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理科资料 > 正文

    mbti十六型人格测试 [外国文学教学与女大学生双性人格培养]

    时间:2019-04-25 03:25:20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内容摘要:当下女大学生这一群体普遍存在的人格教育问题,结合文学作品,在外国文学教学实践中强化对女大学生人格培养与人格提升具有现实意义。在教学中关注外国文学作品中双性人格的女性形象可唤起女大学生学生培养双性人格的内在意识。
      关键词:女大学生;人格培养;双性人格;外国文学教学
      在中国当今市场经济高速发展与消费主义理念的冲击下,大众娱乐文化与消费主义文化逐步普及甚至代替了主流与精英文化。文学教育更是遭遇尴尬的境地。各种媒介传播使对传统文学经典的深度阅读转变为肤浅的、快餐式的、消遣的媚俗文学阅读。而文学教育的基本目标,比如引导读者在作品的熏陶感染中领悟文情、开启心智、深化认知、转变人性、提升人格和完善人生的功能被弱化了。在这种环境下,正值生理成长期与人格塑型期的女大学生们在思想与价值选择上必然面对或多或少的迷茫与困惑。女大学生这个群体早已成为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与高校备受关注与期待的群体,她们的思想、性格、心理、情感等人格因素不仅是个人化的,同时也是与社会息息相关的。作为高校教师,我体察到授课过程不仅仅是对知识的传授,还要滋养心灵、潜移默化提升人格。特别是对女大学生,引导她们正视自我性别,培养的健康智性的人格尤为重要。
      据国内高校教育状况研究表明:“中国大学生男性以双性化和男性化性别类型居多,而女性的性别类型还是以女性化为主”。 ①而一般表现在男女人格特征总体上的主要差别为:情感上,男性理智、有意志力,女性感性、情绪化;社会态度上,男性见多识广,女性封闭狭隘;社会责任上,男性事业家国,女性贤妻良母;意志特征上,男性刚健顽强,女性薄弱依赖;智慧特征上,男性理性、灵活,女性自卑、屈从。当代社会随着女性受高等教育群体的增多,越来越多的女性迈向职场同男性一样竞争拼搏,同时她们仍面临传统的生育、教育孩子,管理家庭的责任,这种双重身份给她们带来沉重的身心压力,按照传统的单一女性化人格已经不能承担各种责任和化解困难,她们需要刚柔相济的双性化人格才能有所担当。
      作为外国文学教师,笔者经常通过分析外国文学作品中典型双性人格的女主人公形象,试图唤起女大学生学生培养双性人格的内在意识,引导她们思索哪些是女性普遍存在的、与生具有的、需要后天克服的人格缺陷。比如讲解安娜对爱情的偏执,笔者会向学生提问:“为什么安娜把爱情当作生命意义的全部?为什么对于小说中的男性如渥伦斯基和列文,爱情可以只是体现生命意义的方式、手段或过程,当爱情失意时,他们可以很快转换新的实现方式,而不是像安娜一样把爱情当作生命的全部意义和目的,一旦失去,便成了致命伤?”由此,教师可引导学生正视男女性格的差异。女权主义的先驱伍尔夫曾说:“一个人,如果是个纯粹的男人或是妇人,那将是天大的不幸。无论任何人,都应当是一个具有妇人味的男人或是一个具有男人味的女人。”女性的自然属性使她们更多关注与身体相关的、具体可感的、主观的、形而下的意义和价值,而男性的自然属性是二元性的,他们更容易被客观世界和抽象观念所吸引,这使得他们很快能够转化对爱情这类反映生命流动的感受的注意力,而这恰恰是女人的性别缺陷。所以,如果男性的这种天生的转化能力能够使女性通过后天引导和培养而获得的话,是非常有意义的。涉及到男女两性的性别差异,当代国内外的学者都有所论述。美国的女心理学家杨-艾森卓博士谈到:“性是人生而具有的,性别需要后天发展,……性别具有灵活性和伸缩性,……是一种角色认同的社会分类,……性别是个意义体系,一种叙事,一个传统故事,……性别起源于社会、文化和家庭对两性的不同期望,……我们每个人都有逃脱性别规定性的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幻想”②。由此我们可以看到通过重新审视传统的性别规定性、打破传统性别模式所能带来的更加完美的人的身心发展的可能性。而当代国内一些教育学与心理学学者的调查分析也表明:双性人格的学生“具有更高的心理健康与自尊,自我评价更为积极”③。当代女大学生的性别类型还是以女性化为主,传统的性别观念模式影响女性的发展,而用传统的性别教育观念很难培养出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生存的女性。在职场竞争和人生舞台中佼佼者都是必须具备坚毅、执着、勇敢、独立等典型男性品格。这可启发教师在外国文学教学中尝试培养女大学生的双性人格,即吸收两性中优势品格,形成互补。“中国双性化大学生具有较高心理健康水平”④,而在外国文学经典作品中的具有双性人格的女主人公也是更能在困境中抗争,赢得独立和尊严,这类形象对女性学生具有一定启发意义。比如讲解《简爱》时,笔者就会引入女权主义批评的一个重要概念“双性同体(androgyny)”。首先是介绍这个观念的演变过程。它“从神话原型到女性主义诗学”,“经历了一个由‘神话’趋向‘人话’的历程”⑤。从原始的只是出于懵懂、模糊、朴素的性别平等意识,到日趋完美的女性主义诗学的两性和谐,这个观念经历了从生物学、心理学上的理性而科学的认知提升,当然其中也经历了阻碍,导致了两性分体,产生了父权制。由此可以使学生得到启发:“双性同体”观不是没有科学依据的神话,而是有着现实实现的基础,可以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其中面临的阻碍在当今社会中依然有所投射。其次是结合具体文本分析具有“双性同体”特征的文学形象。比如简爱的隐忍而不屈从,温良而不软弱,融会了女性的温柔善良和男性的独立坚强。这种“双性同体”人格最终为其貌不扬、身份卑微的简爱赢得了爱情与人格尊严;以笛福小说《罗克珊娜》中的女主人公罗克珊娜为例告诉学生“双性同体”这种几乎完美的人格并不是女性天生就有的。罗克珊娜的人格是随着阅历而不断完善的,一生的坎坷经历最终磨砺出她趋向完善的双性人格。在小说的第一部分,罗克珊娜的人格束缚在主流社会文化定域之内,单一而传统,是男性眼光中的“理想妇女”,是和男性“自我”对立并可能对他们产生威胁的“异己”形象。她的价值只是男性高兴时的玩物,感到受到威胁时的“异己”,所以此时她在和男性或者这个社会的关系中处于劣势地位,她的人格也不是属于她自己的,是从属于男性喜好的“物化”人格或“商品”人格。罗克珊娜的独立人格在小说的第二部分逐渐呈现出端倪,她和男性的关系也不再是对立,而是逐渐走向平等。当她有了经济实力以后,她对男人的看法正如男性之前对她的看法一样,变成她眼中的“异己”,可能会在经济和法律保护上对她产生的威胁。她再做“情妇”时,也不再是“物化”对象,而是“物化”的主宰,是自愿平等的回报。在小说的第三部分,婚姻中的罗克珊娜更体现出了一种双性人角色:她不仅操持家务,尽妻子的职责和义务,同时担当着男性的职责,经济独立,主宰着家庭生活和经济。双重角色在她身上互相融合,并不对抗。在对待子女上,她既流露出自然本能所召唤出的母性关怀,又能及时将这种自然感情用理智收敛回去,拒绝主流社会的文化代码对她的母性身份的定域。罗克珊娜这一角色是女性在男权社会中没有社会和经济地位的情境中自谋生路、抗争、颠覆、重新建立女性独立人格和平等地位的又一范例,在笛福的那个时代,显然罗克珊娜的抗争是反传统的、进步的,也正是她的双性人格使她最终完成了蜕变,获得和男性平等的尊严。这种双性人格形象不仅对笛福那个时代的女性,对当代的女性也有很好的启发和教育意义,使她们即使在衣食无愁时也引起警醒,丢掉依赖幻想,培养自尊、自立、自强、自爱的人格。
      国内近几年来有关女大学生的人格培养的研究论文已有不少,但从外国文学教学中探讨双性人格教育的研究报告还比较少。本文只是一个初步尝试,希望能够提供些有意义的观念指导与实践价值。当然,人格培养的成效并不是短期课堂教学能够实现的,还有一些尚未发现的问题需要我们未来给予持久的关注。
      注释:
      ①④张莉.大学生双性化人格特征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2003.
      ②[美]波利·杨一艾森卓.性别与欲望—不受诅咒的潘多拉[M].杨广学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37-39.
      ③李少梅.大学生双性化性别特质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8(12):148-152.
      ⑤陈静.“双性同体”与伍尔夫女性主义叙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3.
      ※ 本文是江西省高等学校教改课题《女大学生人格培养在外国文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
      陈静,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张一立 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方向研究生。

    推荐访问:外国文学 女大学生 培养 教学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