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高中学习 > 正文

    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多学科融合模式探讨

    时间:2021-07-17 00:02:3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以学科融合为切入点,对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模式进行了重新思考。分析了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教学模式转变过程中的现有条件、存在问题并进一步提出了有效的建议。在学科融合背景下,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学科;融合;汉语言;文学;有效建议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05.080
      漢语言文学专业是中国高校中开设最早的专业之一,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积淀的老牌专业。伴随着我国社会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高校,特别是一批新建本科院校(包括专科升本科院校、独立学院、民办本科院校)修订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一方面注重人文素质教育;另一方面更强调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一专多能”的人才培养模式。所以,在实践的教学过程中,更应该注重学生专业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其一方面能拥有丰富专业知识,同时又能综合运用所学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基于这样的考虑,如何在具体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科的交叉融合,努力实现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培养“一专多能”的优秀人才将是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
      学科融合一般是指为了推动学科建设发展,提高现有学科水平,在遵循学科原有基本规律的前提下,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使不同学科相互吸收、相互借鉴而形成一个新的学科生长点乃至交叉学科的过程。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已经开办了12年,在该专业的持续发展中同样遇到了学科交叉融合的问题。
      1现有的条件
      1.1专业的多样使学科融合成为可能
      目前我院现有28个专业,学科涉及文学、语言学、艺术学、管理学、医学、土木建筑、数学等多个学科。立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需要,在本院范围内,谋求汉语言文学和外国语言的融合,汉语言文学和艺术类的融合,汉语言和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融合是可能的。如计算机课程教学,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讲授要着重互联网的基本知识、office办公系统操作等方面的实用性内容;英语教学中联系英语国家的具体情况,侧重讲授西方国家的风土人情等内容;同时,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中也可以加入美术、剪纸以及作品欣赏等艺术类课程。
      1.2学分制的实行为学科融合提供了平台
      自从2010年实行学分制以来,培养方案两次修订。课程体系由通识基础课模块、专业基础课模块和专业选修课模块(专业方向课模块)三部分构成。其中,通识基础课模块和专业基础课模块学生必修课程;而专业选修课(专业方向课)模块课程设置中不仅包括和本专业关联度较高的课程也包括和其他专业关联度较高的课程,比如专业选修课教育模块里既设置《语文教学技能实训》课程又设置《书法》课程,选修课开设初衷是要由学生每学期末针对下学期开设课程进行选择。在这三个课程模块中,修订后的培养方案中对必修课的学分比例做了适度的压缩,而同时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适度提高了选修课的学分比例,这一变化使得专业培养目标更加切合社会的实践需求,有利于增强教学计划的灵活性,学生有了一定的选课空间,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要求。这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学科融合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存在的问题
      2.1多学科融合下带来学习选择的盲目性加大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高中阶段基本上是文科生,考上大学前对于该专业了解大多仅仅限于该专业发展前景和就业状况,对于专业特点、专业要求和专业知识体系都不甚了解。多学科融合模式下,选修课比例加大,如果学生不了解对应学科的特点以及自身学习优势,要让学生自主选择专业学习方向及相应的知识体系,实践过程中,学生往往会感觉盲目,加之急功近利社会风气影响下,很多学生学习上心态比较浮躁,缺少认真刻苦的精神,系统的知识体系将很难建立起来。
      2.2师资力量薄弱,特别是多学科背景的师资不足
      多学科融合模式下,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本专业的知识,还要具备多学科性的知识储备。一直以来,独立学院师资力量薄弱,教师年龄结构呈现“非老即小”特点。教师科研能力和教学实践经验不足,“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制约了学科融合模式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2.3跨专业跨院系开课增加了教学管理的难度
      多学科融合在实践操作中有两种路径选择:一是各专业各自为政,增开其他学科的课程。二是专业间相互协调,实现跨专业跨院系开课。显然第二种路径无论从成本还是教学效果的方面来讲都是最优化的选择。但是目前存在的困难是一些专业选修课由于教学管理的难度跨院系开课机制没有打通,很多专业选修课程是学生所在院系开设不了的。
      3有效的建议
      3.1课程模块设置的系统性考虑
      在对课程按模块设置的前提下,每个模块内部的课程是完整不可分割的一个知识体系。模块内的课程安排都是专家教师根据该模块的性质特点结合社会就业需求量身定做的精心设计。每个模块可以由学生自主选择,并且每个模块都设置有相应必修课和选修课程,学生一旦选定某个模块进行学习,除了相应的专业知识外,学生必须要选修对应的选修课程。这种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捆绑式设计极大地避免了学生选课的盲目性;同时有效保证了学生一方面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另一方面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修了其他专业的选修课,真正实现了多学科的交叉融合。
      3.2学习实践环节的导师制设计
      学生一旦选定某个模块进行学习,导师制度的建立能够帮助学生学习过程中答疑解惑,明确模块学习方向,激发学习其他专业选修课的学习兴趣,通过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可以实现人才的差异化培养。同时,实践环节引入导师制,导师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提供针对性帮助,及时总结学生实践环节的经验和教训并进行反馈,学生在进一步的交流探讨过程中就会更全面性的思考问题,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推荐访问:融合 多学科 汉语言文学 探讨 独立学院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