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理科资料 > 正文

    文学理论中除了冰山理论还有哪些 [文学理论中的巴别塔]

    时间:2020-03-23 07:43:3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现实主义是来自西方的一个文艺概念。是原指19世纪的一个文艺思潮,后来被不断解释,经常被提到的如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现实主义美学风格,现实主义精神等等,现实主义经历了反复的解释和重构,全面的理解现实主义理论在西方的发展变化,有助于我国文艺理论建设。
      �关键词:现实主义;解释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1)12-0000-01
      �� 作为理论术语的现实主义和作为文学流派的现实主义是不一样的。作为文学流派,说到的现实主义是指巴尔扎克等作家的写实风格创作,也是有一群作家及其创作实践存在着的;作为文学理论,现实主义则是一个不断的被解释,被建构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的生命力也恰恰就在这里,它抓住艺术与现实的关系,不断地被各个时代的作家们加进自己对时代对生活的独特理解。梳理这样一个被不断覆盖、叠加的理论术语对我们理解现实主义文艺理论是大有裨益的。
      �一、模仿说:现实主义理论的滥觞
      �研究现实主义理论的历史,我们要回溯到它的先源古希腊的“模仿说”那里,模仿说的集大成者是亚里士多德。他在《诗学》中说“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经发生的事情,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情。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情。”��[1]�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对后世的现实主义理论影响深远,据有奠基的意义。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影响了欧洲文学两千多年,后世的很多文学理论都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并不断的突破改进。
       模仿说探讨的是文学描写的世界与真实存在着的世界间的关系,也就是文学文本的虚拟世界与实际世界间的对照。而现实主义,也是着眼于文学文本与实际世界间的对照,推崇的是“真实反映”原则。从这一点上说,西方文艺理论,一直到今天,也没有离开柏拉图开创的思维框架,还是在“文本”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上做文章。
      �二、现实主义的理论内核逐渐明晰
      �模仿说虽然已经具备了现实主义的基本二元逻辑对立项(文本和世界),但它主要还是在讨论已经成为事实的写作结果,是对成品的品评鉴定,而不是从“方法”角度探索或规定创作。这一问题取得重大突破,是在古典主义之后。
      �古典主义时期最有代表性的理论家是布瓦洛,他继承了亚里士多德和贺拉斯的理论写成了《诗的艺术》。强调理性精神对感性的控制,非常注重节制和规范,并且注意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关注据有人类性格中普泛意义的方面即类型性,这对后来的典型理论是个准备。
      �启蒙时期,启蒙主义者理性分析社会弊病,积极参与社会建构,注重人与人关系的描写。狄德罗和莱辛等人也注意到了审美关系问题,更加强调艺术的独立性。注意艺术与现实的关系,在很多作家的创作谈和理论家的著作中都可见到,但还没有明确提出现实主义的概念。
      �在18世纪,非常值得注意的是席勒有一篇美学文献《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这篇文章可以作为现实主义理论基本内核明晰化的标志。席勒系统的总结了从古代到近代西方文学艺术发展的两种基本的倾向:偏重于冷静的直接反应客观现实的素朴的诗歌,侧重于由现实上升到理想的、赋予感情色彩的感伤的诗歌。区别在于前者,态度冷静客观的再现现实,后者富于感情的表现主体的主观感受。其实在席勒的这种区分中,素朴的诗歌指的就是现实主义的创作,感伤的诗歌就是浪漫主义的别名。这种区分是有划时代意义的,为后世两大文学思潮的形成开辟了道路。这也可视 为“创作方法”概念的初始奠基。
      �三、现实主义名词正式提出
      �19世纪,现实主义理论形成繁荣盛大的潮流,而且创作的实绩卓著。但就是在这时候,对现实主义的理论描述也莫衷一是,无法统一,甚至相冲突。
      �19世纪30年代,司汤达在其小说《红与黑》中提出:“小说是在大路上行走的一面镜子”,正面揭出现实主义“真实反映”的原则,但是这个镜子往哪里走,向哪里照?另外,它是个平面镜还是聚焦镜子?这些显然是值得追问的。巴尔扎克说,他要做法国社会的书记官,强调客观摹写社会现实生活,强调了真实再现性,他提出要搜集各种情欲、分析社会、杂取种种合成一个的观念,高扬人道主义精神,注重社会批判性,极其强调人的社会属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经济关系。 “作家在他的作品里面应该像上帝在自然界中一样,无处不在又到处都看不见”。福楼拜对语言再现现实的能力深信不疑,追求现实主义的美学效果,以语言捕获客观现实,制造一种作品建构与外在世界的等同关系,等值性��[2]�。
      �四、马恩的经典理论是现实主义理论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恩格斯给现实主义、典型等多个方面下了经典的定义,都在几封讨论文学的信件中。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文艺问题从来没有一部专门的著作,但由于后来他们社会革命思想的影响巨大,其文艺思想被从其他著作和书信中捞出来,成了无产阶级文学的权威理论。尤其是苏联建国后,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基本上在社会主义国家里成为一种现实主义的法典。“除了细节真实外,还要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着重强调了人物和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尤其是阶级关系和阶级分析。
      �马克思恩格斯的文艺批评不是专论,所以多有语焉不详,尤其是关于现实主义,没有从逻辑上论证过,只是以莎士比亚或巴尔扎克为例,来说什么样的作品才是真实的现实主义的。但在这些话语背后,沉积着一个隐含逻辑:现实主义文学是最好的文学。这一观点,是其后在包括中国和苏联这些社会主义国家独尊现实主义的重要思想资源。
      �五、20世纪:现实主义理论分化,解释叠加,语义衍生膨胀
      �20世纪,在现实主义遇到了一个强劲的对手──现代主义的挑战,尤其是在形式的求新求变方面上,对现代主义技法的吸收,现实主义理论家族呈现更加多元探索的格局。
      �1934年高尔基开创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为创作规范。这一规范被奉为圭臬, 附带上了政治色彩。从这时候起,社会主义国家的文学理论中,现实主义的身份就极不正常地升高了:它既是创作方法,但又高于一切同类概念,规定着文学创作的意识形态取向,并决定着文学评判的标准。
      �在社会主义阵营,现实主义地位开始松动是1963年,罗杰•迦洛蒂发表《论无边的现实主义》。该书引发了苏联关于现实主义的热烈讨论。迦洛蒂为了能把包括卡夫卡在内的、明显不合乎现实主义特征的作家也拉进优秀作家圈子,玩了一个极其可笑的、倒因为果式的狡辩:既然现实主义是好的,那么所有好的作家作品就都应该是现实主义的,这就是所谓“无边的现实主义”。这一逻辑狡辩首次突破了现实主义已经不被怀疑的“真实反映”性格,他说:“现实主义没有确定的码头,没有最终的港口,即使以大卫、库尔贝、巴尔扎克、司汤达这些威名赫赫的名字命名的港口,也非最后的的停泊所在。”��[3]�
      �现实主义在20世纪的命运,大致是两个倾向:要么是固守的一派路越走越窄;要么是开放的一派,泛化现实主义。而泛化,正如伊格尔顿在《文本.意识形态.现实主义》中所说的:“没有界线的概念根本就不能成其为概念,正如没有堤岸的河流可以是一个湖泊或大海,但他肯定不是河流。”��[4]�
      �参考文献:
      �[1] 亚里士多德《诗学》[M].北京:人民文学2000
      �[2] 刘禾.跨语际实践[M].上海:三联出版社2008.
      �[3] 罗杰.迦洛蒂.论无边的现实主义[M].百花洲出版社.1998.1
      �[4] 王逢振等编.最新西方文论选[M].漓江出版社.1991.

    推荐访问:文学理论 巴别塔 文学理论中的巴别塔 再造文学巴别塔 艺术理论的当代巴别塔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