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作文范文 > 正文

    [地方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翻译”课程体系建设研究]理工科英语专业

    时间:2018-12-30 03:39:5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 人才培养的基础是学生知识结构的重构与优化,而学生知识结构的重构与优化的关键在于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建设。本文对本校英语专业建设以“科技英语翻译”为特色方向的“翻译”课程体系进行了分析,指出地方理工科院校的英语专业应该充分利用院校资源优势,走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的特色之路。
      关键词: 地方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高校外语专业教学已经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最初,传统的英语专业主要设置在单一的外语院校、综合院校和师范院校。20世纪80年代初期和中期,一些中央和地方的重点理工院校率先创办了“科技英语专业”或“专业用途英语专业”。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多数理工科院校也相继设置了英语专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高校设有本科英语专业的有600多个,其中1/3以上设置在理工院校。相比专门的外语院校及综合性大学的文科的英语专业,地方理工科院校的英语专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探索出具有理工科特色的英语专业办学之路是急待解决的问题。
      
      一、明确“课程体系为人才培养模式服务”的思想
      
      高等院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所作的调查显示,传统英语人才培养计划所培养的学生,由于只具备单一的英语技能,已经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人才市场对单一类型的英语毕业生的需求日渐减少。因此,全国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在新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指出:“从根本上来讲,外语是一种技能,一种载体;只有当外语与某一载体相结合,才能形成专业。过去常见的是外语与文学、外语与语言学的结合。应该看到,即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国高校仍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外国语言文学学科领域的研究人员的任务。同时,我们也应当清醒地面对这样一个现实,即我国每年仅需要少量外语与文学、外语与语言学相结合的专业人才以从事外国文学和语言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而大量需要的则是外语与其他有关学科――如外交、经贸、法律、新闻等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这种复合型的外语专业人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外语专业教育提出的要求,也是新时代的要求。”
      我国许多地方理工科院校具有较长的办学历史,且基本形成了自身的理工学科特色。但这些院校的英语专业起步晚,经验不足,在建专业之初,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基本是按照传统的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标准和惯例而设置的。而在全国高校扩招的大形势下,英语专业发展较快,已向社会输送了大量的毕业生。但从反馈信息来看,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不容乐观,能从事与所学专业密切相关职业的学生人数很少。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普通理工科院校与其他重点院校或外语院校的英语专业缺乏竞争力,另一方面,英语专业的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与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脱节,毕业生本身的知识结构不尽合理、特色不突出也是事实。因此,理工科英语专业必须依靠本校的理工学科优势,确定富有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几经调研,不断摸索,我校的英语专业确立了“英语”+“科技英语翻译”等特色方向培养目标,力争培养出“精英语,懂专业”的复合型英语人才。
      
      二、建设以“科技英语翻译”为方向的模块式“翻译”课程体系
      
      知识结构是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基础,所以“复合型外语人才”中的“复合”主要是学科和知识的“复合”。课程是人才培养活动的基本单元和载体,所以“复合型外语人才”中的“复合”又指高校外语专业课程体系的“复合”。课程体系作为一个系统,它的整体性表现为:(1)每一门课程在课程体系中是相互联系和彼此影响着的,每门课程的设置、内容的选择要依赖于其它课程。(2)课程体系的总目标是通过分解为具体的课程目标和课程体系结构目标而实现的。(3)有些课程从学科角度看不一定是完整、系统的,但是在构成课程体系整体性能上可能起到“正面的良好效果”。基于确定的培养目标,英语专业应着力建设“翻译”课程体系。我们从整体出发,提出课程体系的整体目标,在实现整体目标的前提下,明确每门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确定它在课程结构中的主次、性质,课程的增减、内容的删选,以及学时学分的赋值。我们依照《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的规定,充分考虑到英语本科专业的三种专业课程类型,即英语专业技能、英语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课程之间的关系,设计了以“科技英语翻译”为特色方向的模块式“翻译”课程体系。
      1.英语专业语言基础和语言运用能力课程模块
      外语教育专家文秋芳认为,创新型英语人才首先是合格的英语人才,然后必须具有复合型的知识结构。我们认为不论培养目标是什么,英语专业必须满足教育部制定的教学大纲对本专业的基本要求。由于语言的工具性和通用性,英语专业学生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其就业范围是宽口径的。然而,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和良好的语言应用能力是本专业人才的立足之本。因此,英语语言基础和语言应用能力是培养核心,这就决定课程设置必须有一个整体的目标,应优先满足英语基础的要求。
      为了打好语言基础、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我们在低年级阶段主要开设了学时充足的英语精读、泛读、听力和口语这些英语专业必修课。这些课程是所有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为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翻译能力,以及为英美文学知识和文学素养打下良好的基础,高年级阶段开设了高级英语、英语语言学、翻译、英美概况、英美文学等在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中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的课程。同时,由于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重视语言基本功的同时,我们强调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增强学生的文化知识,设置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等课程。
      就“翻译”课程体系而言,英语专业在第四至第七学期分别开设了英语笔译(两学期、共64学时)、英语口译(两学期、共64学时)和高级翻译(一学期、32学时)。这样的设置基本能满足学生对翻译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基本的翻译实践训练,为进一步学习和实践“科技英语翻译”特色方向课程奠定了基础。
      2.相关专业知识课程
      我校英语专业建立之初的课程设置完全是按照外国语言文学专业的要求来设计的,其培养规格是基础+知识型,从根本上讲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脱节。当前高等教育的课程观是将基础知识教育、专业知识教育、职业方向教育和跨学科教育有机地组合成课程体系结构。我们优化“翻译”课程体系就是要实现单科向多科的转变。学生基础课程结束,基础知识的平台搭建以后,自三年级开始按模块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科技英语翻译”方向就是我们给学生提供的可选模块之一。通过调研,在此模块中我们开设了对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十分重要的化工英语、科技英语阅读、科技英语翻译等几门特色主干课程。
      化工英语可以充分利用我校的化工学科优势,在硬件和师资上都有充足的保障。科技英语阅读是充满时代信息的一门课程,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学生应能阅读到大量反映最新科技领域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的文章,所涉及的学科领域应尽可能的广泛,如应包括信息技术、化学工程、电气工程、生物工程、原子研究、环境保护、能源、交通、军事等各个领域。科技英语翻译课重在贯彻重实践、重实用这一原则,是英语笔译和口译课程的延伸。我们除了以讲练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外,还有意识地将课本上未涉及的科技英语中的特殊表达、语法现象、翻译方法介绍给学生。专利、标准、样本和产品使用说明书等特种文献是在校学生难以接触而在其毕业后的工作实践中极有可能遇到的翻译材料,我们安排一定的课时,专门对这些特种文献的翻译方法结合所涉及的相关科技知识加以讲解,并辅以一定量的练习,让学生对此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3.尝试引入实践性课程
      学生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运用语言,因而我们给学生创造运用语言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及时检验自己的理论知识。科技英语翻译也是理论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课程。利用地处东北工业基地的优势,我们正在积极与一些企事业单位的对外翻译部门建立联系,为学生承揽一些主要涉及生产技术方面的口译及笔译工作,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实践来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提高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我们在每阶段翻译实践课结束以后,聘请有关企事业单位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和资深翻译做兼职教师或校外导师,对学生的工作实习情况作出评价、指导和修正。这提高了学生科技翻译技能和整体翻译能力,使学生获得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三、采取EGP与ESP嫁接的教学模式
      
      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是课程体系得以实施、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保证。针对“翻译”课程体系及“科技英语翻译”特色方向人才培养目标,我们认为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通用英语)与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专门用途英语)嫁接的方法是比较理想的教学模式。
      EGP是以一般的语言知识和技能为其主要教学内容,训练学生的语言基本功的教学模式。由于基础知识要求具有宽厚性和系统性,在英语专业低年级阶段我们采用EGP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语言基础(包括基本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训练学生的语言基本功。它包括语音、语调的正确,词法、句法、章法的规范,遣词用句的得体,听、说、读、写、译各项技能的熟练运用。这是学生适应当前社会和将来工作需要的前提,是培养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的基础。只有练就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学生才能厚积薄发,才能适应纷繁多变的社会现实,才能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也唯有如此,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才能达到其根本目的。
      ESP模式则是以学生的具体学习目的和交际需要来指导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与确定,重在培养、提高学生的语言工作能力。在高年级阶段的教学中,涉及“翻译”课程体系内“科技英语翻译”特色方向的课程,我们即采用ESP教学模式。ESP不同于EGP之处绝不仅仅在于它的用途,更在于它的专业词汇、句法结构和修辞手段。因为EGP教学只能以一般的语言知识和技能为其主要教学内容,其教学水平的检验通常定位在学生对英语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上。按照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英语人才,在分工越来越细的现代社会已不能满足各行各业日益拓展和深化的交际活动。而ESP模式通过教授数量有限的题材类别,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熟悉科技英语文献的语言特点,从而提高他们的专业交际水平和效率。同时,ESP教学模式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复合的思维方式和智力结构,当现成的知识结构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时,也有能力改变、调节个人智力结构以满足社会新要求。经过ESP培养的学生,比那些只接受EGP教育的学生能更准确、更有效地在从事的专业领域内胜任交际活动,能够更好地满足实际的需要。在教师的配备上,我们充分发挥我校理工科优势,请其他院系教师,尤其是那些英语好、能用英语讲课的回国博士或其他具有相当能力的教师为英语专业学生讲授教学计划内的工程、科技等专业课程。
      总之,由于建专业时间短,我们在“翻译”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建设上仍存在学科建设、师资结构、教学资源等方面的问题,但从学校特色、本专业的发展状况、学生来源、所在地区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和就业市场的需求来看,我校英语专业“英语”+“科技英语翻译”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具备得天独厚的条件,办学方向有较大的生存空间。因此,地方理工科院校的英语专业只要坚持以“英语为本”的原则,借助本校的资源优势,大力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就能走出一条把学生培养成具有扎实英语语言基础和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复合型英语人才的特色之路。
      
      参考文献:
      [1]陈亚琴.从系统角度看高校课程体系的优化[J].系统辩证学学报,2002,(3).
      [2]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3]何雅媚.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策略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2).
      [4]秦秀白.理工院校英语专业应该加强学科建设[J].外语界,2006,(1).
      [5]秦秀白,吴古华.发挥理工院校的办学优势努力培养复合型的英语专业人才[J].外语界,1999,(4).
      [6]张克亮.从科技英语的教改实践看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9).

    推荐访问:理工科 体系建设 英语专业 院校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