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作文范文 > 正文

    《美术欣赏》公选课从“授鱼式”到“授渔式”的初探

    时间:2021-07-18 00:06:0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作者简介:郭云娟(1981-),女,汉族,成都大学美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美术学。籍贯:四川成都。
      (成都大学美术学院 四川 成都 610106)
      摘 要:当《美术欣赏》作为公选课时,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中收益更多,结合新课程改革对于课程教学促进下的学生“学习共同体”建立,在教学环节上尝试更多的创新设计。本文是结合课堂教学从传统式的“授鱼式”到“授渔式”的探索,让学生在课堂上将自己多媒体课件作业进行课堂演讲,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达到最大效果的学生间的互助互动,促进师生间的教学相长。
      关键词:《美术欣赏》公选课;学生学习共同体;“授鱼式”与“授渔式”;学生课件讲演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1)11-0000-02
      
      1、《美术欣赏》公选课
      1.1公选课的性质以及针对人群
      大学的全校性任意公共选修课是学校对于所有学生自己本专业教学计划的有益补充,旨在学生专业学习与发展的基础上,能够给予学生一个自主选修其他专业课程的机会,既满足了学生们对其他专业学习的向往,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各方面的文化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2《美术欣赏》课程针对于美术专业学生与公选课学生的区别
      《美术欣赏》对于美术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堂专业的基础课,而对于公选课的同学来说,这门课是一堂美术素养的养成课程,公选课的学生结构上,会出现文科生、理科生、艺体生等各专业的学生,他们基于对美术的爱好,希望通过这堂课程让自己可以更好地认识和了解美术。
      2.当今新课程改革下“学习共同体”对于公选课教学环节创新设计的要求
      2.1新课程改革下对于课程教学的促进下的“学习共同体”建立
      随着新课改的推广与深入,教学特点也跟着从传统走向创新的变迁。传统的“授鱼式”教学是教师为主导,并决定着学生学习走向以及知识的供给数量与质量,学生与教师少有互动,学生仅仅是一种类似于“仓储”般的被动式“存储”教育。其实,教学在某种程度上,应该要体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状态。在大学课堂里,知识应该只是一方面,更多地应该是去让学生掌握一种学习的方法。
      实质上,教学过程是学生认知的主动建构过程。学生通过个体与群体的操作活动和主动参与观察、思考、探索,在教师的指导下,凭借原有的认知结构对来自客体的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处理的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通过优化教学中的互动方式,即通过调节师生的关系及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强化学生主体与学习环境的交互影响,促进学生主体结构的建构。①通过师生的“互动对话”,形成相互接纳、相互理解双向沟通的一种和谐的教学氛围,这样的氛围也必将促进整个课堂教学良好氛围的形成。通过信息的通畅交流,让学生把心态打开,凸现学生的主体性,以及个性和创造性,达成共享、共知、共识、共融、共进的一种新型“学习共同体”。所以,最佳的教学方式应该实现“授人以鱼”向“授人以渔”的转变,教学主导思想应从关注 “老师怎么教,教什么”的“授鱼式”,转换成关注“教学生如何学,怎么学,学什么”的“授渔式”。
      2.2“学习共同体”对公选课教学环节要求的创新设计
      2.2.1“学习共同体”对课堂教学环节的要求
      “课程实施是课程改革的关键所在,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所以教学创新就成为新课程发展中的应有之义。如果不进行创新,新课程发展就会流于形式。”②
      同为《美术欣赏》作为公选课,受众群不同,在教学环节的设计和教案的准备也不同。对于美术专业的同学,这门专业基础课程会倾向于美术作品的分析深度,而对于公选课的同学,在教学设计中倾向于对于美术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进行鉴赏,倾向于分析和欣赏的广度,知道如何去区别美术作品的类型,以及能掌握一些最典型的美术作品欣赏方法。对象的不同,也需要实现创新。
      实现教学模式由演讲式教学向互动式教学转变、教学导向从“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向培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转变,师生关系从“权威——服从”向“民主——合作”转变,教学评价从“单一分数”向“多元素质”转变。③只有教师能大胆创新,在课堂上多一点创意,才能在更大范围内影响全体学生。在这样的公选课上,授课对象是来自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同学,大家相互之间交流的机会不多,为了打破这样的格局,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特地针对于这种情况增加了学生多媒体课件现场展示演讲,每个学生选择一幅或几幅美术作品,制作成课件,要求图文并茂,而且可以根据情况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来制作课件。在学生展演课件时,你会发现会有很多内容和形式上不同的表现,有用PPT的,用e-book的,还有用视频来制作的。这样的安排是希望学生能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体,能主动地驾驭课堂,倾听的学生能够给予及时的评论,在学生间也形成一种教学的互动。
      2.3尝试让学生在课堂演讲课件能激励学生实现“学习共同体”
      2.3.1激发学生需要从动机入手
      凯特(Keller,1983)认为动机有四个维度:兴趣,相关性,期望和满意。兴趣是指学生的好奇心是否被激起并维持一段比较长的时间。相关性是指学生认为教学是否滞他们的个人目标和需要。凯特主张,当学生认为学习活动能满足他们的基本动机。满意是指学生的内部动机和对外部奖励的反应。④期望是指学生感到通过他们自己的努力,能在课业中取得成功。所以,激发学生的动机,要找对方法,找准方法。
      2.3.2、 如何做好激励策略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且保持这个兴趣是激励学生的首要任务。选择公选课的学生对于本门课程本来就是兴趣所在。在保持激励学生兴趣上还要让学生理解学科内容与他们的个人需要和目标是相关的。比如说《美术欣赏》,要表明这是一门培养同学们美术素养的课程,直接阐明要考察的每个新课题的重要性,比如说绘画类、建筑类课程的欣赏还有助于学生从生活中去关注美和发现美。
      3、学生课件的课堂演讲在教学设计中的作用
      “教学是一件非常复杂和困难的事情,它需要独特的能力和结构。”⑤多媒体的运用不仅是老师的教学工具,更是学生展示和反馈教学信息的一个很好的手段与平台。
      3.1有利于关注学生发展、激活课堂教学
      从心理学角度上讲,类似于“破冰效应”。在这样的公选课教学中,重要的是在于是否能给学生一些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让学生们能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所以,这个多媒体课件的演讲环节,实际上有点类似于“破冰效应”的方法。所谓破冰就是把人的注意力引到现在,因为注意力在现在就无法或者不容易被潜在的意识影响,这样就可以达到团队融合。在这个课堂上,可以让学生通过自主选题、制作课件、上台演讲,与其他同学们相互互动,彼此分享交流心得。消除彼此之间的距离感,更好地促进这个课堂的和谐氛围,更有利于课堂教学秩序的建立。
      3.2有利于让公选课真正成为学生专业学习的辅助,成为培养各方面素质的平台
      在同学们的课堂讲解当中理科生的课件做得简洁,讲解干练,较突出作品的图片本身的展示;文科生的讲解感性,倾向于文字和情感描述。艺术类专业学生的讲解饱满和丰富。各专业的学生都能够通过这样的一个机会和平台去锻炼和展示自己的本色,并相互学习。在制作中,鼓励学生做与专业有关的内容,或者从自己专业的角度来解读所讲的美术作品。如土木工程的同学,可以从建筑的另一个角度去补充美术类的建筑作品;还有一个案例,是一个特殊教育专业的同学,为大家展示了一个自闭症儿童的美术作品,让大家在欣赏作者作品的同时,也呼吁大家了解和关注这类特殊人群,既提高了大家的审美意识,也影响着学生的心态观念向善。
      4.小结
      学生课件的课堂演讲,既促进了师生间的交流,也及时地反馈了学生们对课堂知识学习的信息,而且有利于因材施教,激励学生,不断改良最适应的教学创新设计,真正从“授鱼式”到“授渔式”的转变,是一种双向的收益。就像一位同学在课程的小结中写道:“在这个课堂当中,我们不仅丰富了知识,促进了我们与同学老师间的交流,也锻炼了我们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在这样的课堂,师生间通过彼此讲解、彼此启发,让人有更新颖的角度去解读了作品,在这样的学习共同体中,真正地去实现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① 《课程改革与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王宪平 著 学林出版社 2009年:89
      ② 靳玉乐著,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92
      ③ 《课程改革与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王宪平 著 学林出版社 2009: 96
      ④ 《有效的教学方法》[美]保罗R.伯顿 戴维M.伯德 著 渐江教育出版社P123
      ⑤ Gary D. Borich .Effective Methods[M].The fifth edition. Merill Prentice Hal,2004:3

    推荐访问:初探 公选 美术 欣赏 授鱼式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