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辜鸿铭:中西文明比较视野中的孔教观

    时间:2021-06-16 16:03:3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辜鸿铭学贯中西,在中西文明的多角度、多方面的比较中形成了他的孔教观:认为儒学从狭义的宗教概念来说不是宗教,若从造成的社会效果来说又与宗教是一样的,可以视为广义的宗教。孔教是一种社会的宗教或国家宗教,其教堂是家庭和学校。孔教是一种以礼义为其本质,无我为其哲学,羞耻感为其宗教情感的良民宗教。辜鸿铭对传统孔教也有历史反思,对近代孔教运动有所批判。
      关键词:辜鸿铭;中西文明比较;孔教;良民宗教;孔教派
      作者韩星,1960年生,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学校宗教中心儒学一儒教研究所所长。
      
      辜鸿铭在欧洲留学14年,学会9种语言,获得了13个博士学位,其成就令许多西方人赞叹不已。学成同国以后,正逢20世纪之初两潮澎湃,西化激起之时,当时中国知识分子中的精英们都在大力:宣讲西方文明,他却努力用西方人的语言倡扬古老的中华精神,他的思想和文笔在极短的时间轰动了整个欧洲,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儒学是否为宗教的探讨
      
      辜鸿铭以其学贯中西的经历和视野,试图在对中西文化的比较中,赋予传统的儒教一种宗教感,以加强其收摄人心的力量。中国儒学或儒教是不是宗教?这就是用西方狭义的宗教概念来理解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学的根本难点。关于儒学与宗教的概念及其社会功能的异同,辜鸿铭在《中国人的精神》中进行了反复的论证:他认为两方哲学家的理论体系与中国儒家的文化哲学、道德规范的不同之处就在于,西方人“未能将其学说变为宗教或等同于宗教,其哲学并没有被普通民众所接受。相反,儒学在中国则为整个民族所接受,它成了宗教或准宗教。我这里就广义而言,而非欧洲人所指的狭义宗教。”辜鸿铭认为传统的儒教在古代儒生那里就是一种宗教,但这是一种有理性的人的宗教,即“所有有理性的人对此达成默契、决不谈论的宗教。”这就是说,传统的儒教就是一种以理性为主而能够发挥宗教功能的“宗教”。“中国人之所以没有对于宗教的需要,是因为他们拥有一套儒家的哲学和伦理系统,是这种人类社会与文明的综合体儒学取代了宗教。人们说儒学不是宗教,的确,儒学不是欧洲人通常所指的那种宗教。但是,儒学的伟大之处也就在于此。儒学不是宗教却能取代宗教,使人们不再需要宗教。”正是由于儒学不是严格狭义的欧洲那样的宗教,但同时又具有欧洲宗教同样的社会功能,所以,辜鸿铭又进一步指出:“就广义而言,我认为儒学、基督教、佛教同为宗教。……儒学与欧洲人心目中的宗教如基督教、佛教仍有不同。这不同之处在于,欧洲意义的宗教是教导人做一个善良的(个)人,儒教,则进一步,教导人们去做一个善良的公民。基督教的教义这样发问:人主要的目的是什么?而儒教教义却是这般提醒:公民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儒教认为没有个人的生活,作为个人,他的生活与他人及国家密切相关。关于人生的目的,基督教的答案‘是给上帝增光’。儒教则认为人生的主要目的,是做一个孝顺的儿子和善良的公民。……总之,欧洲人心目中的宗教,企图使每一个都变成一个完人,一个圣者、一个佛陀和一个天使。相反,儒教却仅仅限于使人成为一个良好的百姓,一个孝子良民而已。换言之,欧洲人的宗教会这么说一一‘如果你要信教,你就一定要成为一个圣徒、一个佛陀和天使。’而儒教则言到——如果你能够象孝顺的儿子和善良的臣民那样生活,你就入了教。”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他说佛教、基督教是“个人的宗教或称教堂宗教”,而儒教则是“社会的宗教或称国教。”“孔子对中华民族最大的贡献,是给了人们真正的国家观念。孔子正是为了赋予人们真正的国家观念而创立了儒家。在欧洲,政治成了一门科学,而在中国,自孔子以来,政治则成为一种宗教。简言之,孔子对中华民族最大的贡献,即在于他给了人们一个社会宗教或称为国教。”儒学和基督教、佛教的区别就在于后者是人的宗教或者称他们为教堂的宗教,而前者是社会的宗教或国家宗教。儒学的真正伟大之处就在于给人以正确的国家理念,并把这种理念上升为一种宗教。也就是说,从狭义的宗教概念来衡量,儒学决不是宗教。然而,若从造成的社会效果(即功能)来说,儒学又与宗教是一样的,与基督教、佛教没有区别,而可以视为广义的宗教。
      这种似与不似的关系,正是由于中西文化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文化系统,用其中一个系统来衡量造成的分歧和矛盾。那么,为什么会形成这种矛盾呢?从根源上讲,造成这种矛盾的原因是什么呢?辜氏又进一步指出,关键在于,在欧洲,宗教与哲学是对立的,而在中国,二者是合一的。他认为,哲学是理性的,只满足头脑的需要,而不能满足情感的需要。而宗教是情感的(按西方的概念讲是非理性的),只满足心灵或曰灵魂的需要,而不能满足头脑的需要。正是欧洲哲学与宗教的对立,使“宗教拯救了人的心却忽略了人的脑;哲学满足了人头脑的需要但又忽视了人心的渴望”,从而造成了欧洲社会那种恒久的混乱。“辜氏这种情境的理解更全面。辜氏之论之所以正确,除了他在两种环境中生活的深刻体验之外,而且还在于他对中西文化从根源上的把握。这就是他所说的,在西方文化中存在着头脑与心灵、哲学与宗教的冲突,而儒学没有这种冲突,二者是合一的。这是辜氏之论之所以深刻的更重要原因。”
      
      二、孔道与孔教
      
      儒家的最高理念是“道”(道德),这不是指道家之“道”,而是儒家之“道”,即儒道或孔子之道。《周礼·人宰》说:“儒,以道得民……”疏曰:“儒掌养国子以道德,故云以道得民,民亦谓学子也。”《汉书·艺文志》:“儒家者流,……于道为最高。”孔子有四教:“志于道、据丁德、依于仁、游于艺。”显然重点是求道、明道与弘道。《论语·子张》载子夏曰: “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荀子·儒效》云:“道者,非天之道也,非地之道也,人之所以道也。”这些都表明传统儒家的最高概念是“道”。
      辜鸿铭继承了原始儒家的观念,并有新的发挥,认为孔教的核心是“道”,“何谓道?曰: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而已。……尧、舜、禹、汤、文、武之所以治,周、孔、颜、曾、思、孟之所以教,胥是道焉。我中国既有此道,即有此天地不变之正气,吾何为而恐乎!”这就是说,尧舜以来的儒家道统,特别是道德伦理就是孔教之“道”。儒家强调,明于人伦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如《荀子·非相》篇说:“人之所以为人者,何已也?日:以其有辨也。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然则,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今夫猩猩形笑亦二足而毛也,然而君子啜其羹、食其胾。故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其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夫禽兽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故人道莫不有辨,辨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圣王。”明儒薛瑄说得更明白:“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伦理而已。何谓伦?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五者之伦序是也。何谓理?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者之天理也。于伦理明而且尽,始得称为人之名。荀伦理

    推荐访问:中西 视野 孔教 辜鸿铭 文明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