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作文范文 > 正文

    沉潜下去,而不是在云端舞蹈

    时间:2021-07-17 08:00:0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zyjy/zyjy201108/zyjy20110802-1-l.jpg
      为深化课程改革,进一步提高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教育理论研究水平与教学质量,总结与推广音乐课程改革的经验与成果,2011年5月27日—30日,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中南六省、区)第九届中小学音乐教育协作交流会在“山水甲天下”的桂林举行。来自河南、湖北、湖南、广西、广东、海南六省、区的音乐教育专家、学者、教研员和音乐教师代表近千人参加了此次活动。
      活动包括音乐课展评、论文宣读、专题报告等诸多内容和环节,其中13节音乐课(小学6节、初中4节、高中3节)的成功展示最为引人注目:它们不仅体现和代表了各省区现阶段音乐教学的较高水平,为大家提供了借鉴、学习和参考的范例,同时,某些课例反映出来的一些现象和问题,也给我们提供了进一步思考和深入探究的可能,为教育工作者今后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能力的不断提升累积了经验,夯实了基础。以下是笔者对相关教学问题的一些粗浅思考,不当之处还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教育理念和教学目标要靠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落实
      我们不妨先将2010年外教执教的两节唱歌课—《猜调》和《嘀哩嘀哩》,与2009年沈阳“全国中小学课堂唱歌教学展示与研讨会”,以及此次中南六省区协作交流会上的部分课例作一些比对。
      在歌曲教唱环节,外教通过“手指操和肢体的律动”、“游戏熟悉乐曲”、“体验乐句和节奏”、“初识乐谱”、“识别乐谱卡片”、“教师领唱”、“拍打节奏”、“一领众和”、“音乐记忆”、“简单的节奏二声部”、“固定节奏型伴奏”、“乐器合奏”等方式,在不断变化歌唱模式和增加难度的基础上,使教学目标得以实现。
      国内的歌曲教学,基本是在“感受歌曲旋律”、“学唱歌词和曲谱”、“解决歌曲重点和难点”、“表现歌曲”等环节(不同的老师在执教时会有顺序安排上的交叉和颠倒)上,通过“肢体体验和感受”、“教师范唱”、“学生跟琴唱”、“对比分析了解歌曲结构”、“加入简易伴奏乐器”、“加入衬词”、“游戏和情境表演”等手段达成教学目标。①
      虽然在教学手段的运用上二者有部分相似之处,但是从实际教学效果来说,国内的教学更重理性的分析和语言的启发引导,强调从作品的情感体验和感受、从歌词的理解等方面来切入教学,音乐本体的解读不够深入,因此在教学重点和难点的解决上有时候显得缺乏力度和实效性。国外的歌唱教学则没有过多的铺垫和情感导入,通过各种有针对性的,由浅至深、由易而难的教学手段直指音乐本体,强调音乐实践和基于音乐本体的师生互动。应该说,外教对教学方法的关注和重视是显而易见的。
      其实,自2006年吴斌先生发表《关注音乐》一文后,在“音乐教学中要关注音乐本体”的理念获得大家的普遍认同。此次参评课例教学目标中的“从音乐要素上感受国歌的魅力”;“分段欣赏乐曲,理解每个乐段的意境和情绪”;“通过演唱,体验独特的旋律特征”等等,都说明“关注音乐本体”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但是,我们不能忽视的一点是:只有与有效的方法和手段结合起来,理论才能落地生根,教学目标才能得以落实,教学中存在的那些具体问题也才能真正得到解决。方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有些教师往往将教学方法简单、笼统地归结为《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到的“体验”、“模仿”、“探究”、“合作”、“综合”等方法,殊不知,这只是达成“过程与方法”目标的一些基本形态。针对不同的课时目标、基本知识和技能点,学生的能力水平和各异的曲目,上述的每一种方式都能够涵盖和延展成众多具体的教学手段。而这些具体的方式方法,则需要老师们在教学中进行不断地探索和研究。像学生的读谱能力、歌唱的音准问题、二声部的学习、音乐创作能力、小组合作学习等等,都值得我们去做专题性的深入研讨和实践。
      目前,对国外四大教育体系中一些富有成效的教学方法的直接借鉴抑或本土化改造,不失为当下教学法研究的一种必要路径。如柯达伊教学法中变换重音、节奏问答、节奏“接龙”、节奏卡农练习、节奏听觉分析等节奏训练模式;在学生初始的二声部训练和内心听觉能力和音乐记忆能力培养上的诸多手势教学法的具体运用等。但这种“学习借鉴重要的是在于把握其理念的精髓”,因为任何国外的教学法都有其产生的背景和文化基础,只有“创造立足于我国文化背景、符合我国学生实际的、有趣味的、有效果的学习方法,才能为学生奠定终生发展必备的基础”。②
      很多时候,之所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如浮云一样,无法深入下去,往往不是缺乏理念,而是缺少方法。应该说,有了方法,就有了通往实践的道路;在实践的滋养下,目标和理念才能落地。
      
      有效教学方法的匮乏反映出对音乐本体和学科知识点的研究和梳理有待深入
      有一篇报道,描述了某实验学校在课改中的经历:面对课改之初教师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困惑,面对数学课险些被上成美术课的错误倾向,面对教学内容中那模糊的隐性知识等诸多问题,学校采取的策略是“先不考虑‘三维’目标,先把第一维‘知识和技能’搞清楚”。接下来是各学科知识树的构建过程,学校提出明确要求,学科知识树只有树干,没有果子和叶子。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教师必须抓住重点,对核心知识相互间的关系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在此基础上探究知识背后学科所要求的必备能力,建立学科能力网,进而与知识挂钩,为每个技能摸索出一套教学程序…… 最终,他们惊喜地发现,“三维目标”的达成如水到渠成;他们感慨,当初的策略居然是抓住了“牛鼻子”!③
      尽管音乐学科因学科性质的特点,是所有学科中唯一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三维目标首位的学科,但是,这个案例还是能够给我们很多启示:
      如果我们在讲授《森林中的铁匠》之前,能够深入研究音乐本体,熟知对一二年级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中有一点是让学生“能够感受并描述音乐中力度、速度的变化”,那么在第二部分让学生用塑料大锤、小锤表现铁匠愉快打铁的场景时,就可以设计以下互动形式:
      “咚”代表大锤、“叮”代表小锤:
      每个片段反复四次,不断增加力度和速度,让学生从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感受力度和速度的变化,学生就不会在表现时杂乱无章,教学就不只是孩子们在课堂上热闹了半天,而无法最终归结到音乐本体和音乐知识上来。
      如果我们能通过画《盘歌》头四句旋律线的方式,帮助学生找出节奏一致的地方,发现音乐抑中带扬,一问一答的上下句结构,学生就有了分句的知识和一问一答的感受,那么,教学就进入到音乐本体之中,而不是在音乐的外围徘徊和滞留。④
      再假如我们通过教材知识点的系统分析,知道人音版教材第一册第一课是通过《你的名字叫什么》来学习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并在其后的《其多列》、《小青蛙找家》、《星光恰恰恰》、《龙咚锵》等歌曲中让学生继续学习、巩固这个知识点,让学生从生活经验迁移、身体律动感受、象声词、节奏乐器到舞蹈动作各个侧面,全方位地学习、体验这个概念。那么,在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就会在把握知识点的同时,设计适当的教学过程,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甚至进行恰当的曲目整合和增减,使教学从容而不逾规。
      应该说,只有深度理解了知识内容及其背后的能力要求,才能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实现对纯知识点的超越,抵达“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层面。因为后二者从来都不是空中楼阁,而是从知识中生发出来的。在音乐教学中,我们似乎也应该在细致解读音乐本体和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来选择或创造教学过程和方法,进而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终极目标。

    推荐访问:是在 而不 云端 舞蹈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