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理科资料 > 正文

    好莱坞电影中的华人形象阶段性解读

    时间:2021-04-07 16:01:36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好莱坞电影中的华人形象,自电影诞生以来,就已经出现。梳理好莱坞电影历史,按照华人形象正面或者负面的整体印象,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早期的黄祸论、红祸论盛行下的负面印象为主,到李小龙的横空出世、在功夫之王的努力下有所改善,再到多数出于经济因素考虑下的日渐多元、趋于正面。通过经典影片解读好莱坞电影中三个阶段的华人形象,直观反映西方电影人认知及表达华人形象的变迁,希望对中国电影发展有所启示。
      [关键词]好莱坞;华人形象;黄祸论
      电影作为国家及社会主流价值观的重要宣传阵地,时刻受政治、经济等因素影响。自从好莱坞电影诞生以来,华人作为一类重要的银幕形象一直存在,或是西方人自己的解读,或是华人融入的努力,整体而言,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着。当今中国已经走上了伟大复兴的道路,梳理美国好莱坞电影中的华人形象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政治影响,负面为主
      好莱坞电影刻画华人形象始于19世纪末的默片时代。1894年,默片《华人洗衣铺》上映,片中华人男子被警察追捕,四处狼狈躲藏。本片较为写实地反映了当时正在西方社会肆意横行的“黄祸论”。在19世纪90年代,西方开始流行一种言论,认为黄种人生理上是野蛮的,生理上是孱弱的,而且喜好暴力,缺少基本素养。1882年5月6日,美国国会出于政治因素考虑,出台了臭名昭著的《关于执行有关华人条约诸规定的法律》,即通常所谓的排华法案,第一次针对一个民族进行各类限制,直接明目张胆地进行种族歧视,间接地促成了唐人街的发展壮大。该法案1902年被无限期延长,直到1943年才在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的推动下撤销。同时期的中国积贫积弱,内外交困,基本上无力影响西方。
      在此背景下,1912年,英国小说家萨克斯·罗默(Sax Rohmer)无中生有地创造了傅满洲博士系列小说。作者在书中这样描述傅满洲的形象:你可以想象有这么一个人,身体瘦高,经常耸着肩,像猫一样地不声不响、行踪诡秘,同时又长着莎士比亚式的眉毛、撒旦的面孔、秃着脑壳,细长的眼睛,经常闪烁着绿光;集所有东方人的阴谋诡计于一身,并且将他们运用发挥得炉火纯青;随时可以调动一切资源,而又做得神不知鬼不觉;关键的是,这个人,是一个中国人。1929年,美国派拉蒙公司拍摄的第一部傅满洲系列电影《神秘的傅满洲博士》开始公映,随后《傅满洲的血》《傅满洲的新娘》《傅满洲的城堡》《傅满洲的脸》《傅满洲的面具》等十几部系列电影接连上映。在每一部电影里,傅满洲博士都被设定为无比奸诈险恶,实施着各种各样的谋杀和酷刑;而电影的结局则往往是傅满洲被白人战胜,惩罚性地死去,然后诡异地在下一部电影开始时重生。作为“黄祸论”的集大成者,傅满洲集中反映了美国白人对中国产生的负面印象,从而折射出美国群众对中国人的憎恶情感。[1]与傅满洲几乎同时存在的另一个经典人物则是陈查理(Charlie Chen)。陈查理来自于美国记者厄尔·比格斯(Earl Biggers)撰写的系列小说,原型是美国夏威夷华裔警探郑平。自1925年第一部陈查理大电影《没有钥匙的房间》问世以来,陆陆续续近70余部系列电影上映,影响十分深远;甚至在1965年,功夫之王李小龙也参加过电影《陈查理长子》的试镜。所有系列电影中的陈查理经常斜着眼睛,显得高深莫测,身材矮小偏胖但行动较为矫捷,整日里油头粉面,说着不标准、夹杂着语法错误的英语,有时候张口会提到“子曰”,可事实上极少提及中国的人、事和物等,基本上严格听从白人的各类要求,较为突出的一点是办案能力较为出众,破获了各种稀奇古怪、难以侦破的案件。这个角色符合美国大众对在美华人的期待,不仅工作能力突出,而且较为听话,服从白人安排,是理想的少数族裔模范。
      随着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抗日战争爆发,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开始重新审视中国。1937年,由美国著名女作家赛珍珠(Pearl Buck)同名小说改编的《大地》(The Good Earth)公映,取得了口碑和票房的双丰收。赛珍珠在美国出生后三个月就被带到了中国生活,长达40年。坚实的生活基础使小说和电影都收获了成功,1938年赛珍珠凭借小说《大地》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而电影《大地》的女主角路易斯·蕾安娜(Luise Rainer)则荣获第十届美国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大地》作为第一部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题材作品,描述了一个名叫王龙的中国小镇农民,娶了一个地主家的丫鬟阿兰后,两人辛勤劳作持家,日子过得倒也自在;但是好景不长,随着旱灾来临,王龙携妻带子过上了背井离乡的困苦生活;一次意外,捡到了一些财宝,王龙开始锦衣玉食、花天酒地,而阿兰始终不离不弃;最终夫妻二人回归土地,生活圆满。虽然该片是好莱坞华人形象正面化的里程碑之作,但由于1934年美国海斯法案的出台,使得华人影星黄柳霜竞选女主角失败,导致一部描写中国人在中国土地上奋斗的故事的男女主角竟然全是白人。同时,《大地》影响之深还表现在这类影片培养了几代西方观众对中国形象单一、片面的认知:中国等同乡村、土地、民俗和农妇。[2]
      二、功夫一人,转变节点
      华人形象根本性的转变始于一个神话般的华人——李小龙。1966年,李小龙在好莱坞初露锋芒,饰演电视剧《青蜂侠》中的配角加藤。1971年,回到香港发展的李小龙拍摄了首部功夫电影《唐山大兄》,该片改编自真实故事,“唐山”一词来源于华侨对中国的别称;影片中,使用精湛真功夫的李小龙踢出了凌空连续三脚,被称为“李三脚”而一鸣惊人。1972年,李小龙连续拍摄了电影《精武门》和《猛龙过江》,影片中,李小龙使用双截棍力战多人,“中国人不是东亚病夫”等瞬间永留史册,极大地提高了中国人的自信,同时也深刻地改变了西方人的认知。1973年,美国华纳公司找到了李小龙,双方合作拍摄了电影《龙争虎斗》;作为功夫之王的巅峰之作,该片全球票房高达32亿美金。有别于以往被歧视的傅满洲形象、听话能干的陈查理形象以及需要同情的王龙夫妇,凭借超高的武术功底和无所畏惧的战斗精神,李小龙的功夫电影淋漓尽致地树立了一个积极正面、充满阳刚之气的华人英雄,为了保卫家园,为了保护身边的亲朋好友,不顾个人安危,直捣龙穴,奋勇反抗。李小龙的银幕形象影响十分深远,直接为英语语言体系加进去一个崭新的词汇“KUNG FU”;甚至在西方一提起华人,都会被认为会功夫。不过,与美国好莱坞塑造的同类型超级英雄比较,比如与007系列英雄中的詹姆斯·邦德形象对比不难发现,李小龙的身边缺少艳遇,缺少女性角色的帮衬,即使面对诱惑,也常常坐怀不乱,这就使得李小龙有些超然,不接地气。同时,作为一个无法逾越的高峰,李小龙也为后来的华人演员进入好莱坞树立了巨大的阴影,即必须会功夫,而且也只能会功夫。

    推荐访问:阶段性 解读 好莱坞电影 形象 华人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