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领导讲话
  • 发言稿
  • 演讲稿
  • 述职报告
  • 入党申请
  • 党建材料
  • 党课下载
  • 脱贫攻坚
  • 对照材料
  • 主题教育
  • 事迹材料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实施方案
  • 自查整改
  • 调查报告
  • 公文范文
  • 思想汇报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档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2023年度少年,教学设计13篇

    时间:2024-02-15 14:15:0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少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少年在表演过程中的心理、情感变化。2、通过学文,使学生感受并学习少年这种直面失败,战胜自我,走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少年,教学设计13篇,供大家参考。

    少年,教学设计13篇

    少年 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少年在表演过程中的心理、情感变化。

    2、通过学文,使学生感受并学习少年这种直面失败,战胜自我,走向成功的精神。懂得“失败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

    3.透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知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

    3、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读懂课文内容,能回答课后问题。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取得成功。

    2、难点:结合课文内容,信息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导入新课

    1.教师谈话:同学们,你们看过杂技吗?都看过那些杂技表演?(放杂技表演视频)

    2.教师小结:同学们,我们看到的都是杂技演员在舞台上成功的表演。其实,杂技师一项很复杂的表演,“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一位普通的顶碗少年,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过去了二十多年仍记忆犹新。我想,这位少年同样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们一同去上海大世界的露天剧场,去看一场杂技表演,感受那激动人心的一幕。(教师板书课题)

    3.介绍作者。(打投影,学生读)

    4.教师导读:《顶碗少年》讲述的是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听录音。

    二、提纲导路,学生自读

    1.默读课文,联系上下文或利用工具书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不失风度 惊心动魄 附和 陶醉 不知所措

    2.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3.填空:这真是一场( )的杂技表演。

    4.把令你感到的句子画出来,把自己的感受批注在旁边。

    三、自学反馈,整体感知

    1.认读生字新词,正确认读文中的多音字。

    喝(hè)彩 屏(bǐng)住气附和(hè) 结(jiē)实

    2.理解词语的意思。(读工具书)

    3.指名反馈: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读工具书)

    4.快速默读课文,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作者采用回忆的方式描写二十多年前的故事,以杂技表演的顺序“第一次失败——第二次又失败——第三次成功”为线索进行描写,最后抒发内心的感叹和激动。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5.小组讨论交流:读了课文,你觉得作者当年看了一场怎样的杂技表演?(提问回答)

    6.教师小结:是呀,这场杂技表演令作者永生难忘,接下来就让我们通过课文的。描述也去好好感受一番。

    四、品析文本,感悟哲理

    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找找哪些描写让你感受到了杂技表演的惊心动魄,并在一旁写上自己的理解与感受。

    2.指名反馈,全班交流。

    (1)少年的表现。

    (2)碗的描写。

    (3)观众的反应。

    3.教师小结过渡: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杂技表演呀,然而令作者永生难忘的仅仅是顶碗少年高超的表演技艺吗?如果不是,那到底是什么让作者每每想起心中总会有一阵微微的激动呢?

    (1)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描写少年面对失败时的表现进行品析。

    (2)教师导言:在亲眼目睹了表演的全过程后,作者对这场杂技表演发出了怎样的感叹?请从文中找出来。

    (3)指名反馈:“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

    (4)引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5)交流:你从文末的省略号中读出来什么?

    4.了解文章结尾的表达效果。

    5.学生练习有感情地齐读课文首尾两个自然段。

    五、总结全文

    1.教师引导交流:作者从一场惊心动魄的杂技表演感悟到了一个人生哲理,那么学完这篇课文,你们又获得什么启示呢?

    2.学生畅所欲言。

    3.教师总结。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词句。

    2.选做:写一写读后的感想。

    板书设计:

    4.顶碗少年

    少年的动作(难度很大)

    杂技表演(三次)

    对碗的描写(气氛紧张)(惊心动魄)

    观众的反应(扣人心弦)

    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失败乃之母成功

    少年 教学设计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够用指定的词语造句。

    2、结合课文内容了解句子的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然段。

    3、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教学重点:

    结合课文内容了解句子的含义,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一杯水和几枚硬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前谈话导入

    一位普通的顶碗少年,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过去了二十多年仍记忆犹新。我想,这位少年同样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们一同回到上海大世界的露天剧场,去感受那激动人心的一幕。

    二、指导深入理解

    1、默读课文,想一想:顶碗少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再次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并对上节课内容进行回顾。)

    可用以下问题进行启发:

    少年两次失败,当时情况如何?观众反映怎样?

    少年表现有何变化?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课文:

    可以自己学,也可以小组学习探究,也可先自学,再小组合作。

    用学生喜欢的方法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新的学期面对新的学生要教一些合作学习的方法。

    强调不必把问题一一思考解答,可选择感兴趣的去品读思考。]

    3、集体交流:

    小组合作进行汇报,要注意小组组员之间的合作关系,避免成为“一言堂”。发言的人要能够代表本小组的不同意见,要逐步培养学生搜集、整理的本领,并要养成倾听别人发言的习惯。

    学生结合自己找的重点句谈想法,并注意“推己及人”想象顶碗少年两次失败时的想法,并探讨他能够取得最后成功的原因。

    可通过以下两题进行读中想象:

    ⑴ 如果你是这位少年,面对两次表演失败会想些什么?

    ⑵ 老者可能会对我说些什么?

    4、有选择的朗读:

    抓住印象最深的场面,反复朗读,想象当时的`情景,和同学交流感受。

    三、通读深入探究

    1、思考:假如你在现场,你会想什么?说什么?

    (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只要坚持下去,不屈不挠就一定会取得成功!)

    2、重点理解结尾句。体会文章表达的感情:

    ⑴ 自读思考作者有哪些想法?。

    ⑵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谈体会:

    人生会有许多挫折,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不要丧失信心,不要退却。要看到光明,要以极大的韧性去战胜困难,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⑶ 背诵第6、7自然段:

    ① 朗读第6、7自然段,想主要写了什么?

    第6自然段有两个意思:

    A、深信当年那位顶碗少年已成为一名称职的杂技艺术家。

    B、那一夜顶碗少年的演出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第7自然段用文学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深切感受。

    ② 选择自己喜爱的方法背诵。

    ③ 同学互背。

    ④ 看谁背得又多又对。

    四、有感情通读全文,进一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课外延伸

    1、学习了这篇课文,对你今后做事有哪些启发?想一想用一两句话说一说。

    2、你还了解哪些不怕困难,勇于拼搏的人物和事迹,给大家讲一讲。

    六、拓展延伸,启迪思维

    课文中作者只用了很少的笔墨写白发老者,但正是这位老者的出现,使故事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他给少年的仅仅是几句话,但他给少年的也许是能启迪少年一生的哲理,请你按提示改写课文:

    在以后的岁月里,不知怎的,我常常会想起那位矮小结实的白发老者,想起……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板书设计:

    4、顶碗少年

    失败──再失败──成功

    启迪

    (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少年 教学设计篇3

    教学目的:

    1利用工具书、学会生字、理解新词。

    2看着幻灯、背诵第1自然段。

    3学习课文第一段、初步了解人物特点。

    背诵第1自然段。初步了解人物特点。

    教学准备:

    投影片

    小黑板

    录音机

    教学过程:

    1、导人新课。

    (1)出示绘有闰土守瓜的幻灯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2)指名学生讲述画面的内容。揭示课题。

    (3)简介鲁迅及小说《故乡》。

    2自学课文。

    (1)轻声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生字新词、读准宇音;结合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仿佛、无端、素不知道、伶俐;读通课文。

    (2)给课文分段。

    3组织讨论质疑。

    4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写有生字新词的小黑板、检查认读和理解情况。

    ①理解下列词义:其间、一望无垠、祭祀、仿佛、无端、素不知道。(教师讲词义、学生写词。)

    ②给下面带点的字选择正确读音。(见作业本第1题。)

    (2)指名汇报分段情况、井说出自己分段的理由。

    5讲读第一段。

    (1)学生轻声读第一遍、思考:作者首先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是怎么写的?写得好在哪里?

    (2)再次引导看幻灯、结合课文指图进行复述。(要求在复述时能运用“深蓝”、“金黄”、“碧绿”、“带”、“捏”、·刺“等词语。)

    (3)齐读课文第一段。

    6作业:

    (1)熟读并背诵课文第一段。

    (2)完成作业本第2、3题。

    少年 教学设计篇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语言。

    2、弄清课文内容,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懂得“失败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

    3、透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知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

    教学重点:

    把握主要内容,弄清顶碗少年是怎样面对失败,坚持一次次表演,最后获得成功的。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看表演时受到的启示。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位普通的杂质顶碗少年,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想

    学完课文,这位少年同样会给我们留下永久的记忆。让我们一同回到上海大世界的露天剧场,去感

    受那激动人心的一幕。

    2、齐读课题

    3、引出作者——赵丽宏,散文家、诗人

    二、交流预习

    1、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2、交流自己感受深刻的词语。(座无虚席、目不转睛、不知所措、惊心动魄)

    3、师问:这篇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4、叙述顺序:人生经历 杂技表演 激动

    5、质疑:在预习中,你遇到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预设:

    (1)这为什么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

    (2)文末为什么用了省略号?省略了什么内容?

    三、研读感悟

    (一)自读课文2——7自然段,划出从哪些语句看出“惊心动魄”。

    (二)交流:

    1、少年动作、神态…(难度非常大)

    小结:从神态描写中可以看出第一次失误后少年还能保持镇定,但第二次失误后他心情十分紧张,

    没有了再次表演的勇气。是什么力量让他继续表演下去呢?

    2、老者:老者会向少年说什么?

    小结:正是老者对少年的宽容和鼓励,给了少年勇气和力量,使表演获得了成功。(朗读)

    3、观众情绪(扣人心弦)

    4、碗的描写(难度大,也衬托了少年表演技艺的高超)

    (三)拓展:少年顶碗两次失误,你认为他的表演算是一次精彩的表演吗?为什么?(讨论)

    (四)学习最后一自然段

    联系第一自然段来读,你从省略号中读出了什么?交流。面对挫折、勇于拼搏、失败是成功之母、成功来自拼搏……

    四、总结

    朴实的话语表达了作者的心声,也表达了我们的感受,其实,在我们生活中,时时刻刻都会遇到失败的考验,但是只有敢于拼搏的人,才是胜利者。课文学习完了,但我相信,我们会永远记住那位顶碗少年给我们的启迪。

    五、当堂检测题

    作者看了一次xx的杂技表演,从课文中对xx的描写能够体会到。

    六、作业

    小练笔:

    假如你就是那位顶碗少年,在两次表演失败后,你会有什么表现?把它写下来。

    少年 教学设计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仔细听读把握故事梗概,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圈画少年几次失败后的表现,感受顶碗少年不怕失败,勇于拼搏的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白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重点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感受顶碗少年不怕失败,勇于拼搏的精神。

    难点

    了解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及其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生交流在课前查找到的作者资料,及需要理解掌握的词语。

    二、初读课文,理清情节。

    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2-6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顶碗少年经历了两次失败,面对这两次失败,他的表现如何,观众的表现又是怎样的?试分析他们当时的心理活动。

    一名同学朗读课文,其余同学则边听边圈画出描写顶碗少年和观众表现的语句,并且交流分析人物当时的内心活动。

    通过交流分析,让学生感受到面对两次失败,顶碗少年承受的压力越来越重,把握人物当时内心的思想情感。

    三、指导朗读,把握人物性格。

    请同学在分析人物思想情感的基础上,饱含感情的朗读课文。请几位同学分别朗读第一次失败,和第二次失败的段落。

    先在小组中朗读给组员听,再推选几位同学在班级中朗读,其他同学对他的朗读进行评价,关键是读出当时的气氛,能够表现出人物当时的心情。

    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促使学生沉入文本的情境,感受人物内心的思想情感,从而更深刻地体会到顶碗少年那不怕失败,勇于拼搏的精神。

    四、探究质疑,把握文章主旨。

    思考:1、作者花很多笔墨,描写在场观众的表现有何作用?

    2、作者在文中三次写到“金边红花白瓷碗”,三次写有何不同,为何这样写?

    3、“那位白发老者嘴里低声说了句什么”,根据上下文,你想想他可能说了什么?

    学生先小组交流,然后在班级中交流。要引导学生紧密联系课文,从文章要表现的主旨着眼,考虑问题。

    通过对这几个问题的讨论,让学生掌握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并且明白文章要表达的中心: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

    五、布置作业(2、3选做)

    1、抄写词语:优雅惊羡颓废迷惘座无虚席不知所措

    2、选择以上三个词语写一段话。

    3、第五段中有一处省略号,请试着补出其省略的内容

    少年 教学设计篇6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2.指导学生学会本课“疚、胛、颓”3个会认字。

    教学重点:

    抓住课文对顶碗少年的动作、神态的描写,了解少年是怎样从失败到获得成功的。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耐人寻味的语言,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演示文稿。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会本课“疚、胛、颓”3个会认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按文章不同内容分段并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学会本课“疚、胛、颓”3个会认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按文章不同内容分段并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这是作者赵丽宏回忆二十多年前的一件事。一个表演杂技的顶碗少年那一夜的表演,为什么会使他常常想起?今天我们一起来阅读《顶碗少年》这篇课文,就会找到答案。

    二、初读课文,掌握字词

    1.自由读课文

    根据课后生字表读准字音

    2.检查词语理解情况

    优雅惊羡颓丧迷惘座无虚席不知所措

    (结合上下文或理解)

    3.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想一想,文章主要讲了什么事?分了几部分进行描写的?

    第一部分:(1—5)写顶碗少年不怕两次失败,第三次终于稳住了头顶的那一叠瓷碗,赢得了所有观众的热烈掌声。

    第二部分:(6—7)写那位顶碗少年给“我”的启迪。

    (2)自由读第一部分

    思考:顶碗少年失败了几次,失败后他是这样做的?最后怎样了?(小组讨论学习)

    (3)集体学习

    画出顶碗少年两次失败后的情景,又是谁给了他成功的信心?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体会少年的心理变化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抓住课文对顶碗少年的动作、神态的描写,了解少年是怎样从失败到获得成功的。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耐人寻味的语言,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回忆课文内容,课文可以分几部分,每部分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二、学习第一部分

    1、顶碗少年是怎样不怕失败最终获得成功的?他为什么能这样做?

    默读,并批画,找出顶碗少年三次顶碗的动作,少年的神态变化以及场内观众情绪的变化的语句,加以体会。

    2、结合观众们的表现,你能想像他当时的心理活动吗?

    (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句子的意思。)

    3、这时一位老者上台向少年说了些什么,使少年重新镇定下来,老者可能对他说了些什么呢?顶碗少年听了之后又是怎么想的?然后把自己想到的写下来。

    出示ppt:

    他把手中的碗交给少年,然后抚摸着少年的肩胛,轻轻要喊了一下,嘴里低声说_____________。少年心想___________________,于是他镇静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地向观众们鞠了一躬。

    4、交流讨论,思考。

    5、第三次表演开始了,如果你是场下观众,你的心情是怎样的?会怎么想?

    三、学习第二部分

    1、多年以后,“我常常会想起这位顶碗少年,想起他那一夜的演出;而且每每想起,总会有一阵微微的激动。”,“我想,他现在一定早已是一位成熟的杂技艺术家了。”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一是:“我”认为他是一个强者,他在人生和艺术之路上不会颓丧、退却;二是:“当我迷惘、消沉,觉得前途渺茫的时候,那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打碎的声音变会突然在我尔畔响起”是少年在挫折与失败面前勇于拼搏的精神常常激励“我”前进。)

    2、读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在读了全文后,你对这课文的最后一句有怎样理解,能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吗?

    出示ppt:

    是的,人的一生是搏斗的一生。只有敢于搏斗的人,才可能取得成功。在山穷水尽的绝境里,再搏一下,也许就能看到柳暗花明;在冰天雪地的严寒中,再搏一下,一定会迎来温暖的春天——这就是那位顶碗少年给我的启迪。

    四、学习写法

    1.读完这篇文章后,能够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都有什么?

    2.“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画下来。(4次)

    3.有没有让你有重复的感觉呢?为什么?

    (这是一种“反复”的写法,它不是简单的重复,每一次都有不同的含义)

    4.你还能在课文中找出类似的例子吗?

    五、布置作业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少年 教学设计篇7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中华少年热爱祖国的情感。

    2、为祖国拥有丰富的资源、灿烂的民族文化、悠久的历史、美好的未来,为身为中华少年而自豪。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重点了解祖国的过去、今天、明天

    教学难点感受中华少年热爱祖国的情感和自豪感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前几天看了建国60周年大阅兵,你有什么感受?

    生自由发言

    2、祖国正走向富强,你感到什么……?

    那让我们自豪地说:“中华少年”

    二、读略读提示,明确目标

    1、读略读提示,想想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是什么?

    (1)以充沛的感情朗读诗歌,读出自豪、读出对祖国的深情;

    (2)采用不同形式的读,然后交流读后的体会。

    三、分组自读课文,总体感知

    学生轮读全诗,师生共同正音。

    (1)学生自读,找出不理解的地方并注上记号。

    (2)词语教学

    (3)每组四人合作朗读课文,讨论每节诗分别讲了什么,表达怎样的一种感情。

    (4)带着自己的感受分角色朗读。

    四、梳理全诗的写作顺序

    第一小节:民壮丽广袤的神州大地做背景引出中华少年的飒爽风姿,这是全诗的总起。

    第二小节:写祖国锦绣的山川哺育了中化少年。

    第三小节:写祖国悠久的文化滋润着中华少年。

    第四小节:写祖国特有的民族传统风俗滋养了中华少年。

    第五小节:回顾了中休母亲的艰难历程,晓喻中华少年应该继承先辈的志愿。

    第六、七小节:写中华少年的誓言,表达了中华少年的坚强决心和豪迈情怀。

    第八小节:对全诗进行总结。

    五:总结本课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导入新课

    二、应用多种形式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全班分四组轮读课文。

    2、学生交流每节诗分别讲了什么,表达着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介绍我们祖国丰富的资源、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崭新的发展和我们中华少年的志向:要谱写祖国更璀璨的诗篇。

    诗文表达着,作为一名中华的少年,无比自豪,却又责任重大的感情。

    3、交流自己读的感受,听听别人的感受。

    三、朗读比赛,评比总结

    1、各组再分工,练习朗诵,准备比赛。

    2、在活动中,各组上台朗诵,可以一小组朗诵一小节来评比。

    3、评比总结

    中华少年们,你们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真心祝愿你们能为祖国谱写璀璨的诗篇!

    四、作业

    一、照样子,组词

    例:惨 悲惨 凄惨 惨痛

    1、温(    )(    )(    )

    2、思(    )(    )(    )

    3、要(    )(    )(    )

    二、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形容原野辽阔,无边无际。(    )

    2、学走路时,摇摆不定的样子。(    )

    3、形容高大,气概雄伟豪迈。(    )

    4、强壮勇猛。(    )

    三、选出下列加下划线的字的正确解释。

    缘:①因为 ②沿 ③缘分 ④远古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2、能结识你这样的朋友,真是缘分啊!( )

    3、你知道“边缘少年”的意思吗?( )

    4、爸爸总是无缘无故地打我。( )

    四、选择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

    ①拟人 ②比喻 ③设问 ④反问

    1、从巍峨峻拔的高原走来,我是冰山上的一朵雪莲,( )

    2、先驱者的热血复苏了千年冻土,神州才露出青春的笑脸。( )

    3、我们怎能忘记中华母亲承受的千年灾难?( )

    4、历史和未来将由谁来焊接?是中华少年。( )

    答案依次如下:

    一、温暖 温柔 温和 思想 思念 思考 需要 要求 全要

    二、莽莽 蹒跚学步 离地顶天 强悍

    三、①③②④

    四、②①④③

    少年 教学设计篇8

    一、背景概述:

    经过多轮片区联校教研活动,我校确定了“阅读教学中运用探究性学习方式多元感悟人物形象”这一主题,以邹红霞老师执教的课为研究点,学校领导和高语组全体老师参与案例研究。

    我们执教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文——《少年闰土》,执教第二课时。

    我们的主题“阅读教学中运用探究性学习方式多元感悟人物形象”的本质之一在于“多元”,多元可以是方式上的多元,如抓重点词句、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等;内容上的多元则重点体现在学生对人物形象的个性解读上;方法上的多元,体现在描写方法、写作手法的不同上。主题本质之二在于“探究性学习”,它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主动地发现问题、体验感悟、表达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过程。把握了主题的本质,我们才有了大胆开展研究的底气。

    二、教学设计:

    《少年闰土》是节选自鲁迅自传体小说《故乡》中的一段插叙文字,通过“我”对少年闰土的回忆,刻画了一个机智勇敢、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形象,表达了“我”对他的怀念之情。本单元的重点是了解鲁迅,并进一步学会人物描写的方法,难点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根据单元重点和本课重难点,结合研究主题,我们确立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1)多元感受人物形象,探究人物的特点;(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六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养成独立或合作学习的能力,同时对人物描写已有了初步的了解。但鲁迅先生文章中的词句含义深刻,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学生课前的预习必不可少。

    我们知道,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为了落实这一教学思想,在设计中,我以一个问题作为主线,即“闰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环扣全文。首先我从学生选择的最感兴趣的事——“看瓜刺猹” 作为突破口,探究闰土的形象;其次略学其他三件事,感悟闰土的形象;再次将闰土与迅哥儿的种种不同进行对比,突出闰土的形象;最后出示三十年后闰土的样子,让学生在人物巨大的反差中进行课外阅读探究,补充闰土的形象。

    整节课的设计,我抓住了三个策略实现目标:

    策略一,抓住人物描写方法,探究闰土的丰满形象。

    策略二,比较主仆不同之处,探究闰土的独特形象。

    策略三,借助课件拓宽视野,探究闰土的立体形象。

    三、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分为五大步,一是复习导入,激趣探究;二是学法指导,重点探究;三是抓住场面,读写探究;四是引导想象,对比探究;五是出示课件,拓展探究。

    在教学环节中,我注重了以下三点:

    (一)抓住人物描写方法,探究闰土的丰满形象。

    首先,抓住人物的外貌描写,通过分角色读、赏读、背诵等方式体会闰土的机智勇敢,见多识广。

    其次,抓住人物动作描写的句子,体会他聪明活泼,并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我出示了两个场景说话:一个是冬日打雪仗,一个是夏日捉鱼虾。让学生模仿捕鸟的过程,讲述自己的活动。学生先在小组内,认真完成一说一听一评的任务,再到全班进行展示。(插视频)

    这个环节既实现了学习人物描写方法的教学目标,又使学生动口动脑,养成了读写的习惯,还让学生落实了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真可谓一举三得。

    (二)比较主仆不同之处,探究闰土的独特形象。

    1、想象填空,比较不同。

    因身份不同,生活环境不同,所了解的知识范围也不同,故迅哥儿在听了闰土的讲述后,发出了感慨。我适机出示句子,并紧扣“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引导学生发散性思考。难道只有这四件吗?还可能有什么事?这个问题让学生开启了想象之门,生纷纷列举“水中刺海鱼、沙滩扒龟蛋、礁石掏鸟窝等”。我引读,学生填空读:闰土在(海边拾贝)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不知道(海边有如许的贝壳……)。闰土在(沙滩扒龟蛋)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不知道(沙滩上还能扒到海龟蛋)。

    这一设计,不仅比较了人物的不同,探究出了作者采用对比的手法来烘托闰土的形象,感悟到作者文字背后的写作技巧,而且为理解什么是“四角的天空”做了很好的铺垫,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2、出示“三不”,比较不同。

    文中有三处用到否定词“不”来显示主仆的不同,“我素不知道”“我不知道”“我所不知道的”,通过对这三处的朗读,让学生独立感悟迅哥儿的情感世界,学生通过朗读“四角的天空”的句子,读出各自不同的理解。有的读出了向往,有的读出了无奈,有的读出了愤怒,有的读出了羡慕。这一环节既使学生在个性化的理解中,丰满了人物形象,又体现了学生是学习主人的地位,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

    (三)借助课件拓宽视野,探究闰土的立体形象。

    课中我适机地出示各种鸟、跳跳鱼、贝壳的图片,学生在欣赏之时,发出了惊叹声,我巧妙地点拨,这些都是闰土经常见到的,可我们和迅哥儿一样,见都没见过,连听都没听说过,进一步说明闰土的见多识广。

    三十年后闰土的形象的拓展阅读,激励学生探究闰土是如何被摧残成这副模样的,这一设计将课内的学习方法用于课外的阅读实践当中,实现了课内外探究的有机结合。

    四、教学反思:

    教研员张老师听课后对这节课的评价是“稳健““精致”“严谨”“扎实”,实在是受之有愧。不过我们在课中明确了以下几点:

    1、重点研读创设教学新路。课中,应以学生研读为主体,探究发现为手段,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探究能力。

    2、细节研读点亮思维过程。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难免碰壁,教师在关键处一点,学生便会对疑难豁然开窍。教师的组织者、指导者和首席参与者的角色得以充分体现。

    3、拓展研读开放教学课堂。

    但本课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

    1、学生在课堂上探究的时间还不够充分。教师应大胆“放手”,先引导学生归纳学法,再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指导学生运用方法自主学习。

    2、教师对语言文字的敏锐度要加强。这与教师本身的文学修养息息相关,应活到老,学到老。

    问题是探究的开始,探究是主动学习的核心,今后,我们将继续以这个主题来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真正做到“给孩子一个探究的空间”。

    少年 教学设计篇9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设计说明

    有这样一位少年,他和我们的年纪相仿,不仅健康、天真、活泼,而且勇敢、聪明、有本领、见识广。大家想不想认识他,了解他呢?他就是鲁迅小说《故乡》中的主人公——闰土。

    (板书:少年闰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句子。

    (二)出示词语(展示课件第三屏)“猬”和“谓”字的意思。

    (三)集体交流对以下词语的理解:

    其间──其中无端──无缘无故素──向来如许──如此希奇──稀奇

    (四)再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什么?

    三、引入形象,初识闰土

    (一)过渡:闰土是我儿时的伙伴,与他分别三十年了,但“我”时常想起他,常常惦着他。每当这时,“我”的脑海里就会浮现这样一幅神奇的画面:

    鲁迅文章中的有些词语较为深奥,理解后有助于进一步理解课文。

    (一)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教师相机指导读准字音,根据部首区别

    (二)请学生读第一自然段,另外的学生边听边思考:这是怎样的一幅画面?

    (三)段中用了哪个词将景、人、物有机地联系起来,构成一幅生动的画面?(抓“其间”一词)

    (四)课件播放闰土看瓜刺猹的画面,结合观察图画朗读第一自然段。(展示课件第四屏)

    (五)尝试背诵这一段。

    四、抓住外貌,喜爱闰土

    让学生入情入境,感受画面之美,文字之美并积累内化语言。

    (一)过渡:这一年,“我”家轮到了大祭祀的值年,需要一个人来看管祭器,闰土因此来到“我”家,我们于是相识了。

    (二)默读第四自然段,用“____”画出描写闰土外貌的词句,想想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闰土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出示一组句子:

    帽……用圈子将他套住了。

    他正在厨房里,圆圆的脸,头戴一顶毡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用圈子将他套住了。(展示课件第五屏)

    1、学生读句子。

    2、比一比,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可爱。

    引导学生抓住人物外貌了

    3、自由读,指导朗读,读出闰土的健康、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三)结合对闰土外貌描写的学习,让学生说一说描写人物外貌要注意什么。(抓住人物的特点)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与闰土初次见面,对这位朋友有了一定的了解,下一节课,我们再与他好好交流。

    六、作业

    背诵第一自然段。

    少年 教学设计篇10

    教学目标

    通过默读、圈划和有感情地朗读,感受顶碗少年不怕失败,勇于拼搏的精神。体会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有坚持下去才可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教学难点:

    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对表达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正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表达中心的描写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通过默读、圈划和有感情地朗读,感受顶碗少年不怕失败,勇于拼搏的精神。体会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有坚持下去才可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教学难点:

    理解正面描写的作用,学习细致的正面描写表现少年精神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 布置预习。(初次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巩固初读课文的学习习惯。)

    1、从课文里挑选自己认为需要掌握默写的二十个词语,默写在家默本上。家长签名。

    2、朗读课文至少一遍。给自然段标上序号。解释课文为什么取名为“顶碗少年”,写在书上课题旁边。

    二、导入(介绍课文的出处,介绍作者赵丽宏,增加学生文学常识的积累,引导学生对作者的其他文章产生兴趣,培养学生阅读文学的爱好。5分钟)

    1、谁能上来写一写《顶碗少年》这篇课文的作者和出处?

    2、有谁能为我们介绍一下作者赵丽宏?

    (赵丽宏,1951年生,比老师大19岁,比你们大58岁左右,上海崇明人。他也是我们常说起的“老三届”中的一员。当过木匠、乡邮递员、教师、县机关工作人员。1978年,恢复高考时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开始创作诗歌和散文。现为上海市作协副主席。他在新浪网上有个人博客,地址是:

    三、 新课初读。(初次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主要的事件、人物、作者的思想感情。10分钟)

    3、顶碗少年的事发生在二十年前,让作者念念不忘,这究竟是一件什么事呢?谁来说一说?谁能概括地再说一遍。

    (一场杂技表演中,一位少年表演顶碗时,头顶上的碗两次失误掉了下来,少年不气馁,第三次顶碗终于获得了成功。)

    4、作者为什么对这件事念念不忘呢?

    (因为这件事启迪作者悟出了一个人生哲理,那就是在艰难曲折的人生和艺术道路上,遇到失败和挫折,不能退却,而要鼓起勇气,坚持到底,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获得成功。被顶碗少年坚持到底的精神震撼,所以念念不忘。)

    四、 精读课文第2到6段。(体会正面描写的细致和表现少年精神的作用。23-28分钟)

    5、请同学们圈画出第2到6段中直接描写顶碗少年三次表演顶碗的语句。请同学分别朗读圈划的语句。(5分钟)

    6、能用第2段中的一个词来形容顶碗少年的表演给我们带来的感受吗?(5分钟)

    (“惊羡”是哪两个词意义的组合?)作者抓住了哪些令人惊羡的动作进行了细致描写?(这些带有杂技表演特征的动作描写对我们学习描写有什么启发?)

    7、再次朗读第2段中描写顶碗少年开初表演的文字。“一位英俊少年出场了。”(老师读)“在轻松优雅的`乐曲声里……却总是不掉下来。”(学生齐读)

    8、第3段、第6段中对顶碗少年完成最后一组动作时又是如何描写的?

    请大家想一想,三次描写少年表演顶碗的过程,为什么第2段很详细地写了整个表演的过程,而第3、第6段却只描写了最后一组难度较大的动作的完成情况,其他就不写了?

    (因为对顶碗少年来说,表演最后的成功在于完成最后一组较难的动作。第一次表演时,前面的动作描写的越详细,精彩,就越突出后面的动作难度大,表演成功的难度大,形成反差。也为下文表演失败,出人意料作了铺垫。而到了第3段、第6段,对顶碗少年和观众来说,前面的表演已经不是大家关心的重点了,只有最后一组动作是否能完成才是重点,所以其他就不写了,只重点描写最后一组难度较大的动作了。)(5分钟)

    9、面对两次表演的失败,顶碗少年的表现又有了哪些变化?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描写少年的这些变化有什么意义?(8分钟)

    (圈划出原文中描写的句子。第一次失败,少年也觉得是意外,还很镇定。第二次又失败,少年也对自己的表演能力产生了怀疑,开始失去信心。在老者的安慰和鼓励下再次鼓起勇气。表现了顶碗少年面对失败,虽然也产生过信心动摇,气馁,但最终战胜了自己,没有退却、鼓起勇气坚持到底的精神。)

    10、朗读第3段、第4段。作者对顶碗少年的正面描写给我们的写作带来哪些启发?

    (不同的情景里,描写的内容要有取舍,不能什么都写,重复写。对人物的描写要符合故事发生的背景和人物的身份。要体会人物不同的心情,选择最能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变化描写。)(5分钟,可能来不及,拖到下节课)

    五、 反馈

    1、朗读课文一遍。(学生口头回家作业)

    2、学习了《顶碗少年》中作者对顶碗少年的正面描写,思考自己的作文“我的成长故事”中关于自己的正面描写是否有需要修改的地方,并进行修改。

    少年 教学设计篇11

    教学目标:

    1、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体会闰土是个机智、勇敢、能干、天真、可爱的孩子。

    3、能有感情地朗读有关句段。

    教学重点:

    品味词句,体会闰土的个性特点。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初读研究整体感知

    师:上节课咱们从闰土的外貌中体会到他是一个健康、可爱的绍兴农村孩子,这节课将重点研究闰土的语言和动作,体味他的个性特点。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6-8节,完成填空:()的少年闰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填,也可自己想,可以填一点,当然更欢迎填几点。(此时,学生有的大声朗读、有的轻声速读、有的默读……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方式研读。)

    [点评]开放的填空,给了学生开放的思维空间;开放的要求,激起了学生读文的兴趣和自信,按自己喜欢的方式研读,大大丰富了读的内涵和方式,提高了读的质量。

    师:不忙回答,先同桌交换一下意见,有必要可离开座位,寻找合作伙伴。

    生:我填“能干的少年闰土”。从闰土雪地捕鸟这件事中看出来。

    生:我觉得应该填“知识丰富的少年闰土”。因为他不仅知道海边的各种贝壳,还知道许多“我”和“我”的朋友们所不知道的事。

    生:我想填“机智勇敢的少年闰土”。因为当时海边沙地上,他一个人看瓜,猹来了,他也不害怕,还捏了胡叉去刺猹,要是我早就吓跑了。

    生:我说是“心中有无穷无尽稀奇事的少年闰土”。因为他知道下雪天怎么捕鸟,懂得稀奇古怪的贝壳、凶猛的猹和有趣的跳鱼儿等等。

    师:请几个同学根据刚才的交流,将课文中介绍的几件事整理后写在黑板上,其他同学写在自己的本子上,看谁写得正确,而且字又漂亮。

    (雪地捕鸟捡贝壳看瓜刺猹看跳鱼儿。教师根据学生的板书在用词上做适当的指导。)

    [点评]板块研读,弹性填空,学生多元解读。既感知了课文整体,又丰富了闰土形象。

    师:那么,“我”对哪件事印象特别深刻呢?为什么?

    生:雪地捕鸟。因为闰土一到,我便要他捕鸟,可见“我”对闰土捕鸟的本领很佩服,印象特别深。

    生:我认为是“看瓜刺猹”。因为上一堂课我们学过,“我”与闰土分别了三十年,一看到闰土,就想起他少年时看瓜刺猹的画面,可见对这件事印象非常深。

    师:是呀!所以课文中这两件事也就较详细地写了。

    二、研读重点随机点拨

    师: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他写的文章都有十分精妙的词句,请大家再一次仔细默读课文,找找最值得研究的词语、句子,甚至是标点。等一会儿交流时,可以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也可提出问题请大家帮助。(学生默读课文,不时地圈点、评注、查资料;教师巡回,但不作任何指点。)

    [点评]还课堂给学生,让他们自行研究,凭自己的知识积累、思维方式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自己解决问题,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师:好!下面咱们来交流你的研究成果或发现的问题。

    生:我发现闰土捕鸟很有经验。从“扫出空地、支起短棒、撒下批谷、一拉”等词语中可以看出。尤其是支起竹匾用短棒,更能看出他是捕鸟高手,因为一拉短棒,匾很快落地,鸟想飞走已来不及了。

    生:我认为闰土不但捕鸟很有本事,还很勇敢。你听,猹咬得西瓜啦啦地响,当时又没个伴,他不仅不害怕,还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

    生:我给他补充一点,猹是很凶猛的,你向它走去,它不会跑掉,反倒向你奔来,多可怕呀!但闰土刺猹好似家常便饭,什么都不在乎,可见他的机灵、勇敢。

    生:我认为省略号是表示语意未尽,破折号都是表示解释说明。

    生:我不同意,课文中的省略号有一处是表示列举事物的省略,例:蓝背……。不过,我发现有一处标点用错了。稻谷,角鸡,鹁鸪,蓝背……中间应用顿号而不是逗号。

    [点评]敢于向教材挑战,这是真正的超文本学习,是研究性阅读中创新的体现。

    师:你真了不起,但据我考证,作者当时写这篇文章时还没有顿号,所以只能用逗号代替了。

    生:“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我先前单知道它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从“素不知道”这个词中可以看出“我”对闰土说的这些事从来也没听过,感到十分新奇。从中也能看出“我”了解得很少,知识贫乏。连水果是怎么来的都不知道。

    师:“素”字你怎么理解呢?

    生:“素”是向来的意思。

    生:课文中有一句话,含义非常深刻,“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我好像有点知道,但又不是十分明白。我觉得这个“啊”字加一个“!”是表示“我”对闰土的赞美,羡慕他心中有那么多无穷无尽的稀奇事。

    [点评]这是第二板块研读中最难解的一句话,学生似懂非懂,处于一种“愤悱”状态,需借点拨、引导之力,使其理解。

    师:你说得很有道理,这句话确实值得研究。(点击课件)出示:“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点拨:(1)让学生自由地充分地读。

    (2)师:“无穷无尽稀奇的事”指哪些事?“他们”指谁?“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又是什么?这句话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

    生:“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指的是刚才讲到的雪地捕鸟、捡贝壳、刺猹、看跳鱼儿等事。“他们”指“我”的一些朋友、少爷们。“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是指天空很小。

    生:我认为没那么简单的,“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不仅仅指天空小,实际上借此来说明“我”和“我”的朋友们生活的空间小,眼界狭窄,知识贫乏。

    生:我有补充,与前面的感叹词“啊!”连起来一读,我发现“我”在对闰土敬佩、羡慕的同时,还表示“我”对自己生活环境的不满,渴望有像闰土一样自由自在的生活。

    生:我也明白了这一点,课文中说“四角的天空”是“院子里高墙上的”,这正是这些少爷们生活的地方,与闰土的生活环境一比,他们觉得自己太封闭了,也想到外面去看看,所以才会有这样的感叹。

    师:请同学们将“啊!”和“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连起来想一想,再读一读,体会“我”当时的这种感情。(指读——点拨——再指读——齐读)

    [点评]适时、适度的点拨,解放了学生的思路,使其茅塞顿开。教学也就此推向纵深。

    三、争辩研读开放课堂

    师:那么,在当时社会,如果要你选择,你想做闰土还是做课文中的“我”?想做闰土的坐在左边(称正方);做“我”的坐右边(称反方);咱们来争论一番,但老师有几个要求:

    (1)先在组内讨论,准备充分的理由。

    (2)在争辩过程中,当你觉得被对方说服,可改变你的选择,并变动座位。(学生坐两旁,人数相差无几,想做闰土的相对多一些。)

    [点评]设计专题,引导争辩,将活动引进课堂,在活动中充分展示学生心灵自由,凸现个性。

    师:好!时间到,下面由双方陈述自己的理由,人家在讲时你一定要专心听,并想反驳对策。

    正方:我喜欢做闰土。因为老师刚才说的那个社会,正是闰土小的时候,我就喜欢小时候自由自在的闰土,可以捕鸟、捡贝壳、刺猹、看跳鱼儿,多有趣!

    反方:闰土虽然自在,但他没能受教育,是个野孩子,太无聊了,这样能行吗?哪像“我”,尽管不是很自由,但能受良好的教育,很有教养。

    正方:谁说闰土没受过教育?在广阔天地间所做的一切难道不是知识,不是在受教育吗?

    反方:这仅仅是闰土农村的一些事,对一个城里人来说难免会有一些好奇。反过来,少爷“我”在城市里的许多事课文中没有说,如果写出来,闰土不知道的也许要多得多,肯定也会羡慕不已的。

    正方:请问对方辩友,你想做一只“笼中之鸟”还是想做一只在天空中自由自在飞翔的小鸟呢?

    反方:什么?笼中之鸟?文中的“我”是“笼中之鸟”吗?请问“笼中之鸟”能展翅高飞吗?少爷后来成了伟大的文学家,闰土有什么呢?

    师:大家争论激烈,谁也不肯让谁,老师觉得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投入地研究这个问题的过程。老师建议大家课外好好地去读一读鲁迅写的《故乡》,读了以后你会对他们有更全面的了解,也会深刻地了解当时的社会。

    [点评]争辩,是教学的一种新机制。它的引入,开放了课堂,解放了学生。学生积极参与,尽情发挥,在争辩中发展思维,展示个性,也较好地培养了口语交际的能力。

    [总评]这堂课有以下几方面突出的特点:

    一、重研读创教学新路

    这节课,改变了以往阅读教学面面俱到、串讲串问的传统做法,以学生研读为主体,探究发现为手段,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在初读研究环节,教师出示弹性式填空,“()的少年闰土。”并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研读。在交流中,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丰富填空内容,以较短的时间在整体上感知了教学内容,凸现少年闰土的形象;在重点词句的研读中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究——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读思结合,动静配合,在研究中获得了成功的快乐。在其背后,我们分明可以看到教师真正把学生当做课堂的主人。

    二、重点拨亮思维过程

    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难免碰壁,教师在关键处一点,学生便会对疑难豁然开窍,教学也实现由局部向整体推进。本堂课教师的点拨可谓点到了节骨眼上。“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这句话的理解,正如一生所说,我有点懂,但说不明白,这正是学生学习中的“愤悱”状态,需要教师点拨。在让学生充分地读的基础上,教师引导:(1)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指哪些?(2)“我”往常的朋友指谁?(3)“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又指什么?学生联系语境,在解题中逐渐明白其中之意。再通过读的点拨:将“啊!”与后面“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联系起来想一想,结合上下文内容,整句朗读,反复诵读,深入体会。学生读得非常投入,尤其是一个“啊!”字,融少爷“我”的种种情感于一体,在赞叹中凸现少年闰土的形象,领悟少爷们的心声,使学生真正感悟到了其中隐藏着的深刻内涵。

    三、重活动还心灵自由

    争辩研读是整堂课的亮点之一,引活动于课堂之中,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而且使学生的参与变得真情投入。他们的情感、兴趣、个性、思维、人格等在争辩、交流中得以反映,充分展示学生的心灵自由,在争辩中进行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课堂是学生的,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理应将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真正当家作主站起来。

    少年 教学设计篇12

    一、复习导入

    (一)时隔几十年,鲁迅回到故乡,母亲和他 提起闰土时,他的脑海里出现了一幅神异的画 面。(师生试背第一自然段。)

    二、重点段质疑

    来自农村的闰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读一读课文,找找我结识了闰土这个朋友以后, 发出了怎样的感叹?把相关的句子划出来。

    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都 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 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展示课件第六屏) 理解。

    2.预设:(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

    (1)“他们”指谁?

    (2)理解:无穷无尽。

    1.自由读一读这个句子,说说你有哪里不

    抓注重点段,能更进一步

    (二)这就是——《少年闰土》,齐读课题。

    象,当然也让文中的我惊叹不已。请同学们快速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3)理解“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为什么说我和我的朋友只看见院子里四角的天 空?

    (4)闰土告诉我哪些稀奇的事? 三、抓住言行 深入了解

    “我”说了哪几件稀奇的事?小组合作,用小标题概括。

    (二)交流:看瓜刺猹(找到相应的自然段)1.自由读读这部分,你觉得什么地方最有趣?

    2.学生汇报。

    3.找出描写少年闰土勇敢刺猹的动作的词语,打上△符号。

    (1)出示句子: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

    (一)请大家仔细读读课文,找一找闰土和

    去……(展示课件第七屏)

    (2)请生读句子,指名演示动作。

    以读代讲,扩大自主学习

    (3)你觉得闰土是一个什么样的。少年?的选择余地,学生学得积极、

    4,想象闰土当时讲述时是什么样的神态?主动。在学习过程中,鼓励学什么样的语气?(洋洋得意、眉飞色舞、手舞足生说出独立的见解和感受,促使学生从多种角度理解课文的蹈、津津有味)内涵。

    5.听了闰土的讲述,我又是什么样的心情呢?(好奇、佩服)

    6.分角色朗读第八至十三节。

    7.引读:听着闰土眉飞色舞地讲述,我的脑海里仿佛出现了—“深蓝的天空中……”

    8.就因为闰土有这么多的稀奇事,所以“我”不禁感叹。回读“啊!闰土的心里……四角的天空”。

    如果你是少年鲁迅,你会用什么样的感情读好这句话?(重点指导“啊”的读法)

    (1)如果是“高兴”,该怎么读?

    (2)如果是“佩服”,该怎么读?

    (3)如果是“羡慕”,该怎么读?

    (4)如果是“惊奇”,该怎么读?

    (5)如果是“自叹不如”,该怎么读?

    (三)继续交流:雪地捕鸟:

    1.指名读闰土说的话,另外同学勾画出表示动作的词。

    2.结合这些表示动作的词,你觉得闰土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3.你们想看闰土是怎么捕鸟的吗? (展示课件)

    4.齐读。

    5.是啊!捕鸟这么有趣,难怪“我”要感叹:回读:“啊!闰土的心里……四角的天空” 。 (四)进一步交流:捡贝壳、看跳鱼儿1.读句子,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2.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和奇怪的鱼儿,这不能不让我感叹:回读:“啊!闰土的心里……四角的天空” 。

    四、升华中心

    (一)闰土只给“我”讲述了这四件事吗?你觉得闰土还会跟我说什么稀奇事呢?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引导学生在反复地读中, 闰土在( )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形成对闰土形象的深刻认识。

    结合文中关键语句地教学,引

    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不知道

    导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展示课件第八屏) 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师小结:是啊,他见多识广、知

    识丰富,因为他在海滩上奔跑,在瓜田里劳动。而鲁迅呢?他只看到--院子里高墙下四角的天空。

    (三)指导学生再读“啊!闰土的心里……四角的天空” 。

    五、课堂小结,延伸拓展

    少年闰土聪明、健康、活泼、可爱,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知道那么多有趣又稀奇的事,真是让我们羡慕不已!

    好朋友总有离别的时候,可这一别就是三十年,你们想知道三十年后鲁迅和闰土见面的情景吗?老师建议大家去读一读鲁迅的小说《故乡》。(展示课件第九屏)

    六、作业布置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描写闰土外貌和动作的句子。

    (二)课文中闰土那淳朴可爱的形象,一定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试着学习课文抓住人物特点的写法,写写你身边一个小伙伴的外貌吧。

    少年 教学设计篇13

    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本课生字新词。

    2.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句子的含义,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自然段。

    教学重点

    结合课文内容了解句子的含义,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过杂技比赛吗?说说你在观看比赛时的感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场惊心动魄的杂技表演。

    二、初读课文,掌握字词

    1.自由读课文,根据课后生字表读准字音(教师巡视指导)。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篇文章主要写一件什么事。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

    2.指名读课文,矫正字音。

    3.检查词语理解情况

    优雅颓丧迷惘座无虚席不知所措

    4.理解课文内容,理清写作顺序。

    (1)默读,给课文分段,总结段意。

    第一部分:

    第1自然段:倒叙式开头。

    第二部分:

    第2自然段到倒数第2自然段:写顶碗少年不怕失败,第三次终于稳住了头顶的那一叠瓷碗,赢得了所有观众的热烈掌声。

    第三部分:

    第7自然段:写顶碗少年给我的启迪。

    (2)自由读第二部分。

    用序号从文章标出顶碗少年一共尝试了几次。

    第一次失败。第2自然段。

    第二次失败。第3自然段。

    第三次成功。4到6自然段。

    5.齐读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作业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忆一下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品读词句,体会情感。

    1.默读课文,思考:顶碗少年进行了几次表演?(三次)

    2.生读课文,以读带思。

    (1)学生读第一个场面描写,画出失败后少年的表现(台上,却并没有慌乱。顶碗的少年歉

    疚地微笑着,不失风度地向观众鞠了一躬)。

    (2)学生读第二个场面描写,画出失败后少年的表现(台上,顶碗少年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

    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

    (3)学生读第三个场面描写,画出少年的表现。

    3.读这三句话,(投影出示)体会顶碗少年三次表演的心理变化。(联系前后文的场面描

    写。)(1)台上,却并没有慌乱。顶碗的少年歉疚地微笑着,不失风度地向观众鞠了一躬。

    (2)台上,顶碗少年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

    (3)少年镇静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地向观众们鞠了一躬。

    4.顶碗少年连续两次失误,当第三次继续表演这个节目时,他心里会怎么想?如果表演者

    是你,你会怎样做?

    三、课后拓展,深化感悟。

    读了课文,我们从中得到什么启发?假如你到现场看了顶碗少年的表演,你会在观众留言簿上写些什么?

    四、总结:

    读到这儿,我相信同学们已经深深地感受到了顶碗少年那颗锲而不舍、勇敢顽强的心。真心希望我们班的每一个同学都有一颗这样的心,在生活中,在学习上,不怕困难,永不退缩。

    五、板书设计:

    第一次失败:微笑鞠了一躬

    第二次失败:呆呆地不知所措

    第三次成功:镇静鞠了一躬

    惊心动魄的拼搏

    语文A版第十册《顶碗少年》教学设计二

    【学习目标】

    1、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座无虚席、惊羡、歉疚、惊心动魄、陶醉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体会文章蕴含的哲理,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4、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课前准备】

    1、课前选读哲理小故事,试着从中悟出一定的道理。

    2、课文最后一段的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杂技表演吗?谈谈你的感受。

    是的,杂技是一项很复杂的表演,有时一个节目经过几年的训练,可以说是台上3分钟,台下十年功。但是你想过没有,当一个杂技演员在表演时两次出现了失误,他还有信心表演下去吗?今天我们就来读读顶碗少年的故事,你或许你会从中悟出一定的道理来。

    板题:

    顶碗少年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同桌互相听读,纠正字音后练习读熟。

    3、默读课文分段,看看课文是分几部分写的,每部分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部分:1~7自然段 写顶碗少年不怕两次失败,第三次终于稳住了头顶的那一叠瓷碗,赢得了所有观众的热烈掌声。第二部分:8自然段 写那位顶碗少年给我的启迪。)

    三、自学感悟,理解课文

    出示自学思考题,学生小组自学讨论:

    1、默读课文,找一找画一画:

    一摞金边红花大瓷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每一次的出现你都有什么感受?

    2、自由读课文第二部分,理解所要表达的含义。

    四、汇报交流,朗读体会

    1、指名交流讨论结果。

    2、结合汇报让学生朗读相应的部分,朗读第一部分让学生充分地在读中去体会少年的心理变化及观众的`心情。

    3、白发老者会对少年说些什么呢? 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4、反复读,反复品味在以后的岁月里,不知怎的,我常常会想起这位顶碗少年,想起那一次的演出,每每想起,我总会有一阵微微的激动从文中的省略号你读出了什么?

    5、有感情朗读全文。

    五、畅谈感受,明确哲理

    学习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

    总结: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时时刻刻都会遇到失败的考验,但是,只有敢于拼搏的人,才是胜利者。在山穷水尽和绝境里,如果我们再搏一下,也许就能看到柳暗花明;在冰天雪地的严寒,再搏一下,可能会迎来温暖的春风;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上,再拼搏一下,就会到达大海的彼岸;在一眼望不到顶的山脚下,再拼搏一下,就一定会登上世界最高峰课文学完了,但是让我们永远记住那位顶碗少年给我的启迪。

    六、拓展延伸,启迪思维

    课文中作者只用了很少的笔墨写白发老者,但正是这位老者的出现,使故事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他给少年的仅仅是几句话,但他给少年的也许是能启迪少年一生的哲理,请你按提示改写课文。

    推荐访问:教学设计 少年 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 小小少年教学设计 光荣少年教学设计 思政课做新时代的好少年教学设计 做新时代的好少年教学设计 少年教学设计 少年教案 少年完整版教学 歌曲少年教学教案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