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理科资料 > 正文

    甲午战争清廷外交政策的失败及其教训

    时间:2021-05-23 20:04:0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120年前的中日甲午战争,清廷固守“以夷制夷”外交政策,过分依赖“国际公理”和外国势力,自缚手脚,迟滞了军事行动,导致节节败退。战争的惨败,反过来又将外交全面拖入被动。本文从战前、战中、战后三个阶段分析了清廷军事、外交双输的历程,并总结出了教训。
       [关键词]甲午战争;外交政策;教训
      甲午战争以中国的完败而告终,除清廷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军事指挥无方等原因外,“以夷制夷”政策及其所导致的外交不作为、乱作为现象,也与战争失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清廷外交不力,助推战争爆发
      外交的失败不是导致战争的必然因素,却能在很大程度上加速战争的爆发。战前,清廷外交事务上一贯懦弱妥协,尤其是在朝鲜问题上,优柔寡断,助长了日本的嚣张气焰。日本国力军力日盛,侵华野心膨胀,借机挑起甲午战争。
      1.坐井观天,既不知己又不知彼
      中国封建统治者长期自恃“天朝大国”,终日做着万邦来贺的美梦,一向视日本为蕞尔小国。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运日衰。少数先进分子惊叹于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业已放眼看世界,学习西方以图自强,大办洋务以兴军事,庞大的北洋水师也应运而生。但是,“中体西用”的天然缺陷,注定清军与强敌仍不能战,逢战必溃而不自知。同时,包括清朝统治者在内的绝大多数中国人仍然轻视日本,忽略了这样一个可怕的事实:日本在明治维中成功地进行了全方位改革,一跃成为东方强国,制订了侵华的“大陆政策”,并且做好了包括日本皇室成员在内的全民战争动员、军队整备,立下了战则必胜、败则亡国的誓言。清廷盲目自大、闭目塞听且对敌认识不足,使中国面临空前的危险。
      2.弄巧成拙,落入日方外交陷阱
      日本侵华蓄谋已久,而苦于没有找到合适机会。朝鲜东学党起义,是日本的天赐良机。日本外交官杉村浚奉政府之命,怂恿朝鲜观察使袁世凯搬兵入朝,诱其上钩,以屯兵朝鲜,寻找战争借口(根据《天津条约》规定,朝鲜有事,中日两国可以同时出兵)。袁世凯为借机升迁,大力撺掇朝鲜国王李熙向清廷申请派兵。年轻的光绪皇帝顾及宗主国面子,同时试图在慈禧还政之初施展身手、有所作为,幻想像1881年成功平定朝鲜“壬午兵变”一样,展示国威,保全在朝鲜的权利和地位,这与野心家袁世凯一拍即合。殊不知,日本已经精心策划好了战争阴谋,设计好外交圈套只等清廷“入瓮”。李鸿章轻信了袁世凯,也相信了日本人“只出兵百人保护侨民”的谎言。日本随即水陆并进,大规模出兵朝鲜,不宣而战。
      3.战和不定,军事、外交双双被动
      中、日双方增兵朝鲜后,清廷抱有与日本“摩而不擦”的侥幸心理,期待通过外交斡旋避战保和。另一方面,清廷也缓慢向朝鲜增兵,试图“小战而屈人之兵”。可见,甲午战争前,清廷缺乏明确的安全战略,在朝鲜问题上和战不定,当权者思路不清晰,导致行动不得力。外交斡旋既没有成功,军事部署也未到位,双双落于日本之后。战火未燃,败局已然注定。
      二、战中,清廷外交、军事互相拆台
      外交与军事有紧密的内在联系。清廷的外交与军事互相拆台,外交不力与军事落败互相交织、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
      1.清廷坐等列强调停,尽失战机
      中国原本在朝鲜有着一定的军事优势,但清廷试图依靠各国的外交斡旋,加之日本政府又释放烟雾弹,使清朝决策高层白白浪费了50多天的宝贵时间,其间,“倭人正乐蹈是隙以渡兵朝鲜,争我先着”。(《东方兵事纪略》)清政府军事行动从一开始就落于人后。“高升”号事件后,从李鸿章到军机处,中国决策层在被震撼的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欣慰地”相信并坐等英国对日施压,甚至兴兵问罪,为此,已经起草好的对日宣战诏书又被延宕发布。黄海海战后,李鸿章仍未放弃借助俄、英,甚至美国的力量议和的努力,积极贯彻他的“以夷制夷”外交理念,试图用外交手腕打败日本人。但机关算尽,希望每每落空,战机尽失。
      2.西方列强言行不一,各怀鬼胎
      西方列强态度暧昧,言行不一,甚至暗地支持日本的侵略。李鸿章曾经请俄国和英国驻华公使出面调停中日之争。但英国人此时正想拉日本制衡沙俄,不愿意趟这滩浑水。英国领事曾告诉李鸿章,英国政府请日本与中国共同退兵。但也仅此而已,别无下文。俄国公使喀西尼也告诉李鸿章,沙俄政府会不惜以逼迫的手段压制日本人。李鸿章信以为真,一心等待俄国人出面,但最终却不见动静。晚清海关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亲历了晚清中国的许多外交事务,他总结各国对于中日纷争的态度时说:“所有国家均向中国表示同情,并说日本这样破坏和平是不对的,但没有一个国家采取任何实际行动帮助中国。”
      3.日本控制外交舆论,占尽主动
      日本侵略朝鲜乃至中国,都不是孤立的政治军事举措,更高层次的努力在于外交方面。日本动用强大的外交力量和专业的外交人才,误导舆论、颠倒黑白,将军事侵略行动包装成“十字军东征”般的圣战。青木、栗野等日本外交官,长袖善舞,经验老到,牢牢控制了欧洲舆论。“高升”号事件爆发后,日本外交系统紧急动员,紧紧抓住并利用了国际法的灰色地带,危机公关相当成功,降低了英国军事介入的可能性,一举扭转被动的局面。“旅顺大屠杀”招致的谴责也被日本巧妙化解。及至中国战败后,有些西方国家还不明就里,反而同情日本。
      4.军事上的节节败退,使清廷逐步丧失外交运作的资本
      战争爆发,清廷外交没有回旋余地,只能受制于人,唯一能指望的就是前线的战况。但前线一败涂地。7月25日,丰岛海战,首战告败。从10月24日金旅之战爆发开始,至11月22日旅顺陷落,加上日军的运动时间,辽东半岛的沦陷只用了不到一个月,号称“东亚第一要塞”、“固若金汤”的旅顺港只守了两天。清军如果在金州及旅顺附近能够有效抵抗住日军的进攻,至少保持胶着状态,必将引起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应,日军不能速胜,并感受到俄英等国的压力,甲午战争会有不同的结局,至少不会签署《马关条约》这样丧权辱国的条约。中国前线退败的太快,列强“未曾料及事态发展如此之快,所以没有适当的对策而左右为难。”1895年2月17日,日军取得威海卫战役的胜利,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清政府失去了与日本讨价还价的最后筹码。

    推荐访问:甲午战争 清廷 外交政策 教训 失败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