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理科资料 > 正文

    贝多芬《降B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初探 贝多芬第三钢琴协奏曲

    时间:2020-03-13 07:35:1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贝多芬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这些作品都闪耀着灿烂的光辉。纵观贝多芬在维也纳时期的音乐成就,钢琴协奏曲显然占据其中重要的一席。作为一个作曲家,贝多芬不仅与其同时代的其他作曲家并行发展,而且开拓他所钟爱的钢琴这门乐器的具有爆炸意义的变革方面,更折射出其卓越的才干。然而,贝多芬的个性及其演奏风格中所特有的坚强动力,对于18实际90年代后期至19世纪20年代前期这跨越25年之久、并令人惊愕的速度持续发展的钢琴来说,发挥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因此,贝多芬在音乐形式与音乐结构方面的开发与研究形成的独创性收到了人们的尊敬和崇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贝多芬共写有五首,其中降B大调协奏曲是早期作品。本文力求从创作背景,演奏方法上对此曲的第一乐章进行一粗浅的分析。
      
      一、贝多芬简介
      
      贝多芬(1770-1827)是欧洲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资产阶级音乐文化的杰出代表人。在欧洲历史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崇高的思想,宏大的气魄,深刻的哲理,非凡的技巧。开创了钢琴音乐的一个崭新时代。在贝多芬的作品中,充分地反映了他前辈的卓越成就它以新的素质体现了亨德尔音乐的英雄性、群众性因素与巴赫深邃的哲理性和庄严雄伟的气魄。贝多芬是继巴赫之后最富于戏剧性的作曲家。巴赫音乐悲剧的感染力,以更强的新的力量复活在贝多芬的作品中。对贝多芬音乐创作的研究从历史上看,贝多芬是继承了莫扎特和海顿的衣钵,他们是他早年的向导,但是为时不久,贝多芬就摆脱了羁绊,平自己非常强烈的革命气质,作为一个作曲家而崛起在欧洲大陆。
      
      二、协奏曲形式
      
      16至17世纪的欧洲是一种由管弦乐对为一个或几个独奏乐器伴奏的演奏形式即协奏曲。到17、18世纪,又发展为由管弦乐队和一组独奏乐器相互静脉的形式,这种协奏曲有时又称作“大协奏曲”(如巴赫的《布兰登堡协奏曲》等)。18世纪初又流行由管弦乐队为一个独奏乐器协奏的形式。当时,用来作独奏的乐器是小提琴。后来,键盘乐器用的多些。在结构方面,这些协奏曲大都采用多乐章的形式。从莫扎特开始,协奏曲所采用的曲式结构大多数与奏鸣曲套曲一样,一般有三个乐章(快一慢一陕)。协奏曲的第一乐章通常采用奏鸣曲形式。其中呈示部出现两次:先由乐队在主调上完整的演奏。展开部、再现部与奏鸣曲式相同。再现部之后往往有一段“华彩乐段”,这是专门给独奏乐器表现技巧的段落。
      对于贝多芬来说,协奏曲是他刚出生(1770年)前不久出现的一种大型乐曲,然而就键盘乐协奏曲而言,在这一转变或过渡时期最重要要件就是钢琴出现取代了大键琴(harpsichord)的地位。大键琴之所以不在受欢迎,其主要原因是他自身功能欠缺,不能生动地表现乐曲力度的变化。而他的竞争对手――钢琴却能一如其名(pianoforte),既可弹奏出弱音(piano),也可弹奏出强音(forte)。贝多芬长大成人之时正值此一社会演变时期,家庭中一种乐器被另一种乐器所取代。贝多i的协奏曲在他的大型乐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三、降B大调协奏曲
      
      1.作品背景
      《第二钢琴协奏曲》实际上是早于第一号作品的。1792年贝多芬从海顿谱写的六首交响曲中获益匪浅。当贝多芬完成Op.19时,海顿正第二次出访英国。贝多芬在1795年3月觉醒的一次音乐会上演奏过这首作品,三年之后在布拉格再次上演。后来,他坦率的承认,这并不是他的佳作,即使如此,他仍是一首富有趣味的作品。海顿和贝多芬多次见面,两人发生争执,此后贝多芬力图摆脱这位老师对他的影响。但事实证明,这是他写的最具有海顿风格的作品。就连总谱的写作也反应了海顿对他的影响,因为这是贝多芬唯一一首不使用竖笛的重要管弦作品。贝多芬可能也在看莫扎特的最后一首钢琴协奏曲K.595,因为两首协奏曲有着相同的调式,而且也是为同一个乐团演奏而谱写。听起来他比第一号更多一些莫扎特的遗风,乐队的导奏,钢琴的进入,曲中乐队与钢琴技巧的辉煌独奏华彩等等,都离莫扎特不远。当然,以贝多芬那样的傲骨,他任何作品都不可能不带有他自己的风格的,末乐章哪些跃进性很强的切音音型,是贝多芬后来许多激动人心的壮丽篇章的先声。
      2.作品分析
      《第二钢琴协奏曲》是介于贝多芬早年在波恩和成熟时期在维也纳这两个创作阶段之间的产物。协奏曲第一乐章是充满活力的快板、主题众多,旋律乐句结构布局自由而有即兴意味,独奏声部和乐队的交织精致细密,这近似莫扎特的风格。刚开始用弦乐奏出的具有活力的符点节奏型与《莫扎特降B大调协奏曲》K.595略有相似之处。
      这首协奏曲的第一乐章简单明了。贝多芬在确定谱例1之后,立即让弦乐奏出一个再现部才会重复出现的优美的莫扎特风格的乐句,他围绕降D大调,迅速使乐曲通过降b小调重新回到主调降B大调。他和莫扎特一样,他降在钢琴再次出现在发展部时加以重复。他在钢琴呈示部中多次回答他最喜欢的第二主题,即使这些乐曲素材在最前面已经听到过,他仍然使用突然飞滑至降低到六度的调性上,或以展示钢琴力度办法来使其产生清新感。与《第一钢琴协奏曲》从c小调到E大调的调性布局相像,《第三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一开始便远离主调主三和弦,从c小调直接进入bA大调。这种独特的音乐四位在《第二钢琴协奏曲》曲中便已见端倪一乐曲结尾处,乐章再现了一个类似华彩段落的音乐高潮。此外,有三个降号到四个升号的远关系大小调突变,正式借鉴了海顿钢琴奏呜曲尤其在音乐进入一个激动人心的新乐章之前,贝多芬更会采用海顿惯常的处理手法在“G”的单持续音上,音乐从bE大调顺畅地进入c小调。
      至于第一乐章的华彩乐段那是不可不提到的。这段华彩与其他四首不同的是它很特别。它由第一小节和半个乐章的赋格段开始,具有强烈的复调倾向。此曲的开头是由低音声部弹出四小节,随后高音声部以不同的音型、符点节奏交织在一起形成清新、流畅、独立的线条。每个音符都被严密地组织在一定声部关系之中。但琶音音型采用上行而不是下行。产生于第一乐章的其他主题在后面推出,钢琴曲的力量不同凡响。因此,这一段可以与其他任何华彩乐段相媲美的。在此曲之后用以结束这个乐章的六个小节管弦乐,听起来却索然无味。第二乐章近似海顿哲学式的凝神沉思,十分严峻,但又充满诚挚、温暖的感情。最后乐章的回旋曲很有特点,那时的贝多芬奏的主要是海顿的路,更倾向于海顿式的粗犷而形象化的幽默。
      (1)力度
      全曲的力度标记数量多,但幅度不是太大,因为这首是他五首中的早期作品,受莫扎特的影响,所以不同于他晚期作品。贝多芬音乐的强弱处理与速度的表现方式相同,既细致入微又种类多样。与海顿、莫扎特所使用强弱标记相比较,即可看出贝多芬的这一特点:
      我们在此表可以清楚地看到,贝多芬使用的强弱记号比莫扎特多出5倍以上。尤其是贝多芬使用强弱表现,不只限于标示“强”或“弱”,而是通其他的表情表现方法组合使用。贝多芬 在此曲使用力度变化最多的手法有:a极端力度标记;b (f1)图强后突弱;c (sf)持续突强;d (crese-dim)渐强后减弱;e (f-p)强弱尖锐对比。这些说明贝多芬一开始就喜欢极端化的力度标记,在有些需要做加强演奏的地方,在他早期作品中已经看到。他有意识地频繁使用这些记号,目的是将微妙的音乐感受细腻地表现出来。因此在处理这首作品的力度上一定要得当,不要做的夸张、扩大化,要把握好早期的风格。
      (2)速度
      Allegro con brio (有活力的快板)这首作品的速度是每分钟132个单位拍。对于第一乐章的快板也不要弹的太快,由于维也纳古典主义时期音乐对情感表现不象浪漫主义时期的幅度大,因此演奏时不需过于自由,但让应当有适当的节奏自由。比如:a主要主题再次进入之前时;b在包括快速音流的装饰乐句,不可能用原先节拍速度演奏时;c有时,在很大渐强时强调其乐句,在渐强的同时渐慢,把速度往后拉一些等。因此,在演奏时要贯穿相同的、稳定的、均匀的速度,不能忽快忽慢,不可以在渐强时快,渐弱时慢,充分保持统~的速度。节奏既要稳定均衡,又要富有弹性,如同心跳的脉搏,呼吸的律动。
      (3)触键
      由于这首作品的趋势结构相当地堆成方整,乐句与乐节的划分也非常清晰明显,因此在演奏时手指的起落、断连、乐句的句头句尾的时间上等也更多,更何况这是带有莫扎特风格的早期作品。下面重点说说触键时所注意的问题。
      (4)装饰
      贝多芬的装饰音情况略为复杂,根据不同版本,大致分为:
      1)半颤音
      2)回音
      3)倚音
      4)分解和弦或琶音
      5)颤音
      在此曲的第一快速乐章中,颤音比较多,一般都标明“tr“记号的音符上演奏完整的颤音。即都应由上方的二度音开始,在弹奏时也定要按节奏,把小节拍弹满。如第一乐章329-331小节:382-384小节。
      (5)踏板
      贝多芬作品中的踏板使用多、复杂得多。有贝多芬亲自标明使用踏板的地方,他必定希望使用它。车尔尼曾经说过:“贝多芬使用踏板非常频繁,甚至作品上没有踏板记号的地方也时常的使用。”实际上,多用踏板时贝多芬钢琴音乐的特征之一,也是贝多芬独创的又一音乐表现法。贝多芬在此乐曲对踏板的处理相当清楚,即每小节根据和声的不同进行踏板的更换。如:第106―124小节;第149-160小节等就可看出贝多芬对这种和声踏板运用的偏爱。在曲终单个和弦及突出右手旋律时,要注意重音踏板的运用。重音踏板使用所表现的瞬间强音效果,祈祷了突出时调的作用。此外,踏板不仅在强调重音上使用,有时为了延长强音也使用踏板。总之,当我们按照贝多芬指示使用踏板时,耳朵的精细鉴别、手指触键对音量的敏感控制,具有决定意义。
      
      四、结束语
      
      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是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他是“维也纳古典派”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他和海顿、莫扎特一起被后人称为“维也纳三杰”。他为人类文化发展作出了巨大的、杰出的贡献。他在自己短短的五十七年生涯里,为人类留下了无价的音乐宝藏。很多人以为贝多芬音乐总是让人觉得严肃,恢宏,但通过以上对贝多芬《第二钢琴协奏曲》创作与演奏的分析发现此曲可能时罕见的例外。整个终曲洋溢着活泼、戏谑、欢快的色彩实在值得细意欣赏。作为一名演奏者,弹好他的作品不仅要有无懈可击的触键技巧,而且能相象丰富地使用踏板。贝多芬在他的创作演奏中善于使创作构思与他的体现水乳交融,达到合乎逻辑的统一,这正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研究和借鉴的地方。
      
      参考文献:
      [1]周广仁.吴斌主编《钢琴艺术》[J]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6月
      [2]周铭孙著.《钢琴考级与钢琴教学》[M].山东画报出版社,1998年3月
      [3]美约塞夫・班诺维茨著《钢琴踏板法指导》[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4年11月
      [4]人民音乐出版社编辑部《西洋音乐的风格与流派》[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年6月
      [5]夏默《交响音乐赏析》[MJ.世界图书出版社,2002年6月
      [6]卡尔.海因茨.贝勒著.《贝多芬的最后十年》[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8年10月

    推荐访问:贝多芬 大调 协奏曲 贝多芬《降B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初探 降b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 肖邦第一钢琴协奏曲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