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高校学生工作服务模式解读:现状、困境与路径选择] 高校学生工作

    时间:2019-01-15 03:37:0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社会的发展伴随的是文明的进步,对人性的发掘和尊重是文明进程的主轴,在行为和理念上则体现为对服务的日益重视;而任何带有创新意义的进展都是在博弈和争论中进行的。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同样面临着对服务的定位,在学生管理与服务关系上存在争论;问题的研究必须结合传扬的精髓和时代的精神,避免对两者关系的割裂,将服务作为管理的一种理念贯彻到学生工作模式的转变中,通过对管理和服务的平衡实现价值的重塑,以开拓学生工作的新渠道、新纪元。�
      关键词:高校学生工作;管理与服务;服务工作模式构建��
      
      一、学生工作中的管理与服务辩证关系论证�
      
      (一)管理与服务的内涵�
      管理是伴随着组织的出现而产生的,具有长期的发展历程,因此对管理的内涵的解析也呈现出多样性的色彩;但在内涵的日益丰富当中,也形成了关于管理的共识。西蒙认为“管理就是决策”,强调决策在管理中的作用;法约尔认为“管理就是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的过程”,注重管理的统筹性和过程性。现代管理就是以此理念为契入点,以科学管理为基础发展而来。笔者认为管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管理是指从战略高度保证事物符合规律发展的取向性活动;狭义的管理则指以标准化为基础,以科学化为指导,以提升效率为目标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等同严格管理。�
      服务重要性的突显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个体上升到社会制衡角色的体现。服务作为一概念性名词,学者至今难以给出准确的定义。从“契约论”、“委托代理理论”视角可追寻到合理的溯源,被视为对权利让度人和委托人的一种积极性义务;从传统的官本位角度而言,服务则是强势团体实施的施舍性救助;从公共经济学的角度也可理解为具有非分割性和非排他性特征的公共物品的提供。而笔者认为服务是管理者负有的一种积极性义务,受益上既具有普遍性,也强调个体的差异。�
      (二)管理与服务的应然关系探讨�
      1.服务是管理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阶段�
      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是经验到科学的过程,在不同的发展时期有不同的主题,对知识、技术和人性的地位各有侧重,每一种倾向的存在取决于当时的客观环境和社会条件,超越现实的主题不具有生命力。�
      上文中提及的狭义管理,即严格管理,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期内,依托科学管理的理论和官僚制的层级结构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助推了组织的成长和完善;而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内涵在不断的完善进化,对人性的尊重和需求日益重视,从人际关系理论、X、Y理论到复杂人的假设,形成了一个清晰的发展脉络,原有的严格管理向人性化管理模式转变,即向服务的生成。由此可见,服务逐渐取代硬性管理成为时代的主题是发展的趋势,是管理历程中的一个阶段;同时,管理的动态性决定了主题还会在关键的时间段由服务向更高的层次转变。�
      2.服务是管理的一种理念�
      在管理和服务的地位关系序列上,必须持审慎的态度,将服务与管理的关系割裂操作为两种不同的维度,或者将两者排出优先序列设置轻重之分,都是一种不可取的误区;两者的关系具有从属性,服务是管理理念集合的组成部分。�
      服务是管理的理念有两个方向的阐释:一是社会发展的权利观的展现;一是管理理念多样化的使然。前者是纵向的思索,是管理理念不断发展的结果,即服务是时代精神的体现,是私权日益受到重视的要求,社会结构的平衡就赖于此;后者则是横向上的考察,由于研究视角的不同,管理理念在同一时代具有多元化的特性,与服务拥有相同生存空间的还有知识管理和柔性管理等一系列理念,因此,服务仅是管理的一种理念。�
      3.服务和管理在目标上具有相对一致性�
      管理理念的变迁是以更好地服务于管理目标为目的的;因此,作为管理理念的服务在目标上与管理具有一致性。服务的实施要以适应管理目标为前提,服务要依托于管理的现实条件,两者的背离必然会使管理工作脱离正常的轨道。同时,两者在目标上又具有相对性,两者的一致只有在服务占主导的时空内实现,在服务理念带有超前性的滞后时代和拥有落后特点的未来时空,两者必然存在一定的冲突。�
      
      二、高校学生工作的现状与模式发展的困境解析�
      
      (一)模式转变的社会促动因素�
      1.治国方针的助推�
      在现有体制下,高校的发展与政府存在密切的关系,政府主管部门的拨款是高校发展的主要资源支撑渠道;同时,中国高校缺乏教授治学治校的精神,学校主要行政人员的任命权在于政府,高校发展缺乏自主性。这种情况下,学校决策者具有响应治国方针的积极性,服务自然成为和谐校园构建的途径。�
      2.学生群体权利意识的增强和诉求多样化的呈现�
      高校学生维权意识的增强是模式转变的主要促进因素,学生作为高校学生工作面临的最大群体,任何群体性的变化都会对高校学生工作的走势产生影响。维权意识的增强是社会经济发展和法制普及的结果,“经济性”“理性”的思维逐步成为高校学生思想活动的模式,个体权益的维护在学生行为中日益彰显,行政命令式的、侵犯人格式的传统管理模式必然受到挑战。�
      3.高校客观环境条件的改观�
      高校管理模式的转变依托于现实条件,没有客观条件的保障,转变就难以取得实效。客观条件主要涵盖物质和技术两个层面:物质主要指保障高校发展的资源;而技术主要涉及管理工具的现代化和知识的专业化。�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高校的发展具有了独立性,在物质保障上更加充实,资源的获取渠道摆脱了单一的形式。资源的丰富性为模式的转变提供了强大动力。而管理工具的演变则增强了模式转变的速率,网络等途径的运用,使学生管理便捷高效,模式转变的可行性就会增强。�
      (二)模式转变的困境和挑战�
      1.高校学生工作者的角色冲突�
      作为高校学生工作者,有丰富的严格管理的经验,对新理念的认同是在自身经验基础上进行的,是新理念和经验的冲突和磨合,对理念的取舍和考量受制于长期以来形成的价值观的影响,因此往往难以接受服务型管理者的定位,突出表现在管理心态的不确定性和行为统一化的缺失上,对同一问题的处理时常出现前后相悖的截然不同的方式,形成角色的冲突。�
      2.学生管理的路径依赖制约�
      路径依赖是指人类社会中的技术演进或制度变迁均有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即一旦进入某一路径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的转变也是制度变迁的组成部分,其进程自然受到路径依赖的影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路径依赖主要体现在管理者的管理观念和工作方法两个方面。在管理观念上,高校长期受威权体制下层级结构的影响,官本位的观念比较严重,对服务理念的接受需要一个过程。在学生工作方法上,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容易对学生形成说教的惯性,对学生平等的诉求形成一种打压,降低学生工作的效度,延缓了服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地位的确立。�
      3.群体利益博弈的影响�
      任何改革和变动都涉及利益的调整,相关利益者必然在改革的过程中相互博弈,去努力实现自己的目的。相关利益者内涵较为宽广,主要包括既得利益者、改革受益者和利益投机者三方。�
      在高校学生工作的模式转变中,不能忽视既得利益者和利益投机者的作用。服务作为一种理念的贯彻和执行无可避免加大高校的运营成本,对于有限任期的学校决策者必然要对投入和短期收益进行衡量,而服务理念地位的确立却是过程性的,不仅需要时间的考验,也对学生工作者的体力和精力形成挑战,必然遭到一定程度的抵制。同时,利益投机者违背职业道德,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加剧了改革的难度。�
      4.严格管理与服务的界线的不确定性�
      在上文管理与服务辩证关系的探讨中,已经对管理与服务的应然关系做出界定,服务作为一种管理理念占据主导地位是不可遏制的一种趋势,但由严格的科学管理对空间的让渡是有步骤、有条件进行的,不能超越客观环境发展的进度。即使服务占据主导地位,管理理念依然具有多样化色彩,严格管理依然有自己作用的区域,两者的任何错位都会使管理丧失效率。而当前,高校学生管理中管理与服务关系的错位,学生严格管理与服务界线的不确定性,以及职责范围的不明晰,都加剧了学生工作模式转变的困难。�
      
      三、学生工作服务模式构建的指导原则与路径选择探究�
      
      (一)新型学生工作模式构建的指导原则�
      (1)利益取舍平衡原则�
      合理的利益布局和分割是推进改革的润滑剂,学生工作模式的转变要以合理的利益取舍为前提。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主要涉及学校、学生群体和学生工作体系三方利益。学校的长足发展和学生利益的维护是任何时期学生工作追求的最大目标,这也是新时期模式生成的取向;而学生工作体系是学生工作的主要承担者,是学生工作发展的动力。在模式转变的过程中,要以合理的利益比例平衡三者的关系,推进改革。�
      (2)全局有效性原则�
      新型学生工作模式的构建不能点点面面的进行,要具有全局性和有效性。全局性既指措施和举措的完善,也涉及对客观环境的塑造和机制的设计。改革不能为改革而改革,要以完善的程序保证服务模式构建的长期性,将制度保障、监管、评估与执行机制融为一体,增强改革的效度。�
      (3)循序渐进,差别对待原则�
      高校学生工作模式的转变要理清期望与现实的关系,以稳为基础,循序渐进的进行。在服务理念的塑造中要实施差别的原则,注重两条主线的建设。高校学生工作面临的对象是群体和个体的结合,在服务的提供上存在同一性和个体性特征。因此,要在注重收益的基础上差别对待,设计服务的群体机制和个体机制两条渠道。�
      (二)学生工作模式转变途径初探�
      (1)以学校决策层为核心,完善学生工作体系�
      学校决策层的支持是学生工作服务模式构建的最大助推力,只有服务的理念被领导层接受,得到决策圈的首肯,服务性转变才具有合理和合法性支撑。当下时空,权威是高校学生工作实施的有力保证。�
      以学校领导层为核心,就是要强化学生工作模式转变的重要性,由专门的决策层领导负责,统领变革的全局,以扩大决策层对服务模式工作的认同,减少改革的阻力;以领导层为核心还有助于迅速集结模式生成所需的资源,提高学生工作模式转变的效率。同时,在学校决策层主导的模式转变中,具有把握全局的优势,能够对整个学生工作体系进行调整和改良,防止部门主持改革的片面性。�
      (2)以学生管理和服务的定位为基础,加强队伍和机构建设�
      学生工作模式转变的主导者要从学生管理与服务的应然关系入手,对学生工作中管理与服务的角色和界限定位,以实效合理的服务理念为基础,引导学生工作者观念的改观,指引工作者对严格管理和服务关系的正确识别,将两者相容性的概念根植到工作思维中,以交流性的方式开展工作,这也是学生工作队伍建设的主要内容。�
      在机构建设上,要以严谨为基石,服务为导向。机构在设置上的改观必须要保持管理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同时,要引进与客观环境发展程度一致的含有服务性内涵的措施。对学生工作体系的设置要少层级、宽幅度,降低信息传递的时间成本,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在改革方式上,尝试引进听证制度,并明晰听证制度的地位和作用,加强学生工作的全面性和力度性。�
      (3)以学校传媒和大学生社团为中介,引导群体认同�
      做学生工作,要秉承“让人知晓,才能做好”的思维程式,以群体认同推进工作。学校传媒则是推动工作认同的重要渠道。服务模式构建的各项举措只有通过学校媒介(校内网站、校报等)的宣传,使得学生群体、学生工作群体全面了解学生工作模式转变的方法和意义,不仅能够消除歧义理解的产生,化解学生工作的阻力,还能有效地汲取变革的良好建议,具有一举数得之效。�
      大学生社团是学生和学校联系的重要纽带,既具有维护大学生利益的性质,也承担辅助学校学生工作管理的义务。在学生工作服务模式的构建中,大学生社团作为管理的外延对工作开展具有积极性作用,是模式转变政策制定的主要信息收集渠道,对政策的正确性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同时又负有改革措施执行示范者的义务;因此,大学生团体要积极倡导和践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引导学生群体对学校工作的认同。�
      
      四、结语�
      
      管理与服务的比较是高校学生工作趋向服务模式研究的逻辑起点;通过对高校学生管理与服务的辩证解读,理清管理与服务、严格管理与服务的内在联系,是成功阐释现状和困境的前提;在此基础上,探索高校学生工作模式转变的原则和方法是整个研究的脉络。紧扣这种递进的关系,以社会环境的发展为背景,各利益攸关群体只要恪守自己的定位和角色,拥有科学内涵的高校学生工作服务模式就能生成。��
      
      参考文献:�
      [1]苏东水.管理心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彭新武.管理哲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于晓霞,梁罡.当代大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08,(1).�
      [4]陈明德.科学发展:建设和谐校园的必由之路[J].科学中国人,2005,(5).�
      [5]陈乃林.学习型组织及其发展[J].教育发展研究,1999,(5).

    推荐访问:路径 困境 高校学生 解读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