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新现代主义主流下建筑创作的地域性:新地域性主义

    时间:2019-05-17 03:29:4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在以新现代主义为主流的新时期,建筑创作要保持其地域性,就要求建筑师对于全球的新技术和本地区、本民族文化采取有选择吸收的态度。在创作中立足于本地区创造具有地域特征的建筑。
      关键词:新现代主义 地域性
       21世纪的国际建筑界是一个超时空多元化时代,不会再有风行全球的类似国际式及现代主义浪潮,而是许许多多具有独创性的个人在各自地域以各自不同的空间构成语言描述千姿百态的建筑与城市。“展望21世纪,虽然我们不可能预测新运动的出现,但是世界建筑会维持在以现代主义为基础的原则上发展,则是基本可以肯定的。”
      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之前没有哪一次变革能像工业革命那样给人类生活带来如此翻天覆地、全方位的影响了,人类从此进入了现代社会。建筑发展史上迎来了现代主义运动。(图1:包豪斯校舍)强调功能、重视理性思维、讲求设计哲学的科学性、关注设计的经济因素,这些基本理念是在建筑响应当时科学技术进步、经济发展、时代的新需求下应运而生的,是进步的,先进的。然而,现代主义运动对功能的热衷掩盖了另一些问题存在的合理性,如:人与客观世界的关系,人与自然、传统地域文化的联系等。它将本应属于人类自己的众多要素排斥在外。因而,建筑必须帮助人重新回到他们赖以建造的大地上来。
      之后的后现代运动用风格混淆了历史,因而犯下了错误。建筑师并不能通过风格来认知过去,过去不是一个形象的问题。后现代运动以后出现了解构主义、高技派、地区主义等。其中,地区主义主要集中在亚洲、北欧地区。地区主义的作品良莠不齐,但总的来说,仍然是在功能和构造方面遵循现代主义建筑原则,而在形式上探索建筑体现地域、民族特点的可能性。由于地方主义对地方性、民族性的坚持,使它在将现代主义看作是“西方”的建筑思想的亚洲地区有普遍的认同感。作为现代主义的一种发展道路,地区主义有着深刻的传统文化根基和发展前景。
      建筑作为人类社会活动的场所和文化精神的载体,在后工业社会条件下,发生新的“国际化”趋势是显而易见的。不同的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现代主义思想的成熟,人们在今天可以更好地运用科技手段来发展、完善现代主义精神,使全球范围内大量的建筑活动在“国际化”的结构、技术、功能体系下,有着多元的形式和风格的发展;在一方面全球化的同时,另一方面有着更为个性化的发展。而“新现代主义是21世纪开始时我们可以肯定说会继续向上发展的,几乎唯一的一种建筑风格。”
      新现代主义〔Neo-Modernism〕又被称作新包豪斯主义〔Neo-Bauhaus〕。新现代主义运动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它贯彻战前现代主义理性、功能主义的本质精神,肯定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坦率面对时代进步,对国际主义教条化的设计原则和单调、刻板的建筑面貌进行改造,并在坚持现代主义原则的基础上,发展个人风格,是旨在发展、改良、完善现代主义的探索运动。在后现代主义已成明日黄花的20世纪90年代,这种潮流反而继续发展并表现出蓬勃的生命力,在21世纪成为当代建筑发展的一个重要的主流方向。这也说明现代主义在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逐步走向了稳定、成熟的阶段。
      从早期现代主义至国际主义,建筑设计的核心理念都在于强调建筑是科学技术的反映,强调建筑自身功能、结构和形式的完整性,而对于建筑与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关系缺乏兴趣。而新现代主义则多有从这方面入手对现代主义进行修正的设计思路,即重视人文环境及建筑与城市、地域关系的思路,而不同于后现代的采用传统建筑符号来体现文脉的思路。这些设计活动侧重表现更为内在的、本质的、传统和地方精神,是在现代主义框架中为保护和发扬民族、地域传统所作的探索。
      讲求地域性的建筑创作是本世纪建筑发展的一大倾向,也是新现代主义的特征之一。该倾向旨在继承和发展具有区域特点的形式,反对国际风格。21世纪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给建筑与城市设计带来广泛的机会和挑战,建筑设计组织、技术和方法正在进行系统性变革。但是,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又向世界建筑文化提出了挑战:如何维护神圣地方感和地域性的文化特征?千篇一律将导致人类建筑与城市文化资源的流失或损失。“有区别才能存在”。各地建筑与城市形象的可区别性仍然是建筑师的使命与己任。这就是强调21世纪的建筑设计需要继续注重“地域性”的出发点。
      在新现代主义成为主流的21世纪,层出不穷的建筑设计新方法、新技术、新材料和新设备在世界各地迅速交流和采用,尤其是许多技术、材料和设备的规格正在逐渐建立国际统一标准,这些因素正是形成“世界建筑趋同化”的背景线索。然而从世界建筑的深层领域,可以发现影响趋势的主流在于不同地域的建筑师个人或群体的创造力。他们尽管接受相同的世界信息流,但每个人的文化背景、文化价值观、设计方法以及所处社会环境并不相同,于是,作品的文化格调、品位及风格并非形成趋同性。由此世界各地建筑与城市设计作品的文化特征呈现纷繁多元的明显趋向。
      每一个建筑作品都有着它自己的“环境”,从设计进程的最早阶段开始,建筑与其地域之间就建立了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地球上任何一个角落都拥有自己的文化特征和文化尊严,充满当地世世代代所积累的地方情感(图2:希腊传统聚落;图3:皖南传统聚落)。建筑师应在创作方向及价值体现方面维护当地的文化尊严,尊重当地的传统文化。建筑师的创作传达着对于作品所在地的文脉延伸的见解。了解其地域,是建筑创作的第一要事,设计过程中所做出的选择不可避免地定义、明确了各种关系,形成了对地域的诠释与解读。
      在以新现代主义为主流的新时期,建筑创作要保持其地域性,就要求建筑师对于全球的新技术和本地区、本民族文化采取有选择吸收的态度。在创作中不是刻板地遵循现代建筑的普遍原则和概念,摒弃失去场所感的环境塑造方式,而是立足于本地区,借助当地的环境因素、地理、气候特点,创造具有地域特征与乡土文化特色的建筑。既注意地理、地质、气候、水文乃至植被等的特点,也关注历史传统、文化习俗、民族特性与人文信仰等人文特点,并以多种手法体现乡土、地域特色。
      从整体来看,世界建筑越来越接近,但是如果注意个案,则会发现不同国家中有不同的建筑师依然在探索地方的、民族的建筑风格,成为当代建筑国际化前提下的非常重要的发展趋势之一。
      从亚洲建筑历史以及某个时代各国间建筑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影响来看,有很多文化感性值得我们分享,也有很多建筑语言可以沟通。后现代主义理论家弗兰普顿〔Kenneth Frampton〕结合现象学理论,提出了“地方主义”理论〔Critical Reginalism〕,他认为传统建筑,特别是民俗建筑是针对特定地点而发展出来的建筑体系,具有功能、结构和形式上的合理性。地方风格在一定程度上被肯定,因为地方风格是依地点、具体的地理情况和人文情况发展起来的。特别是在20世纪,亚洲各国建筑文化进展方向都在探讨或已经形成本体模式。进入21世纪,对世界建筑文化体系产生影响的亚洲建筑格局将仍然取决于地域建筑文化的创作环境及力度。
      21世纪亚洲建筑文化的进展的基本前提是各国、各地建筑师活跃于地域社会的本体创作。任何一位建筑师要创作出理想的好作品,没有他所处的地域性社会的认可〔指社会各界对于建筑师创作的理解、支持以及对于佳作的期待与共鸣〕,决不可能实现。
      今天,每一件作品都要说明“城市”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建筑该如何在城市文脉中表达一种真正的“城市态度”?或者更为重要,也许最重要的是对城市肌理、对一个城市特定的历史、地方风格和特征,以及对从郊区到市区的生活方式所承担的共同义务的敏感性。现代社会发展至今,出现了许多问题。其中之一便是“特色危机”——即地方文化特色的丧失。但是现实世界中,“全球化”确是不可阻挡的潮流,维持地方特征,应努力把地方文化与世界文化相融,走“解放的地方主义”之路,一味强调狭隘的地域主义、固步自封同样是不可取的。事实上,文化内涵有其共通点,好的建筑作品能为地区和世界同时承认。“地域性或本土性的表现形式也能体现具有普遍性的价值观,而这正是当代建筑的主题之一。”
      结语:世界上任何事物总是有源有本,今天的建筑师应当从不同视点发现建筑的本体实质——客观的背景、人文与技术因素的有机结合过程,以客观求实的方法去了解、调查、追溯所接触的建筑、聚落和城市的起源及沿革,将地方文脉与建筑形成过程融为一体思考人类空间的本质意义。新现代主义时期,世界信息和技术日益发展完善,但它们仅仅是一种工具,不能取代建筑应具备的特定区域下的精神品质。中国建筑文化的明显特征是多地域性,中国的建筑师更要具备区域建筑观念,创作出拥有新地域建筑文化格调的作品,在当代建筑国际化前提下,进行具有地域性的建筑创作探索。
      
      
      图1:包豪斯校舍
      
      
      图2:希腊传统聚落
      
      
      图3:皖南传统聚落
      
      注释:
      ① 王受之:《世界现代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② 王受之:《世界现代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第330页。
      ③ 王受之:《世界现代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第337页。
      ④ 《世界建筑》2001年第1期,“21世纪的建筑与城市——桢文彦+张在元对话”,第19页。
      ⑤ 吴良镛文•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主旨报告《世纪之交展望建筑学的未来》,第1页。
      ⑥ 肯尼斯•弗兰普顿〔Kenneth Frampton〕著,原山等译《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参考文献:
      1. 王受之:《世界现代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2. 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3. 肯尼斯•弗兰普顿〔Kenneth Frampton〕著,原山等译《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

    推荐访问:地域性 现代主义 创作 主流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