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领导讲话
  • 发言稿
  • 演讲稿
  • 述职报告
  • 入党申请
  • 党建材料
  • 党课下载
  • 脱贫攻坚
  • 对照材料
  • 主题教育
  • 事迹材料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实施方案
  • 自查整改
  • 调查报告
  • 公文范文
  • 思想汇报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档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薪火相传谱华章,血脉赓续颂山河——,从钢琴协奏曲《黄河》到《山河颂》

    时间:2023-06-14 12:25:3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王 耿 胡 实

    1969年4月,殷承宗(后排右一)与储望华(前排右一)等人来到山西吉县黄河壶口瀑布进行采风

    这个珍贵的历史瞬间定格于1969年4月山西吉县久负盛名的黄河壶口瀑布。照片中,除了身穿65式军服的解放军战士,其他几位年轻人都是从北京风尘仆仆赶到这里的音乐创作人员。

    后排右侧靠近镜头的人名叫殷承宗,那一年他28岁,踌躇满志,精力充沛,是中央乐团(现中国交响乐团)一名优秀的青年钢琴演奏员。作为带队人,1969年3月底,殷承宗与储望华、盛礼洪、许斐星等人从位于北京和平里的中央乐团整装出发,身肩重任的他们一路向西,直奔黄河而去。在那里,他们希望汲取创作的养分,为一部音乐作品——钢琴协奏曲《黄河》寻找创作灵感。

    根据中央要求,这部脱胎于《黄河大合唱》,却又融合了中西方音乐元素与创作技法的钢琴协奏曲,需要在1970年元旦前完成创作任务。时间紧、任务重,面对压力,中央乐团决定在1969年2月7日成立以殷承宗为组长的《黄河》创作组,运用集体智慧完成此次任务。

    在我们的车辆尚未驶进瀑布之前,便早已听到了远处传来的犹如万马奔腾沉雷滚滚之声……只有到了壶口瀑布,才能亲身体会到这样惊天动地的气势。瀑布宏贯如山呼海啸,激越冲天,锐不可当,激起的泥浆巨浪,高达十丈。至于浪花飞溅,白雾弥漫,更使我们虽距瀑布中心犹远,衣衫却早已被浇淋个透彻。[1]

    这是创作组成员储望华初到壶口瀑布时发出的感叹。那一刻,浓烈的创作激情如黄河之水,奔涌而出,不断触击着他的心灵。

    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灵感总是相融相通的。29年前,正是在这里,即将东渡黄河奔赴抗日前线的诗人光未然,在看到壶口瀑布的震撼景象时产生了创作《黄河大合唱》的原始冲动。

    在这次黄河之旅中,除了近距离观赏壶口瀑布,创作组还来到当年八路军东渡抗日的黄河军渡和被称为黄河“咽喉”的龙门渡口。在与当地老乡们的座谈中,创作组成员获得了很多创作素材与创作灵感。据当时参加座谈会的储望华回忆:

    我们与黄河老船夫座谈,听他们介绍水流汹涌的情势和撑船拉纤的艰辛,也听他们回忆抗日战争期间的历史生活。我看着船夫们黝黑脸庞上镌刻着深深的皱纹和粗大手上的厚茧,心想这不就是中华民族苦难的象征吗?[2]

    这次深入黄河腹地与革命老区的求索之旅,令几位年轻人真正体会到当年冼星海与光未然创作《黄河大合唱》时的澎湃心境与爱国之情。几十年后,在回忆起这段难忘的经历时,殷承宗依然记忆犹新:

    我们创作组从壶口瀑布开始花了3周的时间一路走到了延安:我们亲自去摆渡、跟纤夫一起在水边拉纤,吃的是土豆皮拌盐和辣椒面……尽管生活非常艰苦,但真真实实地打下了生活基础,《黄河船夫曲》中那些二拍三拍的节奏与黄河的激流和船夫们划桨的节奏是真实一致的。[3]

    春夏之际,收获颇丰的《黄河》创作组刚刚返回北京,便马不停蹄地投入创作之中。其实,作为集体创作的工作方式之一,早在去黄河体验生活前,创作组成员就已进行了大量案头工作,他们时常聚在一起研究冼星海的生平、日记与手稿,讨论《黄河大合唱》的选材和选曲。

    创作组成立后不久,时任中央乐团指挥的李德伦还带领创作组成员前往天津,专门拜访了冼星海在延安鲁艺任教期间的学生,著名作曲家王莘先生。王莘为大家生动回忆了当年冼星海创作《黄河大合唱》时的历史背景与感人故事。深受鼓舞的创作组成员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以致在回程路上就决定马上动笔第一乐章”。[4]

    此时,创作组成员也有了部分调整。3月初,创作组前往黄河体验生活前,作曲家杜鸣心被临时抽调,对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进行音乐修改,为弥补作曲力量的不足,杜鸣心向殷承宗推荐了时任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的盛礼洪负责作品的乐队配器。这年9月,殷承宗又从北京京剧团请来了年富力强的女作曲家刘庄。

    中央乐团《黄河》创作组成员合影,前排左起:盛礼洪、储望华、殷承宗、刘庄;
    后排左起:许斐星、石叔诚。

    就这样,殷承宗、储望华、盛礼洪、刘庄,加上刚分配到中央乐团的许斐星和即将入团的钢琴演奏员石叔诚成为《黄河》创作小组的最终成员。

    在位于和平里的中央乐团公寓内,六名富有才华与激情的年轻人开始了一段令他们终生难忘的创作经历。据石叔诚回忆,创作小组虽然有独立的工作地点,环境却比较简陋。

    我们的创作组设在和平里八区五号楼的一个三居室的公寓内。其中两间为盛礼洪和储望华的卧室,闲人免进。大间为创作室,内置两台钢琴及一个写字台,还有一个破两用沙发,偶尔我在上面过夜。乐曲的草稿写的是两架钢琴谱,第一钢琴是独奏部分,第二钢琴是乐队部分。[5]

    虽然创作环境并不优渥,但集体创作的优势却在此时得以体现。在这个充满活力的创作集体中,大家各司其职,分工明确,每个人都在做自己擅长的事情。在共同的目标下,大家劲儿往一处使,整个创作组的工作氛围从一开始就非常融洽。对此,储望华曾有过这样的记述:

    在创作过程中,无论是初始的‘拉架子’(即单旋律式的乐曲框架),抑或到了执笔中的具体音符、和声、织体,成员之间总体说是极为良好的合作关系,小集体相互理解,取长补短。[6]

    同样的,在石叔诚看来,除了目标一致,小组成员相似的学习和工作经历同样可以催生出奇妙的化学反应。

    在那个历史时期,大家没有什么名与利的追求和竞争,能有机会去做一些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情,就是最大的满足了。创作组的成员,包括中途加入进来的刘庄,都是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的年轻人,大家的艺术趣味比较接近,相互之间没有什么隔阂,争论起来也没有什么顾虑,工作气氛相当活跃。[7]

    事实正如石叔诚所述,在紧张而又活跃的创作氛围中,年轻人难免出现意见相左甚至争执不下的时候,每当这时,作为组长的殷承宗都会站出来说:“我们的创作小组是实行‘民主集中制’,大家民主讨论,最后由我来集中。”[8]

    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团结协作的集体创作在钢琴协奏曲《黄河》的创作过程中发挥出巨大的积极作用。1969年5月,仅用一个月的时间,创作组就完成了这部作品的初稿。

    李德伦(右)与殷承宗(左)就钢琴协奏曲《黄河》进行讨论

    试奏当天,李德伦、严良堃、杜鸣心和中央乐团交响乐队各声部长共十余人参加了审听。由于初稿是钢琴谱,殷承宗担任主奏,储望华担任第二钢琴的协奏。试奏完成后,大多数人表示认可,李德伦则认为,用奏鸣曲式写黄河,不易为中国老百姓所接受,希望创作组在作品中再加入一些民族化的音乐元素。

    根据中央乐团的修改意见,创作组很快着实对初稿进行集中修改。盛夏的北京,火伞高张,在闷热难耐的创作室里,大家日夜奋战,毫无怨言“逐一讨论每人分别准备的每一部分方案,集中每一个人的智慧,取每一方案之长处,亦融入群众及集体讨论中的一些好建议”。[9]

    这是创作组最忙碌的时候,也是每个人最难忘的青葱岁月。与殷承宗同岁,时年28岁的储望华曾深情回忆过这段激情燃烧的奋斗时光:我们日间在创作室内讨论,待夜深人静时,又转移到远离生活住宅区的排练大厅去边议边弹,时常通宵达旦,废寝忘食,中午睡觉时间更常被挤掉。[10]

    储望华从小就喜欢各地民歌与传统乐曲。在作品第三乐章《黄河愤》的创作与修改中,他以清脆悦耳的竹笛声引出整个乐章,将黄土高原横亘古今的旷古寂寥、苍劲雄浑展现得淋漓尽致。独奏钢琴则巧妙地模仿古筝之声,以平静悠远的乐句描绘出黄河之水古老沉静的另一面,也为整部作品注入了鲜明的民族音乐特色。

    从烈日炎炎的盛夏到寒风刺骨的严冬,创作组快马加鞭,又用近五个月的时间对作品进行了整体修改,最终于12月25日将录音样本送进了中南海。第二年年初,根据中央和试验演出后的修改意见,创作组再次对作品进行了调整,这次修改,最大的变化就是在全曲结尾的高潮部分加入了《东方红》与《国际歌》的经典旋律。

    1970年2月4日,钢琴协奏曲《黄河》在人民大会堂小礼堂首次对中央领导进行内部演出。此次演出,中央乐团可谓精锐尽出,李德伦指挥中央乐团交响乐队,殷承宗亲自担任钢琴独奏。凝聚着创作组集体智慧与辛勤汗水的《黄河》之声响彻全场,待到最后一个音符戛然而止,雷鸣般的掌声瞬间爆发出来。热烈的气氛中,周恩来总理走上舞台,向全体演员祝贺。曾在1939年延安观看过《黄河大合唱》正式首演的周恩来,随后挥手高呼:“冼星海复活了!”由于掌声过于热烈,大家没有听清,于是,周总理又重新高喊了一次:“冼星海复活了!”[11]

    钢琴协奏曲《黄河》的演出剧照,坐在乐队中的琵琶独奏是刚刚加入中央乐团的刘德海(图中手持琵琶者)

    上世纪70年代初,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曾专门摄制了钢琴协奏曲《黄河》。殷承宗铿锵有力的钢琴独奏,李德伦纵情豪迈的现场指挥,中央乐团时而高山流水时而排山倒海的精彩演出,都令人不由得感叹这部作品的艺术价值与爱国情怀。

    作为中国交响乐团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的献礼之作,原创大型交响套曲《山河颂》植根于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贯通中华文脉,描绘复兴之路,着重展现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为此,中国交响乐团重拾传统,特别组成了《山河颂》创作小组。

    正式讨论前,《山河颂》总策划、中国交响乐团团长、首席指挥李心草首先对创作任务提出了指导意见与基本要求。随后,创作组成员又分别对作品结构与创作立意进行了气氛活跃的内部讨论。讨论中,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一如当年《黄河》创作组热火朝天的工作状态。

    2022年9月28日,中国交响乐团《山河颂》交响音乐会于北京音乐厅成功首演

    这支创作小组,平均年龄只有30多岁。巧合的是,50多年前的《黄河》创作组,同样也是由几位年龄相仿的青年作曲家组成。集体创作,这一中央乐团时期保留下来的优良传统,在这一刻,悄然间完成了岁月轮转与精神传承。

    2022年9月28日晚的北京音乐厅,现场观众积蓄的高涨情绪在曲终之时毫无保留地倾泻而出,中国交响乐团大型交响套曲《山河颂》首演在此成功举行,这似曾相识的一幕像极了当年钢琴协奏曲《黄河》首演时热烈的现场气氛。

    从钢琴协奏曲《黄河》到今天的《山河颂》,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时代在变,环境在变,作品也在变,唯一不变的,是一代代国交作曲家薪火相传、不忘初心,用集体智慧攻坚克难、铸就经典的国交魂魄与时代担当。

    注释:

    [1][1][2][6][9]储望华:《〈黄河〉钢琴协奏曲是怎样诞生的?》,《人民音乐》1995年第5期。

    [3]裴诺:《〈黄河〉四十不惑》,《音乐周报》2010年5月5日第2版。

    [4][11]刘小龙:《中国钢琴艺术发展60年(六)钢琴协奏曲〈黄河〉的诞生》,《钢琴艺术》2009年第9期。

    [5][7][8]石叔诚:《钢琴协奏曲〈黄河〉的创作及修改》,《音乐生活报》1995年5月26日。

    [10]周光蓁:《〈凤凰咏〉 ——中央乐团1956—1996》(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3月版。

    猜你喜欢 协奏曲黄河钢琴 多彩黄河金桥(2020年11期)2020-12-14黄河宁,天下平金桥(2020年11期)2020-12-14我与扬琴协奏曲《凤点头》的“缘”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20年1期)2020-06-11『黄河』当代陕西(2019年21期)2019-12-09纸钢琴小天使·二年级语数英综合(2017年6期)2017-06-06钢琴阅读与作文(小学高年级版)(2016年1期)2016-03-04海浪协奏曲(上)读写算·小学低年级(2015年3期)2015-12-04海浪协奏曲(下)读写算·小学低年级(2015年5期)2015-07-13半夜敲门爆笑show(2015年1期)2015-03-26漂亮的钢琴小朋友·快乐手工(2015年1期)2015-03-13

    推荐访问:山河 薪火 黄河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