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理科资料 > 正文

    李清照前后期词风比较 [李煜、李清照词之比较]

    时间:2018-12-24 03:30:5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 南唐后主李煜和南宋女词人李清照在很多方面都表现出了相似的艺术特色和审美特征,具体表现为:首先,“二李”的词都明显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并且这两个时期的词作风格完全不同,后期词作的艺术成就高于前期。其次,李煜是个纯粹的主观词人,李清照更是以己写己。他们大胆地打破了词的枷锁,至此以后词再也不用“借他人之口言情”。再次,李煜善用白描手法。李清照在继承了这种白描手法的基础上,更是做到了语言雅俗共赏,形成了独特的“易安体”。比较他们的词虽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也不乏同中之异。李煜在前期所作的一些融入了自己主观色彩的代佳人言情的词中,虽然能做到情感真挚,且刻画得惟妙惟肖,但作为一个男子不免隔了一层。而李清照以女性独特的视角出发,则更容易将自身情感直接外化,从而成功地塑造了抒情女主人公的自我形象。
      关键词: 李煜 李清照 比较
      
      李煜和李清照被后人并称为“词中二李”。清人沈谦在《填词杂说》中说道:“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1]所谓“当行”是指李煜和李清照非常出色地表现了“婉约词派”的风格。而“本色”除了兼有“当行”的意思外,还可以理解为二人所独有的自然本色。前人之所以如此推崇李煜和李清照的词并把他们相提并论,主要是因为他们的词作不仅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存在着很多相似之处。
      
      一、相似的命运,促成相似的词路历程
      
      南唐后主李煜既是一个失败的皇帝,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才子。他擅长诗书音律,尤其擅作词。宋人邵思在《雁门野说》中说:“南唐后主精于音律,凡度曲莫非奇绝。”清人谭献在《谭评词辨》中则提到:“后主之词,足当太白诗篇,高奇无匹。”[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也写道:“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逐深,逐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3]足见李煜实际上是一个天才的词人。
      以南唐的灭亡为界,李煜的词在前后风格上有很大的不同。
      前期,他的词主要描写的是宫廷生活、男女爱情和思妇之怨。
      沉迷于奢华的宫廷生活,是李煜在政治上无作为的一种表现。如这首《浣溪沙・红日已高三丈透》:
      “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红锦地衣随步皱。
      佳人舞点金钗溜,酒恶时拈花蕊嗅,别殿遥闻萧鼓奏。”
      已经日上三竿了,刚刚酒醒的皇帝又开始继续纵情欢乐。宫女们在金炉里添了香,红锦做的地毯在忙乱中被脚步踏皱。美人尽情舞蹈,金钗从发间舞落。“酒恶时拈花蕊嗅”,传神地表现出了李煜贪恋享乐、纵情声色的神态。别殿的萧鼓声则告诉我们此时的宫廷是处处歌舞升平。这种对奢华宫廷生活的沉迷,其实暴露出了李煜心中深深的无奈。眼看国之将亡,自己却毫无办法,只能借着狂欢来麻痹自己。尽管他对自己的人生感到不甘心,对国家和家族有些愧疚,但所有的一切已来不及挽回了。干脆选择逃避,浑浑噩噩地挨完剩下的日子。
      与其说后主无意治理国家,不如说他无力保住江山。既然江山难保,而终日借着狂欢来自我麻痹又是暂时的,那就干脆将自己的心寄托于美人。在他前期的词里,大部分都是描写男女爱情的。写得最生动的是《菩萨蛮・花明月暗笼轻雾》:
      “花明月暗笼轻雾,今朝好向郎边去。划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画堂南畔见,一晌偎人颤。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
      李煜在这首词里大胆直露地描写了他与小周后幽会的情景,人物的动作神态都描写得非常细腻。花好月圆之夜,小周后“划袜”“提鞋”悄悄地去找李煜。相见后的“偎人颤”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她那种与情人幽会时的欣喜和激动。李煜巧妙地捕捉了人物的心理,将当时的情景再现得淋漓尽致。
      虽然过着奢华的生活,又有美人在侧,但这一切终将失去。清醒时寂寞和空虚就会涌上心头,因此李煜的词里也有些借思妇之口言感伤的作品。且看《阮郎归・东风吹水日衔山》:
      “东风吹水日衔山,春来长是闲。落花狼籍酒阑珊,笙歌醉梦间。
      佩声悄,晚妆残,凭谁整翠鬟?留连光景惜朱颜,黄昏独倚阑。”
      已是日落西山,东风吹拂着水面。这样的春景却让人百无聊赖,只好伴着笙歌醉眼看落花。美丽的少妇独自感叹,还有谁会来帮她整理残妆?容貌会随着时间慢慢变老,自己却只能在黄昏里倚阑等待。李煜借思妇之口,其实是想要表达自己的伤感。现在所拥有的一切都将在亡国后失去,李煜不知道自己还能支撑多久,也不知道这个摇摇欲坠的国家还能支撑多久。整首词里弥漫着李煜对未来人生的些许忧患。
      后期,李煜的词主要是写亡国之恨,这与他前期所写的那些“靡靡之音”在风格上完全不同。而且他后期的这些词作比前期的艺术成就要高。后期的词无不深刻地表现了他对故国的怀念。王国维曾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逐深,逐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3]当“花间派”的词人们还在抒写风花雪夜的时候,李煜已经在用词来抒发自己人生的失意了。他扩大了词的境界,影响了后来北宋词风由雍容艳丽向清丽淡雅的转变。代表作有《乌夜啼》、《浪淘沙》、《虞美人》。
      先看《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常恨水常东。”
      林间的春花谢得太匆匆。世事无常,早上才下过雨晚上又刮起了风。那过去的时光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这一生的恨,就像那东去之水,永流不尽。这首词充满了对故国的怀念和对自己无能的悔恨。“林花”固然美丽,却逃不过岁月的变迁。国家真的灭亡了,故国的一切还历历在目,却再也无法挽回。绝望就这样涌上了李煜的心头,于是他叹出了“自是人生常恨水常东”。这种对自己人生的深刻反省,在他前期的词作里是没有的。
      再看《浪淘沙・窗外雨潺潺》:
      “窗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春雨在李煜的耳中已经是种“潺潺”的惆怅。五更了,无法安睡的他从梦中醒来。原来所有的一切都只是一个美梦,无比的凄凉好似当头一棒。仅仅只有在梦中李煜才能有一刻欢乐,但可悲的是这种欢乐只是一种虚幻,一种“海市蜃楼”。“独自莫凭栏”,当被无限的寂寞和凄凉包围的时候,独自怎能凭栏?眼前面对着曾经属于自己的江山,这样的痛苦怎样独自品尝?也许此时李煜痛苦的只是他的个人得失,并没真正地关心国家的灭亡对人民造成的疾苦。但他这种怀国之思却恰好引起了民众的共鸣,使劳苦大众在精神上得到了宽慰。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则把一个亡国之君的失家之痛、亡国之恨发挥到了顶峰,字字是血、句句是泪:“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一开篇就是连续的两个追问,满腹的不平就这样喷发出来。明月当空照,心中的痛苦怎能回避?就像无数个不眠之夜的其中一夜一样,他又站在这个囚禁他的小楼上。眼前是曾属于自己的无限江山,自己却只能待在囚笼之中,这是多么大的讽刺!终日面对着这物是人非的一切,压抑在心中的怨恨怎么发泄?于是只有将所有的愁恨寄托于连绵不绝的江水,让这永恒的江水去诉说他无尽的愁恨!这是李煜生前最后一首词,也是他人生中最后一次登高一呼。写完后不久,他就因这首词触怒宋太宗而被赐死了。如果说李煜的一生都是懦弱的,那么他在生命中最后的无畏则是永远令人肃然起敬的!
      纵观李煜的词作,后期作品无论是在艺术特色上还是在词的境界上都大大超过了前期的作品。这与他的个人命运是紧密相连的。与之相比,南宋女词人李清照也有着相似的词路历程。
      李清照出生在一个官宦家庭里。父亲李格非曾任礼部员外郎,母亲是状元王拱辰的孙女。因此她从小就受到文学的熏陶,显示出了很高的文学天赋,尤其善作词。明人杨慎曾在《词品》中说:“宋人填词,李易安亦称冠绝,使在衣冠,当与秦七、黄九争雄,不独雄于闺阁也。”[4]李清照在宋词的发展中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以“靖康之变”为界,李清照的词明显表现出前后不同的两种风格。
      前期,她的作品多写少女闺情,闲适的生活和与丈夫离别的愁绪。
      生长在优越家庭环境下的李清照,衣食上当然是无忧无虑的。因此生在书香门第的她,自然比别人少女情怀更甚。且看这首《点绛唇・蹴罢秋千》: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人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这首词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活泼娇羞的少女形象。从院子里的秋千上下来,这位可爱的少女已经汗透了衣裙,就像一朵沾着露水的鲜花。见客人来了,她便不好意思地慌忙逃进屋内。但心里又好奇来了哪位客人,于是偷偷地倚着门往外看,手里还调皮地拿着青梅嗅着。这一系列自然生动的画面真实而耐人寻味,同时这也是少女时代李清照自身的真实写照。
      李清照与一般的深闺女子不同,她天生喜欢亲近自然,她常常用寄情山水的方式来打发闲适的生活。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这首《如梦令・尝记溪亭日暮》:
      “尝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女子饮着美酒荡舟湖上,已经是何等的闲情雅致了。最妙的是傍晚酒酣之时,误入了美丽的荷花深处。于是一番奇景展现在眼前了,本来幽静的荷丛此时意想不到地飞出了一群鸥鹭,画面顿时活泼喧闹起来。这首词为我们展现了李清照的天真浪漫和无拘无束的本色。特别是“争渡”一词,传神地表现出了她活泼率真的个性。
      李清照十八岁嫁给了赵明诚。两人都爱好诗词,共同探讨诗词和收集金石文物,因此婚后的生活是夫唱妇随。但后来因为丈夫的出仕,两人难免会有离别的时候,所以在这个时期李清照写了不少带有离别愁绪的思夫之词。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秋日里的大雁,湖中的残藕,西楼的明月都无不深深地勾起了李清照对丈夫的思念。流水落花也饱含了深情。“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可以看出他们夫妻之间是心意相通、相互思念的,而不是传统诗词里的单相思。正是这样真挚而坚定的感情让他们的相思之苦欲罢不能。因此才有了“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千古绝唱。
      后期,李清照的词多表达的是丧夫之痛和亡国之恨。
      “靖康之变”后,李清照遭受了丈夫去世和国家灭亡一连串的打击,她的人生完全跌入了谷底。这让原本一直很幸福的她痛苦之极,感慨万千,也使她的词风在后期转向了凄苦,并且后期的词作较前期的词作有着更强的艺术感染力。
      如《五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似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落花满地,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她还是无心梳洗打扮。眼前的景物依旧,丈夫却已经不在人世,国家也已经灭亡,心中的痛苦向谁诉说?只能任凭泪流满面。想去泛舟缓解愁苦,无奈也无济于事。前四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直接抒发了心中的愁苦;后四句“闻说双溪春尚好,也似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则是说愁苦的无法消解。“载不动”,用得极妙,把愁形象具体化了,更突出了愁苦的深重。整首词里的愁绪写得直率而饱满,情感感天动地。
      《添字采桑子》: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芭蕉树再加夜雨,是典型惹人伤感的场景。“阴满中庭,阴满中庭”,“点滴霖霪;点滴霖霪”,这迭用的两句,既写出了芭蕉的茂密阴森,也写出了夜雨的连绵不断。词人定是彻夜难眠,不然怎会一直听得见这不绝的细雨声。“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这一句道出了李清照对故国的思念。一直居住在北方的人,又怎听得惯南方绵长的细雨?一个失国失家的女子,孤身一人地生活,要怎样熬下去?从她后期词作关注到国家存亡的角度来看,这样的高度和境界自然远远超过前期。
      再看《声声慢・寻寻觅觅》: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一开篇“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十四个字就把人带进了李清照极度愁苦的内心世界。“寻寻觅觅”从神态上描写出了李清照对往日幸福生活的深切怀念,“冷冷清清”道出了李清照对这孤苦无依的人世的绝望,“凄凄惨惨戚戚”则是直接表现出了她心中剧烈的痛苦。想借酒驱寒,无奈无济于事,反增添了愁苦。想要逃避一切,可从北边故乡飞来的大雁,满地憔悴的落花,空荡冷清的屋子和梧桐叶上如泣如诉的细雨,却像无数根针刺痛了她千创百孔的心,无处可逃。于是在这种窒息的痛苦中,她用最后一点力气叹出“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种说不尽道不完的痛苦,不仅是李清照个人的,也是像她一样饱受战争之苦和失去家园的北宋人民的痛苦。
      在二人前期的命运里,李煜贵为一国之主,李清照是官宦人家的小姐,生活环境可谓是无可挑剔的。因此他们这个时期的词作给人形成了一个“闲”的感觉。而后期的命运,让他们一个沦为阶下囚,一个变成丧家妇。两人自然是感慨万千,对人生命运有了更深刻的感悟。所以他们后期的词作更为深刻。由此可见,李煜和李清照虽然在前期都拥有超出常人的才情,但前期词作的成就难以超过后期是必然的。是后期悲惨的命运激发了他们的词情,升华了他们的词境。
      
      二、词自“二李”,我词写我心
      
      前人所作的词往往都是为他人代言的,不是怨比宫娥,就是愁喻歌妓,只因为她们和自己一样人生郁郁不得志。但这样的词作总让人感觉言语欠缺通达,情致不能尽显。
      自李煜开始,词才真正地被用来表达词人自己内心的感受。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也说:“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故深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之短处,亦即为词人所长处。”又说:“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3]
      且看《玉楼春・晚妆初了明肌雪》:
      “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笙萧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
      临风谁更飘香屑;醉拍阑干情味切。归时休放烛花红,将踏马蹄清夜归。”
      这是李煜前期描写宫廷生活的词作。夜晚的宫殿,响彻着《霓裳羽衣舞》的乐曲。嫔妃宫娥们打扮得华美艳丽,鱼贯而入。空气中飘散着醉人的香气,身为一国之君的李煜,竟趁兴在栏杆上打起拍子。此刻只顾自己乐在其中,不管那些繁重的礼节,这是李煜率真个性的自然体现,没有任何雕琢痕迹。结尾处“将踏马蹄清夜归”也是他在浮华背后内心空虚的真实写照。
      再看《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江河,凤阁龙楼连宵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李煜在这首词里毫不避讳地对自己的无能进行了反省,甚至还直接描写了自己仓皇出逃的情景。面对灭亡的国土,懦弱的他却只能对着宫娥掉眼泪。李煜敢于把自己的耻辱毫无保留地描写了出来,并正视自己的过失,这是前人难以做到的。
      李煜虽然对自己人生充满悔恨,但受佛教思想影响,使他敢于正视苦难并从中获得超然。如《菩萨蛮》:
      “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限!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
      高楼谁与上?长记秋晴望。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
      首两句“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限!”道出了李煜对人生和苦难的感慨。人生谁没有个痛苦呢?既然所有的人在世上都会遭遇苦难,自己又何苦耿耿于怀!纵使已经成了阶下囚,也要坦然地面对人生。就像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他的评论:“后主则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5]不管是愁苦的纠结还是感悟到超然,李煜都会如实地将心里的感受抒发在词作里。
      与之相比,李清照更是做到了以己写己。“主观诗人”李煜在前期的词作中,写了少量代他人言情的作品,如《采桑子・辘轳金井梧桐晚》、《柳枝词》等。虽然能融入自己的主观色彩,并能把女子刻画得惟妙惟肖。但作为一个男子,去探究女子的内心活动,不免“隔了一层”。[6]李清照是“佳人作闺音”的第一人,她让词终于可以被女子自己用来诉说心声,并改变了男子一统文坛的传统格局,这在词的发展史上是一个历史性的突破!正如清人李调元在《雨村词话》中所说:“易安在宋诸媛中,自卓然一家,不在秦七、黄九之下。”“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7]李清照词作中所塑造的抒情主人公,往往是她自己真实的写照。
      且看这首《浣溪沙・绣面芙蓉一笑开》:
      “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眼波才动被人猜”一句,生动地捕捉了女子的心态。想悄悄看一眼情郎,眼神却正好被情郎撞见,莫不是他已经猜透了自己的心事。女子这种细腻的心理和神态,恐怕任凭哪个男子都难以描绘。“月移花影约重来”表达了李清照心中对美好爱情的渴望,这是以往的女子所不敢言说的。
      再看《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在卖花担上买到一枝含苞待放的鲜花,露珠沾在花瓣上,更显得鲜花娇美可人。看着这美丽的鲜花,李清照本能地联想到,自己也正处于最美好的青春年华。一生中最美丽的容颜,当然要尽情展现给心上人看。即便自己已经很美了,心里却还不满足。一定要问问情郎,自己是否是他心中的最美。于是把花插在发髻上,嗔着情郎“比并看”。这种小女子心思,若不是女子,是绝体会不出来的。可以想象,那位“情郎”当时肯定是一头雾水。李清照在这首词里,不仅描绘的是真实的自己,也道出了千万个渴望爱情的女子的心声。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在这首词里,李清照把对丈夫急切的思念毫无顾忌地表达了出来。愁绪像浓云一样,无法散开。凄凉的夜里,一个人躺在纱厨里难以入眠,看着瑞脑香在香炉里一点点地消逝。借酒消愁,却惹得西风卷起帘幕,帘内的自己竟因相思之苦瘦比黄花了。女子这样大胆地袒露自己对爱的渴求,是为封建社会所不容的。难怪王灼会在《碧鸡漫志》中惊呼:“闾巷荒淫之语,肆意落笔,自古缙绅之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无顾忌也。”[8]
      自李煜始,词人开始用词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自李清照始,女子开始用词诉说自己的心声。“二李”冲破了传统词的枷锁,让词变得“真”了起来。与这个影响分不开的是,词的题材得到了拓展,词境得到了提高。士大夫们终于开始用词抒写共同的心声,词再也不仅仅限于“替佳人代言”,因此词的境界得到了巨大的提高。
      
      三、抒写真性情,莫乎白描
      
      李煜的词情真挚率直,因此用白描的手法来描写是再合适不过的了。在他的词里,很少用到典故,通篇都是明白如话的语言。前人那些重辞藻堆典故的词作,自以为高雅,殊不知正中俗套。李煜善用平实的语言,“化腐朽为神奇”,反而独树一帜,让人耳目一新。周济曾在《介存斋词杂著》中提到:“王嫱、西施,天下美妇人也,严妆佳,淡妆亦佳,粗服乱头,不掩国色。飞卿严妆也,端己淡妆也,后主则粗服乱头发矣。”足见李煜白描手法的质朴。
      如《乌夜啼・无言独上西楼》: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勾。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这首词读起来朗朗上口,特别是“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一句,虽通俗质朴,却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李煜把心中的愁绪巧妙地想象成了杂乱的丝线,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顺,形象深刻地把愁绪的深和乱表现了出来,仿佛伸手可及。这样的效果,可能是很多华丽的辞藻所难达到的。
      再看《蝶恋花・遥夜庭皋闲信步》:
      “遥夜庭皋闲信步,乍过清明,早觉伤春暮。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淡月云来去。
      桃李依依春暗度。谁在秋千,笑里低低语?一片芳心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
      晚春的夜里,在庭院里散步。朦胧的月色和几点细雨,勾起了心中的愁绪。不知是谁在快乐地荡秋千,与李煜愁闷的心情形成鲜明对比。可叹这人间之大,竟没个安身的地方。整首词没有用到任何典故,都是自然的铺叙。“人间没个安排处”则用的是近乎口语式的语言,直抒胸臆,浅近而不做作。
      李煜痴迷佛学,受遁世思想的影响,荒于政事。这两首《渔父》表达了他对淡泊而自由的生活的向往。”
      其一
      “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一壶酒,不竿身,世上如侬有几人。”
      其二
      “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
      就像写意画一样,李煜不加渲染地信笔勾出“一壶酒,不竿身”的渔父形象。“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也是用高度概括性的语言,描写了渔父潇洒自在、不受拘束的世外生活。李煜借渔父之口,说出了自己不愿受世俗束缚的心声,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的李煜生活在压迫的环境下。整首词不仅语言质朴,所营造的词境也是超然脱俗的。
      李清照在继承并发展了李煜白描手法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雅俗共赏的语言特征。她在《词论》中提到:“乃知别是一家,知之甚少。后晏叔原、贺方回、秦少游、黄鲁直出,始能知之。又晏苦无铺叙,贺苦少典重。秦即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虽极研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黄即尚故实,而多此病,譬如良玉有瑕,价自减半矣。”[8]虽然她主张词“别是一家”,要与诗区分开来,必须严格地协音律并风格高雅。但实际在她的词作里,高雅的风格和浅俗的语言被很自然地融合在了一起,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易安体”。
      如《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词描写的是李清照春日里的伤春之情。与侍女间简短的对白,不动生色地透露出了李清照心中的愁苦。“海棠依旧”是侍女“不知愁滋味”的天真。而李清照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则显露出了她比别的女子更多一份敏感的情怀。“肥”和“瘦”是再俗不过的字眼了,通常用来形容人的体态,但放在这里却是极恰当雅致的。黄蓼园在《蓼园词选》中对这首词作了如下评论:“一问极有情,答以‘依旧’,答得极淡。跌出‘知否’二句来,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6]的确,“绿肥红瘦”四个字,从侧面表现出了主人公心中的愁怨。花经不住风雨的摧残,就像女子经不住岁月的蹉跎。满怀心事的李清照怎能不由花联想到自己。说花“瘦”,也即人“瘦”。
      《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一开篇,“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连续的几个“深”字烘托出了一种无边的孤寂,“阁常扃”则营造了一个封闭的环境。青春已经逝去,所有曾经的幸福也消失了,心里哪还有希望?因此“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无意思”和“没心情”是再平白不过的语言了,却是李清照真真实实的心情,浅近自然,无雕琢的痕迹。
      再如《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沈香烟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晓风疏雨萧萧地,又摧下,泪千行。吹萧人去玉楼空,断肠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这也是李清照晚期的一首词作。“说不尽,无佳思”,简短的六个字,把说不尽的愁干脆掩住不说。下片的“又摧下,泪千行”则是说,无奈心中的愁苦太深,只听得萧萧的细雨又惹下了泪千行。寥寥数字,平实简单,貌看波澜不惊,却将愁一发不可收拾地倾泄了出来。末句“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竟跟李煜在《蝶恋花・遥夜庭皋闲信步》中末句的“人间没个安排处”有着惊人的相似。两人都惯用这种质朴的语言表达愁情,因此连语句有时也会相似。
      从李煜和李清照的词作中可以看出,他们都是性情中人。率真的个性让他们敢于摆脱俗套。既然词是为自己而写的,那么尽兴即可,哪还管那些陈规滥矩和别人的眼光。因此他们都选择用白描,不是巧合,而是性情所驱。宋朝的文人们对这种手法竞相仿效,也是因为深受感染而获得了共鸣。此后,词再也不是堆砌辞藻的文字游戏了。
      比较李煜和李清照的词作,无论是前后期的词风、词作的题材还是惯用的白描手法,都表现出惊人的相似。且李清照在对李煜词作的继承和发展上,形成了自己的“易安体”。“二李”共同影响和见证了“婉约派”的发展,更为宋词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唐圭璋.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
      [2]李卫华.论李煜词中的无奈情绪及其文化意义.宁夏大学学报,2007,(5).
      [3]王国维.人间词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4]杨慎.词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5]霍明宇.李煜词生命意识探究.潍坊学院学报,2007,(5).
      [6]曹治邦.李煜、李清照词艺术魅力比较.甘肃高师学报,1999.
      [7]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8]禹明华.别是一家――李清照词论及词作.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7,(6).

    推荐访问:李清照 李煜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