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理科资料 > 正文

    过程研究纬度下的全球性城市发展理论及其指标体系探析

    时间:2021-07-02 08:00:2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近年来,全球城市理论的研究范式呈现出空间网络化、主动性认知转向和外交功能性聚焦等发展趋势,但是这一范式变迁还主要是基于发达国家城市发展的实践模式,基本反映了对全球城市及其资源流动和配置的“结构性”研究。随着世界权力体系的变迁和地缘经济版图的演进,全球城市格局发生了新的调整,即新兴发展中大国的崛起性城市拥有更为强劲的增长动力,日益成长为重要的全球性城市。这需要我们从“过程性”研究纬度重新审视全球城市发展过程中时间的社会性及其对城市空间的建构作用,“过程纬度”为全球城市的结构变迁提供了一种动力机制,为城市进化过程提供了动态性诠释。对于全球城市发展的过程性研究,首先需要突破既有的“结构性”城市指标体系。因此,基于城市對外交往活力指数,通过多元指标设置来衡量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动态边界,聚焦于发展中国家城市对外交往活力的过程性研究。通过对中国排名前十的城市对外交往活力指数描述和比较,旨在用量化方式回答如何基于过程纬度来分析中国城市对外交往的内涵以及衡量形式,特别是为发展中国家城市如何提高对外交往能力和城市发展活力提供软性的政策指导路径。
      关键词:过程研究;全球性城市发展;城市活力指数;发展中国家城市;全球城市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D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18)10-0026-12
      一、既有全球城市理论梳理及研究范式变迁
      全球城市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期。早在1889年,德国学者哥瑟(Goehte)就曾使用“世界城市”一词来描述当时的罗马和巴黎。1915年,英国现代城市研究和区域规划的理论先驱吉德斯(Patrick Geddes)在《进化中的城市》(Cities in Evolution)中更为明确地界定了世界城市的概念谢守红、宁越敏:《世界城市研究综述》,《地理科学进展》2004年第5期;邓静、孟庆民:《新城市发展理论评述》,《城市发展研究》2001年第1期。。但这一理论直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才得以系统性发展,并被正式纳入到城市与空间的主流研究范畴之中。其中,重要代表人物约翰·弗里德曼(John Friedmann)在《环境和变化》杂志上发表了《世界城市假说》一文,继续和延伸了他60年代空间结构理论的思想,指出世界城市的实质是关于新的国际劳动分工的空间组织理论,它将城市化过程与世界经济力量直接联系起来,并基于此研究了世界城市的等级层次结构J. Friedmann, “The World City Hypothesis”, Development and Change, 17,1986, pp.69-83.。萨森(Saskia Sassen)于1991年在弗里德曼等“世界城市”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全球城市”(Global City)的概念,并对全球城市理论和战略进行系统化建构S. Sassen, “Identity in the Global City: Economic and Cultural Encasements”, in P. Yaeger, ed., The Geography of Identity,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96, p. 481; S. Sassen, Cities in a World Economy, London: Pine Forge Press, 1994; S. Sassen, The Global City: New York, London, Tokyo,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1.。近年来,全球城市研究范式发生了一系列的转变,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第一,地方空间向流动空间的转型,集中体现为从等级视角向网络视角的转变(以关系视角替代结构视角推动理论研究范式的转型)。具体而言,首先,弗里德曼提出的“世界城市等级”假说受到曼纽尔·卡斯特尔斯(Manuel Castells)提出的“流动空间”理论和“网络”观念的挑战Manuel Castells, The Information Age: Economy, Society and Culture, Volume I, The Rise of the Network Society, Malden, Oxford, Carlton: Blackwell Publishing, 2000, pp. 562-568.。等级意味着隶属、支配,自上而下的控制和组成单元间的相互竞争;而“流动空间”意味着技术、社会和空间之间互动的复合体,网络则意味着组成单元间的平等、共享、合作。“流动空间”理论将人们的注意力从政治边界限定的、地方主导的“地方空间”向网络空间转变,城市化过程越来越多地受到网络化的流动空间的塑造。卡斯特尔斯在其《信息社会》一书中指出,当代世界城市网络理论适应全球化经济时代城市间关系演变的需求,以关系视角替代结构视角推动理论研究范式的转型,以“中心流动理论”替代“中心地方理论”来解释世界城市的形成机制M. Castells, The Information Cit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conomic, Restructuring and the Urbaegional Process, Cambridge: Basil Blackwell, 1989; M. Castells, The Rise of the Network Society, Oxford: Blackwell, 1996.。卡森斯(Batetn Casetns)基于对信息技术革命和世界城市发展关系的研究也提出,世界城市不是一个地点而是一个过程,一个把生产中心、消费中心、服务中心以及从这些中心的地方社会融入某个整体网络中的过程D. F. Batten, “Network Cities Versus Central Place Cities: Building a Cosmocreative Constellation”, in A. E. Anderson, et al., ed., The Cosmocreative Society, Heidelberg: Springer, 1993, pp. 137-150.。作为一种历史趋势,信息时代的全球支配性功能和过程是以网络组织起来的。在卡斯特尔斯的信息空间和网络社会理论的基础上,2005年以来泰勒(Taylor)及其团队世界城市研究小组(Globalization and World City,简称GaWC)GaWC的使命是为世界/全球城市研究提供关系型数据作为分析基础,其研究目标是推动城市间关系的研究从等级向网络的转变,其主要资金来源是世界各国各种研究基金会的项目资助。GaWC目前已经成为全世界城市间关系研究的核心,吸引着全球感兴趣的学者的参与。GaWC小组还有专门的网站定期发表相关研究成果,http://www.lboro.ac.uk/gawc/。提出了“互锁网络模型”(Interlocking Network Model)。与一般的双层网络不同,“互锁网络”由三层组成,包括网络层(全球经济)、节点层(城市)和次节点层(企业),高端生产者服务企业通过遍布各城的办公网络向全球客户提供无缝连接的服务P. J. Taylor, “Hierarchical Tendencies amongst World Cities: A Global Research Proposal”, Cities, 14(6), 1997, pp. 323-332.。

    推荐访问:指标体系 纬度 探析 全球性 过程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