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理科资料 > 正文

    心路历程 大学生心路历程3000字

    时间:2018-12-24 03:27:4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现阶段大学生就业矛盾日益凸显,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作为从事高校就业指导的教师,也越来越意识到就业工作不仅仅是提供就业信息、推荐毕业生、协调校企关系等内容,而更是一条“攻心”之路。本文从高校毕业生常见的就业心理障碍入手,逐一分析,指出真正令高校毕业生裹足不前的正是一系列心理原因。针对这些障碍,主要从三大方面予以纠正和解决:首先,对大学生择业价值观进行正确引导;其次,辅导大学生运用职业设计理论进行职业生涯的设计与开发;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培养学生就业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心理 指导
      
      一、高校毕业生常见的就业心理障碍
      
      1.矛盾心理:大学生在求职择业的过程中,面临着种种剧烈的心理冲突,因而产生种种矛盾的心态:他们希望自主择业,但又不愿承担风险;渴望竞争,又缺乏竞争的勇气;胸怀远大理想,却不愿正视眼前现实;注重专业能力的发展,但又互相攀比、爱慕虚荣;重事业、重才智的发挥,在实际价值取向上重物质、利益;对自我抱有充足的信心,但在遇到挫折之后,又容易自卑;既崇尚个人奋斗、自我实现,又有较强的依赖感。
      2.焦虑心理:大学生就业是大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的第一步,是他们人生中的一次重大转折。为数不少的大学生在各种选择和诱惑面前无所适从,或职业期望过高,不切合实际;或希望尽快落实就业单位,急于求成;或幻想无须付出多大的努力就能得到称心如意的工作,而实际生活中往往事与愿违。
      3.依赖心理:在就业过程中,一些大学生缺乏主动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不能主动地参与就业市场的竞争,而是寄希望于学校,寄希望于地方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寄希望于家庭,或静候学校和地方的安排,或依靠家长去四处奔波,缺乏择业的主动性,等靠思想和依赖心理严重。
      4.自傲心理:在择业过程中,有的大学生好高骛远,自命不凡,眼高手低,给用人单位留下浮躁、不踏实的印象,不受用人单位的欢迎;有的则就业期望值过高,择业脱离实际,怕吃苦、讲实惠,不愿到基层和艰苦地区等需要人才的地方工作,择业目标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反差。
      5.自卑心理:一些大学生自我评价过低,过低估计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水平。表现在就业过程中,有的大学生对自己缺乏自信,不能向用人单位充分展示自我,从而坐失良机;有的大学生因为学历、成绩、能力、性格方面的某些缺陷和不足而丧失了勇气,不敢参与就业市场竞争。
      6.挫折心理:在就业工作中,他们往往希望一蹴而就,能够顺利就业,害怕失败。一旦受到挫折,往往产生挫折心理,感到失落、悲观失望、自惭形秽,对自己、对未来失去信心,或不思进取、消极等待,或怨天尤人、顾影自怜。
      7.攀比心理: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忽视自身特点,对自我缺乏客观正确的分析,不从自身实际出发,不考虑所选单位是否适合自己,而是盲目攀比,不屑到基层工作,总想找到一份超过别人、十全十美的工作。
      8.从众心理:在就业过程中,忽视所学专业的特点,过分追求实惠,盲目滑向经济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就业,追求功利,一味追求所谓的热门单位、热门职业,没有从职业发展与个人前途、国家需要去考虑,求安稳,缺乏积极进取精神,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思想严重。
      
      二、对大学生择业价值观要进行正确引导
      
      1.大学教育观念要与大众化要求相适应。在教育史上,高等教育都是以精英教育为主,诸如:研究高深学问,培养大师等。而高等教育大众化走向,却打破了精英与平民的界限,将高等教育降格以求,这两者之间观念的矛盾和情感的交战,在我国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中日益凸显。大学要转变教育观念以适应大众化要求。
      2.社会公众对大学生择业期望值应适时调整。在大众化高等教育向我们走来的时候,不但要改变计划经济条件下、精英教育条件下所形成的劳动人事制度和思维方式,而且要向社会大众正确宣传高等教育大众化下的就业岗位大众化观念。社会大众“望子成龙”的传统和心态是我国高等教育持续发展的永恒动力,然而“龙”的内涵仅仅是“国家干部”、“白领阶层”,或只能去大城市、大机关、高薪企业工作,那么这种观念又会成为高等教育大众化不容忽视的社会制约因素,社会公众对大学生择业期望值应适时调整。
      3.大学毕业生生存的现实与传统学仕观念的破除。大学毕业即是国家干部,这是与传统的“学而优则仕”观念一脉相承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直接摧毁了“学――仕”的正常途径,但残存在人们心中的“学――仕”观念一时还不能完全清除。正确引导大学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挣脱生存的困境和传统观念的桎梏,关系到每个大学生的切身利益和心理健康。今后用人单位选人更加理性,毕业生择业更加成熟,毕业后暂时找不到全职工作的现象比较普遍,毕业即失业不足为怪。
      
      三、辅导大学生运用职业设计理论进行职业生涯的设计与开发
      
      运用职业设计理论进行职业生涯设计与开发,对于大学生个人的择业乃至一生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它有利于明确人生奋斗目标,制定培训、进修计划,从而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
      1.大学就业教育应注重大学生职业设计理论的灌输和实践的辅导
      在大学择业就业教育中,应加强职业设计理论的灌输,结合职业设计理论,提高大学生发展规划的明确程度,使大学生普遍能够熟练地运用职业设计理论,慎重地规划工作和人生发展方向。中国人民大学通过对205位本科生的社会问卷调查,在回归假设和回归检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学生职业设计理论模型。这一理论模型从实证角度分析了发展规划的明确程度、职业设计理论运用程度和竞争适应程度对就业准备的互动影响以及三个因素各自对就业准备的贡献,为大学生有针对性地提高就业准备提供了理论依据。
      2.高等学校大学生素质教育应引入生涯管理思想
      生涯管理是站在长远的角度,立足未来发展,将时间延续,帮助人力资源实现持续发展。将生涯管理中渗透的管理理念和哲学思想导入大学素质教育中,就是要充分发挥大学素质教育的引导功能:(1)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观。客观地分析学生个性特点极其主观偏好,结合知识经济社会提出的要求,帮助大学生找到暂时的“生涯锚”,即初次发展定位(大学求学阶段)。(2)帮助学生制定可行的生涯发展实施方案。这是培养学生构架完善的知识结构,对未来发展领域深挖掘的阶段。在这一阶段要给予学生具体的引导和切实的支持,甚至包括教学课程的选定和课余求知的规划。(3)帮助学生在自我实现过程中不断纠偏。阶段性成果奖励、经验总结、阶段性目标调整和计划完善是生涯管理的关键。持续激励的引导过程,对于大学生能否形成正确的阶段价值观,坚定的职业倾向,以及成熟地走向社会至关重要。
      
      四、培养学生就业心理素质
      
      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与动机、运筹与决策、意志和社交、意志品质等方面素质中的心理素质,即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人力资源专家在谈到开发大学生自身人力资源时,认为良好的心理素质体现为三方面:一是主动转换角色,适应社会需要;二是能客观评价自己,有良好的就业心态;三是正确认识社会,寻找自己的最佳位置。
      (一)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素质的因素
      1.来自社会的因素:就业的社会因素对择业具有约束的作用。就业主体受其主观意识、情感愿望、价值取向、伦理规范以及社会习俗沿袭和继承下来的就业观念的影响,对职业和择业会产生好与坏的评价。
      2.来自家庭的因素:不同的家庭教育、父母在社会上不同的地位、子女与父母之间依赖与被依赖的特点等,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素质有不同的影响,使得来自不同家庭的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就业心理素质不相同。
      3.来自于本人的因素:(1)自我评价。大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思维中形象成分仍在起作用,思维过程容易表面化、片面化,对事物的观察和思考容易理想化。(2)个人能力因素。大学生毕业时,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否面对和处理难以预料的困难和矛盾,这是个人特殊能力的体现。
      (二)培养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具体措施
      1.实施大学全程指导:职业指导工作应从学生进校时做起,开设职业指导课程,进行职业指导讲座,让学生尽早地了解学业与就业的关系,了解将来所面对的就业竞争市场,使学生尽早树立良好就业心态、完美就业心理素质。
      2.就业指导与心理咨询相结合:应针对每个毕业生的不同情况进行指导,有的学生只需就业政策等方面的指导,有的学生则需要偏重于心理咨询,有的学生则需要综合性的指导和咨询。将就业指导和心理咨询有机结合起来,这是目前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部门需要重视和研究的工作。
      3.把就业心理素质教育培养作为将来人生择业的延伸:面对激烈竞争的就业市场,在大学生中进行就业心理素质教育、指导,让大学生充分认识到竞争在市场经济中的意义和价值,培养进取精神和能力。应把就业心理素质教育培养作为将来人生择业有序的延伸。
      
      参考文献:
      [1]陈增寿,赵小萍.国内外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比较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4).
      [2]李大鹏,杨益.大学生就业全程化教育论析[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2).
      [3]李红梅.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及其解决途径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4).
      [4]石清云.改进和加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指导[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3).
      [5]田建国.现代大学新理念[M].泰山出版社,2005.
      [6]王玲.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6,(7).
      [7]肖玲君,涂序斌,王强.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与预防[J].职业技术,2006,(2).
      [8]朱绵庆.大学生就业现状与观念的转变[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6,(2).

    推荐访问:心路历程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