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领导讲话
  • 发言稿
  • 演讲稿
  • 述职报告
  • 入党申请
  • 党建材料
  • 党课下载
  • 脱贫攻坚
  • 对照材料
  • 主题教育
  • 事迹材料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实施方案
  • 自查整改
  • 调查报告
  • 公文范文
  • 思想汇报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档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数字时代市场导向下中国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构建研究

    时间:2023-06-06 19:25:16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谢家平,孔令丞,梁 玲

    (1.上海财经大学 商学院,上海 200433;
    2.华东理工大学 商学院,上海 200237;
    3.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上海 201620)

    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我国技术创新经历了技术引进与模仿、开放市场吸引投资、二次集成创新和自主协同创新4个发展历程[1]。我国经济也正处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重要时期,面对全球新一轮的技术革命,绿色创新发展理念将成为在新时期实现发展转变的目标导向、动力来源和主要抓手,绿色技术创新将被纳入并成为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动力来源。然而我国在推进技术水平提升和成果转化成效升级过程中,面临着“人均资源高度紧张”的禀赋约束,不但造成资源累积性耗竭和环境叠加性污染的双重危害,而且绿色技术专利申请数量与技术产业化数量严重脱节,构成了对后续的工业化进程和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威胁。因此,面对环境容量和资源禀赋约束,中国社会经济正向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换道,绿色技术创新就成为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全球竞争的主战领域,原有的单纯强调效率和需求的技术创新,开始转向突出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特征,日益成为驱动发展的重要动力。

    (一)我国绿色技术创新投入产出效率分析

    《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显示,2018年我国R&D经费投入达15 676.7亿元,同比增长10.6%;
    国家财政科技支出7 760.7亿元,同比增长10.8%。2017—2019年我国研发投入总额均处于世界首位。

    1.创新投入持续增加

    2011—2018年8年期间,企业用于研发的内部支出从5 993.81亿元增至12 954.83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从0.71%上升为1.27%。经费利用率也在不断提高,每亿元研发经费支出所完成的被授权发明专利数从12.18件上升至17.26件,企业创新在不断蓄力,如图1所示。

    全国各类科技孵化器也从1 304个增加到了4 849个,增长率为272%;
    每个孵化器人员配比从约5.77人,上升到15.05人,充足的专业人员是提高专业服务质量的基础与保障,如图2所示。

    2.创新产出成果卓越

    2011—2018年间,企业专利申请量从134 843件上升为371 569件,增加了175.56%;
    企业专利拥有量从201 089件增至1 094 200件,增加了444.14%。这说明企业在科技创新活动中保持着良好的活跃度,如图3所示。

    2014—2017年,中国绿色专利申请量累计达24.9万件,占发明专利申请量的6.2%,其年均21.5%的增速高于中国发明专利整体年均17.8%的增速,如图4所示。截至2017年底,专利有效量为208.54万件,其中绿色专利有效量达13.61万件,占有效发明专利总量的6.5%。

    3.发明专利失效严重

    但与创新投入与成果产出增长相悖的,却是成果的商业转化潜力不足,致使创新驱动发展的动力缺乏。据《2019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的数据,我国发明专利实施率近10年来一直在50%左右徘徊,而专利产业化率则更低。对标发达国家80%的专利产业转化率,我国仅为35%左右。大部分专利成果被“沉睡”,如图5所示,且“有效专利”存量极低。截至2016年底,有效发明专利存量117.2万件,占总量的76.5%;
    发明专利的维持年限只有3~6年,大大低于国外的6~10年。这不但浪费了稀缺度极高的科研资源,也削弱了创新知识与技术的有效传播和扩散。其结果是巨大的科研投入无法形成有市场需求且可量产的新产品,造成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驱动缺乏。

    图1 企业R&D支出情况

    图2 孵化器数量及人员配比

    图3 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及拥有量

    图4 国内绿色专利申请量及拥有量

    图5 有效发明专利的实施率与产业化率

    4.创新成果转化率低

    2011—2018年期间,尽管每年的创新成果转化为新产品的销售额在上升,在企业主营收入中的占比也在增加;
    但科技创新是为了促进生产力,通过产业、企业的转型升级,实现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位势的跨越,成果转化成经济收益的效果却并不令人满意:企业的研发经费费效比(企业研发经费投入/新产品销售收入)增长了16.28%,单位研发投入产生的新产品收入持续下降;
    而发明专利的新产品销售贡献额(新产品销售收入/企业发明专利保有量)更是下降了63.99%;
    新申请的发明专利对新产品销售收入的贡献(新产品销售收入/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下降了28.89%。

    从数据分析看,创新科技成果的产业转化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尤其是从2011—2018年的创新能力指标数据分析(见图6)可以看到,科技创新成果不仅没有创造出更多的产值,还出现了下降。正是在持续下跌的第3年(2015年),国家提出了建设科创中心,并且在这之后上海政府率先在文件中明确了科创平台的功能之一就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绩效的提高。

    图6 2011—2018年新产品投入产出利用率

    5.创新效率不均衡性

    采用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绿色专利统计报告》(2018版)中各省市区环境统计年报及统计公报的数据,并利用Minds模型测量我国主要省市的绿色创新效率,如图7所示。

    图7 区域创新效率差异的演变

    从数据上可以看出全国范围内的绿色创新效率都有一定程度的提升,但呈现出不均衡特征,其中北京和天津的绿色创新效率表现比较突出,相较之下内蒙古的效率均值仅为0.225。东北地区呈现V型发展趋势;
    以深圳为代表的华南地区最近几年的创新发展成果显著,从2012年的全国地区排位第4位上升至2017年的第1位;
    西南地区的创新效率呈现较大幅度下降,排名也跌到了第7位。由于全国各地区创新资源、能力和环境的差异性,各地区的绿色创新效率呈现出不同的演变路径。

    从上述技术创新现状中所呈现的问题可以看出,过于强调研发投入和专利产出,忽视成果的商业转化效果,其结果就如近期芯片的“烂尾潮”一样,不仅在技术创新领域形成新一轮的重复建设,还浪费了高度稀缺的技术创新资源。只有将创新成果高效转化为具有商业价值的经济产出,才能真正实现创新对经济发展的驱动作用。

    (二)我国绿色技术创新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存

    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2020年发布的数据,国际专利申请(PCT)总量的76%都来自日本、中国、美国、德国和韩国等申请量排名前5的国家。2014—2017年我国绿色专利申请量累计达24.9万件,保持21.5%的年均增速,绿色交通技术专利申请位于世界前列,但绿色关键技术不足,绿色技术创新质量有待提高。

    一方面,“世界级”的科研投入并未带来“世界级”的经济效益,致使成果产出未能有效转化为经济发展主要的推动力,创新驱动发展也就无从实现;
    且我国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仍未有战略级的重视,2014—2017年间我国绿色专利申请量前20中,国内高校占60%,国外企业还占20%。据《中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2019年度报告》,我国科创成果与产品市场需求仍然严重脱节,缺少市场对资源的合理配置,同时技术转移机构“规模小、服务少、能力弱”,造成创新合作成本高、效率低、科技服务缺失,最终导致科技成果转化“落地难”,无法实现产业化应用。全球竞争格局又发生重大转变,随着美国投资风险评估法案(FIRRMA)和出口管控改革法案(ECRA)的颁布实施,其关键技术、新兴技术和基础技术实行技术管控清单制,将从技术封锁、技术打击、技术跨越和供应隔离等方面对我国科技创新进行遏制,倒逼我国探索自主创新之路。我国正进入创新国家建设的关键历史时期,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能力存在诸多不足和亟待完善之处,从高校/研究所到产业化应用需要市场遴选机制和制度安排进行推动。

    另一方面,21世纪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加剧,表明中美比较优势趋同,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将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为了实现“中国2035年跻身世界创新国家前列”和“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双重目标,由政府牵头、联合科研机构和企业等多主体协同的合作创新模式被提出,以此提升中国绿色技术创新水平。2017年至今,我国技术创新研发投入总额始终处于世界首位,这为实现创新效率和创新技术驱动发展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据《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监测报告2019》,科技创新作为国家战略,一直受到从国家到地方的高度重视与落实,近5年来对科创投入都呈现上升之势。我国目前处于科创网络建设的初级阶段:政府高度重视产业联盟和集群网络的建设,致力于推进以政府主导、园区集聚为特征的中国特色工业化,政府各部门相继出台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措施,旨在构建国际认可的世界一流的网络集群,强调建设科创网络组织对推动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因此,亟待重视科创网络在市场与政府之间的衔接作用、在技术创新与产业绩效之间的桥梁作用。

    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首次提出创新理论以来,一直受到学术界和实业界关注。随着东亚经济的快速崛起,以日本、韩国和中国为典型代表,逐渐从技术模仿者向技术创造者转变,弗里曼1987年提出了国家创新体系,认为技术创新体制在实现社会经济赶超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一)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内涵界定

    E·布劳恩和D·威尔德(1994)首次论述了绿色技术又为环境友好技术,是侧重减少污染、节约能源、降低物消的技术体系。我国发改委和科技部具体定义为降低消耗、减少污染、改善生态,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兴技术,包括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生态保护与修复、城乡绿色基础设施、生态农业等领域,涵盖产品设计、生产、消费、回收利用等环节的技术(发改环资〔2019〕689号)[2]。

    技术创新是指生产实践活动中重组生产条件和资源要素,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技能取得显著性经济效益的过程,包括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市场创新、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等[2]。其中,绿色技术创新又为生态技术创新,是以保护环境为目标的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统称。具体包括绿色技术、绿色产品、绿色服务以及对环境有积极影响的商业模式的创新[3],其目的是为了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等可持续发展,涉及创新主体组织酝酿绿色创意、绿色工艺、绿色产品生产与市场应用的全过程。技术创新需要资源投入与网络组织,创新资源是指技术创新网络中的知识技术、科创设备、科创人才、科创资金及创意信息等关键性的创新投入资源。资源具有稀缺性,任何企业都无法自身拥有一切关键资源,借助网络化组织的吸收与扩散效应,企业获取其外部创新资源就成为必然选择[4]。不同的科创主体形成创新网络,这是由高技术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创中介服务和政府部门在特定地理区集中与集聚而成的网络集群组织体系[5]。不同的创新网络在网络成员结构、网络链接关系和互动协同行为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性,网络中的创新企业借助网络集聚与整合利用资源获得创新支持效应,因此创新网络规模和关系强度显著性影响成员企业的创新效果[1]。

    创新体系是由创造、传播、使用新的以及对经济发展有利的知识等各种要素及关系构成的统一体,从而提升创新效率与效益[6]。企业是核心创新机构,但是企业之外的大学、科研院所等也在创新体系中起到重要作用,中介机构扮演着重要的联结纽带的角色。技术创新体系涉及创新资源投入体系、创新主体组织体系、运行调控体系、政策制度体系以及基础条件体系等[7]。

    (二)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的导向与合作机制

    1.市场导向机制

    创新投入与创新产出的比率被定义为创新效率,涉及的创新活力指每单位研发投资产生专利或引文的能力[8]和转化效率,可以通过单位创新投入所创造的产出(新产品产值)来反映[9]。从计划经济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演变历程中,我国创新导向机制也经历了政府主导、政府与市场主导、市场主导3个不同阶段。在技术体系尚不完善的初级阶段以及事关国家战略地位的重大技术攻关阶段,政府主导效率更高,但政府主导下的创新效率呈倒U型效果[10],资源配置方面政府主导因“选择性偏见”也存在低效率和寻租腐败等问题[10]。当前,我国绿色技术创新已经越过其初级发展阶段,应转向为以市场需求和市场竞争作为主要驱动因素时代,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使整个创新链上的资源实现优化配置。此时市场导向引入竞争过程是推动绿色技术创新最为重要、最为有效的机制,政府角色应从创新组织者向创新协调者转变。政府应着重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通过创新资源共享、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等,减少组织障碍,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和市场竞争。因此,本文认为市场导向要兼顾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坚持市场配置创新要素为主要力量,科创企业作为绿色技术创新的主体角色,而政府职责更多在于建立与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政府引导以应对市场主导的失灵。

    2.多主体网络合作机制

    随着全球价值链和供应链的发展演化,多主体协同创新网络成为企业合作创新活动的重要组织形式,对企业获取外部知识资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创新网络组织体系是创新的重要载体[1],不但可以激发网络内企业获取并整合内外创新资源,而且通过网络组织的交流学习,实现知识的溢出与吸收效应,不断提高网络内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网络能力应注重合理的结构安排和治理系统设计,主体的联盟能力与联盟效率会影响其合作方式和范围。在网络组织体系中,占据有利网络位置可以加快技术创新发展,但若网络核心主体的权力过高,反而使网络组织体系中的技术创新效率降低[11]。技术创新组织体系需要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和中介组织之间的跨部门协调,外部知识网络和社会关系网络逐渐嵌入,使原来简单线型联系结构呈现出丰富而复杂的社会网络特性[6]。科创网络在创新资源聚集、创新活力激发、产业转型升级的技术创新体系建构中发挥着特殊效用[12],网络效应使企业获得更多的创新机会与资源,科创网络中的企业以创新为目的进行交流合作,知识溢出与扩散效应更为显著,网络平台的核心企业分享网络内的显性与隐性的有价知识,获得知识的技术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而资源受限的中小企业也能通过网络关系实现创新信息共享和资源要素的聚集[13]。因此,绿色技术创新网络组织体系应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核心,带动联结政府、科研院所等相关创新主体协同参与,促进供应链的协同合作,才能实现绿色技术创新有效对接市场需求、提高应用和扩散的效率。

    随着信息技术的成熟和普及,区块链技术降低各主体间技术创新合作、协调、通信和信息处理成本的优势愈发显著。尤其是在科创网络创新合作中,当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金融机构、中介机构和其他组织主体进行技术创新合作时,各主体的信息数据库若不能及时更新和共享,会阻碍深入合作发展的可能性[14]。因此,数字化驱动创新发展下,以互联网和5G为连接基础,以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为手段,大数据分析与区块链技术相结合,能够实现多主体创新合作的互通,提高信息共享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消除各主体合作时产生的信任危机问题[15],数智技术成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有效运营的手段之一。

    我国绿色技术的市场化发展面临诸多障碍:尚未有效建立市场导向机制,缺乏市场遴选的专利转化效率与产业化效益的底层驱动,绿色技术的深入研发与应用显现出发展瓶颈,因此,需要充分调动市场的力量对创新链各个价值位阶上的园区和企业活动进行引导。

    (一)市场导向驱动绿色技术创新的逻辑

    政府部门作为环境市场和回收市场的监管主体,制定污染物减排制度、排污权交易制度、回收处理制度等;
    排污企业/园区/区域为执行责任主体,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学研金介为绿色技术创造的创新参与主体,进行专业化分工与网络化平台合作,如图8所示。

    图8外圈虚线箭头方向表示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导向机制作用方向。在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运行体系内,①政府监管责任主体的减排责任落实、监督引导创新主体进行绿色技术开发与转化,科创企业会发挥更大主导作用,在政府环境规制下,推进排污权等环境市场交易机制运行。②在市场机制下绿色技术创新责任主体间可以在政府规制标准范围内进行环境市场交易,如排污权交易、回收资源交易等,以市场作用合理调配资源以满足企业/园区/区域的绿色生产要求;
    同时,责任主体可以作为绿色技术用户与创新主体之间进行付费交易,创新主体则为责任主体提供减排技术或减排装置等产品。③在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机制下,引导激励政策和市场资源调配也可以有效促进绿色专利技术的应用推广、成果转化和实践应用。

    企业从环境交易中若能获益,就将在知识产权保护下带动绿色技术的市场交易,实现绿色技术创新企业的知识溢出与扩散、绿色技术应用企业的知识吸收与专利孵化,从而带动创新资源投入的市场化配置,达到创新资源的效用最大化。因此,完善的技术市场交易机制可以保障绿色技术创新外生动力的高效注入,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提升市场对人才、资金、场地、设施、信息等关键资源的有效配置,并促进人才优势、知识优势转化为技术优势,刺激责任主体在市场客观需求、主体战略要求、政府辅助推动、科研院所技术加持、科创平台服务支撑的共同作用下进行技术交流、完成技术合作、实现技术变革,借助区块链等先进技术实现多主体创新的数字化集成网络。

    图8 市场导向驱动绿色技术创新的逻辑

    (二)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升级路径的圈层模型

    前期调研发现,企业虽能实时洞察市场需求变动,但存在创新效率不足、创新资源匮乏的问题;
    高校和科研机构等虽拥有丰富的创新人才、设备等资源,但往往忽视创新成果的可转化性、可应用性和市场特性,存在创新资源滥用、技术成果应用性低的问题;
    金融机构等资金方存在投资信息壁垒、投资风险较高的问题;
    科创平台存在各方利益协调不佳、服务效率不足的问题;
    政府存在职能划分不明确、体制机制激发力弱的问题;
    且在进行技术创新合作时,各主体为己谋私、各有偏倚,导致技术创新活力严重低下。在进行技术创新合作时,各主体发展侧重点不同,使产学研一体化存在“两张皮”现象,降低了技术创新效率。因此,市场导向下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中,需要兼顾各方,重构创新升级新路径,如图9的圈层模型,“从内至外”的圈层结构体现以下5方面思路:

    其一,创新意志和创新目标体现了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下以绿色生态、绿色技术为手段满足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的重大现实需求这一目标体系。可以借鉴《京都议定书》交易机制,建立健全中国以环境污染物排放权为主的节能或减排市场交易机制,以较低的成本实现减排目标。基于区域间的环境市场交易机制,试点项目形式的联合减排履行机制和清洁发展机制,以及非项目的污染物排放权交易,促进区域经济平衡发展。在政府规制约束下,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制定绿色技术创新能力和转化率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提高等多重目标,形成绿色技术创新的目标体系。

    图9 绿色技术创新体系之圈层逻辑关系

    其二,绿色技术创新动力体系是由多要素投入的资源体系和数字化赋能的创新活力体系构成的。多要素投入包括科技人才、科创资金、科创场所与大型科研设施设备等实体资源以及知识、专利、信息网络等软件条件。基于多要素投入的资源体系,通过5G技术主导的数字化赋能促进多主体网络合作创新,进一步激活知识/专利创新能力的科创活力、专利技术的市场遴选与转化效率、成果转化产业化应用效益的“三阶段创新过程”:一方面,新型5G物联技术促使组织间演化出新型业务系统,涉及虚拟化系统(如云计算)、移动通讯系统(如社交媒体、物联网、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嵌入式分析系统(如大数据)等等。这些系统成功构建了创新企业内部业务流程整合与外部数字技术机遇相结合的愿景型网络组织,使不同创新主体在业内获得显著的战略优势。另一方面,5G等信息技术主导的数字化赋能助力主体间商业模式创新,将彻底变革创新主体间的角色和关系,从而重塑全价值链,并鼓励主体在价值链中重新思考其价值主张、重新设想其产品和服务、开发创造新的数字业务、重新配置价值交付模式等,提升绿色技术资源的配置效率,从而形成资源配置优化和数字化赋能的绿色技术创新动力策源体系。

    其三,多行动主体包括作为创新核心地位的企业、创新合作机构的高校及科研院所、创新辅助机构的金融部门、中介机构及科创平台等创新合作主体,在政府环境市场交易机制和绿色技术交易机制的引导下,在市场竞争性交易机制的推动下,通过项目合同式合作、企业竞合联盟合作、园区网络集群合作、区块链联盟合作等多元化合作模式,稳健协同创新的合作关系,构建科创平台为核心的资源共享和服务体系,形成绿色技术创新的网络组织体系。

    其四,多运行机制包括以市场主导为核心、以政府环境规制为引导的创新导向机制,面向多要素投入的创新要素配置与共享机制,面向多行动主体的创新主体培育与协同机制,面向研发体系的绿色创新技术交易机制,面向应用体系的创新成果传播与转化机制。以多运行机制组合为基础,设计科创网络多主体合作和科创平台共享合作的协同治理机制,实现网络资源聚集和应用等效应,完善创新链各环节并激发其活力。形成市场交易机制牵引的绿色技术创新全过程协同与科创平台服务网络的创新过程运行体系。

    其五,多区域合作应用和保障机制,经济发展需要满足环境容量约束,而区域环境之间相互影响、互为依存。通过明确企业、园区、产业集群/联盟、区域等不同层次划分,可以有效评价绿色技术激励政策的实践效果。一方面,建立健全对创新活动有支持及保障作用的一系列制度措施,比如知识产权保护、创新金融支持、创新标准引领、创新评价体系、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监管机制等,并以多种机制相融合(如财政、税收和分配政策组合等)共同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建构绿色创新的制度保障体系。另一方面,有效推进跨区域合作减排交易机制,借鉴清洁发展机制(CDM),在东部发达地区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之间通过双边项目合作实现联合减排;
    东部发达地区龙头企业之间,借鉴联合履行机制(JI),通过双边项目,攻关共有技术和核心技术,企业联盟合作实现污染物减排;
    为了支持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能分享经济发展机会,借鉴国际排放贸易机制(ET),建立国内区域间环境容许排放权交易制度,东部发达地区可转让他们的部分“环境容许排放量”以促进西部发达地区在政府规制标准范围内合理、合法地发展经济。对于政策组合情景进行仿真模拟,评估绿色技术创新效果,形成绿色技术创新的实践评估体系。

    因此,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应满足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的重大现实需求,以绿色生态、绿色技术为目标,以环境交易和绿色技术交易市场为核心导向力,以政府环境规制为约束,并配以政府的政策引导,以企业为创新主体,推进产学研金介科创网络的深度融合,以科创平台为载体,实现科创基础设施共享,从内向外搭建全产业链的目标体系(“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共同作用下的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目标)、动力策源体系(创新资源配置体系、创新全过程数字化赋能体系)、网络组织体系(项目合同式合作、产业竞合联盟、区域网络集群、科创平台共享模式)、过程运行体系(科创平台资源与服务共享机制、环境市场交易机制、绿色技术交易机制、科创全过程协同机制)、制度保障体系(市场引导、市场激励、开放合作、市场服务、市场规范等政策)、实践评估体系(重点区域、重大流域、重要园区、核心产业、关键集群/联盟/企业试点),以六大体系为支撑,建构资源配置高效、成果转化顺畅、服务业务高质的中国市场导向下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

    (一)市场导向下绿色技术创新体系运作机制

    基于前文分析,本文将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界定为:围绕绿色技术市场需求所构建的融合多行动主体、多要素投入、多运行机制于一体,基于不同的创新需求和科创环境约束,实现创新要素的市场化科学配置与高效利用,构建合作创新的运作机理体系如图10所示。

    绿色技术创新包括前端的研究开发、中段的专利技术成果转换、后端的产业化应用,既能在后端市场化应用上弥补政府在方案选择和技术推广等方面的局限,根据市场法则选择更经济的绿色技术;
    也可以在研发和转化环节吸引更多社会资源的创新投入,有效弥补政府在科创链上的资金投入不足;
    在中段专利技术的转化环节,则基于市场需求选择专利技术。基于技术创新体系每个阶段的特点,应借助市场导向的筛选机制和发掘过程,以市场竞争的优胜劣汰来推动创新效率优势。首先以培育壮大绿色技术创新主体活力、提升绿色技术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建构多主体全链的创新生态为着力点,强化从科创投入-创新能力-产业化推广与应用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构建企业为创新主体、产学研金介融合协同、科学高效配置创新资源、创新生态制度政策保障有效的创新运行机制。因此,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的研究对象应涉及引导机制、网络组织、制度政策3个层面,其中引导机制侧重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的导向组合机制;
    网络组织则聚焦创新实体(包括企业、科研机构、金融和中介机构、多主体联盟、网络集群、科创平台等主体)与区域(国别比较与经济流域)的绿色技术创新效果;
    而制度政策则涉及环境规制、激励驱动机制、催化加速机制、支持保障机制等。涉及到的企业、产业园区、网络集群和区域产业链较多,因此需要从中选择重要的关键点进行突破。最后,从市场引导机制、激励驱动机制、合作加速机制、共享服务机制和规范运营机制方面入手构建市场导向下的绿色技术创新制度体系,并分析各种机制对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构建的作用影响。利用区块链等先进技术进行政策执行的有效监管,为新时期绿色技术创新制度体系构建中的体制机制构建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图10 基于市场主导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运作机理

    (二)市场导向下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建构具体措施

    以中国现实情景问题为导向,以现实创新效率问题认识→主要问题症结分析→关键性重点问题识别→问题形成机理探究为出发点,在理论研究、经验机理判断的基础上,提出基于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下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的思路逻辑,如图11所示。

    图11 市场导向下绿色技术创新效率提升的总体思路逻辑

    本文认为,第一,应理清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理论逻辑:政府规制和激励政策引导、社会多主体参与、市场机制有效运作,从政府制定的环境规制标准和财政引导资金投入出发,建构完善的环境市场交易机制,进一步驱动构建绿色技术市场化交易机制,从而建立与完善区域之间、行业之间、企业之间、项目之间的环境市场交易与专利技术市场交易机制,提升投资链、知识链到技术链的创新资源市场配置效率,实现价值链动力赋能。第二,通过多主体网络化协同创新和科创平台共享服务运行,提升“知识/专利创新活力-专利技术转化效率-产业化应用效益”过程体系的创新链活力。第三,通过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的内生动力机制,建构多主体合作共生的网络化组织与市场化的功能平台服务共享的运行机制,提升资源共享与成果高效转换的孵化链效率。第四,立足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市场需求,进行专利技术的市场遴选与产业化实践,实现产业链效益;
    并规划专业化回收组织,实现规模化回收处置效益。第五,通过数字赋能技术,创新全过程嵌入区块链、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互联网技术来建构多主体网络的社会信任度,转换重大科研成果。

    综上所述,构建完善的环境市场交易机制和知识产权完善的技术专利交易机制,促进投资链-知识链-技术链的完美衔接,推动科创成果高效转化,增添创新动力;
    借助科创平台载体,促成产学研金介多主体协同创新,以网络化集群或企业联盟组织协同创新突破研发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和卡脖子技术,增加知识/技术专利的市场供给,注入创新活力;
    发挥科创平台的资源虹吸效应、集聚效应、整合效应、共享应用等网络效应,实现绿色技术创新的意愿协同、能力协同、关系协同、预期协同和环境协同;
    利用科创平台服务机制,实现绿色创新资源的有效共享,促进科创成果的高质量转化,提升创新效率;
    根据产业实践应用,基于市场遴选机制,有选择、有目的、有针对地逐步实现知识/技术专利的产业化,提高创新效益;
    优选目标企业,实现专利并购,发挥规模化效应,最终形成原创性创新成果、关键性技术创新、引领性产业实践,共创绿色技术创新价值体系。

    猜你喜欢 科创主体机制 论碳审计主体财会月刊·上半月(2022年5期)2022-05-17科创引领,抢跑新赛道走向世界(2022年3期)2022-04-19科创走廊“乘风起”当代党员(2022年7期)2022-04-14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南大法学(2021年3期)2021-08-13科创“小灯泡”:从伞说起红领巾·萌芽(2021年3期)2021-04-22保护人类健康的科创产品学苑创造·B版(2021年2期)2021-03-15何谓“主体间性”领导文萃(2020年15期)2020-08-19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文苑(2018年21期)2018-11-09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中华诗词(2018年1期)2018-06-26

    推荐访问:技术创新 中国 构建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