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理科资料 > 正文

    傣族园泼水节创新开发及其经济效益研究

    时间:2021-06-04 16:00:2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泼水节是傣族的传统节日。在现代旅游开发的浪潮中,对民族传统节日符号进行创新开发,使其与旅游业完美融合,打造优秀的民族文化产业,拉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文章从泼水节概况、泼水节旅游项目开发的经济效益等方面论述了傣族园泼水节的旅游创新开发进程。
      关键词:泼水节;旅游创新开发;曼迈桑康;傣族园
      中图分类号:F5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10)07-0054-03
      
      前不久,笔者去西双版纳傣族园进行深入调查,对代表傣族传统文化精髓的泼水节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泼水节是傣族传统节日,然而在现代旅游开发的浪潮中,对民族传统节日符号进行创新开发,把其打造成为文化产业拉动经济的发展,已成为一种时尚和潮流。对于传统节日的开发,大多数专家学者是从文化重构与变迁的角度来考虑。本文主要从经济学的视角来探讨民族传统文化的重构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一、泼水节概况
      
      泼水节本是傣历年,傣语称为“楞贺尚罕比迈”也叫“金比迈”。 “楞贺”指傣历六月,“比迈”即新年。“尚罕”一语,据说源于梵语Sang Knanta,西双版纳的傣族老人把这个词解释成“年岁”、“寿岁”,也有人说它是“沙卡”,即傣语历法一词的谐音。“楞贺尚罕比迈”就是傣历六月新年,也可以称为“尚罕”、 “楞贺尚罕”、 “尚罕比迈”,傣语“金”意为新,“金比迈”意为新年。[1]338由太阳运行的位置决定,每当太阳在黄道上运行到白羊宫的时候,新的一年便开始了。
      傣历新年要过三天或四天。第一天称为“腕多桑利”,类似汉族的除夕。第二天称“腕脑”,傣语中“脑”有腐烂之意,即让日子自己烂掉。“腕脑”即“空日”,意味这一天不属于过去的一年,也不属于新来到的一年,而是空掉之日。当一年有三百六十六天时,要有两个“腕脑”日。第三天或第四天称为“腕帕雅腕玛”,意为“日子之王”,也就是新年第一天,即元旦。因为过年的日子不固定,民间会推算日子的人不多,所以会推算日子的高僧或康朗、阿詹,将若干年的日子推算好,制成年历表和百年历书供民间使用。年历表傣语叫做“巴嘎登”。由于傣历的六月恰好是公历的四月,因此,当地政府和傣族人民习惯于公历四月十二至十五日举行傣历新年节(泼水节)庆祝活动。
      节日前的一个月,人们都在忙于做好过节的事宜:烤酒、杀鸡猪宰牛、捕鱼、打扫卫生、“毫罗索”(用芭蕉叶包裹糯米面蒸出来的粑粑),等等。泼水节一般要举行3~4天,节日期间人们要举行一系列的仪式和活动。节日第一天是送旧,即除夕。是日清晨,男女老幼皆沐浴更衣着新装,带着采摘的鲜花和树枝做成的花房及其他供品到佛寺赕佛,并用沙子在寺院中堆垒起约一米高的沙塔三至五座,然后世俗众生围坐于沙塔周围,聆听佛爷念经,祈求新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中午12点或1点前后开始赛龙舟,晚上则放高升、焰火等。第二、三天即“空日”,即不属于旧年也不属于新年的日子。这一天,人们照例早早起床准备赶摆的物品,到佛寺去跪拜佛祖、点燃蜡条、滴水许愿。之后是浴佛,即用准备好的清水,给佛祖洗去一年的尘埃和洗净佛祖披的袈裟,晾干后由佛爷和波章(村子中负责宗教事务的人)恢复原样。之后便是赶摆,即民间的贸易活动,赶摆场一般设在村寨边江河岸边平坦宽阔的地方或农闲的田野中央。最后一天即新年元旦。人们穿着节日的盛装,先到佛寺浴佛,然后手端土罐、银、小盆等,聚集在村寨的晒谷场或是佛寺前的空地上,手持树枝,轻轻沾上清水,相互洒水祝福,泼水嬉戏,以求洗涤去一年的辛劳,预祝新年吉祥、幸福、健康、万事如意。作为傣民族最盛大的节日,泼水节承载了太多的民族历史和记忆。
      
      二、傣族园泼水节的旅游创新开发
      
      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西双版纳旅游业的逐渐发展,傣族园的开发应运而生。傣族园行政区域隶属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勐罕镇曼听村委会,距景洪市27公里。主景区由勐罕镇曼听村委会所辖的曼将(篾套寨)、曼春满(花园寨)、曼乍(厨师寨)、曼嘎(赶集寨)、曼听(宫廷花园寨)五个保存最完好的连片的傣族千年自然古村落组成。是西双版纳唯一集中展示傣族历史、艺术、宗教、体育、建筑、生活习俗、服饰、饮食、生产活动及特色旅游商品的景区。
      早在2001年初,傣族园就紧紧抓住“泼水节”这个民俗文化的主题,倾力打造百名傣家小卜哨“天天欢度泼水节”等系列民俗精品活动。在这里,泼水节摆脱了时空限制,成为发展旅游业的依托和符号。傣族园的天天泼水节不再是节日的庆祝程式,而是天天都有的一系列民族旅游活动项目。这些项目有:
      1.寨门迎宾:由100位傣家“小卜哨”组成的迎宾队伍,从每天的中午12:30左右为游客跳迎宾舞、唱祝辞以及洒水祝福等(旅行社安排的团队往往早上去植物园,下午才来傣族园。早晨的散客也很少,所以整个傣族园景区要到中午以后才开始热闹起来)。
      2.傣族村寨参观:可以欣赏亚热带傣家风情,观赏热带水果及傣家干栏式建筑。
      3.曼春满古佛寺参观:参加拴线、念经、烧蜡条香、抽签等佛教活动。
      4.傣族民间音乐展示:领略葫芦丝、章哈、巴乌等表演。
      5.傣族手工艺展示:参观织锦、榨糖、制陶、贝叶经的制作等。
      6.赶摆:参加赶摆活动,品尝傣家特色小吃。
      7.歌舞表演:观看动巴拉纳西艺术团的民族歌舞表演。一天表演一场,演出时间是在下午的3:20~4:20。地点在勋巴拉纳西露天剧场。表演的舞蹈有傣族民间舞蹈孔雀舞、蜡条舞、长甲舞、鱼舞、刀舞、棍舞、拳舞等和傣族歌曲。然而这些表演者大多已不再是傣族人,而是来自不同地方的不同民族。
      8.天天泼水节:在泼水广场参加大型泼水活动。一天表演两场,时间一般在每天下午的2:50~3:20,这是在版纳地区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候。即使是在冬季,气温也可达到20℃以上。一年四季都可以参与泼水活动。由100多名傣家小卜哨与游客共同参加。游客可以花上几十元钱租上一套傣族服装,进入水池中尽情享受泼水的过程。第二场泼水表演是在下午的4:30左右,这一场的人数明显减少,整个泼水广场显的冷清了许多。
      此外,还有傣家乐活动以及根据季节特点举行赛龙舟、放高升、斗鸡、赕佛等活动。
      每天下午,游客来到傣族园,水花飞舞,水雾升腾,激情四溢,上千名游客体验这一独具魅力的参与性活动。由于傣族园的泼水项目只是泼水节的活动之一,远远不能让游客体验到泼水节的全貌,更难以领会或感悟到泼水节的内涵,于是,以泼水节为主题的曼迈桑康景区被策划。曼迈桑康在傣语的意思是“节日的寨子”,它以传承的历史空间为背景,以天空为幕布、以广阔的水域为依托,以鲜活浓郁的民族气息和风俗为载体,以泼水节节庆活动为龙头,倾力打造“泼水节·印象”,天天激情上演 “赛龙舟、放高升、赶摆、丢包传情、傣女沐浴”等系列民俗风情节目。拥有西双版纳最大的水上露天表演场和水上表演队伍。
      
      三、泼水节旅游项目开发的经济效益
      
      泼水节的创新开发,既传承了民族文化,保护了濒临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傣锦、纺线、贝叶经等,又成为推动旅游发展的民族文化产业,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其文化产业链的形成带动了景区内经济的快速发展。根据笔者的调查了解,傣族园公司免费为村民在景区内搭建水果摊点,村民可以把自家的水果或集市上贩来的水果向游客销售;老人可以在景区向游客推销自己亲手做的花环和香包,一元一串;寨子里的年轻人可以在景区工作,做导游或保安等;有些家庭做起了傣家乐,参与旅游服务。游客在傣族人家住宿,一天大约五十元左右,很多游客喜欢品尝傣家的美味,往往叫上一桌的饭菜,大饱口福。在旅游旺季的时候,参与傣家乐的家庭几乎家家住满了游客,生意火爆。笔者调查期间所住的岩双家中,参与了傣家乐的旅游接待,儿子媳妇在景区大门口工作,家里买了电脑,出门都是摩托车,旅游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改变。截至2008年12月31日,景区累计接待中外游客419万余人次(含免费接待人数75万人次),景区累计上缴国家税收405.7万元,傣族园直接安排员工就业岗位1067个,创造就业机会2000余个,实现景区五寨村民年人均旅游收入3500余元,实现年社会综合效益5000余万元。
      曼迈桑康风景区自2006年9月22日开业以来,经济增长迅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特别是散客客源市场发展态势良好,已基本巩固,散客进入率已达85%。曼迈桑康风景区的创建进一步弘扬和保护了傣民族传统文化,打造和提升了西双版纳民俗旅游品牌,提升了橄榄坝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推动了地方旅游名镇建设,加速了橄榄坝二、三产业的发展;直接解决了地方村民、待业青年、下岗工人500人的就业,同时还间接拉动了1000余名当地居民参与旅游服务,给当地居民带来了更多的商机,增加了他们的收入,减轻了社会就业压力;加速和推动了地方新农村建设,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和税收。
      
      四、结语
      
      民族文化与民族经济的有机结合与共生关系一直是学者们努力探索的热点问题。本文中傣族园对傣族泼水节的挖掘与创新,指出了一条在旅游发展的背景下民族文化与民族经济嵌合的有效途径,具有代表意义。同时也为当下热点的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作出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
      
      参考文献
      [1]和龚,张山.中国民族历史与文化[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
      [2]岩峰,王松,刀保尧.傣族文学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
      [3]范文武.西双版纳傣族园十年发展回顾[M].西双版纳傣族园有限公司,2009.
      
      作者简介:葛莉(1982-),女,河南商城人,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人文地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文化产业发展。

    推荐访问:傣族 泼水节 经济效益 创新 开发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