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理科资料 > 正文

    国际核安全体系建设任重而道远 高校特色专业建设任重而道远

    时间:2019-05-02 03:19:1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而影响质量提高的因素众多,其中特色专业建设是一个重要的抓手。通过对全国87位大学领导者关于特色专业建设的问卷调查分析,发现衡量特色专业的四大标准是:在国内外有较强的影响力、专业的不可替代性、与社会需求契合度高、优势学科的支撑;影响特色专业建设的三大因素是:教师队伍、专业培养方案、当地社会经济需求;未来特色专业建设公共政策改革的重点是:加大经费投入、下放专业设置权限、制定专业认证标准。
      关键词:特色专业;专业建设;标准;质量文化自觉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38(2012)05-0078-05
      当前,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高等学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已经成为国家意志和社会共识。2012年4月18日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的文件,正是国家意志的具体体现。作为办学主体,高等学校如何提高质量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而影响质量提高的因素众多。其中专业建设,尤其是特色专业建设是一个重要的抓手。
      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实施了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特色专业建设成为工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实施特色专业建设政策主要是基于高等教育质量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少高校的专业设置和结构不尽合理、同质化现象严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亟待加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亟待提高,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需要进一步转变。
      特色专业建设作为政府采取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公共政策,其效果如何呢?不仅需要对实际政策进行分析,而且需要对效果进行研究。高校领导者工作在一线。对于特色专业这项政策最具发言权,了解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就显得更有现实意义。
      据此,我们对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习的第41期高校领导干部进修班进行了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87份。高校分布、类型及隶属关系情况见表1。
      一、调查结果分析
      (一)关于高等学校发展的基本现状
      规模、结构、质量、效益是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的四大因素。针对高等学校的发展规模,我们设置了三个指标:在校生规模、招生专业数和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比例。本次调查显示:每年招生数量不足2000人的高校只占3.5%;每年招生数量在2000~3999人之间的高校占25.8%;每年招生数量在4000~5999人之间的高校占43.5%;每年招生数量在6000人以上的高校占28.2%。学校每年的本科招生专业数显示:招生专业少于30个的占20.9%:招生专业在30~49个之间的占30.2%:招生专业在50~69个之间的占31.4%;招生专业在70~89个之间的占10.5%;招生专业在90个以上的占7%。从学校研究生教育与本科生教育的比例来看,研究生教育与本科生教育持平的仅占4.6%;本科生教育大于研究生教育的占69%;没有研究生教育的占26.4%。
      (二)关于本科阶段教育的使命问题
      现在是一个知识更新速度加剧的时代。据美国《科学家》杂志早在1995年的研究,美国工程师协会对108个专业的41万名大学毕业的工程师的测试调查统计表明,现代科技人员知识老化和陈旧的速度大体为:从大学毕业以后,每年有5%的专业知识变得陈旧,也就是说十年左右时间被淘汰的陈旧知识将在50%以上。而需要补充的新知识每年增长19.5%左右,也就是说十年将翻一番,这就意味着需要补充的知识是陈旧知识的四倍。
      本科阶段对于人生来说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意味着知识、价值观念形成的阶段,实施什么样的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次调查,有45.5%的被调查者认为本科教育阶段应实施通识教育:有34.7%的人认为本科教育阶段应该实施专业教育;有19.8%的人认为应该实施技能培养。这说明在本科教育阶段,学校的使命应该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教育,使学生在未来的就业市场上具有更加充分的适应性。专业教育和技能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但是通识教育更是必要的课程。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价值观念,以及方法论,以便应对今后社会的快速变化,因而学校教育加强通识教育不仅变得必要,而且显得尤为迫切。
      (三)关于特色专业建设的现状
      众所周知,大学是以学科为主要特征的组织,专业教育是其显著特征。在一定意义上,学科水平就代表了大学的实力。从此次调查来看,基本反映了正态分布的特征。从学科门类覆盖面来说,18.8%的高校学科在11~13个之间;43.5%的高校学科在8~10个之间;32.9%的高校学科在5~7个之间;5.8%的高校学科在5个以下。如果把5~10个作为大区间来看,76.4%的高校居中。另外,从重点学科数来看,10个以上仅占11,6%;5~9个的占17.5%;1~4个的占20.9%;50%的高校没有重点学科。
      问卷结果显示:在学科、专业、课程三者之中,对学生就业影响最大的因素是专业,占到总人数的59.5%;其次是课程,占到25%;认为学科对就业影最大的只占15,5%。
      据统计,在“十一五”期间教育部共审批了7个批次。共计3454个特色专业。本次调查显示:特色专业在20个以上的高校占2.3%;特色专业在10~19个之间的高校占15.1%;特色专业在5~9个之间的高校占29%;特色专业在1~4个之间的高校占36.1%:没有特色专业的高校占17.5%。这种状况基本上反映了我国高校的现状,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主要集中在“985”、“211”工程学校和部分省属高校,体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尽管此次特色专业建设在政策导向与以往相比,比较好处理了部属高校与地方高校的关系,但是由于学校发展的历史积淀不一样,学科支撑的程度不一,因而高校之间在特色专业建设上的层次还是极为明显的。尤其是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如何适应当今社会经济对人才的新需求,合理地调整专业设置和结构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
      (四)关于特色专业的标准问题
      尽管特色专业建设工作已经开展了5年多。在教育部的文件中也有表述,但是特色专业的特征是什么?高校如何培育更多的特色专业仍然是尚待解答的理论与实践问题。鉴于此,本研究按照专业影响力把高校专业分为一般专业、特色专业、品牌专业三类是否可行的调查中,认为可行的占到73.2%,认为不可行的占26.8%。这说明大多数高校领导认同特色专业的最大特征是影响力问题。   在关于什么是特色专业的调查中,通过权重分析,结果显示在国内外有较强的影响力、专业的不可替代性、与社会需求契合度高、优势学科的支撑是衡量特色专业最重要的四大标准,其他标准依次为:用人单位评价高、学校具有悠久的历史积淀、完善的培养方案、拥有名师、科研成果影响大、毕业生就业率高、具有影响力的学生。(详见图2)
      (五)关于特色专业的培育问题
      特色专业建设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因此加强特色专业培育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影响特色专业建设的因素很多,在本次问卷调查中,通过权重分析,结果显示师资队伍建设已经成为制约专业建设的首要因素,专业培养方案成为第二位因素,说明高校内部质量的建设任重道远。当地社会经济需求成为影响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的不可忽视的要素,说明高校的发展必须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才能获得更大的动力和支持。(详见图3)
      1.师资队伍建设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教师队伍建设已经变成制约特色专业建设的关键性因素,因而如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就成为高校关注的重要话题。教师队伍涉及的因素众多,调研结果显示:高校领导者认为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师的科研能力、教师的整体水平是最重要的三个因素,其次是名师的影响力、教师的学缘结构、教师的年龄结构、教师的职称结构。从问卷结果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加强特色专业建设,教师的整体水平不可忽视,但是更重要的是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
      2.资源保证
      充足的资源是进行特色专业建设的前提条件。本次问卷调查就资源保证问题进行了调研,结果显示教学实践基地建设、科研经费、实验设备成为前三位因素,其次是教学实验场所、教学设备、信息资源。这说明,在特色专业建设中,教学实践基地建设是高校领导者普遍认同的关键因素。目前大学生缺乏的主要是实践环节和动手能力,着力解决实践基地问题是解决资源问题的重中之重,然后才是科研经费和实验设备问题。
      3.制度建设
      良好的制度建设是保证特色专业建设的外围因素。本次调查结果表明:教学管理制度、精品课程建设制度化、经费保障机制成为前三位因素,其次是名师培养制度化、科研管理制度、高校与用人单位的合作机制、主要领导负责制度。
      (六)关于特色专业建设的政策效益和政策建议
      特色专业建设作为一项公共政策,实施的效果如何是特色专业建设的主体——政府和高等学校较为关心的问题之一。那么特色专业政策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呢?参加问卷调查的高校领导者普遍认为,作为公共政策的特色专业建设起到了应有的作用。具体的效果是:引导了高校合理定位、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示范和带动效应初步显现、带动了优势学科发展、优化了高校专业结构、初步建立了特色专业三级体系、引导了高校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
      对今后如何改进这项公共政策,高校领导者普遍的看法是:加大经费投入、下放专业设置权限、制定专业认证标准是政府今后最需要改进的工作,其次是发布专业供求信息、培育第三方组织等。(详见图4)
      二、结论与建议
      (一)大众化时代:高校应实施精细化管理,为学生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教学服务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处于大众化阶段,规模特征显著,万人大学普遍存在,因而高等教育发展在满足学生有学上之后,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的工作重心应该转移到提高质量、优化结构上,高校如何实施精细化管理,为学生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教学服务已经迫在眉睫。
      在本科教育阶段,为了适应社会对人才多样化和针对性需求,高校要处理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和技能教育的关系,在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适应性,同时还要给学生一技之长。
      (二)高校质量文化自觉:特色专业建设任重而道远
      第一,质量文化自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高校作为特色专业建设的主体之一,必须从发展理念与战略层面上下工夫,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应对国家战略需要,解决学科逻辑与社会需求相脱离的现象。
      第二,培育特色专业急需在内涵与要素方面苦练内功。作为特色专业要增强在国内外的影响力、专业的不可替代性、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方面下工夫。与此同时,加强特色专业建设必须把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放在首位,其次是要关注专业培养方案的方方面面。
      第三,要把满足当地社会经济需求作为特色专业建设的重要动力。
      (三)增强法治意识:政府干预与制度建设需要双管齐下
      公共管理理论认为,政府具有四个重要职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在特色专业建设方面,教育部作为国务院宏观管理教育的重要部门,在政策干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特色专业政策,起到了应有的作用。但是仅有政策干预还是远远不够的,更为重要的是要考虑高等教育如何保持健康、可持续发展,在此方面,最为紧迫的不是采取1~2项政策,而是要从根本上去加强制度建设,在法律层面约束和规范政府自身的管理行为和高等学校的办学行为。最近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就是一个很好的举措,针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众多因素加以明确,是一个治本之策。从政策层面而言,就是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从法律层面而言,就是要确保政策的规范性和约束性。对于特色专业建设来说,就是要继续跟踪和监督特色专业建设的成效,要加大政府对专业的建设经费、下放对专业设置的审批权限,制定专业的基本规范和评价标准,从而引导高校合理定位。真正把注意力回归到教学上面,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人才。
      (责任编辑 李改)

    推荐访问:任重而道远 特色 高校 建设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