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话语有背景,解读须思量

    时间:2021-04-07 12:01:5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关键词]话语背景,阅读障碍,解读。文本高考题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2)09—0012—04
      每道历史试题或材料的背后,总隐藏着一定的话语背景。这些背景知识的缺乏,往往成为学生难以逾越的“天堑”,而且也对教师正确指导学生造成了困扰。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积淀,还要有宏阔的文化视野。
      文化分中外,译解两不同
      ——两个面目全非的美国“政府” 我们先看一道高考模拟题: 例:在汉译的“美国政府”一词中,“政府”的英语原文是"GOVERNMENT”,而在汉译的所谓“克林顿(1993——2001年担任美国总统)政府”一词中,“政府”的英语原文却是"ADMINIs—TRATION”。这显然是两个长得面目全非的完全不同的英语单词……“GOVERNMENT”,它的主要含义是“政府”,“政体”……“ADMINIS—TRATION",它的主要含义是“管理”,“行政机构”……查一查英语世界出的词典……跟在克林顿后面的“政府”(ADMINISTRATION)。我看到,除了类似英汉词典的“管理”,“行政机构”之外,它在作为专有名词(第一个字母大写)时,……它明确指出,这只是指政府的“执行分支”的官员和他们的政策及原则。
      ——林达《近距离看美国之二·总统是靠不住的》
      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这“两个长得面目全非”的政府分别指的是什么?如此构建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题中素材出自美籍华人作家丁鸿富、李晓琳(曾合用笔名林达)的著作。此题甫一出现,就让不少学生疑惑:“GOVERNMENT”和“ADMINISTRAON”在汉语中都被翻译成“政府”,为什么还要区分成“美国政府”和“克林顿政府”呢?难道一个国家有两个不同的“政府”?抑或“美国政府”与“克林顿政府”根本就是一回事呢?
      尽管汉语表达中总是将两个英语单词翻译成相同的内容,都代表“政府”,但是,在英语语系,至少在美国,他们从来不随意混用这两个词。克林顿名字的后面,从来都不是“GOV-ERNMENT”这个“政府”,跟在他后头的,一直是那个绕口的“ADMINISTRATIONEli”。
      赵宝煦先生区分了西方总统制国家和议会内阁制国家“政府”概念的不同含义。他认为西方“政府”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实行总统制的国家,政府通常是指中央和地方政府全部的立法、行政和司法等机关。这就是所谓广义的解释。在实行议会内阁制的国家,政府通常是指中央和地方的行政机关。这就是所谓狭义的解释”。因此,翻译时必须弄清楚“政府”的文化语境,区分总统制类型的广义政府文化语境和议会内阁制类型的狭义政府文化语境境。
      所以,在美国这样一个三权分立的国家(State),政府(Government)由立法、执法和司法机构构成。Administration(行政)只不过是美国政府(即联邦政府)的一部分,在美国人的法律意识中根本就不会有布什政府这样的概念,只会有布什行政分支的概念,而布什行政分支(Ad-ministration)根本就代表不了美国政府(Ameri-can government)。
      这样也解释了,在外交领域,为什么我们常常感到美国的“XXX政府”说话出尔反尔。因为它不代表美国“政府”,它不可能“算数”,也没权力“算数”,只有掌握立法、行政、司法的“美国政府”认同了才能真正算数。这是美国贡献给世界的一种精巧的制度设计。通过三权分立、权力的制约与平衡,避免了绝对权力的出现,有效地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
      由此可见,这个问题看似翻译上的偏差,实际上是对不同制度下文化差异的认识不足。这就提醒我们,只有对外来文化充分了解、准确把握,才能实现翻译上“信”的目标,也才能保证文化语义的准确传递和对历史问题的正确解读。
      话语有古今,本义可延伸
      ——此“格物”非彼“格物”
      我们再看另外两道试题:
      1.“自哲学家朱熹的时代以来,”明朝一位学者说,“真理已明白地显示于世界。我们不再需要什么著作,要做的只是实践。”下列哪句话能为这位学者提供依据
      A.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B.“发明本心”
      C.“格物致知”
      D.“致良知”
      答案:c
      2.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有四句流传千古、至今不衰的话:“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从其内容看反映了
      A.程朱理学
      B.阳明心学
      c.李贽“异端”
      D.经世致用的思想
      答案:B
      宋明理学本来就是教学难点,“格物致知”“致良知”也经常让学生一头雾水。当这两道题中都出现了“格物”二字、而选择的答案却截然不同时,更加让学生纠结,遗憾的是,有些教师也不能用简明易懂的方式给学生予以解释。其实,第一题中的“实践”,就是朱熹所讲“格物致知”中的“格物”,“格物致知”即通过实践认识到那个确定无疑、明白无误的“真理”,并证明这一真理的存在性和正确性。第二题中的“格物”,是“格之于物”,“落实到具体事物上”的意思,是我们现在所讲的、真正意义上的实践,即将“真理”应用于生活、指导日常生活和行为的过程。打个通俗的比方,第一题中的“格物”,好比一道数学题结论已定,需要你给出推导过程,并通过自己的推导认识到结论的正确性,建立对结论的认同。它强调的是一个客观见之于主观的理论内化过程。而第二道题中的“格物”,其前提则好比是说,这道数学例题结论确定无疑,结论的得出也是一目了然的事,因此无需繁琐地证明,重要的是给你几道新的题,看你能不能运用这道例题所体现的原理加以解决。它强调的是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过程。
      由此可见,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讲“格物”,但二者的含义却明显不同。对于这种不同,当时的人物处于当时的语境,理解起来并不困难。在古代汉语中,这种一词多用、词义延伸和变通的情况是很普遍的。但是,古今话语系统的这种差距,却给学生构成了不小的阅读障碍,特别是当学生对教材内容理解不到位时更是如此。
      古今话语的不同,比较典型、常被引用的还有柳宗元的《封建论》,如果不了解西周“封邦建国”的分封制背景和近代从西方传人“封建社会”这一概念,就容易对“封建”的含义解读错误。
      风从东边来,白话花始开
      ——“民主主义劳工主义”
      近代以来的一些重要事件,如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白话文运动、十月革命……甚至中国人自身对外来文化的理解等都对我们的话语系统产生了深刻影响。
      例:民主主义劳工主义既然占了胜利,今后世界的人人都成了庶民,也就都成了工人。我们对于这等世界的新潮流,应该有几个觉悟:第一,须知一个新生命的诞生,必经一番苦痛,必冒许多危险……第二,须知这种潮流,是只能

    推荐访问:思量 解读 话语 背景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