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数学学习 > 正文

    拒绝洋节回归传统_让语文教学回归传统

    时间:2019-05-04 03:30:16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语文是一门文化学科,所以必然会与我国传统文化乃至外国文化产生碰撞和联系,这种特殊的关系对于语文教师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文化有广义和狭义多种概念,只有从最大范围内理解文化的内涵,再结合传统文化整体性、民族性和延续性的特点,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在不经意间为课堂教学增添乐趣,培养学生对于语文课的兴趣,身兼多种功能,以实现传承人类文化的目标。
      【关键词】语文;传统文化;乐趣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中的教学目的要求“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语文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因此许多的初中语文教学都把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作为全部教学内容,“听写生字”、“背诵课文”成为语文课堂上必不可少的环节,而正是这些枯燥乏味的内容不但无法使学生很好地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反而会导致学生对语文课心生厌恶,对学习产生抗拒心理,不利于教学目的实现。
      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即需要增加语文课的趣味性。今天的语文教育是不能够和的传统文化划清界限,完全割裂的,文化本身所具有的特点也决定着语文课也应当联系现实、传承历史、体现民族特色。
      一、从传统文化的现实联系中寻找乐趣
      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比如直到现在我们还在中秋节赏月、吃月饼,这都是由于这些符合中华民族的共同心理素质。这种共同的文化传承同样也会体现在孩子们的身上,如果能将这种传统与现实的联系在课堂上直接体现出来,那么肯定也能够引起他们的共鸣。
      其实这种联系可以是在不经意间随时随地渗透着的,比如有一次我在课堂上讲到了我们现在使用的三种数字的写法,而其中应用于财务记账中是一种大写汉字的数字,当要求学生们试着写出这些数字的时候,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活跃了起来,原来学生们对于这些大写数字很感兴趣,当我介绍到这些大写数字的优点和使用的广泛性之后,学生纷纷表现出了对先人智慧的赞叹,同时也表现出了迫切想要学写这种数字的求知欲。尽管这是一件极其微小的事件,但却让学生们在课堂中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一样知识,进而认真学习并加以研究。
      二、从传统文化的历史继承中寻找乐趣
      每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是从历史继承而来,所以要寻找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就不能把她和我们悠久的古代历史割裂开来,将语文课本中的文章从传统文化这棵大树上撕裂开来孤立地对待,所表达出来地只能是一具没有血肉的骸骨,或者是一片凋落于泥浆的枯叶。当教师能够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穿插着介绍这些传统文化中看似细小其实又很有趣味的内容,一定能够将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课堂上,同时也接受了一次小小的文化熏陶。我们的教学方法同样也可以借鉴一下先人,古代语文教育的第一重点就是读。因为读是明经(即悟道)和写作的前提,古人特别看重朗读(包括吟诵)、默读、精读与博览。所谓“书读百遍,其意自现”,特别是对于儒家典籍的背诵更是要求倒背如流。这种不求甚解,只求死记的教学方法自“五四”以来就为许多教育家所诟病,但现在再用客观的眼光来看待其实也不无道理,其实古人的这种学习方法注重培养“语感”。古人虽然未提出“语感”一词,但是在语文教育实践中却非常看重语感的作用。大教育家朱熹强调说:“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清代在教育方面很有研究的教育家曾国藩,在《家训》中有关于读的一段话,对诵读的好处就说得更加形象、透辟,他说:“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读则不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趣。二者并进,使古人之声调拂拂然若与我之喉舌相习,则下笔时必有句调凑赴腕下,字觉琅琅可诵矣。”没有语感就谈不上理解,更谈不上运用——说和写。特别是与口语差异大的文言语感更需要通过朗读培养。几乎所有的古代教育家都强调“熟读成诵”,靠反复读来达到意会的境界,靠反复读来积累优美词句为我所用。由此看来,不求甚解的背诵也无不可。在日出苍凉的夏日清晨,一群孩子大声地朗诵着优美经典的文章不也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吗?
      三、从传统文化的民族特色中寻找乐趣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句话的含义就在于越鲜明的民族特色,就越能为人们所喜爱。外国人看京剧的大花脸,虽然不能准确地说出它的历史和传播,但能够认出“白脸曹操,黑脸包公、红脸关羽”就已经很满足,很开心了。其实培养中学生对于中华的传统文化兴趣也是一样,由于他们的知识局限、学业压力,不太可能对其用系统的课程的加以培训,这也不是中学教育的目标,我们要做的是通过点滴的积累让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逐渐渗透进学生的内心,从文化上认同本民族共性,体现本民族特色。这些点滴也可以是非常细小的,比如方言,在一次的课堂教学中谈到了我国的方言,在同学们演绎了各自家乡的方言之后,我们还特意让一位同学表演了极具民族特色的表演,马三立的相声《逗你玩》,整个课堂笑声连连,极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让学生领略了充满喜剧色彩的天津话的艺术魅力,更加喜爱我们的民间艺术。
      所以,在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加入一些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只要加得巧妙而且不着痕迹,肯定能够使我们的语文课变得与众不同,真正成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受到广大学生的喜爱,也能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所创造的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 张书丰.《中国古代教育精粹的现代解读》.山东人民出版社
      [2] 陈桂生.《现代教师读本》.广西教育出版社
      [3] 朱熹.《朱子大全集》.高等教育出版社
      [4] 曾国藩.《曾国藩家书》.岳麓书社

    推荐访问:语文教学 回归 传统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