的判读;气温日变化图的判读;判读不同地区气温年变化图。这四个知识点分别设计在四个小的任务中。每一个任务的确立都根据学生现有知识状况、教学内容的统筹安排而定。
      (二)任务驱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第一,师生共同分析完成任务的方法和步骤。
      每一个任务中都包含着新、旧知识,学生接受任务后首先思考如何去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将会遇到哪些不能解决的问题。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也是他们想要知道的知识点,此时教师再将新知识传授给他们,这就调动了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
      例如学习“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时,要求学生完成气温曲线图的绘制任务。给出任务后不要急于讲解,讨论、分析任务后,提出的问题,一些是以前已学过的,让学生依据学过的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设计出绘制方案后绘图,学生绘图完成后展示交流;另一些是没有学习过的,如引导学生说出如何判读气温曲线图,并得出判读气温曲线图的一般方法,即隐含在任务中的新知识点,这也正是这个任务所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适当讲解或自学或协作学习,完成任务。
      问题提出后,就需要开始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了,老问题学生自己解决,新问题要通过师生的共同探索解决。每次授课的时间不超过3~10分钟,然后让学生动手进行一个与刚才授课内容有关的练习或活动(即完成一个小任务)。学生们听了一段课刚开始走神,思路立刻又被下一活动拉了回来。活动(任务)做完,接着刚才的兴奋劲儿,下一部分的授课又开始了。这样,学生的思路始终跟着教师的授课内容,他们在小组活动中及时强化了所学的知识,完成任务时又获得了一种成就感。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指引完成任务的途径;学生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了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
      (三)交流或归纳。
      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展示、交流本组任务完成情况。作品若是地理探究小报告、地理手抄报、地理图标,课后张贴于教室,供大家阅读。每一小组汇报交流之后,教师将这部分必须掌握的内容制成课件,展示给学生看。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特别是一些学困生,也体现了转变学习方式,先学后教的策略。例如学习“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一节时,可将学生绘制的气温曲线图课后张贴于教室,供大家阅读。
      (四)检验与评价,巩固练习。
      任务的完成不等于学习的结束,学生反思问题解决的过程,进行相互评价或自我评价,教师适当作出点评,并帮助学生作归纳与总结。当然原则上检验与评价以鼓励为主,可以这样说,学生做的永远是对的,问题出在教师的引导上,这样我们就容易理解了。
      
      三、“任务驱动”教学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把好任务设计关
      “任务驱动”的特点之一就是围绕任务展开教学,因此任务的设计、编写非常重要,首先,“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求教师在学习总体目标的框架上,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第二,“任务”设计要符合学生特点。不同学生,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异。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做到因材施教。第三,“任务”设计要注意分散重点、难点。第四,“任务”设计要注意科学性。
      (二)教师必须进行角色转换
      “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因此教师必须进行角色转换。
      角色转换有两重含义:一是从讲授、灌输,转变为组织、引导;二是从讲台上讲解转变为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交流、讨论,共同学习。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必须明确自己所担当的角色,认识到学生的知识不是靠教师的灌输被动接受的,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主动建构起来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可有可无、无事可做,而是比传统教学中的作用更加重要、更加不可缺少。
      因此,不能认为只有站在讲台上讲课才是教师的本分。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中,教师要充分地了解学生。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教师应该为学生搭起支架;在学生学习不够主动时,给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究;在学生完成基本任务后,调动学生的学习的欲望,进一步完善任务的学习;在任务完成后及时做好评价工作。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与学的结构,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除了具有辅导者、引导者的身份外,不具备其他任何权威身份。
      “任务驱动”教学使学习目标十分明确,适合学生的特点,使教与学生动有趣、易于接受,从而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人民教育出版社.
      [3]陈澄,樊杰主编.全日制义务教育地里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
      [4]实施任务驱动,激活计算机课堂.http://223.省略.
      [5]王淑君,陈丽,施书恩.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研究.北京师范大学.

    推荐访问:地理 驱动 教学中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