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领导讲话
  • 发言稿
  • 演讲稿
  • 述职报告
  • 入党申请
  • 党建材料
  • 党课下载
  • 脱贫攻坚
  • 对照材料
  • 主题教育
  • 事迹材料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实施方案
  • 自查整改
  • 调查报告
  • 公文范文
  • 思想汇报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档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乌头骡与将军

    时间:2023-06-14 21:50:10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钟法权

    在建党百年之年,江城一房地产商老板拿出一笔经费,赞助市书画协会,举办了一场规模宏大的“在红旗下”书画展。

    主题不言而喻,以生动反映党领导人民军队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伟大历程,参展作品要求是“老红军、老八路、老解放”的亲笔之作。显然,条件较为苛刻,建党百年之时现存于世的别说老红军、老八路屈指可数,就是老解放也为数不多,如何征集到一定数量的作品,地产商老板自有高招,他让承办方在书画作品征集奖励条款中规定,凡入选参展的作品,不仅不收任何参展费用,还奖励1至10万元的出展费,对同意拍卖的书画作品另外给予一定的奖励。如此丰厚的书画展,可谓首屈一指、凤毛麟角。

    “在红旗下”书画展公告一经各类媒体刊载,书画展办公室顿时热闹空前,凡继承和收藏了“三老”书画作品的拥有者和收藏者纷纷抱着书画作品前来验证,提交作者生平及相关证明材料,寄望书画入选参展。最终经过评审专家严格把关、认真遴选,筛选出一百幅具有一定艺术水准、意味生动、故事感人的书画作品参展。

    “在红旗下”书画展活动比设想得要快得多,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作品征集、作品装裱、展馆布展等关键环节。书画协会采纳了赞助商的意见,没等“七一”来临,在四月桃花盛开的春天,提前举办了庆祝建党百年的画展。大出人们意料之外的是,画展非但没有冷场,而且取得了空前成功;
    不仅参观者络绎不绝,而且有好几幅作品被高价收藏。尤其是老红军刘青的一幅名为“乌头骡”的绘画作品影响最大,被一位收藏家以百万巨资购买,一时成为轰动江城的重大新闻。

    一经媒体宣传,老红军刘青的画作顿时洛阳纸贵。刘青将军生前轶事也成为大小新闻媒体追踪报道的热点话题。

    老红军刘青在世的时候,热衷迷恋画画,他绘画的路数并不宽泛,而且题材偏门。他所画的不是山水花鸟,也不是人物,而是与人生活相关的牲畜。因而,他笔下的画作,不像徐悲鸿那样画马,像黄胄那样画驴,像齐白石那样画虾,而是专画非马非驴的骡。

    早先,在军区大院里,人们都知道刘青画骡子,人们还知道他从离休到去世的二十多年时间里一往情深地画骡子。从题材上讲,刘青专注画骡子,给人以剑出偏锋的古怪之感。尤为让人无法理解的是,他从来不参加任何画展,哪怕是干休所举办的内部画展他也拒绝参加,而且从不出售自己的画作。一个一不为出名、二不为挣钱的画者,难道他纯粹是为了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吗?人们很不理解,都说他是个怪人。怪异得像他笔下画的乌头骡那样,让人看不明白,他如此投入究竟是为了啥呢?

    凡是看过刘青画过骡子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他所画的骡子毛色为灰棕色,唯有宽阔的头顶上有一撮毛为乌黑色,乌黑色的头冠惹人眼目,像是他有意而为。他的画作题款也极为简单,同样只有三个字:乌头骡。

    为什么只画一种叫乌头骡的怪画呢?一个爱追问为什么的晚报记者孙无言,怀着极大的好奇,开始了“乌头骡”画的追踪揭谜。孙无言想了很多的办法,都没能从刘青的后人嘴里掏出一字半句有价值的线索,就在他垂头丧气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找到了揭开迷津的钥匙。

    那是四月桃花绚丽之极的下午,孙无言坐在办公室里,一边品着清明茶,一边浏览当天的各类大报小报,无意之间,他从一家更大的报纸上看到了一位叫李进的作者,回忆父亲在长征路上《鳌战独树镇》的文章。在那篇四千多字的回忆文章中,不仅详细写到了政委武德先在独树镇战斗中如何力挽狂澜的整个过程,还在细微之处有重点地写到了刘青负伤后坚定跟党走、死也要跟随红军而自买骡子走完长征初期的艰难岁月。孙无言看了文章后,好不惊喜,立即通过报社关系,联系上了《鳌战独树镇》的作者李进。

    李进已经退休在家。他的父亲李召不仅是一名老红军,而且与《乌头骡》作者刘青同为生死战友,当时都在红二十五军政治部工作。李进出生于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从他记事起,他的父亲就给他讲了很多打仗的故事,那些事关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故事像连环画册印在了他的脑子里,那些不怕死的英雄好汉形象深深地扎在了他的心中。从小受父亲耳濡目染的影响,李进也像父亲那样爱动脑筋、爱动笔、爱写文章,哪怕是退休之后,闲暇之时仍笔耕不辍。他所写的素材,无不来自于父亲讲述的亲身经历。那些零零星星的故事,在外人眼里就是一种战斗回忆,一个波澜不惊的往事记录,就像是写作中的闲笔,似乎没有多少用处,或者更大的价值。可是随着岁月的延伸,历史的沉淀,他所讲述的故事成为不少报刊的稀有之文。尤其是那些连李进都听厌烦了的战斗故事,对于酷爱写作的李进来说,无不成为了他最宝贵的创作素材,成为了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学源泉。或许是共同爱好,李进在接到孙无言的采访电话后,毫不犹豫地约定了见面时间,毫不保留地给孙无言讲述了刘青老红军钟爱乌头骡绘画的来龙去脉。

    那是发生在八十多年前的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战斗。

    一九三四年十一月的南阳盆地,虽说万木萧瑟,可还不到寒冷下雪的季节。然而,十一月二十六日那天,天气却出奇的反常,西北风大得邪性,骤降的气温,冷得让人龟缩在屋子里不愿出门。最为邪乎的是,那狂风竟然吹倒了独树镇七里冈上三人才能合抱的一棵古槐树。到了下午,昏黄灰暗的天空,先是飘起了毛毛细雨,随着气温的降低,接着是鹅毛大雪。雨雪交织,方城通往独树镇七里冈的道路顿时变得泥泞难行。

    在七里冈一座破败的土地庙里,国民党军第四十军军长庞炳勋从参谋官手里接过望远镜,在一片白茫茫的世界里,除了自己精心布防的阻击阵地,路上不见行人,安静得只有风雪落地的声音。面对如此雨雪交加的恶劣气候,庞炳勋心里一阵窃喜,心想这天气就是雪中打兔,一口吃掉“红匪”的好时机。到那时,便可找“老蒋”邀功请赏。即将变为现实的幻想,让庞炳勋满心得意。他粗声大气地对身旁的随从们说,天助我也,这雪下得好啊!“红匪”这次可是插翅难逃。在随从们点头哈腰阿谀奉承之下,他大手一挥,听我命令,你们要把七里冈这个高地给我守住了,“红匪”只要一露头,骑兵营先给老子来他个迎面冲杀,这次一定要杀他们个片甲不留。在得到下属们的坚定表态后,宠炳勋满意地走出了土地庙,在一个卫兵的扶助下,他爬上了高大的战马,嘴里哼着“看前面,黑洞洞,叫俺杀他个片甲不留……” 《挑滑车》的京曲,跃马挥鞭朝县城飞奔而去,他要给临时下榻在酒店里的三姨太过生作乐。

    下午三时,风雪弥漫,冻雨交织,昏暗的天空一片蜡黄,十米开外一片模糊。在独树镇吃过午饭稍作休整的红军官兵分批从镇里开出。先头部队迎着风雪、一路疾进,因为能见度太低,他们丝毫没有察觉到大批敌军已经抢先占领了七里冈及周边的有利地形,并构筑了工事,布下了罗网。大雪帮助了设伏的敌人,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极端天气里,敌人冷不丁地突然开火,前卫部队一时完全暴露在敌人的火力之下。

    红军官兵马上展开反击。可是雨雪冻住了他们的枪栓和扳机,拉不开枪栓,子弹就无法上膛,扣不动扳机,枪就无法打响。即使零星打响的枪,因为火力太弱,根本无法形成有力的反击。

    在恶劣的险境中,红军一时陷入被动挨打的绝境。

    后续部队继续跟进。雪幕之中,敌人的骑兵营跃马挥刀像潮水一般冲杀过来。刀光在白雪的映衬下,闪烁着令人胆颤心惊的寒光,随着刀光的逼近,一时之间,血光飞溅,洁白的大地上一片血红。

    这天下午,军政治部宣传科刘青科长,此时正随军直属队走在二二四团的后面。当前面枪响时,他们刚刚走出独树镇不远。

    七里冈一线突然枪声大作。面对凶悍的骑兵,队伍在慌乱中节节后撤。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政委武德先镇定自若地抽出大刀,像战神般屹立于队伍前,高声命令:“坚决顶住敌人,决不后退!共产党员跟我来!”他一边高喊一边冒着弹雨冲上前去,与敌人展开了白刃战。此时的刘青就跟在武德先的身后不远,武政委临危不惧的壮举,让他的胆子陡增不少,他也像武政委那样举着枪高喊,冲啊冲啊冲啊!独树镇四周一马平川,没有遮蔽物,雨雪浸泡后的大地一片泥泞,每往前冲一步,都十分吃力,就在他拼了命往前冲锋时,突然感觉左腿像是被重重地敲击了一下,身子一歪就倒在了泥地里。

    七里冈四周太平坦了,平坦得连沟沟坎坎都不多,唯有七里冈是一块凸起的高地,离七里冈高地不远有一座废弃的砖窑。雨雪中,在急战的枪声中,武德先政委面对前仆后继倒下的战友,于悲愤中只有怒火与顽强,在敌强我弱的战局中没有畏惧,在飞行的子弹中他奋勇向前,井然有序地指挥战斗。在向前飞奔中,他一眼看到了平地中凸起的砖瓦窑,那砖瓦窑接近七里冈公路,在平坦的四周是一个难得的高地,抢占了它,就能有效阻击敌人骑兵的疯狂砍杀,形成坚强有力的阻击堡垒,让敌人的骑兵难以再向前推进半步,化不利为有利,化危局为胜局。

    武德先对卧在地上砰砰砰不断举枪射击的一个人叫道:“张雄文。”

    张雄文一连几个翻滚来到政委的身边,说:“政委,你下命令吧!”

    武德先用马鞭朝右前方一指,命令道:“你赶紧给我把前面右侧那个砖瓦窑抢占下来,利用砖瓦窑的有利地形,挡住敌人骑兵的攻击,无论敌人多么疯狂,哪怕是打到最后一个人,都必须给守住了。”

    张雄文有个外号叫“肉牙”,先前给武德先当过警卫员,机智勇敢不怕死。自当上连长后,打起仗来更像小老虎,每有危急之时,武德先首先想到的是他。他官虽不大,却很有特点,无论是行军途中,还是在战场上,他身边不离两员小将,一个是司号员,一个是旗手,两员小将形影不离跟在他的身边。

    “政委您放心,完不成任务,我就不是张雄文。”张雄文说完,高声命令说:“打旗兵,跟我上;
    司号兵,吹冲锋号,二连的人都给我跟上了。”

    风雪中黑压压的人群在张雄文的带领下,像一股巨浪朝前卷去,雪花飞溅,不时有人倒下,但洪流的势头迅猛,向着那砖瓦窑席卷而去。一杆红旗在砖窑顶端迎着风雪招展,三挺机枪哒哒哒地叫了起来,一条无法跨越的阻击线在瞬间形成,敌人骑兵的疯狂攻势很快被压制下来。

    一杆红旗竖起来,千万面红旗飘起来。在这支英雄的部队,每一个连队都有一面鲜红的连旗,旗帜上绣着五星和镰刀与斧头交叉的图案,中间还绣有“英勇上前线杀敌”用以鼓舞斗志的七个大字。紧靠旗杆的边用白布做成,上面标着红军某团某连的番号。

    张雄文半站半卧在鲜艳的旗帜下,一边向敌骑兵射击,一边高呼:“旗帜在,阵地在,谁也不许后退,顶住敌人就是胜利。”

    红旗是生命存在的象征,是红军战士坚守高地克服一切艰难险阻的力量,红旗是激励红军战士永远向前的召唤。一个战士倒下,十个战士倒下,成百上千的战士倒下,他们都会前仆后继不让红旗倒下。即使敌人有千军万马,只要红旗在,阵地就会在,这是红二十五军的顽强战斗作风和钢铁意志。

    在武德先的组织下,红军官兵开始绝地反击。张雄文按照武德先政委的指令,拼死抢占了凸出地面的砖瓦窑,对敌骑兵发起的冲锋实施了顽强的阻击,后续部队在敌人喘息之间得以跟进反攻。雨雪让田野草地变得泥泞难行,每往前冲锋一步都十分地吃力。倒在雪地里的刘青,还以为自己被什么东西给绊倒了,于是赶紧从雪地上爬起来。待他刚刚站起,一阵钻心的疼痛,让他不由自主地又跪倒在地上。他想在节骨眼上,自己不能倒下,一定要爬起来,随部队一起向前冲。于是,他顽强地从泥地里坐了起来,一看左脚踝骨上被子弹打穿了一个洞,不仅鲜血直流,而且竟然赤着脚,没有鞋,是满脚的泥巴。为了跟上队伍,他不顾一切地站立起来,迈开步正欲向前冲锋,剧烈地疼痛让他再一次摔倒在地。

    独树镇突围战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幸亏武德先政委带人及时冲了上去,幸好有张雄文率领二连抢占了砖瓦窑,顶住了敌骑兵营的凶猛进攻,红二十五军前卫部队溃退的局面得以扭转,后续部队得以尽快投入战斗,为成功突围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一个下午的厮杀,庞炳勋部的围攻堵截计划受挫,精心构筑的阻击防线被红军突破。面对红军英勇顽强的反击,先是庞炳勋的骑兵营的疯狂攻势被打退,红军以废砖窑为核心的阻击阵地得以巩固,接下来经过几番厮杀较量,国军的阻击防线最终被红军突破。

    夜幕降临,天幕之下的大地,像怪兽张开的血盆大口,露出吃人的獠牙。在血与火、生与死的战场,胜利总是垂青勇敢无畏的将士。庞炳勋邀功领赏的梦想破灭。面对红军潮水般的反击,他的阻击部队只得认输,借助混沌的夜幕溃退方城。

    独树镇一战,因为特殊的气候,因为被动的还击,虽然取得了突出重围的胜利,但战斗却异常惨烈,红二十五军近百人英勇牺牲,两百多人负伤。庞炳勋部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老百姓私下里讥笑他是偷鸡不成蚀把米,便宜没占到,还吃了亏。

    如今在独树镇的四里店乡单庄,还流传着“两桌酒席”的故事。由于国民党的反动宣传,老百姓对红军心存疑虑。红二十五军经过单庄时,正遇上朱湘莲老大娘的儿子订婚。两桌酒席刚刚摆好,山下突然有人大喊:“红军来了!”人们一哄而散,四处躲藏。朱大娘来不及跑,就躲到墙角的角落里,用红薯秧子盖住自己。不一会儿,红军进了院子。这时只听有人说:“不准动老乡的东西!”朱大娘扒开一条缝偷偷往外看,只见满屋的红军,有的在擦枪,有的在补衣服,有的在打水扫地,那两桌酒席却原封未动。朱大娘很快被深深感动,她想红军并不像保长、甲长们讲得那样像土匪,是杀人恶魔。亲眼所见,使她不再胆怯。她从红薯秧子中钻了出来,邀请红军吃酒席,可是红军谁也不肯上桌。没办法,朱大娘只好把装馍的篮子提出来,一个个给红军分馍,最后一个红军坚持付给朱大娘八百铜钱后才肯吃馍。

    刘青负伤后被抬下了火线,在临时救护所,他的衣服被雨水湿透,浑身滚得像个泥人。脚上的一双草鞋,在向敌人反击冲锋时,也被烂泥拔脱。他只觉得双脚麻木沉重,想动也动弹不得。好在他的伤是穿透伤,没有伤到骨头,转送军医院作了止血消毒包扎后,他就拄着拐,在干事李召的搀扶下,回到了军政治部临时住地。

    天黑夜暗,雨雪不止。为摆脱敌军的尾随攻击,部队将在第二天黎明前向北开拔。面对刘青的伤情,政治部主任代英豪决定将刘青留在当地老百姓家中养伤,发三块银圆作安置费。李召马上将这一决定向他的科长刘青作了报告。刘青得知后,不顾伤痛,挣扎着找到代主任,坚决要求继续随队长征。代主任无可奈何地说:“你不留下咋办?我们打游击,靠的就是双腿双脚,可你……”

    刘青倔强而坚定地对一向威严、说话办事果断的代主任说:“给一百块大洋也不留下,死也要死在红军队伍中。”

    红二十五军离开鄂豫皖根据地后,处于流动作战的特殊环境之中,一旦有官兵作战受伤,常常采取就地安置的办法,往往是发几块银圆,做疗伤食宿费用。红军撤离后,国民党军或地方武装就会卷土重来,实行严格的搜捕,一旦被国民党军搜出,轻则被关进监狱,重则因病情加重得不到及时有效治疗而死在狱中。可在那特殊时期、特殊年代,红军主力部队四处转战,根本无法带更多的伤病员行军,因为伤员多了,不仅影响行军速度,还会因伤员过多需要大量的后勤保障人员而反受其累。

    刘青拄着拐,走出屋,室外一片漆黑。雪花还在飘洒,寒风更加刺骨。刘青紧了紧腰带,此时他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不能留下,坚决跟随大部队。

    西北风打着滚从村庄的上空掠过,像带刺的藤条抽打在人的身上。刘青再一次紧了紧皮带,可还是冷得上牙直磕下牙。风吹起了他单薄的衣服,三块银圆在他的口袋里发出当当的响声,就像他小时放牛挂在牛脖子上的铃铛发出的声响。他脑子里灵光一闪,为何不用三块银圆,找老百姓买一头马或者骡子骑呢,那样就可以跟上部队行军打仗了。想到这里,他对陪在自己身边的干事李召说:“召子,你现在就到村子帮我打听,看哪个老乡有骡子或者马卖。”

    李召望着天空飘着的雪花不解地问:“哥,你买骡子做啥?难道是想骑骡子回家不成?”

    刘青将手中的木棍往地上一敲说:“你瞎说啥?我都给代主任说了,死也要死在红军队伍中。”

    李召马上抱歉地说:“误会,误会。哥的想法我支持,我马上去办,一定给你买一头骡子回来。”

    李召与刘青都是湖北大悟县人。李召与刘青既是远房的表亲,还同出一个私塾老师的门下。李召比刘青晚两年参加红军,年龄比刘青小两岁。李召受刘青的影响,两年后也参加了红军。一开始,他并没有被选调到军政治部,后经刘青介绍,时任政治部秘书长的陈枫,见李召不仅识字,而且毛笔字写得好,于是将这个小秀才选到军政治部做了宣传干事,成为刘青的部下。

    李召将刘青扶回住的地方,摸着黑挨家挨户打听,看谁家卖骡子。那天,李召的运气好极了,当他找到第三家刚刚走进院门时,就听到了骡子在牲口棚里发出的嘶鸣声。骡子的主人姓唐,李召走进屋时,正躺在炕上哼唧,待李召讲明来意,那姓唐的老乡腰也不疼了,从炕上坐了起来,问李召愿意付多少钱?

    李召说:“只要骡子还能驮人,就付三块大洋。”

    姓唐的老乡一听,两眼放光,马上表态说:“我那乌头骡,精壮得很,别说驮一个人,驮两个人也能日行百里。”

    李召心生疑问地问:“这么好的骡子你怎么舍得卖人呢?”

    姓唐的捶了两下腰说:“红军兄弟,不瞒你说,我那头乌头骡,能驮货,能驮人,可它就是不愿拉车、犁地。前两天我赶车到县城,回来的路上,因为它走得慢,我多抽了它两鞭子,它就发怒了,一路狂奔,硬是把我从车上摔了下来,这不躺在了床上。”

    李召心想,时间紧迫,买头骡子不容易,只要能驮人就成。于是说:“只要你那乌头骡能驮人没残疾,我就买下了,但我得先看看骡子,然后一手交钱,一手把骡子牵走。”

    姓唐的老乡马上对站在一旁年龄约四十的中年人说:“唐老大,你带红军去看乌头骡,把它狗日的卖给红军,也许行军打仗还能发挥它的作用。”

    唐老大一声不吭地手提马灯走在前面,将李召带到院子一侧的牲口棚外。借着马灯,李召一看那骡子不仅又高又壮,而且头顶上的鬃毛乌黑发亮,心里好不喜欢,于是一手牵了缰绳,一手付了三块大洋,骑上乌头骡赶往临时住的老乡家。

    在雪花的映衬下,乌头骡虎虎生威地站在屋檐下。见了新主人,似乎格外兴奋,时而嘶鸣,时而踢蹄,蹄下的积雪被它刨得雪粒飞溅。

    刘青对李召说:“召子,这骡子看来不错,驯服吗?”

    李召说:“我就骑着这头乌头骡回来的,要不你试试。”

    刘青兴奋地问:“你说什么,它叫乌头骡?”

    李召说:“卖家就是这样叫的。哥,你看他头顶上那撮毛长得又黑又亮。”

    刘青看了一眼说:“还真是不一样,蛮精神的。”

    李召听了心里很舒服,刘青夸赞骡子,也等于就是在夸赞他事儿办得好,于是说:“来,我扶你上去。”

    刘青在李召的帮扶下,骑上了乌头骡。乌头骡不但没有任何不满反应,还温驯地低了低身子。骑在乌头骡身上的刘青,信心满满地对李召说:“走,现在我们就去找陈枫秘书长。”

    寒风呼呼地刮着,骑在乌头骡身上的刘青很快感受到了来自骡子身上的温度,不再感到身上彻骨的寒冷。军政治部机关临时设在镇东头的一个财主家,与军医院相隔不到二百米。不一会儿,刘青再一次回来了,不过这一次刘青不是拄着拐,而是骑了一头高大壮实的乌头骡。

    李召将刘青从乌头骡身上扶下来。刘青拄着拐,敲开了秘书长陈枫的房门。报告敬礼后,对忙着整理行装的陈枫说:“秘书长,我让李召给我买了一头骡子,我有骡子骑了,刚才就是骑骡子来的,跟上部队没有问题,请您找代主任给说说,我决不会成为部队的拖累。”

    陈枫从内心里对刘青的才干和人品欣赏有加。这次在独树镇突围战中,刘青的勇敢更是让他欣赏之至,尤其是他负伤后,非但没有借机萌生离开部队的想法,反而跟党走、跟部队走的决心更加坚定。刘青的出色表现,深深感动了陈枫,他看了一眼年龄不到十八,满脸坚定的刘青,说:“我同意了,明天一大早你就跟随政治部机关一同行动,代主任那里由我来做工作。”

    刘青听后满眼的热泪夺眶而出。

    第二天,天还没亮,黑漆漆的。在悄无声息中,部队集结出发了。按照陈枫的要求,李召负责刘青一路辗转行军,直到伤愈可以下地行走为止。对于李召来说,即使领导没有指派,他也会主动去帮助刘青解决负伤后的一切困难,这种患难时的战友之情,不仅仅因为他与刘青是同乡同村的战友,还在于他是在刘青的影响下走进革命队伍的,而且是刘青的极力推荐下才进入了军政治部,使自己写有一手好字、好文章的专长得到发挥。李召在鸡叫三更时就起了床,他先打理好自己的行装,然后又帮刘青整理被褥,然后将自己的背包和刘青的背包拿到屋外,分别吊在乌头骡的腰后,再用绳子系好,下坡时便于刘青抓扶。一切整理妥当,李召才把刘青扶到屋外,搀扶他骑上了乌头骡。

    乌头骡虽然是一头骡子,可它有马的骨架,脊背宽阔,皮肉厚实,脊梁并不凸现,而是隐埋在了厚实的皮肉里和蓬松的毛下。人骑在上面,不仅不咯人的屁股,还十分舒服。只是乌头骡背梁宽,又无鞍子,人坐在上面双腿根本夹不牢实。好在乌头骡乐意驮人,当刘青骑在它身上后,它非但没有抵触情绪,还十分配合,温驯地听从刘青和李召的吆喝,跟着队伍不声不响地往前走。因为没有鞍子,刘青只得尽量趴在它的背上,上坡时用手抓住他前脖后的皮毛,以防后滑;
    下坡时,他就双手向后,抓住系背包的麻绳,以防前溜。这样才能稳稳骑在乌头骡身上,不至于从乌头骡身上掉下来。

    有一天,在一个临时休息地,军机关的马夫班长见乌头骡一路行军温驯听话,也想试骑一下过把瘾。他瞅准刘青吃饭的空隙,解开乌头骡的缰绳,双手往乌头骡背上一撑,双脚用力一跳,人就骑到了乌头骡的背上。可乌头骡并不理会,原地纹丝不动地站在那儿。马夫班长得意洋洋扬起手中的皮鞭,朝乌头骡甩了两鞭。让他没有想到的是,看着温驯的乌头骡立马变了样,像是被马蜂蜇了,边跑边蹦边跳,硬是把骡夫班长从背上颠了下来,摔了个鼻青脸肿。

    事后,李召给马夫班长讲,你别看乌头骡外表温驯老实,其实它就像一个有鲜明个性的人,具有桀骜不驯的性格,它需要爱护,而不是蛮横欺打。他的主人嫌它不出力走得慢,生气地抽打了它几鞭子,乌头骡一怒之下硬是把它的主人从车上颠了下来。所以啊,你要善待乌头骡,不能欺负他,更不能无缘无故打骂它。马夫班长不信李召的话,他在心里想,不就是一头骡子么?过些日子,刘科长的伤彻底好了,乌头骡交到马夫班,看我怎么调教它。

    红二十五军先是朝伏牛山转移,因伏牛山土匪多,地形狭窄,不便于创建根据地,经鄂豫皖省委研究决定,从伏牛山转战秦岭。一路上,所走之地都是深山,正逢寒冷的冬季,一路转战之中,衣着单薄的刘青,为了抵御寒冷,他只得把身子贴着乌头骡身上取暖。在那缺吃少穿、居无定所的岁月,是乌头骡帮助受伤的刘青熬过了转战伏牛山和秦岭征战之初的最艰难时光。

    刘青小腿上的伤是贯穿伤,因为没有伤到骨头,一个半月后伤口愈合,不用骑骡子,也不用拄拐了,可以像过去一样行军打仗,按要求乌头骡就交给了军机关的马夫班。一直在心里惦记着乌头骡的马夫班长,在乌头骡交到马夫班第三天的下午,利用部队在一个村庄休息的空隙,将乌头骡牵到了村头的打谷场,他将备好的马鞍套在了乌头骡背上,然后纵身一跃骑到了乌头骡背上。他两腿夹紧,两脚蹬牢脚蹬后,便向乌头骡发出了走的吆喝。乌头骡像没有听到一样,站在那儿一动不动。马夫班长来了气,甩出手中的皮鞭,啪啪啪几鞭抽下去,乌头骡突然健步飞奔,在急速飞奔的同时,时不时狂癫跳跃。刚开始,马夫班长并没有当一回事儿,因为再烈的战马,他都能训它个服服帖帖。可是,让他没有想到的是,乌头骡见飞跑狂颠颠不下骑在背上的人,恼怒地采取急转弯、猛然停下跃起的急速动作,把马夫班长给折腾得够呛。几个回合下来,马夫班长终于受不了,惊恐万分地大喊大叫起来。马夫班的人哪敢去叫刘青,只好叫来了李召。李召一看,乌头骡正疯了一般地狂奔,头上的乌鬃直立,便知道乌头骡怒气冲冠了,于是高喊:“乌头骡,别疯了,给我停下来。”

    乌头骡是如此听话,在愤怒中立即停止了飞奔,在离李召一米远的地方停了下来。李召赶忙上前,左手抓住缰绳,右手抚摸着乌头骡头顶上的鬃毛,怜爱地说:“别生气了,别生气了,看把你累得,全身大汗。”

    乌头骡像是听懂了,委屈地长鸣了几声。

    李召赶忙安慰说:“好了,别生气了,待会我让他给你道歉,弄好吃的给你赔罪。”

    马夫班长按照李召的要求,先是给乌头骡端来了一盆清凉水,尔后又端来一簸箕麦麸。麦麸是战马的精粮,平常只有战马才能够吃到少而又少的麦麸。

    乌头骡喝过水、吃过麦麸之后,显然情绪好多了,鸣叫中有了欢快。李召感慨地对马夫班长说,这乌头骡也许就是那种不适宜耕田犁地、拉车干庄稼活的牲口,是一个天生爱跟着队伍行军的料。

    乌头骡不需要过多地调教,你只要顺着它的毛摸,它就非常听话。李召再一次叮嘱马夫班长。

    前两次的领教,让马夫班长明白了一个浅显的道理,像乌头骡这样的牲口,并不需要刻意地去调教,只需顺其自然,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打那以后,乌头骡再也没有生过事端,每天无论走多远,无论是平路,还是山路;
    无论是打仗,还是急行军,它都没有撂过蹶子,出过麻烦。成为军机关马夫班牲口中重要的一员,是驮送伤员和粮食的功勋牲口。

    一九四五年深秋,红二十五军在甘肃板桥一战最终彻底摆脱了马家军像狗一样的尾随追击,然后经子午岭向陕北永坪前进。在子午岭崇山峻岭中,因为沿途少有人家,部队断粮,为解决饥荒,保存实力,鄂豫陕省委领导决定杀掉老弱战马和驮送粮食的牲口,其中乌头骡也被列入其中。

    深秋的子午岭的夜晚,月色灰冷,荒草萋萋。刘青不顾饥饿,从养马班借来镰刀,割了一捆草,送到养马班。精壮的乌头骡因为连日的劳累和饥饿,身上的骨架也都露了出来,见了刘青送来的草,并没有马上低头去吃面前的青草,对着刘青几声嘶鸣后,两眼的泪水就涌了出来。清辉的月光下,乌头骡的泪水像珍珠一样闪烁着耀眼的光亮。

    在长征路上,面对千难万苦,受伤流血,从来没有流过泪的刘青,面对乌头骡的眼泪,他一时忍不住泪水盈盈。

    刘青用手抚摸着乌头骡头顶上那撮乌黑的毛说,我也想留下你,你驮过的那些受伤的战友也都想留下你,可眼下在荒山野岭中没了粮食,你就作一次最后的贡献吧,战友们会记住你的,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你。吃吧,这是我刚割下的,吃饱了好好睡一觉,我们再见了。

    清晨,东方的曙光初现,子午岭的崇山峻岭一片寂静。几声马鸣之后,空谷之中传来乌头骡咴咴的嘶鸣声。随着乌头骡的最后一声尖叫,喷涌而出的血液,像火红的霞光,染红了整片山谷。

    刘青肚子虽然饿得咕咕作响,可他见了混在一口大锅里的马肉、驴肉、骡子肉却没有一点食欲。他把分配给自己的一碗肉,与李召换了一碗小米糊糊。李召说,听作战科的李大个子讲,前面的山更大,路更窄,更难爬,你光吃两碗小米糊糊是熬不到晚上的,吃几块肉吧,马肉、驴肉和骡子肉混在了一口锅里煮,哪里还分得清是什么肉,保持体力要紧,晚上到了永坪,我们就与陕北红军会师了。

    香喷喷的肉,没有动摇刘青的意志。这天清晨,刘青就喝了两碗小米糊糊便随着队伍朝着长征的终点走去。

    从这天早晨开始,无论环境多么艰苦,肚子多么饥饿,刘青再也没有吃一次马肉、骡子肉,哪怕是革命胜利后,他也坚决不吃马肉、骡子肉。当他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进了干休所后,他竟然拿起了画笔,腾出一间大房子,开始学习画画。因为没有一点绘画的功底,他开始是临摹画马,后来又临摹画驴,马驴画得差不多了,他就开始画他心中的乌头骡,乌头骡在他的心中成为了一座永不变样的雕像。可他笔下的乌头骡常常是非马非驴,与他心中的乌头骡相差甚远,他为此很是苦恼。有一年,老战友李召来看望他,他将李召带进了自己的画室,没想到李召一见乌头骡画不仅没有说他画得不像,还给予了高度评价,说无论神态还是形态,与乌头骡如出一辙。刘青大受鼓舞,从十多幅乌头骡画中挑选了最满意的一幅送给李召留作纪念。

    刘青画乌头骡,可他从不送乌头骡画给人,哪怕是最亲近的人;
    他从不参加画展,哪怕是单位的内部展览。后来有收藏者听说后,想高价收购他的乌头骡画,他也没有动过心。唯独对李召是个例外,只要李召过江来看他,他都会把自己最满意的乌头骡画送给李召。他说,乌头骡既是李召帮他买回来的,还是李召帮助喂养的,在他受伤不能走路初期,一路上是李召给牵的乌头骡。乌头骡不仅与他有感情,与李召也有感情,乌头骡是他与李召共同拥有的战友情谊。

    三年后,李召再过江来看望刘青,刘青说,年岁大了,手抖得厉害,不准备画画了。两人像往常一样聊天喝酒,临别时,刘青又挑了一幅他最满意的乌头骡画送给了李召。李召拿回去一看,这幅乌头骡画得不仅神似,而且形似,铺展开来,与他七十多年前从唐姓家买的那头乌头骡几乎一模一样。画中的乌头骡,高大得像马,全身棕色无半点杂毛,唯有头顶那撮乌黑色的毛特别抢眼。因为画得逼真,再加上是刘青的封笔之作,他便将乌头骡装裱好了挂在自己的书房里。正当他打算“八一”请老战友到家小叙时,接到了刘青家人打来的报丧电话,老战友于当日凌晨去世了。看着书案对面墙上的乌头骡,一幕幕往事像放电影一样在他脑子里闪现。他清晰地记得,在永坪与陕北红军会师后,陕北红军领导人设宴款待了红二十五军领导和营以上干部,其间上了一道最好的驴肉,陕北红军的李团长骄傲地介绍说,驴肉可是一道名菜,有句话叫:天上的龙肉,地上的驴肉。此话一讲,所有的人都把筷子伸向了酱驴肉,而且一个个吃得津津有味。李团长见所有的人都吃了驴肉,唯独坐在他一旁的刘青没有夹驴肉吃,便主动给刘青夹了两块。刘青却将驴肉转送给了同桌吃饭的李召。李团长当即夸赞刘青说,你们不愧为一路长征走过来的,有了好吃的自己不吃,却给自己的战友吃,情谊之浓胜过兄弟。李召心里明白刘青不吃驴肉的原因,正想解释,却被刘青给挡了回去。饭后,刘青给李召讲,以后对谁也不要讲,不吃马肉、骡肉和驴肉,是我对乌头骡的永远感念。

    李召小刘青二岁,李召九十岁时病逝了。李召在病逝前,反复叮嘱儿子李进:“我也没有给你留下传家宝,唯有挂在书房里的乌头骡画,你要好好保存,它是我和你刘伯伯的患难战友,也是你刘伯伯留给我的最珍贵纪念。”

    李进是文化人,对书画颇有研究,但他对乌头骡画并不是特别看好,原因是画得过于逼真,艺术感稍欠不足。可是乌头骡画毕竟是父亲留下的,而且还一再叮嘱要他好好保存。因而在以后的岁月中,虽然搬了好几次家,但他始终遵照父亲的遗嘱,将乌头骡画作为传家宝挂在自己的书房里。

    有一天,当他看到“在红旗下”书画展的消息后,他怀着极大的好奇将乌头骡画送到了画展办公室,画展工作人员在听了李进讲述的主人翁与乌头骡的故事后,不仅当场拍板同意参展,而且在画展前给李进的账户打了十万元入展费。更让李进没有想到的是,在参展中期乌头骡画被一位不知名的收藏家看中,最后以最高价拍卖成功。

    刘青的乌头骡画一时成为整个画展的亮点,不少人慕名前去找刘青的后人,可是刘青的后辈没有一人保存乌头骡画,哪怕是一张都没有留存。他们一大家人,在从将军楼搬出前,便将刘青遗留的乌头骡画当作废纸一同卖给了收废品的人。他们说,那些画千篇一律了无新意,既没有参加过画展,也没有被人收藏过,保存它还占地方。唯独只有刘青的老伴保留了三张乌头骡画,可是刘青的老伴却把那乌头骡画当作给刘青扫墓的祭品,一年年点燃在墓前,化作了青烟灰烬。刘青老伴的用意倒是明了,用乌头骡画来祭奠自己丈夫,那才是最好的祭奠。当然,其间多多少少包含着其他复杂的成分。因为,在刘青的晚年,刘青画乌头骡胜过了生活中的一切,不惜花费时间,不惜投入情感,不惜花钱购买纸墨。他常常因陶醉画画而忘了时间,吃饭时需要反复催促,有时饭菜是热了又热;
    有时刘青因为画作不太满意,而烦心生气。刘青的老伴对丈夫这种走火入魔的偏爱,是既理解,又难以释怀。她想只有用乌头骡画祭奠丈夫,那些画才价有所值,有乌头骡在天堂里与丈夫相伴,刘青才得以在另一个世界里安息并驰骋。

    好在李进很好地保存了父亲留传给他的乌头骡画,才使得刘青后半辈子的心血与爱得以与世人见面,成为仅存于世的孤品之作,成为留在人间的一段佳话。

    乌头骡画作在常人的眼中,是一笔不菲的收入;
    在李进的眼中,是一笔意外的获得。如何处理好这笔款项,李进很是费了一番心思,最终他想出了一个令自己满意的捐献,他把乌头骡画作所得的款项全部捐给了刘青伯伯和父亲李召的老家新农村建设上。

    在刘村的村中心,长着一棵又粗又高上了年岁的枫柳,在枫柳粗壮的枝头上,至今还挂着一口铜钟,刘青和李召从小听着那口铜钟的钟声长大;
    他们长大参加革命后,还无数次奉命敲过那口铜钟。新中国成立后,刘村人是听着那口铜钟出工干活、听着钟声收工回家的。如今,枫柳树与铜钟成为了刘村的历史见证和风景。刘青和李召每次回乡探亲,都要到枫柳树下,走一走,看一看,拉拉敲打铜钟的绳摆。经李进提议,村委会用乌头骡画的捐款,以枫柳树为中心,在较短的时间里,修建了一个精致的文化广场、一个书屋和一组雕像。

    在那组蕴含丰富、造型独特、栩栩如生的雕像中,高大的乌头骡完完全全以刘青钟爱的乌头骡画为蓝本用青铜铸造,只是在乌头骡画上增加了受伤后骑在乌头骡背上的刘青,和肩背步枪、手牵乌头骡缰绳走在骡前的李召。青铜雕像的题名为:战友情深。

    乡村游日渐兴盛,刘村的文化广场古朴独特,有古树、铜钟、书屋和雕像,极具红色韵味,景、声、画一应俱全内涵丰富,独占四乡八镇的鳌头,到刘村观光的人也就络绎不绝。好客的刘村人,不仅热情满怀地接待,还都能陪着游人兴致勃勃地讲解革命斗争的红色故事,绕着那生动逼真的雕像,讲解乌头骡与两个将军的故事。

    猜你喜欢 刘青骡子乌头 Formation of high-density cold molecules via electromagnetic trapChinese Physics B(2022年10期)2022-10-26尊贵的骡子读写月报(初中版)(2021年10期)2021-01-16杨得志巧计活捉“野骡子”湘潮(上半月)(2019年10期)2019-05-22绿水青山图(一)作文评点报·高中版(2018年39期)2018-12-26含乌头碱中成药理论中毒风险的数学分析中成药(2018年11期)2018-11-24德钦乌头块根化学成分的研究中成药(2018年2期)2018-05-09高乌头的研究进展中成药(2016年4期)2016-05-17不幸的骡子红领巾·萌芽(2015年9期)2015-09-10Views on Learning to Teach中学生英语(2012年20期)2012-08-15濒危药用植物短柄乌头空间分布格局的研究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2年4期)2012-07-31

    推荐访问:乌头 将军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