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理科资料 > 正文

    英汉文化差异对亲属称谓词的影响 英汉亲属称谓的差别

    时间:2019-02-11 03:26:0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 了解英汉亲属称谓词的差异是保证跨文化交际不可或缺的基础和语言交际顺利进行的前提。英汉亲属称谓词的差异反映了英汉民族文化对其的影响。只有了解了文化差异,才能从根本上了解英汉亲属称谓词的差异。
      关键词: 亲属 称谓词 跨文化交际
      
      1.引言
      称谓是指人们由于亲属和其他方面的相互关系而得来的名称(《现代汉语词典》)。亲属或亲戚是指通过继嗣、亲子连接或通过继嗣和姻亲的结合而相互有关系的人。由此看来,亲属应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血亲,一类是姻亲,血亲和姻亲分属不同的血统。彼此具有血缘关系的亲属,如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姻亲是指通过婚姻而产生的亲属关系,包括个人的配偶与配偶的所有亲戚,以及所有血亲的配偶及其所有亲戚。血亲与姻亲共有的和与相互有关的信念和期望构成的思想领域就是亲属关系,对这些亲属关系的称谓加上使用规则就构成了一个文化的亲属体系。(哈里斯,1983:185)人类社会几乎所有的文化类型中都存在着亲属制度和与之相应的亲属称谓体系。亲属称谓体系可分为标准称谓(书面称谓系统)和面称与叙称形式:在家谱、法律条文制定时和礼仪场合经常使用标准称谓。它具有普遍意义,是其它称谓所据以建立的模式;在日常口头言语交际中,人们并非使用标准称谓来相互称呼,这时就用面称和叙称形式。由于面称和叙称形式在大多数语言中存在着较大的方言差异,没有标准称谓那么具有普遍意义,所以,本文只重点讨论英汉亲属标准称谓的差异,以下简称英汉称谓。
      亲属称谓词是语言交流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许多情况下是传递给对方的第一个信息,不同的称谓反映了交际双方的角色身份、亲疏关系和情感好恶等。言语交际所要表达的许多意义往往不必通过语句,而是通过称谓就可明白无误地表现出来。(包惠南,2001:103)既然称谓词如此重要,那么要想向受话人传递正确信息必须保证称谓词的正确运用。这样才能使语言交际顺利进行,不至于导致误解而产生交际障碍。生活在同一文化背景中的人由于长期以来受同一种文化的熏陶,在交际过程中使用称谓词时一般不会使用不当;但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中并且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在交际过程中若不了解文化及民族心理的差异就很有可能因称谓不当而影响语言交际的进展与效果。汉民族与英语民族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各自都有其称谓系统,这些称谓系统对人际关系的建立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甚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而我们必须弄清楚英汉人际称谓词的对比。因为称谓是民族文化的反映,本文拟以英汉民族文化为背景,分析英汉称谓背后的社会文化和民族心理根源,探讨英汉亲属称谓的差异。
      2.英汉亲属称谓的差异
      2.1不同的文化背景对英汉亲属称谓的影响。
      既然称谓是文化的反映,那么就有必要探讨英汉两种文化对英汉亲属称谓的影响。中国属于大陆文化,由于封闭式的大陆型自然环境,人们较少受到来自大自然的压力。居住在大陆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们也需要稳定的生活,与土地建立起不可分割的联系。家庭长期在一个地方繁衍生息,经过漫长的发展形成一个或多个大家族或多个大家族构成的自然村落。同时,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也不需要人们去遥远的他乡谋生,交往也经常局限于一个狭小的范围之内。前些年,有学者做过调查统计,中原地带的通婚范围大多在方圆三公里左右。因此,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必须弄清血亲和姻亲的称谓才能顺利交往。英美民族属于海洋文化,其祖先生活在一个山呼海啸、动荡不安、气候恶劣的海洋环境中,迫使英美民族注重空间扩展和武力征服,他们为生存四处漂泊。因此,英美民族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没有汉民族那么固定密切。汉民族经历了极为漫长的封建社会、封建宗教制度和“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形成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族制度,同姓宗族大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同族内部成员十分重视血缘宗亲关系。而西方社会虽然也经历了中央集权的封建社会制度,存在过农奴制封建宗法关系,但家庭成员居住较分散,流动性相对较大,特别是家庭内部子女一旦成年就独立门户,各自谋生,人们崇尚个人主义,强调个人的独立性,因此个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在宗族内部,血缘关系比较淡薄,亲属关系松散。例如,现代汉语中亲属称谓中将上下各四代以内有血缘关系和姻亲关系的人都纳入亲属范围,并对每种关系都用专门词汇来命名,而英语民族则将上下三代以外的人排除在亲属以外且没有专门词汇命名。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在不同的文化体系中,它们受社会、文化系统的影响,表现出截然不同的形态,每个体系中的组成元素也千差万别。
      2.2亲属称谓的构成差异。
      从冯汉骥先生在《中国亲属称谓制》一书中的研究成果发现两个现象:(1)汉语中家庭称谓的构成远比英语家族称谓详细复杂得多。以汉语中的堂、表亲属为例,汉语中有八个不同的称呼,相比之下英语却只有一个统称词:cousin。这是由于在中国封建大家庭中,几代同堂,少则几十人,多则几百人,如此多的人聚居在一起,人员之间关系复杂,为指称明确,亲属间称谓词语不仅数量众多,而且语义明晰;而在西方的核心家庭中,内部结构简单,成员数量少,相互关系明确,而且亲缘观念淡薄,平素交往较少,因而亲属称谓呈现出数量较少,指称宽泛、语义模糊的特点。(2)大多数汉语称谓词都是由核心称谓加上其它修词语组成的。核心称谓表示核心的亲属关系每个核心称谓都包含有一种主要意义,一种或几种次要意义,还可以单独使用;而大部分修词语都是表示辈分与旁系亲属关系,不能单独作亲属称谓使用,可附加在核心词上构成新一层的亲属关系,同时我们也发现现代汉语的核心称谓和修词语词汇比英语丰富得多。汉语核心称谓中有一些词在英语中根本无法找到相应的英语词汇,如“孙”“婿”,它们只能通过附加修词语来构成与汉语语义相等的称谓。
      2.3英汉语在年龄、辈分上称谓上的差异。
      汉语中,同辈家庭成员和亲戚的称谓需要根据年龄的不同进行排行加以区别。比如家庭中有大姐、二姐、三姐;大哥、二哥、三哥等的区别。而在英语中称谓中却非常简单,不分年龄,家庭中同辈男性通称“brother”,同辈女性则都称“sister”。汉人在家庭中称比父亲年长的同辈称“伯伯”,称谓比父亲年轻的同辈“叔叔”,而英语却一概用“uncle”这个词。
      在称谓同辈时,汉语重年龄;在上下代之间,汉语更重辈分,重长幼。在中国,血统上分为“九族”,上有四代长辈,下有四代晚辈,长幼序列为:高祖、曾祖、祖、父、本人、子、孙、曾孙、玄孙。其中有五个核心称谓词,在英语中与汉语相对应的只有表示父子两代两个核心谓词。“father”和“son”若要表示祖父、孙子或更高与更低辈分,上下只错两代用“grand”构成合成词即“grandfather”与“grandson”之前加上great或对great进行重迭使用。在中国,不论是当面称谓还是书面称谓,晚辈对长辈必须按辈分尊称,同辈之间必须按长幼称呼,对长辈的直系血亲或同辈的直系血亲要称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叔叔、姑姑、姐姐、哥哥等。汉人在语言交际时对同辈长者与长辈使用恰当的称谓是有教养、懂礼貌的体现。而在英语中更显出长辈晚辈的平等性。不少时候孩子对父母、长辈、老师、同辈年长者可直呼其名,且顺理成章,不涉及礼貌和教养问题。
      2.4英汉语在父系亲属与母系亲属称谓上的差别。
      汉语非常重视父亲一方的亲属与母亲一方亲属的区别。在汉语中,父亲的弟兄被称作“叔”“伯”,而母亲的弟兄却被称为“舅”。在英语当中,无论父系亲属还是母系亲属的兄弟一概被称为“uncle”。并且在汉语中,母系亲属没有父系亲属重要。如在《红楼梦》中宝玉曾对黛玉说:“我和你自然比和她(指薛宝钗)亲得多。”在词汇的运用上,汉语亲属称谓也体现了母系亲属的这种相对次要地位,如在许多母系亲属前都加词缀“外”,例如“外祖母”“外祖父”“外甥”。(张安德、杨元刚,2003:121)
      2.5汉英语性别称谓上的差异。
      汉语对父母亲的兄弟姐妹的子女可根据性别年龄分别称为“表哥”、“表弟”、“表姐”、“表妹”、“堂哥”、“堂弟”“堂姐”、“堂妹”八个称谓。这些称谓把这些晚辈的父母以及与本人的关系和在年龄上的差别描述得一清二楚,让人一目了然。英语中对父母亲的兄弟姐妹的子女仅仅公用一个称谓“cousin”,既分不出是父系亲属还是母系亲属,又辨不清性别和年龄。这样在英译汉时,就必须依托语言换境,进行换算考证,才能做到让译文达到忠实性与可接受性的标准,才能让汉语读者一目了然。
      2.6英汉语在血亲与姻亲称谓词方面的差异。
      英汉中亲属称谓分两大类:一类是血亲,一类是姻亲。血亲和姻亲分属不同的血统。彼此具有血缘关系的亲属,如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等。姻亲是指通过婚姻而产生的亲属关系,包括个人的配偶及配偶的所有亲戚,以及所有血亲的配偶及其所有亲戚。虽然英语与汉语都对血亲和姻亲有区分,但两者区分的方式与范围不同。对姻亲,英语的称谓形式是在血亲后一律添加后缀“-in-law”来实现,如son-in-law,parent-in-law,sister-in-law。而汉语用了一整套单独的词汇来分别命名血亲与姻亲,如:哥哥-姐夫,妹妹-弟媳,弟弟-小舅子。相比之下发现很有趣,英语词汇对姻亲定义非常明确,即姻亲关系是按照法律建立的,婚姻关系一旦不被法律认可,就不存在这种姻亲称谓了。这比汉语的语义要清晰得多。对于旁系,英语基本上不再区分,而汉语是要区分的,如汉语中的姑父、姨夫在英语中只用uncle,与叔、舅、伯一样,汉语的婶婶、舅母在英语中只用aunt,与姑、姨同词。
      3.结语
      英汉两种语言都源于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尤其是在称谓方面都蕴含着浓浓的不同的文化内涵,也受到不同文化的制约。因而,汉人在运用英语进行交际时必须考虑到文化因素对跨文化交际的限制。(冒国安,2004:282)在语言交际中只有认真考虑到英语语言中的特定的称谓表达形式,才能使交际顺利进行。在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师必须尽可能让学生多了解一些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使他们用英语交际时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
      
      参考文献:
      [1]Feng Hanyi. The Chinese Kinship System[M].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7.
      [2]张安德,杨元刚.英汉词语文化对比[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3]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4]冒国安.实用英汉对比教程[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

    推荐访问:谓词 文化差异 亲属 英汉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