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作文范文 > 正文

    以工匠精神为内涵的国学与高职素质教育研究

    时间:2021-07-12 12:03:0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素质教育是高职教育的重要教学内容,而如何有效地将国学、工匠精神引入到高职素质教育中去,促进高职学生全面成长,是本文的研究思路。对此,本文尝试从以工匠精神为内涵的国学中挖掘出能促进高职素质教育的资源。
      【关键词】国学;高职;工匠精神;素质教育
      工匠精神,作为一种优秀的职业道德文化,不但关乎企业的生死存亡,更涉及国家、民族的长久繁荣昌盛。而职业教育是与企业发展、科技进步、社会繁荣紧密关联的教育类型。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阵地,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院校,理应承担工匠精神教育的重任。尽管推进工匠精神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校企对接让名工巧匠进高校课堂等,但是,高职院校要从根本上推进工匠精神与高职素质教育相对接,让工匠精神彻底融入到高职素质教育中去,势必要立足本国文化,追本溯源,在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之中寻找工匠精神的文化之根。而工匠精神,在中国源远流长。凭借着各种工匠文化的繁荣昌盛,和各种堪称鬼斧神工一个个的艺术瑰宝,工匠精神早已成为了中国文化的基因之一。因此,要提高高职素质教育水平,必须加强国学范畴下以工匠精神为内涵的文化教育。
      一、以工匠精神为内涵的国学与高职素质教育研究的时代背景
      当今,当人们在追赶市场经济大潮的过程中,整个社会出现了心浮气躁、马马虎虎、得过且过的混乱现象,那些曾经为了品质宁愿坐冷板凳、宁愿守护自己内心那颗品质的灵魂而绝不看中短时效应的精神品质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在这特殊历史时期,我们国家强力实施国家“工匠战略”。2016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一时间,工匠精神响彻大江南北,各行各业兴起“工匠精神”之风。因而,工匠精神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主题之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还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以,要提高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水平,必须以文化素质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因而,提高大学生素质,推进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也是这个时代的主题之一。
      而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别称。工匠精神,是中国国学的精髓。如此,将国学、工匠精神和素质教育三者结合起来,加强国学范畴下以工匠精神为内涵的高职素质教育研究,是时代的选择,也是高职教育改革的内在要求。
      二、以工匠精神为内涵的国学促进高职素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一)推进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内容构建
      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包括:培养学生就业必备的素养,即职业理想、知识技能、职业道德;培養学生自身的素养,即文化素养、心理素养、社交能力、行为礼仪等等。而工匠精神的形成,与当今职业素养的内容有着天然的联系。中国古代,将专门从事手工业生产的人,称之为工匠,比如教书匠(教师)、木匠、石匠、缝衣匠等等。经过时间的洗刷,各行各业,出现了德高望重、技艺超群的祖师、名师,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独特的工匠文化。而这些优秀的文化,被称之为“工匠精神”。因此,国学、工匠精神,是高职素质教育源源不绝的天然资源。
      首先,以工匠精神为内涵的国学与学生就业必备素养的内容构建。毫无疑问,孔夫子是教育行业的“工匠”。虽然周游列国,也几度从政,但是从鲁昭公20年孔子“三十而立”,老人家“立”的就是收徒设教。生命的最后14年,老夫子同样是在教书生涯里度过,可谓念兹在兹,精益求精。作为教书匠,在教育行业上,孔子不但能删诗、讲《易》,驾车唱歌,而且也能运用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育手段,比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教育中的启发式教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教育中的“理解记忆”。作为先秦时期杰出的思想家和能工巧匠,被学界称为在我国率先实行职业教育的第一人,墨子亲自率领弟子从事各种工艺制作、科学实验,并通过实验创立了光学、力学、数学、几何学等各种理论知识,然后又与学生一道将这些理论知识运动到生活、军事的实践中。还比如木匠的祖师鲁班、都江堰的设计建造者李冰、尝白药的李时珍等等。国学中,像这些重视职业理想、知识技能、职业道德的案例很多。
      其次,以工匠精神为内涵的国学与高职学生自身素养的内容构建。孔子强调“克己复礼为之仁”。在不同场合、面对不同身份的人,孔子在谈吐、举止等礼仪方面都很注重“礼”,如“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也”。在待人处事上,孔子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教育者,孔子时时刻刻都践行着教育者的行为礼仪。作为科学家,墨子不但十分推崇科学文化知识,加强劳动产生和军事防御,而且时时不忘仁人之心,时时不忘劝告“王公大人”,要兼爱、非攻等。比如“止楚攻宋”,当墨子听到楚国要攻打宋国的消息,一方面组织弟子加强宋国的防御,一方面步行十日十夜,到楚国给楚王敲响警钟,最终劝阻了一场即将发生的侵略战争。在国学中,像这些重视文化素养、心理素养、社交能力、行为礼仪等案例也很多。
      (二)推进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形式构建
      高职院校推进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形式很多,比如,增设国学课程、加强课外实践、借助互联网加强国学传递、加强国学反馈等措施。而以工匠精神为内涵的国学也有很多相类似的资源。第一,孔子注重言传身教。孔子与学生的关系,亦师亦友,有时犹如谆谆教诲的父辈。在教育三千多名学生的过程中,教育的模式、范本、时间、地点都不会固定,甚至连教学时学生的人数也不固定,所以,孔子主要是通过日常的言行影响自己的学生。第二,墨子强调“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墨子·修身》:“原浊者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耗。名不徒生,而誉不自长。功成名遂。名誉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这里强调只有为人垂范,率先修身,才能教育别人。《墨子·非命下》:“今天下之君子之为文学,出言谈也。非将勤劳其惟舌,而利其唇稸也,中实将欲其国家邑里万民刑政者也。”这里墨子对于言谈是持宽容和客观中立的态度。《墨子·非命下》:“今贤良之人,尊贤而好道术,故上得其王公大人之赏,下得其万民之学。”这里墨子强调学说。第三,重视师徒模式,无论是家传技艺还是拜师学艺,其本质都是师徒培养模式。在师徒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师傅可以针对徒弟们的不同爱好、素质、基础等特点采用不同的传授方式。第四,重视实践,“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中国哲学注重“行”、“知”结合,如《左传·昭公十年》:“非知之实难,将在行之。”《荀子·儒效》:“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已矣。”王夫子《礼记章句》:“知行相资以为用。”在修筑京张铁路时,总工程师詹天佑,放弃国外资金和技术人员,率领全体筑路人员,知难而进,坚持“知行合一”,最终完成任务。对此,还有很多形式有待我们进一步挖掘。

    推荐访问:工匠 高职 素质教育 国学 内涵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