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理科资料 > 正文

    商鞅变法的再认识及其现实意义

    时间:2021-04-11 12:01:3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时期,变法运动此起彼伏,其中商鞅变法是其中最突出的表现之一,本文通过回顾它所产生的时代背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客观地认识它的各项举措及产生的影响,并以此为基础指出它对现代法制建设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所在,希望对我国的法制进程推进有所帮助。
      [关键词]:商鞅变法 社会变革 奴隶制 封建制
      
      商鞅变法是春秋战国时期激烈的社会变革之一,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它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特定历史下的必然,是朝代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回应,商鞅所采取的各项措施,从表面上看,是法家治国理念的一次实践,但从其根源分析,却是当时那个动荡年代经济、政治、文化各个方面的反映,深深地打上了特定时代的阶级烙印。
      一、商鞅变法的时代背景
      自从建立夏朝,中国的奴隶制开始建立,经过商的传承,这一体制达到了鼎盛,在一定时期内,它的存在促进了华夏民族的进步,开创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其取代原始社会的历史意义,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对矛盾相互作用的结果,当生产关系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因素时,势必会在经济基础至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引起激烈的变革,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自从周平王东迁洛邑后,中国历史进入了动荡的春秋战国时期,这一阶段被史家认为是奴隶制的瓦解和封建制确立时期,虽然奴隶制曾经显示了其优越性,但此时,它的存在已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向封建制的转型已是大势所趋,而恰逢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各方面的条件皆已成熟,这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都有反映。
      井田制和分封制作为奴隶社会的两项基本制度,是支撑奴隶制国家机器的基石,是奴隶主贵族赖以存在的保障,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们越来越不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各诸侯国纷纷通过变法改革,用封建的土地私有制和郡县制来取代,从经济和政治上为封建制的确立奠定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维系奴隶社会的礼制也在逐渐地遭到破坏,亲亲尊尊的核心理念开始受到了质疑,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到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转变,即是其明显的表现,在这种社会大气候下,虽然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但是,其实何种理论能适应当时统治者的要求已经是呼之欲出了,因为无论是道家的无为而治,还是儒家的中庸改良,本质上都是不主张对现存的礼制进行彻底的改造,而唯有法家,希望进行激烈的变革,用法来取代礼的作用,用霸道来取代王道作为社会的模式,自然而然,只有法家的人能受到统治者的重视,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进行一系列的实践,而商鞅变法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应运而生,深刻地改造了秦国乃至未来的中国社会。
      二、商鞅变法的客观认识
      商鞅变法涉及到当时社会的各个方面,对旧有体制是一种很大的冲击,商鞅变法增强了秦国的国力,为以后的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事实上,它的举措也正是适应了当时社会环境的要求,才能发挥出其跨时代的作用。虽然最后商鞅被车裂而死,但是,他所开创的治国方法却被延续了下来,甚至被以后的儒家思想合理吸收,影响着中国未来发展的进程。
      鉴于当时社会的混乱无序,商鞅明确提出要以法来治国,用法律来规范人们的活动,由此,才重新填补了由于礼缺失而造成社会上无统一秩序的空洞,适应了社会稳定的需要。
      在经济上,商鞅废井田,开阡陌,保障新兴地主的土地私有:政治上推行县制,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军事上,奖励军功,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实现强兵,为兼并战争做准备……以上举措,均顺应了当时统一以及封建转型两大历史潮流,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是以商鞅为代表的法家对中国社会做出的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但是,矛盾总是包含着正反两个方面,商鞅变法也有其本身所无法克服的历史局限性,应该看到,他的一些过激做法对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产生了许多不良影响,有一些甚至拉开了中国近代屈辱史的序幕。
      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而且,在当时那种大动荡的环境中,农业的确能保障国家的稳定,因此,商鞅重视发展农业,奖励耕织,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如果为了发展农业,就牺牲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协调发展,就会造成比例的严重失衡,最终也会危及统治秩序。史记中有记载“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可见,商鞅变法中,为了农业的发展,忽略甚至打压商业的发展,这种做法,以后历代的封建王朝都延续了下来,重农抑商的政策正是发源于此,以至中国以后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最终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另外,法家学说的确是诸种学说中,最能适应当时社会要求的,事实上,也只有以法治国,才能实现国家的稳定与强大,但是任何一种做法都有着一个限度,过犹不及。我们肯定法治的积极作用,但并不代表我们认可严刑峻法,前者是基本方略问题,而后者是具体的操作方法问题,两者不可混同。但商鞅恰恰将它们视为一个整体,即实行法治则必须要坚持严刑峻法,相反严刑峻法能维护法律的威严,推进法治。在这种偏激思想的指导下,商鞅提出了“连坐法”、“鼓励告奸”、“燔诗书而明法令”等主张,并且以后的秦朝延续了这种做法,结果严重激化了社会矛盾,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农民起义的熊熊烈火不仅仅摧毁了庞大的秦帝国,也中断了法家治国的实践,法律在人民心中成了暴政的代名词。法治在中国的深深扎根,并且与西方的法制文明截然对立,我们不得不承认是在此开始发端的,这正是商鞅变法对中国社会所产生的消极影响。
      从本质上来看,商鞅变法代表的是新兴地主阶级的意志,是为特定的阶层服务的,他所肯定的法律也只是统治阶级用来镇压被统治阶级反抗的工具而已,他所追求的目的是为了强一家之国,而非真正造福人民,其实是在用一种新的不平等来取代原有的不平等,这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相违背的,但是,与此同时,我们更应看到,这些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与当时阶级对比力量相适应的,我们不能站在今天的立场去苛求古人,因为社会的发展有自己的规律,一种社会形态取代另一种社会形态需要经过漫长的过程,在当时的条件,不会也不可能过渡到当今,自然,作为法家的任何主张也受到了这种客观环境的制约,从而才造就了其本身的局限。
      评价历史事件,主要应该看它是否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是否有利于当时社会的进步。毫无疑问,商鞅变法,作为战国时期典型的变革之一,体现了由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的时代方向,沉重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有利于新兴的地主阶级在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中华民族前进的步伐,“商鞅虽死,秦法未败”,商鞅的措施不仅彻底改造了秦国,也深刻影响着中国后来历史发展进程,因此,虽然它也有很多自身难以克服的局限性,但是我们还是应当看到它毕竟开创了一种崭新的社会治理模式,有必要充分肯定其所具有的划时代意义。
      三、商鞅变法的现代借鉴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商鞅变法所蕴涵的许多积极理念乃至其治国措施的失败所包含的深刻教训,都对当今中国的法律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现在我们回顾两千多年前的这场深刻变革,目的是为了正视历史,从而促进我国的法制文明的进步。因此,我们有必要站在历史的高度,去挖掘它的现代价值所在。
      作者认为,对这个问题的分析,也应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即不仅需要继承并发展它的合理部分,而且还应当看到并纠正它的不足之处,唯有如此,才能全面深刻地认识这场变革的现代意义。

    推荐访问:再认 变法 现实意义 商鞅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