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作文范文 > 正文

    基于Web2.0的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整合培训模式探索

    时间:2021-07-14 12:03:0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教师迫切需要提高信息化教学能力。在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训项目的实施中,提出了四个大原则,即“融入先进培训理念、整合Web2.0技术、调整时空构成、重视效果评估”,探索了“三阶段、全过程、重衔接、求互动、促发展、三结合”的整合培训新模式。
      关键词:园丁工程;信息技术培训;教师培训;教师专业发展;Web2.0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8)22-0073-04
      
      一、引言
      
      “学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培训已成为推进信息化的瓶颈。” [1] 近年来,为了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培训的有效性,研究人员提出并试验了多种培训模式,包括:短期集中型培训模式、函授培训模式、“种子”教师培训模式、学科教研组互助合作培训模式、教师个人自我培训模式、校本培训模式、流动培训模式(例如“教育技术西部行”活动)、Intel未来教育、课题研究指导型培训模式、情景体验与现场诊断培训模式、任务驱动与案例教学培训模式和多媒体网络远程培训模式,等等。[2] 许多全球化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项目也相继在我国启动。例如,Apple“明日教室”、Intel未来教育、IBM“重塑教育”、Microsoft“携手助学”等项目,为我国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训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实践表明,过去一贯采用的集中式、单一性、分离型的培训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而必须结合学员实际情况,创新包括培训理念、培训模式、培训内容、培训课程、培训手段、考核标准、评价方式等在内的培训方案。
      笔者及项目组自2005年以来,在实施“广西21世纪园丁工程自治区级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以下简称“二期园丁工程培训”)等多个较高规格的教师整合培训项目中全面实行“集中培训(1个月)+基地研修(1个月)+校本研修(10个月)”的新模式,并在培训实施的微观环节采取了一系列模式优化措施。
      
      二、集中培训和基地研修的微观环节优化方案
      
      第一,吸收项目管理的理念和方法。成立培训项目组,以项目管理的形式开展各项培训工作,实行项目组长负责制,成员包括核心课程的主讲教师(兼学科组导师)、基地研修导师(基地学校骨干教师或教研员)、班主任(兼督导员和课程联络员)等。且随着技术培训的展开,我们根据学员信息技术基础差别大、需要加强分层教学和个别化指导的特点,聘请了计算机及教育技术专业的优秀本科生担任学员上机的辅导教师,作为项目组师资的有效补充。
      第二,兼收并蓄的融合模式。项目组在总结和反思以往信息技术培训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对国内外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模式、方法的比较分析,决定采取多阶段、阶梯式、复合性、齿合型的培训新模式,该模式有五个要点:一是“三阶段”,即“第一阶段集中培训 + 第二阶段基地研修 + 第三阶段校本研修”。二是“全过程”,即“把信息技术培训贯穿于整个培训过程(3个阶段),而不仅仅局限在集中培训阶段”。三是“重衔接”,即“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以网络跟踪与远程指导为钮带,沟通和衔接好3个阶段的培训”。四是“求互动”,即“加强项目组、学科导师、基地导师、学员之间的多方互动,形成学习共同体”。五是“促发展”,即以信息技术促进学员的教师专业发展。总的来说,就是“准确的目标导向+先进的培训理念+先进的技术手段”。
      第三,尊重需求,引导方向。做好学员基础摸底调查和学习需求分析。为此,我们设计了一个包括近20个问题的问卷调查表和学员基本情况登记表,帮助我们摸清楚学员的信息技术基础、专业背景、教学教研基础,了解他们参加整合培训的学习需求。项目组根据培训目的、培训理念、培训模式和学员基础、学习需求进行课程设计,遵循“技术培训、教育理论指导和专业发展引领并举”和“信息技术培训、新课程培训与教师专业发展有机地结合”(三结合)的原则制订出科学、合理、有针对性的课程计划,超越以往同类培训“理论、技术、实践、教师专业发展”油水分离的层次。
      第四,沟通目标、愿景一致。项目组精心选聘课程(专题)主讲教师,通过组长和课程联络员加强与主讲教师的沟通,使各主讲教师明确培训的总体目标、基本理念、培训模式和学员基础、学习需求,明确自己负责的课程(专题)在整个培训中的地位、作用和具体目标,帮助主讲教师参照学员基础和学习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选用合适的教学策略、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各课程(专题)目标与培训总目标协调一致。
      在技术培训中,主讲教师综合运用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基于博客互动的课堂讨论法、合作学习、启发式教学,尝试了“范例演示→范例赏析与评价→范例模仿与基本技能训练→范例改造和改良→创新(创造性运用)”的技能培训课堂教学新模式。针对学员信息技术基础差别比较大的特点,对大班采取分班教学,对小班则采取分层次教学,同时挖掘机房潜力,尽可能多安排学员上机实践,加强上机辅导,兼顾两端。采用“以电子作品集为主导,师生和生生互动反思,学员自评、教师点评和学员互评相结合”的第四代教学评价模式。
      第五,“每课问”制度和第一反应机制。由于每门课程的时间并不长,一般培训中学员的教学反馈往往在本门课程教学甚至本期培训中得不到适当的体现,对此我们把我国著名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倡导的“每日问”创造性地运用到培训课程教学中,不仅要求主讲教师和学员坚持“每课问”反思教与学,而且要求班主任和项目负责人执行“每课问”制度,即由班主任、班干在课后立即收集学员意见,第一时间将学员意见反映至项目负责人和主讲教师,敦促培训者在第一时间对课程做出恰当的调整。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项目组还会通过组长随机听课、班主任全程陪同、班干反馈、定期座谈、博客留言评论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监控和反馈,先修后续课程和关联度较大的课程,加强主讲教师之间的沟通,使各门课程协调、有序地进行。
      第六,校本研修重互动和衔接。项目组、基地导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对学员进行网络跟踪与远程指导,通过采取“为学员提供丰富的光盘学习资源,建立培训公共邮箱,建立班级校友录,灵活运用手机、短信、QQ和QQ群等通信方式,建立培训博客、博客圈和精品课程,形成学习共同体”等措施,力图使培训的三个阶段紧密地联系、衔接和配合起来。
      第七,全过程人文关怀,为学员研修创造良好条件。例如采用短信、邮件、博客、纸质相结合的办法发培训通知,建立培训公共邮箱,建立培训博客和博客圈,编印内容丰富的讲义资料,刻录学习资源光盘,建立公共图书阅览室,聘请高水平的主讲教师,加强上机辅导,晚上免费开放机房,班主任全程陪同,进行课堂教学奖励、单项评奖激励,汇集学员博客和日记精选,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安排学院最好的多媒体网络空调机房,避免培训过程中因人文缺失而造成学员流失和学习效果不佳。
      
      三、借助Web2.0技术,实现三个阶段的衔接与统一
      
      Web2.0是近几年新一波互联网技术,它以博客、内容聚合(RSS)、社会性网络(SNS)为主要体现形式,相比目前我们已经习惯的网络,它在真实性、个性化、交互性方面大大提升,使得互联网的应用模式从人-机交互向人-人交互转换。为了打破培训时空限制,实现培训三个阶段的融合,我们将Web2.0技术及其思想应用到整合培训中,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推荐访问:中小学教师 民族地区 整合 探索 模式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