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理科资料 > 正文

    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化学教学工作 化学教学中要重视新知识的“按需引入”

    时间:2019-02-03 03:32:5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单纯的“注入式”教学,不利于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也不利于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应该创造良好的思维环境,引导和鼓励学生开动脑筋,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探索知识、获得知识的过程。创造良好的思维环境关键在于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认知需求,从而引起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进而主动地思考、主动地学。新课程倡导的教学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按需引入”的教学方式能从学生的情感需求出发,重视结果产生的过程,注重方式方法的运用,对夯实学生基础知识和技能,形成科学的价值观方面作出一定的努力。
      1.新概念的“按需引入”
      1.1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引入
      [师]:在学习质量与物质的量的联系时,我们引入了新的概念――摩尔质量。
      在学习气体体积与物质的量的联系时我们引入了新的概念――气体摩尔体积。
      这两个物理量的引入使质量、气体体积与物质的量的联系更为紧密,同时也方便了它们的运用。
      [师]:问题1:在标准状况下,如何较为准确地获得1molO?(不考虑实际操作)
      [生甲]:O的摩尔质量为32g/mol,1mol O的质量为32g,可以称取32g O即为1mol。
      [生乙]:标准状况下气体摩尔体积约为22.4L/mol,可以在标准状况下量取22.4L O即为1mol。
      [师]:很好!1mol O约含有6.02×1023个O分子,如果一个个数那要数到什么时候?(学生笑)正是在知识中引入摩尔质量和气体摩尔体积概念,我们可以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而且易于操作!科学技术的发展正是由于我们不断地探索和创新而丰富起来的。下面我们思考另外一个问题。
      [师]:问题2:现有一瓶质量分数为58.5%的NaCl的溶液,如何较为准确地获取含1mol NaCl的溶液?(1mol NaCl的质量约为58.5g)
      [生]:通过计算可以得出含1mol NaCl的溶液质量应为100g,只要称取100g该溶液即可。
      [师]:在实际的实验操作中,对于液体量取体积的方式要比称取质量的方式方便得多,我们能否也通过量取体积的方式获取含1mol NaCl的该溶液?
      (学生展开讨论,最后形成一致意见)
      [生]:从前面分析可知需溶液质量为100g,如果知道该溶液的密度就可以换算出所需溶液的体积,然后量取相应体积的该溶液即可实现这一目的。
      [师]:很好!但是我们知道,即使同种溶液也会因为浓度不同而使得密度存在差异,要想即时获得某一浓度溶液的密度不容易,如何在未知溶液密度的情况下达到目的就显得很重要了。根据前面问题的提示,我们是否也能创设某一概念来达成此目的呢?而这个概念又需要将其他哪些概念联系起来呢?
      [生]:这个概念需要在物质的量与液体的体积之间建立联系。
      [师]:是什么物质的物质的量?
      [生]:溶质。
      [师]:又是什么物质的体积呢?
      [生]:溶液。
      [师]:想一想看,该如何定义这个新的概念?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通过气体摩尔体积和摩尔质量的定义来类比推导。
      [生]:可以定义为:单位体积的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
      [师]:很好,我们把这个新的概念称为――物质的量浓度。
      1.2教学反思
      概念教学一直是中学化学课堂的重点和难点,由于概念本身的抽象性,“学生学起来吃力,教师教起来费力”是教师普遍的感叹,提高课堂中概念教学的效益也是众多教师的追求,情境设计、问题探究等许多时髦的教学方式纷纷运用到了概念教学的过程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而我认为,这些教学方式虽然在课堂中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更多地考虑的是方式方法,对知识的主动建构、学生的情感需求方面关注不够。从教育心理学角度出发,学生为解决某一问题而产生的热情是暂时的,而遇到困难为寻求创造性突破而产生的情感需求则更长久,这正如你为了乐趣学习一种乐器往往不如为生存而学习保持的久远。概念教学中,如果我们也能从这个角度出发,在学生旧有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自主产生建立一个新概念的需要,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概念建立的过程,体现概念主动获得的价值,同时能让学生在课堂中培养创新的能力,这符合新课程对教育教学的要求。
      2.新仪器的“按需引入”
      初进高中,学习新的实验知识过程中会逐渐接触到一些新的实验仪器,注重对新的仪器的引入,有助于学生对这些新的实验仪器的构造、原理、使用方法的理解。
      如,在讲述分液操作时,学生第一次接触到仪器分液漏斗。教师在涉及相关知识时通常做法是先展示仪器,然后说明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学生印象往往并不深刻。而在学生初次接触这些新仪器时教师采取“按需引入”的教学方式能使学生对新仪器的构造和性能了解得更为透彻。
      3.“按需引入”教学方式的优势
      3.1“按需引入”教学方式重视学生在学习新知识过程中的情感认同,能够减少学生接触陌生知识时易于产生的情感壁垒,将新知识的学习过程转化为学生自主需要、探索发现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3.2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按需引入”正是激发学生创新的需求和渴望,能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勇于挑战,开拓创新的精神。
      3.3让学生做一个新知识的接受者不如让学生成为新知识的缔造者,“按需引入”教学方式其实也是“尝试”教学方式的一种具体呈现方式,让学生努力尝试知识的“海洋”遨游,激发出“生存”的基本需求,从而尝试成为知识或规律的发现者。
      3.4“按需引入”教学方式正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在知识结构出现断层的情况下产生以创新求发展的内在需要,从而积极地进行意义建构,完成对客体(新知识)的充分认识。
      3.5“按需引入”教学方式在新知识教学中的应用面较为广泛,不仅在新概念和新仪器引入中可以运用,在新的实验方法、新的解题方法、物质新的性质的学习等方面也可以借鉴使用,在使用中只要关注学生的起点知识,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就一定能在学生已有基础上,将新的知识的掌握内化为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创造的过程。
      在新的课程理念中,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更多关注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构建和自主创造,同时也要重视学生的情感需求,“学生主动地要才会主动地学”,“按需引入”能引导学生自主产生以创新求突破的需要,有效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按需引入”、“按需创造”的思想,培养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能充分体现出教育的功能和价值。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推荐访问:中要 引入 按需 新知识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