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领导讲话
  • 发言稿
  • 演讲稿
  • 述职报告
  • 入党申请
  • 党建材料
  • 党课下载
  • 脱贫攻坚
  • 对照材料
  • 主题教育
  • 事迹材料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实施方案
  • 自查整改
  • 调查报告
  • 公文范文
  • 思想汇报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档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课程思政下经济类专业课程发展路径探析

    时间:2023-06-15 11:25:1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张 杨,王 潇

    (1. 湖南工商大学 廉政建设协同创新中心;
    2. 湖南工商大学 经济与贸易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高校人才培养是育才与育人相统一的过程,课程思政则是二者统一的关键[1]。《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提出,“人才培养体系涉及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而贯通其中的是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也明确指出了课程思政对培养我国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性。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经济类专业课程的思政建设不同于一般自然科学,在于经济学的理论主要由西方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实践总结得来,具有历史性、阶级性和意识形态属性。将其运用至经济条件、制度背景、历史实践和意识形态差异悬殊的中国,既无法准确解释改革开放40余年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奇迹,更无法为学生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未来之路。因此在经济类专业课程中实现思政育人,首先需要在课程思政的普遍性中讲好中国经济发展的特殊性,在讲好中国特色经济发展中落实立德树人。

    1.1 在经济类专业课程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教育不仅在于育才,更在于育人。将价值塑造贯穿于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教育的应有之义和必备之义[2]。将思政元素融入经济类专业建设,即在讲好中国经济发展故事的同时融入育人思考,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在智育中同步实现对学生的德育培养,在教育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既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培养,也关系到国家未来发展。

    1.2 在经济类专业课程中彰显中国经济自信之路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离不开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站在全球经济发展的视野,对比中西方经济发展历程差异,深挖中国经济增长奇迹、互利共赢发展的独特属性。利用中国经济发展道路,引导学生关注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局限性,在经济学普遍规律中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独特性,展现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与韧性,彰显党领导下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和民族自信。

    1.3 在经济类专业课程中培养社会主义经济人才

    在西方经济学理论基础上提纯重点、要点和难点,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理论和历史观,贯通西方经济学理论与中国经济发展实践,将专业知识供给和正确价值引领相结合,即在课堂上讲好中国经济发展故事的同时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经济类专业课程学习,让学生成为坚定党的领导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正确价值、社会责任、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社会主义经济人才。

    2.1 教学方式与思政理念的偏差

    经济学教学过程中,思政育人功能的实现首先需要授课教师对课程思政具有正确认知。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知决定着课程思政水平和深度,更影响经济类课堂中的思政教学方式。在经济类课堂教学中,思政元素的挖掘和融入是课程思政的重点,将思政元素和课程内容进行有机结合,可以使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同时受到思政元素熏陶,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然而,在经济类专业思政的实践中,或多或少存在一些教师教学方式与思政理念要求之间的偏差。部分老师认为,课程思政是政治思想教育任务,应该在思政课程上实现[3],因此忽视了课程中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从而弱化了育人。此外,部分教师缺乏对经济类专业中思政内容的整体把握和系统思考,并非在课程教学中穿插思政元素而是“全都往里放”,不仅没有做到思政元素与课堂教学的有机融合,甚至把专业课变成思政课,失去了课程思政的意义,也失去了课程的吸引力。这些现象都是老师对课程思政认知不完全不充分导致的。课程思政意义在于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其关键在于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中,从而达到思政育人作用。不仅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落实育人,更需要实现“无声”育人。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思政认知的不充分不全面导致的教学方式与思政理念需要之间的偏差,导致学生对课程失去兴趣,不仅达不到育才的根本作用,更无法发挥课程育人作用。因此,注重教学方式与思政理念的契合才能最大限度发挥课程思政作用。

    2.2 教学内容与思政需要的偏差

    经济学教学过程中,思政育人功能的实现需要以课堂教学为依托。教学内容不但决定着课程的内涵、价值和吸引力,更影响着思政育人的成效。在经济学课堂教学中既需要强化基本经济学概念的传授,也需要丰富以经济事件为主的案例剖析。但是,在部分经济类专业课堂中尚存在教学内容与思政需要之间的偏差。在课堂中,一些教师过分重视书本上的内容,即仅对西方经济理论进行知识点讲解,忽视了对中国经济发展实践的分析,不仅无法引起学生共鸣,而且难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还有一些教师,从西方经济理论出发,从西方经济发展模式的角度分析中国经济发展历程和市场运行规律,忽略了西方经济学的价值观与我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之间的差异,不利于学生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塑造,更没有体现出中国经济增长的特殊性和对经济发展模式的自信。从资源掠夺实现的资本原始积累,到殖民和不平等贸易来获取财富增长,无不体现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诞生、确立和经济发展离不开对生产要素的掠夺。相比之下,中国经济无掠夺、殖民和战争下实现的经济崛起和互利共赢的经济发展模式,鲜明的标识了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独特性和经济发展模式的充分自信。在经济类课堂中,为培养合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教师需要从西方经济学理论和中国经济发展中充分挖掘和提炼思政要素,通过对比中西制度差异以及制度差异带来的经济发展道路差异,体现我国制度的优越性和经济发展道路的自信,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并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在部分经济类专业课堂中,中国特色经济发展教学需要与单纯西方理论教学实践的偏差不仅会缺少与学生共鸣,还会弱化课程思政的效果,这样的偏差亟需在课程实践中改进。

    2.3 教学评价与思政建设的偏差

    经济类专业思政建设需以“育人”作为基准点,育人效果评价需有效的课程评价作为基准。教学评价有助于改进教学质量、保障育人效果和提升教学水平,有效获取评价并进一步反馈到教学内容和课程设计是深化落实课程思政的有效途径。然而,课程思政的“隐性教育”特征使教学成果难以通过教学评价反映,从而导致与思政建设推进存在偏差。目前对于课程反馈的关注仍主要集中在对“学”的成果的考察,从成绩水平来评估一门课好不好。将成绩作为课程反馈显然是以偏概全的,既无法评估课程思政建设水平,也无法了解课程思政的落实程度。另一方面,由于在课程设计时往往将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相融合,导致难以从定性或定量层面评价课程中的思政建设,更难以为后期优化课程设计提供有效借鉴。好的思政建设应该汲取以往优秀课程思政案例,并根据自身课程特点进行课程设计,在实施课堂活动时及时获取师生反馈并进一步优化。根据课程的思政建设情况以及师生的课程评价,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优化教学手段为加强思政建设提供有效支撑,提高课程育人水平。在教学中,维度少、评价难等问题使教学反馈难以发挥作用,更无法为课程思政进一步建设提供支撑。因此,优化评价体系才能加强教学反馈对思政建设的支撑作用。

    3.1 坚持育人本质

    高校承担着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大任务,而人才的培养需要以课程教学作为基本。课程思政并非简单的“课程+思政”,而是专业课的德育延伸,这就要求教师在课程教学的各方面融入思政要素。在尊重学生发展规律和思想状况的前提下,老师作为引导者和辅助者,不只要发挥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最主要的是要成为学生的人师,这才是教育的本义[4]。深刻挖掘经济类专业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深化认识课程所承载的育人功能,回归育人本质,才能发挥培养高质量人才的作用。

    3.2 注重价值引领

    高等教育不仅承担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作用,还肩负着塑造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使命。课程思政的“隐性”特征需要教师通过中国经济发展故事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课程教学之中。经济学中虽然包含着理性人前提,但是在实际教学中需要为学生塑造良好价值观念。在课程教学中坚持正确的价值引领,才能引导学生受正确价值观驱动,保持永不懈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5],从而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提高个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修养,不断追求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和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3.3 围绕理想信念

    我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我国高校是带有社会主义特色的高校,其课程也带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征,代表了我国教育需以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为根本任务,培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培养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主义高质量人才。在经济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中,要深化党的领导下中国经济发展之路,把共同理想信念塑造作为社会主义课程思政建设的鲜亮底色,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于课程知识传授之中,突出强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大学生增强“四个自信”,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作为人生目标。

    4.1 探索经济发展案例,采用多样教学方式

    课程思政不是死板的说教,也不是教条的无规则堆砌,而是基于学情阶段和知识背景下“教”与“学”共同作用下的“润物细无声”。在“教”上,教师通过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引导,一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习兴趣,使学生由以往的被动接受教育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
    另一方面在专业授课中融合思政培养,既不会对专业授课进度造成影响,也不会使专业课程满是思政味。在“学”上,鼓励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时刻注意以学生为课程主体,一方面以学生关注的焦点或热点问题切入,提升学生的参与感和获得感,激发学生课堂积极性;
    另一方面探索多元课堂形式和学习渠道,引导学生在多种教学形式和学习渠道中领悟思政,加强学生共鸣,激发学习热情,进而做思政的传播者。第一、师生共建中国经济发展故事案例库,通过课上课下搜集、整理经济发展故事,融入思政元素完善成中国经济发展故事案例,展现我国经济发展特点、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和人文风采下的经济发展。通过案例不断增添和案例库不断完善,可以加强学生课程参与度,增强学生共鸣,并强化学生的思政吸收。第二,充分运用互联网优势,借助学习APP和网上学习平台等教育资源,学习中国经济发展特色和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开启网上经济学课堂,实现课程思政的课堂外延伸,同时强化线下课程思政效果[6]。第三,邀请学者和专家进行面对面讲学,使学生充分理解经济学理论并了解中国经济发展内涵,增强学生实际课程体验,强化课程思政效果。

    4.2 讲述中国经济发展故事,优化教学内容

    经济类专业不是独立发展的学科,而是反映社会发展、价值观念和制度模式的社会性学科。由于我国经济制度既不同于资本主义经济,又有别于计划经济,单纯将西方经济学理论套用于我国经济发展模式既不正确也不合理。只有将党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融入经济现象和经济发展历程才能贴近现实,才能正确合理讲好中国经济发展故事,引发学生共鸣,从而达到课程思政效果。第一,在讲解经济发展模式时,对比西方掠夺、殖民和战争为特点的原始积累,我国经济崛起和发展并不带有野蛮和掠夺色彩。以及在后续的经济发展上,我国仍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活力,并在改革开放40余年来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国。不仅可以引发学生共鸣,增强“四个自信”,而且可以展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第二,在讲解市场规律时,对比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下私有制以利润作为生产的指导力量,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党的领导作为根本且以计划作为指导,可以有效调节国内市场供需,实现均衡发展。由此可以激发学生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第三,利用新近社会热点、经济事件,重要时期节点和案例库案例,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并进行融合,理性看待西方经济学理论,使经济类专业课堂更加接地气,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情感认同,发挥课程思政作用。

    4.3 针对经济学课程内容,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课程评价是课程开展的应有环节,也是改善和提升课程质量的必要环节。课程思政的“隐性”特征使其更需要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来明确课程思政的落实情况和保障教学思政效果。从“教”上看,通过对教师教学过程、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进行评价,可以为老师进一步优化课程方案深化专业思政融合提供借鉴。在“学”上看,通过对学生学习成效进行评价,可以使教师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从而加以改正。第一,构建中国经济发展故事案例评价标准,通过邀请学生和老师对案例和案例库进行评价来获取反馈,一方面可以优化案例库建设,提高案例库质量,另一方面可以为后续案例收集、设计和编写提供指导。第二,教师通过课后访谈、调查问卷和量化打分形式让学生对课程内容、课程方式等进行评价,使教师了解课程不足并识别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督促教师优化课程设计,从而完善课程思政建设。第三,通过邀请其他专业教师和校外专家对课堂进行观摩,正确评价课程效果和课程水平,有利于从实际指出课程优势与不足,便于教师后期改善。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育人思政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汽车实用技术(2022年19期)2022-10-19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新班主任(2022年4期)2022-04-27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教育教学论坛(2022年8期)2022-04-13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河北画报(2020年10期)2020-11-26思政课“需求侧”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推荐访问:探析 专业课程 路径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