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理科资料 > 正文

    从党的建设和民族复兴的高度解读科学发展观

    时间:2021-07-02 04:01:4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科学发展观在党的十八大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之一,本文回顾了该理论的发展演进过程,梳理了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的新阐发与新的实践要求。在此基础上,从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视角,对科学发展观作出进一步的解读。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党的建设;民族复兴;实践
      中图分类号:F06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46(2013)01-0029-07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胡锦涛同志代表十七届中央委员会所作的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开宗明义就将“科学发展观”列为指导思想之一,成为大会主题的有机组成。通过对党的十六大特别是十七大以来十年奋斗历程的回顾,《报告》提炼出这其中最重要的成功经验就是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并明确“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从而将科学发展观提升了到一个新的高度。不仅如此,科学发展的观点还深入贯彻到全篇,由此成为十八大《报告》的重大思想亮点。为此,对于《报告》相关论述的聚焦,实有助于对十八大会议精神的深入领会把握。而要深入认识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又有必要紧密结合《报告》文思的两大结穴所在:一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另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之一也是至为根本的任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质言之,党的健康发展与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只有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这才是我们的党、我们的民族自强不息、不断创造辉煌的康庄之路。
      一、科学发展观是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伟大实践应运而生的最新理论成果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有机组成,而十八大《报告》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新的阐释。《报告》回顾近代以来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强调指出90多年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鉴于《报告》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实践追溯到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进而指明这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蕴含于这段论述的历史眼光、理论范式同样可适用于科学发展观的历史溯源。
      正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为新时期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与新中国缔造者有关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思考,比如,实现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论,以造福人民为取向的发展价值论,以及发展途径的具体实践,等等,[1]为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理论作了可贵的探索。然而,革命方式与经济建设的错结,也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遭受了重大挫折。在历史的关键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基于对时代背景的准确判断,对世界各国发展经验的借鉴,毅然决策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邓小平多次指出“发展是硬道理”,要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进行现代化建设,为新时期中国确立了战略思想。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观在新时期就此破题。
      面对苏东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之路,江泽民同志强调“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改革开放与建设发展,从而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成功地推向了21世纪。也正是在新世纪初期,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自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其主题仍是促进发展。在庆祝中国共产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江泽民指出必须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三者之间的相互协调,实现良性循环发展,应在不损害环境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建设。此时虽无“科学发展观”之名,但是科学发展观实已呼之欲出。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既强调“发展是第一要义”,又正视多年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粗放型发展所带来的种种弊端。2003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激化了经济社会问题,促成了科学发展观应运而生。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决定》第一次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内涵:“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胡锦涛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着重指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是20多年改革开放实践的经验总结,是战胜非典疫情给我们的重要启示,也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翌年初,国内经济出现了投资偏大、经济过热的问题,中央及时作出了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决策;5月,胡锦涛要求“把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成果转化为促进发展的科学思路,转化为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转化为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能力”。宏观调控在年底即初见成效,这进一步坚定了党中央推行科学发展模式的决心。
      进入2005年,“十五”时期主要发展目标提前实现已成定局,党中央积极酝酿制定“十一五”发展规划,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提供了良好的契机。2006年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民生建设与化解矛盾,又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确立了任务目标。这一时期的理论和实践创新,为党的十七大在2007年10月的胜利召开做好了思想和理论准备。十七大报告通篇贯穿着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对这一理论创新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历史地位进行了全面深刻的阐述,特别是揭橥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精要:“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进而明确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党的十七大还将科学发展观正式写入了党章。

    推荐访问:党的建设 科学发展观 复兴 解读 高度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