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理科资料 > 正文

    【快乐在民间】 神秘民间中国功夫高手

    时间:2020-08-17 07:20:5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社火历史      “社火”亦称“射虎”,是我国西北地区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是指在祭祀时或节日里迎神赛会上的各种杂戏、杂耍表演。火具有红火、热闹之意。
      社火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起源于中国上古祭祀活动。中国宋代诗人陆游在《游山西村》中写道:“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可见其延绵已久。
      远古时期,每逢祭祀时节,人们在身体上绘上图腾或戴上图腾面具,边击打着劳动工具,边跳着模拟图腾中神兽动作的舞蹈,狂呼狂舞,祈望所崇拜的图腾能给予他们神奇的力量。到了商周时期(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56年),宫廷里就有了逐鬼的祭祀仪式,周代称之为“大傩”,是一种带有巫术性质的舞蹈。《论语・疏》称傩为逐疫鬼。随着岁月的流逝,经朝历代,这种驱鬼仪式由宫廷传入民间,逐渐形成盛大的民俗礼仪活动,演变为乡村祭神、娱神、迎神的赛会,并加进了杂戏表演。这一古老习俗一直沿袭至今,每年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西北许多地方都要举行盛大的社火活动。
      
      中卫社火 市民的狂欢
      2011年2月4日是农历大年初二,也是立春之日,阳光格外明媚。听说中卫市春节期间有社火表演,我们便于早上8点从银川市出发,两个小时后到达了中卫市市中心。
      只见人山人海里三层外三层地挤站在鼓楼周围的道路两边。人们在零下10℃左右的料峭春寒中饶有兴致地观赏着一支支社火队的精彩表演。
      中卫的社火种类主要有:秧歌、腰鼓、彩绸舞、舞狮、舞龙、花束舞、蚌壳舞、跑旱船、赶“毛驴”、抬花轿、推独轮车、大头娃娃等。表演社火的人们浓妆艳抹,服装鲜艳夺目,把街道点缀得五彩缤纷、春意盎然。
      每个乡镇的社火队都由装扮漂亮的彩车及旗队引领,浩浩荡荡,气势宏大。彩车上摆放有硕大的锣鼓,男女锣鼓手们使出全身力气,把锣鼓敲打得震天动地。负责接社火的中卫市春节文娱活动组委会办公室的工作人员等候在鼓楼前,点燃了一串又一串震耳欲聋的鞭炮,并备好了美酒等,热情地迎接一支又一支社火队登场。一时间,锣鼓声、鞭炮声、欢笑声响成一片,把这里变成了欢乐沸腾的海洋。
      一直忙碌在社火现场的中卫市文化馆馆长陈卫不无自豪地说:“我们的春节社火活动已经坚持了20多年了,不办好社火,人民群众不答应!今年从大年初一到初三,天天有五六个乡镇及单位的社火队表演。每个大型社火队里又有各种类型的小社火队,每天早上9时半开始,直到中午1时许才结束。我们全市共有17支社火队,今天来表演的仅仅是一部分。到正月十五还有大规模的展演,并且举行评比及颁奖活动,那才叫精彩和热闹呢!”
      隆德社火 别具风格
      2月15日(正月十三)清晨,我们随同隆德县县委副书记田育林、教育体育局副局长董玉科、文化馆张馆长等,一起来到隆德县沙塘镇和平村了解元宵节社火的准备情况。
      当我们来到和平村的村部院子里时,村里社火队的群众已经在这里进行着预演准备。有的站在雪地里热火朝天地练习锣鼓,有的在室内紧张地化妆,或是打理五彩缤纷的旱船、毛驴、狮子等社火道具。经询问得知,村里的社火队有旱船、毛驴、秧歌、舞狮等。一位化好了妆、头戴红花的漂亮小姑娘告诉我们,她是旱船队的,今年13岁,正在上初一。旱船队共有10位女孩,年龄在13岁~18岁之间,全是村里的初中生或高中生。我们问:“旱船队共有几条船?”她回答说:“4条船,2个艄公,8个人驾船。”我们不解地问:“不是只有4条船吗?”她笑着说:“花船看上去轻巧,其实背在肩膀上可沉了,路长了就走不动,需要2个人轮换。”的确,细看那些旱船,是以木条、竹条扎框架,用彩绸、花朵做船舱,再以布匹包裹船围,貌似轻盈,其实很有分量,表演起来是很辛苦的。可中学生们说,参加社火表演挺有意思的,每年寒假她们都自愿参加。
      张馆长抓紧时间为扮演“议程官”的一位中年村民指点动作。所谓的“议程官”是隆德社火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角色,民间称其为“说诗的”,也称“春官”。他们相当于社火队的领队,起着引领、鼓动、渲染气氛的重要作用。和平村的这位“议程官”脸戴大黑胡子、反穿山羊皮袄、头戴黑礼帽、手拿诸葛亮的鹅毛大扇,很是神气。和平村的社火队出发后,“议程官”站在打头的彩车上,每到一处,都摇着扇子、挥着喇叭,大声地说议程,即新春祝福之类的吉祥话语。所谓“说议程”,据《隆德民间艺术》一书中介绍:“指迎春时说的春官词,是流行于六盘山民间社火团体的一种文化表演形式。词句为春官扮演者触景生情、风物譬喻、随口呵成。”议程词大多通俗易懂、诙谐风趣。如“新农村,修得洋,红砖白瓦粉白墙。招财进宝大吉祥,祖辈儿孙状元郎”,以及“走过大街串小巷,农民生活大变样。高门楼子粉白墙,人人穿的好衣裳”(隆德县毛国秀收集)。
      不大一会儿,和平村的社火队准备就绪,演员们排列着整齐的队伍,跟随着装饰有“闹元宵”字样的大型彩车拥上公路,踩着积雪浩浩荡荡地向社火表演的街道进发。一路上,到处是身穿新衣、争先恐后前去看热闹的男女老少。每当社火队经过村民住宅时,主人都会出来点燃鞭炮,热情迎接。有人告知这叫“接社火”,是隆德民间社火活动的一个不成文的礼仪习俗。无论是农家,还是商家、单位都会主动地“接社火”。迎接形式不仅是燃放鞭炮,有的还要给社火队“挂红”,即给社火队的彩车、演员及所扮演的狮子等搭上红绸被面,以示欢迎和嘉奖。有的还准备了烟酒、糖果等礼物,赠送给社火队。这里的人们视社火队的拜年为送吉祥,为此,社火队所到之处,都会受到人们的热情接待。
      我们跟随着人流来到沙塘镇的中心街道时,这里已是人山人海。尽管只是一个乡镇的社火展演,却颇具规模,非常隆重。我们在喧闹的锣鼓声和鞭炮声中,不仅欣赏到了一系列传统的社火表演,还看到了期待已久的高台社火。所谓“高台社火”,据《隆德民间艺术》一书介绍:“高台,宋代就有四人抬神以游的记载,后衍化为多人高台‘造型戏文’以娱神。”就是说,最早,高台是由多人抬举神像的一种轿子,俗称“神轿”。神轿里供奉有神仙,人们抬着神轿沿着山路到各家拜年,意在祈福驱灾。继而发展成多人抬举的古装戏剧人物造型。而现在,随着交通的发达,已由人抬演变为车载。我们所见到的高台社火,就是搭建在三轮农用机车或卡车上的数米高的架子上的古装人物造型,亦包含着为民祈福送吉祥之寓意。高台是这里最具特色的社火之一,也是千百年来民间智慧的艺术结晶,近年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看到我们对神奇的高台社火如此感兴趣,张馆长决定带我们去温堡乡的高台社火制作现场观摩。
      高台社火 民间艺术的奇葩
      2月15日(正月十三)下午,我们一行来到温堡乡敬老院,只见院里停放有两台农用车辆,几位农民正站在车厢里,往钢管架子上点缀鲜艳夺目的人造红花绿叶等物件,车厢四周已经被彩绘的布匹及粉红色的窗纱等装饰一新。
      72岁的敬老院院长杜志和向我们介绍了他制作的《李彦贵卖水》。他所装的这一高台到县上展演时,要在扁担的中间安置一个孩子,还要在扁担的两头各安置一个小女孩儿。可是,看上去细溜溜的扁担上又如何能站立3个小孩儿呢?张馆长解释道:“这些站人的部位全都是用钢筋、钢管焊接的铁芯子,其钢架会固定在车厢板上,非常结实。踏脚的地方装有踏板,人物的腰部有钢圈固定。到时候,孩子站在钢圈里,再穿上宽松的戏装,加上花花草草的装饰,就会把这些防护设施遮盖起来。从外面看,似乎是悬空站在扁担上的,其实惊而不险。以此类推,云彩上站立的天女撒花、月亮上站立的嫦娥、芭蕉扇上的孙悟空,都是这样组装出来的。”
      张馆长告诉我们:“这些彩车上的花卉等装饰物大多是群众自己购置的,每年不断更新。村里还有一家人,能够手工制作高台社火。”说着,他把我们带到了杜堡村的杜汉义老人家。
      这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家小院,几间低矮的土房,狭小的院落。然而,就是在这个简陋的小院子里,我们看到了一匹被装饰一新、后蹄腾空、栩栩如生的黑马模型。这匹威武雄壮的高头大马如真马般大小,全身乌黑,双目明亮,马脖子上还有铜钱纹样的红色和橘黄色布艺装饰,并挂着银光闪闪的马铃铛等饰品,马头更是被红红绿绿的绣球、彩带装饰得喜气洋洋,简直就是一件精美的大型工艺美术品。张馆长告诉我们,杜汉义家是制作高台马社火的传承世家之一,一家三代都会制作并表演社火。在制作现场,我们见到了正在忙碌的一家人。杜汉义介绍说,从腊月开始,他家老老少少就忙着制作高台马社火了。所谓“高台马社火”,是高台和马社火的组合。马社火也是隆德县社火的一大特色,即在马背上表演的社火。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里用来农耕和运输的马匹越来越少,马社火也随之趋于绝迹。于是,他家今年人工制作了一匹呼之欲出的黑马,把高台和马社火合二为一,主题为《花木兰挂帅》。今年制作的这匹黑骏马,在构造及装饰上都下了工夫。高台架子约2米多高,马1.5米高,再坐上一个人,要保持在4.8米的高度以内,不能碰上电线。马脊背及马的腹部都留有圆孔,用于连接固定马鞍及高台和车厢底盘。马匹的空心框架是用木头做的,轮廓是用包装箱的纸板包成的,马身子的皮毛是用黑色平绒布包裹而成的,逼真的马铃铛是用鸡蛋壳包上银色锡纸做成的,炯炯有神的马眼睛是用两个旧灯泡刷上黑漆做的……看着这些巧夺天工、精致秀美的古装道具,在场的人无不惊叹。正如张馆长所介绍的那样:隆德社火汇集了民间各种艺术精华。在造型制作工艺上,有木工雕刻、绘画、剪纸、刺绣、铁艺、纸扎、布扎等。在表现题材上,将神话传说、戏剧、秦腔等元素也融入其中。
      高跷世家和民居年俗
      看完杜堡村的人们制作高台社火的感人场面,张馆长又带我们去看同村的一个高跷世家。这家的主人叫辛仁权,其叔叔辛康太也在场,今年70多岁,均擅长踩高跷。据介绍,他们家爷爷辈的传承人有4人,叔叔辈的传承人有11人,到现在孙子辈的传承人有14人。其中,他的儿子辛昌盛是年轻人中比较突出的一个,3岁就开始跟着大人练习踩高跷了,今年25岁,已经有了22年的踩高跷历史。辛康太老人娓娓道来:他从年轻时就好踩高跷,20世纪60年代,在新疆建设兵团时,他跟河北人学过踩高跷。后来传给了儿子、侄子,现在,孙子们也都学会了踩高跷。尤其让他感慨的是,现在的年轻人脑子活、肯钻研,能变出好多花样来。过去他们踩高跷时,木棍绑在膝盖以上,只能直着腿走,膝盖不能打弯,也不会跳桌子、上凳子。可是他的孙子们把棍子只绑到膝盖部位,使得腿部伸缩、弯曲自如。再经过刻苦练习,还能进行跳跃、交叉、跳桌子、上板凳等高难度动作。
      不一会儿,孙子辈的辛昌盛、辛柯等几位年轻人也都来到院里演练踩高跷。22岁的辛柯现在在重庆科创职业学校学习通信工程,在离开家乡出去上学的这段日子里,他还有幸学到了外地的一些高跷技巧。趁学校还没开学,要好好训练,准备过两天到县上去参加社火大赛。随后,几位血气方刚的小伙子们身穿长长的鲜艳戏服,脚踩高跷,或手拿彩扇,或挥着长烟锅,伴随咚咚作响的鼓点又是扭动,又是劲舞,还表演了跳桌子、走独木桥等惊险的高跷特技,让在场的人们大开眼界。
      在温堡乡杜堡村及辛平村走家串户的实地调查中,我们还一路欣赏到了各家各户院门等处所展现的极富乡土气息的静态古老年俗文化景观。在山村小巷里,最靓丽醒目的莫过于家家户户门口悬挂的红灯笼和门板上张贴的红对联。很多人家的院门上还左右对称地贴有门神“秦琼”和“尉迟敬德”,这可是在城市里几乎看不到的景象。而且,有些农家的门楼侧面墙上还挂有一个插线香的小盒子,墙壁上留有一缕烟熏过的痕迹,旁边贴有“出入平安”或“抬头见喜”的红纸条。另外,我们在有些农户新居的门楼上还看到了这里特有的砖雕及其他民间艺术。有些人家在门楼的下方是狮子图案的砖雕地脚,在门楼上方的几个拐角处,则分别是“福、禄”或“耕、读”等字样的砖雕。有些人家新居的房脊上还装饰有鸽子等图案,有些则在住宅正面或外面粉白的墙上,彩绘有大幅的中国画《国色天香牡丹图》《红梅争艳图》、红色剪纸图案,以及《乡规民约・三字经》等大型书法作品和壁画等,使宁静祥和的山村充满了浓浓的文化气息和勃勃生机。中国的传统文化在这里被如此发扬光大,作为“全国文化先进县”的隆德果然名不虚传。
      社火大赛 高潮迭起
      2月17日(正月十五),我们终于迎来了盼望已久的“隆德县2011年春节社火大赛”。
      早上8时许,太阳刚露头,我们下榻的隆德宾馆的院子里就热闹了起来。这里共停放了5辆装有高台社火的彩车,恰好都是温堡乡杜堡村的。在《李彦贵卖水》的高台社火彩车前,恰好见到了化好戏妆的3个活泼可爱的小演员。据一位母亲讲,孩子凌晨1点就开始化妆,因为要在高台上站几个小时,为了避免上厕所,只给他们吃些干的。听后,我们不仅感动于高台社火之美,更为其背后的小演员们的辛苦付出而感动。
      温堡乡的乡长罗永长亲临现场指挥着,他告诉我们,每年乡里和村里都给制作社火的家庭补贴一点经费,但大多数开支都是农民自家负担的,高台社火的车辆都是农民自己的,村民们办社火的积极性一直挺高。
      不到10时,一辆辆高台社火的彩车准备完毕,整装待发。现场的教体局副局长董玉科介绍说,隆德社火有个民间习俗,动身时要举行“送社火”仪式。早先的社火是用来祭祀、娱神的,为此,每当村里的社火装好后,社火队先要到庙里敬神,在供桌上供奉烟、酒、线香、黄裱纸及果品等,还要举行祭拜仪式,意为请神灵上路,祈求神灵伴随着社火降福于民。现在,“送社火”的形式简化了许多:为社火车辆挂红,在地上撒上些白酒,并燃放鞭炮,以示敬神,祈盼神灵为民间送吉祥、送平安。在热烈的“送社火”的鞭炮声中,高台社火彩车队缓缓驶出了宾馆的院子,与街道上的社火队和观众会合成了一股热情的洪流。
      上午10时整,阳光灿烂,“2011年春节社火大赛”正式开始。浩浩荡荡、五彩缤纷的社火队在锣鼓和鞭炮声中行进了3个多小时。在这里,不仅有西北地区普遍流行的社火种类,人们还看到了扣人心弦的高跷表演,以及独特而久违了的叭喇鞭(有的地方称“霸王鞭”)等表演。
      隆德社火中,最壮观、最激动人心的当属久负盛名的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台马社火”。当日,先后共展演了数十台精美绝伦的高台社火。每个高台社火都出自中国经典传说,历史悠久,文化内涵深刻而丰富;寓意祥和,彰显着传统文化的精髓与魅力,令人回味无穷。
      所谓马社火,是由真马出场,扮演者身着古装,画有脸谱,或坐或站在马背上的社火表演形式。如《隆德民间艺术》一书中所言:“扮演者装扮成戏剧人物,骑在马上,作固定亮相动作,每队至少9人,前有灵官开道,气势雄浑。马社火起源于元末明初,表现蒙古民族习性,是汉蒙不同习俗的融合。”隆德曾是古代的军事要塞及屯田之地,有着饲养骡马的漫长历史。骡马曾是人们运输、耕地不可或缺的重要生产力之一,过去,饲养量很大。骡马作为农户的亲密伙伴,马社火也应运而生。在春节时节,人们勾画出各种脸谱,在马背上演绎历史古装戏剧,人马同乐,充分体现了农民对牲畜的深厚感情,以及原始的动物崇拜和图腾崇拜。据说,在清代至民国时期,这里的马社火特别盛行。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及退耕还林,骡马饲养量逐年减少,马社火仅在一些村镇有少量遗存。而且,由于马匹越来越少,现在多以骡子装扮马社火。
      马社火不愧为隆德社火的重头戏,一出场就在全场引起了轰动。被红绸子装扮一新的10匹骡马,雄纠纠、气昂昂、欢蹦乱跳地来到了观礼台前,只见每匹骡马都被三四个壮汉牵制、簇拥着。在马蹬上站立的演员均为男性,他们身着五颜六色的古代戏服,脸上画有不同的脸谱,手持刀、剑等各种道具,威武雄壮,尽显阳刚之气。一时间,骡马在跳跃,观众在涌动,人们争相观看这人马和谐、共荣同乐的奇观。马社火的精彩展演,为大赛添上了一笔浓墨重彩,把元宵节的社火大赛气氛推向了高潮。
      中午1时许,热烈而隆重的大赛和颁奖活动结束了,可是,民间自发的社火拜年活动并没有拉上帷幕,很多社火队余兴未尽,开始沿街到各商家、学校、宾馆、机关门前舞龙、舞狮、跑旱船等,以欢快的社火形式进行拜年巡演。
      马社火的背后
      社火大赛结束后,我们在隆德县教体局局长杨光祖的协助下,在该局马有福老师等人的陪同下,驱车从隆德县城赶往30多公里外的奠安乡新街村追踪调查马社火。下午4时许,我们在山里的公路上追赶上了凯旋而归的表演马社火的骡马队。据牵引骡马表演的村民郭忠生介绍,他们6人都是本地农民,年龄在40岁~50岁,专门负责牵拉并照顾骡马,拉的都是自己家的骡马,熟悉它们的习性,而骑马的表演者、装马社火的另有他人。当天凌晨1时,他们就把骡马赶了过来,在它们身上装扮红被面、红绣球,饮马、喂草、装马鞍等。由于骡马不适合用车运载,他们在凌晨3时左右就开始赶着装扮好的骡马步行去县城了。之所以步行,是为了让骡马的负担轻些。另外,“路上车多,喇叭一响,骡马容易受惊吓。我们跟着走,牲口还乖一些”。为了赴县城演出,人畜当天往返竟需要步行10多个小时。听郭忠生讲,这些骡马是不用专门训练的。每年从正月初五开始,各乡村都会来请,他们就拉着骡马去巡演马社火,直到正月二十三日(燎疳节)后才能结束,骡马们已经习惯了鞭炮声和锣鼓声,不会受惊吓。不过,表演时骡马站的时间偏长,有些就会尥蹶子,不耐烦、不好好配合。所以,上场时每匹骡马至少要有2人~3人牵引,有些脾性暴烈的骡马得要4个人牵引。另外,骡子的力气很大,性子烈,一般人不敢靠近。为了减弱它们的力气,不影响表演,前一天就要少喂些草料。原来,马社火的演出背后,不仅凝聚着农户的辛苦,也包含着农民们的智慧。
      根据拉骡马人们的指引,我们又继续沿山路前行,寻找到了新街村里装扮马社火的人家。主人叫党国智,今年62岁。党国智说他从1981年就开始学着装马社火了。1984年以来,他装的马社火每年都会到县上参加表演。今年他装了10匹骡马、10位马社火人物,都是《唐明皇梦游月宫》这出戏中的角色。党国智告诉我们:马社火主要表现的是脸谱,画脸谱很费功夫。《唐明皇梦游月宫》中10个人物脸谱各不相同,装扮一个马社火人物需要20多分钟。今年装扮量大,一个人忙不过来,便请来了在奠安乡当干部的侄子当帮手。说话间,他还拿给我们一个纸张发黄的小本子,上面画有一幅幅神态各异的彩色手绘脸谱,都是他平时研习古代历史故事、传说故事及神话故事时创作并绘制的古典人物社火脸谱和秦腔脸谱。这是他多年来的心血积累,也是他的宝贝,更是他为马社火演员画脸谱的重要参考资料。在访谈中,我们发现他的耳朵有点背。老伴解释说,那是被社火的鞭炮震的。即使如此,党国智仍然义无反顾地钟情于马社火。
      天道酬勤。典安乡的马社火项目最终不负众望,得到了隆德县县委和县政府的嘉奖,获“2011年春节社火大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特别奖。此外,陈靳乡社火队的高台项目、山河乡的叭喇鞭项目获“2011年春节社火大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优秀奖。
      “面灯”和“燎疳”
      我们了解了马社火的背景,正要与党国智老人告辞时,却又看到另一景象:老伴和儿媳正在一边细心地搓着棉花捻子。马有福老师告诉我们:“这是在制作今晚的面灯呢!”原来,按照当地的习俗,元宵节这天,各家女人们会用荞面或玉米面等,加水和成面团,捏成直径四五厘米的小面碗,其边沿要捏出好看的花边。有些心灵手巧的女人,还会捏出12生肖形状的小面碗来,然后摆到笼屉里蒸熟,取出来晾凉待用;再用山野里捡来的细柴棍,折成牙签长短,裹上棉花,做成灯捻;之后,把捻子轻轻插入晾凉的小面碗中间,再注上少许清油,即当地出产的胡麻油。天黑掌灯时分,就可以点灯了。有些人家是按家庭人口,有几口人就点亮几盏灯。点灯时也有讲究,一是每人要事先指定好各自的面灯;二是一旦点亮后,不能吹气、扇风、挑动等,要让灯芯自然燃烧,结成灯花。最后,等清油燃烧完,要看谁的灯花结得最大,这将意味着谁今年最有福气,最有财气,万事如意。最后,面灯还可以食用。隆德一直有这样的习俗,每逢元宵节,大人小孩都会一心期盼夜晚的到来,等待着将凝聚了美好期望的面灯燃亮,以及那火焰闪动、美丽灯花形成的快乐时刻。
      在返回县城的车中,我们得知隆德的春节要等正月二十三的“燎疳”以后,才算全部结束。所谓“燎疳”,是指正月二十三这天夜晚,每家每户在门前燃一堆柴火,大人小孩跳过火堆,以燎去病魔及厄运,“疳”则是指病。燎疳是西北地区广为流传的传统春节习俗,也有文人称之为大西北的“篝火节”。宁夏的银川、平罗、贺兰、永宁、灵武、盐池、中宁、中卫和固原等地也都有该民俗。
      据介绍,夜幕降临后,每家每户都要在门前堆起柴禾。过去,小孩们为了燎疳,白天会兴冲冲地背着背斗,到处去拾柴草、枯树枝、枯树叶当燃料。一来节省麦草,二来还有“各处捡来的柴草,能烧除各种疾病”的说法。后来,农村经济状况好了,人们用自家的麦草、秸秆等当燃料。再后来,城镇的居民家,因没有柴草,就以废纸板、废木料代替麦草作燃料。而现在,街上还有卖柴草的。等到晚上,万家篝火齐明,一座座火堆把院子、村子都照得红彤彤的,十分壮观。到了这天,有些大人还要抱着婴幼儿燎疳,体弱的老人们、疾病患者也被搀扶出家门,来到火堆边,哪怕用单腿燎一下也算是了却了一番燎去陈厄和晦气、消灾避祸的心愿。有些还会将除夕时贴上的对联、门神等扯下也投入火中一并点燃,随后再投入香裱、鞭炮、盐粒等,使得火堆发出噼里啪啦的响声,更增添了节日的热烈气氛。过去,有些家中的父辈,还会用木锨或铁锹铲起带火星的火堆灰烬,像扬场一般使劲洒向天空,并根据如烟花般绽放的火星形状,高喊着“麦子”“豆子”或“糜子”等,希翼来年五谷丰登。
      正月二十三的“燎疳”为春节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同时也意味着春节社火的落幕。
      
      各地方社火
      
      中国民间社火有陕西社火、山西社火、河南社火、青海社火等,其中以陕西社火和山西社火最具特色。
      
      陕西社火
      在陕西,社火是芯子、高跷、竹马、旱船、狮子、龙灯等的通称,是一种靠扮演、造型、技巧取胜的艺术。它通过各种高难度的动作和严密的构思,让演员扮演成历史人物和现代人物,形成故事组合,给人一种惊险出奇的艺术感染力。特别是当这种艺术和秦腔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时,又增添了一种独特的魅力。在陕西,耍社火颇具古风,几十面三角形狼牙边的大旗上书有各个乡村之名。敲上威风锣鼓,锣鼓手少则数十,多则上百。打锣鼓有一定套数,分老曲、新曲、紧三火等。老曲雄壮浑厚,新曲悠长明朗,紧三火紧张热烈。耍社火时,若在街上和其他村的社火队相逢时,讲究礼让。先到者闪到一边,后来者先走。这明是礼让,暗则挑战和较量。鼓声一时大震,都想以气势压倒对方。
      山西社火
      山西的民间社火,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全省约有200种,若按形式可分为锣鼓类、秧歌类、车船轿类、高跷类、灯火类、模拟禽兽类、模拟鬼神类、武技类等。在晋南一带广为流行的高台,其道具制作精妙神奇,表演技巧惊险动人。高台表演先是锣鼓队在前开道,紧接着是许多装饰艳丽的旗伞,随后才是精彩的高台。高台一般由8人抬着,高台上有很多根据表演内容设计的铁拐和木桩,造型自然巧妙。从事表演的艺人根据一定的物理原理,利用人们形成错觉的心理特点,虚实相生、真假混同。那结构奇巧的“空中舞蹈”,每每令观者提心吊胆,而表演者不慌不忙,神态自若。■

    推荐访问:民间 快乐 快乐在民间 快乐垂钓频道在线直播 钓鱼高手在民间视频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