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作文范文 > 正文

    多元价值观下的新闻评论路径

    时间:2021-07-06 08:00:5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内容摘要 当前社会是一个社会分层多样化、社会价值多元化、价值冲突显型化的转型社会,它需要构建独立于个人、集体利益和社会普遍性之上的公共话语空间,通过观点的碰撞,形成基层民主思想,打造“强社会”形态。其突出意义在于,“强社会+强政府”的社会形态结构,更有可能保证中国的民主进程有序理性,不至休克或倒退;也才能保证中国这个复杂多元的国家自上而下推行民主时,能有稳固的基底,有效化解各种社会价值冲突。在这个新闻媒体“观点为王”的时代,讨论新闻评论如何参与构建社会转型期的公共话语空间,分析多元价值观下的新闻评论路径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 键 词 核心价值观 公共话语空间 价值冲突
      作者 赵红玲,《新民晚报》评论编辑、主任记者、博士。(上海:200041)
      
      
      社会价值多元化下的公共话语空间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民众的话语环境越来越宽松和去政治化,公共话语空间越来越大。随着全球化进程、中国政治民主进程的加快,新闻评论发展的空间日益延展。要形象地看到这些年来的变化,我们不妨拿32年前唐山大地震时的舆论环境,与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后的舆论环境做一比较。
      32年前大地震突袭唐山,当时正值“文革”后期“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的高潮阶段。地震发生的第二天,《人民日报》采用新华社通稿报道,其标题为:《河北省唐山、丰南一带发生强烈地震,灾区人民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发扬人定胜天的革命精神抗震救灾》。报道中对灾情只用“震中地区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失”一句话一笔带过,刻意回避了“生命财产”一词(那时“生命”、“财产”都属“敏感词汇”)。长期以来,灾害的破坏程度、伤亡人数、影响范围等不仅讳莫如深,而且属于“国家机密”,当时死亡24万人这样的消息,也是3年后才解密的。
      在那种“批邓烈火旺,遍地稻谷香”的舆论环境下,评论的空间能有多大,可想而知。最早的评论是1976年8月号《红旗》杂志发表的短评《人定胜天》,文章写道:“我们一定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继续认真学习毛主席的一系列重要指示,以阶级斗争为纲,深入批判邓小平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反击右倾翻案风,发扬人定胜天的大无畏革命精神,警惕阶级敌人的破坏活动,团结起来,奋发图强,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促战备,同严重的自然灾害进行斗争。”这篇评论后来被《人民日报》转载。随后报刊也登过几篇评论,但把焦点对准领袖的力量,生产自救的力量,这种力量让人民盲目自信,“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人可以战胜一切困难、可以创造任何人间奇迹”,当国际社会纷纷伸出援手时,中国却对世界说“不”。
      时过境迁, 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后,媒体网络当天就报道了相关消息,随后最为敏感的死亡人数也是即时报道,电视、视频传出画面,直观真实地展现在民众的面前。对负面消息不再遮遮掩掩,谣言无从传播。第二天,国内数家主流媒体相继发表了《及时披露权威消息是消除恐慌定心丸》、《这次震灾的真相跑在了谣言前面》、《第一时间公开信息是减震良方》等文章。公众对信息的即时发布表示欣慰,国家领导人亲赴抗灾一线指导工作,海量的信息从前线接踵而来,民众的爱心被点燃,献血捐钱的人排成了长队。更说明问题的是:地震新闻向全世界开放,并且接纳国际援助力量。
      两相比较,变化自显。当下的社会,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都呈现多元化状态,个体价值取向也呈现出社会转型期特有的多元化状态。随着公民意识的逐步被唤醒,民众要求对政府监督的权利,要求直接或间接参与政治。就拿这次四川汶川大地震以来的抗震救灾来说,公民以赤子情怀拯救同胞的自觉,民众对捐款、帐篷等抗震物资用途的监督,对王石和万科的行为的责难与讨论,对地震时不顾学生的“逃跑教师”范美忠行为的各种评论,对国家以“十防九空”理念搬迁绵阳市民的称赞,对违反劳动纪律去抗震救灾的公民行为的讨论等等,都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多元价值的社会正在形成,一个自由、民主、自治、团结的公民社会正在成长。尤其是此番地震后举国默哀的仪式,更彰显社会对公民价值和生命的尊重。
      在这次抗震救灾中,我们看到的新闻评论表现出多元、稳健、贴切、平等、亲切、精深、及时等特点。而这次抗震救灾中极速发展的网络论坛,比传统媒体更为突出地表现出其在参与度、集纳度、开放度、认识度等方面的优势。这段时间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的评论,也突破了选题雷同、质量良莠不齐、写作模式化等问题,各家媒体都追求独到的观点,不自觉地开创出了专家们呼吁已久的原创性作品+跨媒体作品、随动式交锋+报网互动式争鸣、原媒体生存+跨媒体生存的局面。面对记者的采访,灾区群众尤其是儿童,关于灾难的记忆之门再次被打开,探求事实真相与人类的伦理感情之间,产生了极其强烈的冲突,国内一些时评作者组织的对地震新闻评论伦理的探讨,都体现出这个时代对评论责任意识的呼唤,对公共空间的积极打造。
      
      破解社会分层中的新闻评论困境
      
      宽松的思想政治环境有如大地厚德,滋养新闻评论。而好的新闻评论,也能“反哺”社会,引导思想政治环境的良性发展,推动民主政治的建设。在一个准自由的政治环境中,解析当前的社会分层,摸清各种思想多元呈现的利益所在,把握各种思想脉胳,参与构建公共空间,引导社会各阶层追求普世的价值,追求社会良性稳健发展的大方向,消解各种价值冲突,推动政治文明的发育,这应是当代新闻评论的追求。
      随着改革的深化,社会的各种矛盾逐渐突显,很重要的一点是出现了诸多的社会阶层和贫富分化。而这种社会“断裂状态”下的矛盾,一方面成为社会继续健康发展的障碍,另一方面也成为一些力量反对改革开放的口实。现代社会既然存在着诸多的利益群体,价值的多元性、主客体关系的复杂性,就必然演变为价值观的冲突。大家的利益诉求都需要表达,对住房条件、教育体制、土地政策、国企改革、矿产资源、医疗卫生等等,不同的阶层总会从自己的利益出发,评说质疑。
      对当下的社会分化现象,学术界一般有四种理论和说法。第一种是陆学艺在《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一书中提出的“十阶层理论”,“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为标准来划分社会阶层的理论框架”,据此自上而下地划分出十大社会阶层。[1]第二种是孙立平的“社会断裂”理论,该理论强调因为社会的急剧转型、很多社会阶层都被淘汰或抛弃了,比如企业的失业下岗阶层等弱势群体。“断裂”包括:国企改制中的断裂、城乡结构的断裂、生产与消费之间的断裂、文化的断裂等。[2]第三种是李强“倒丁字形的社会结构” 理论,根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长表”的职业数据分析,中国是一个“倒丁字型”的社会结构,有一个巨大的处在很低的社会经济地位上的群体,有如倒“丁”字型的一横,而丁字型的一竖代表一系列的处在不同社会经济地位上的阶层。[3]第四种理论是 “四个利益集团”的观点,根据改革以来人们利益获得和利益受损的状况,将中国人分为特殊获益者群体、普通获益者群体、利益相对受损群体和社会底层群体。[4]
      这四种理论,都能帮助我们认识问题。十阶层的分法,让我们看到政策组织结构对贫富分化的重大影响。社会矛盾随着价值观的冲突越来越深,随着斗争的加深,这支庞大的队伍逐渐分出两大比较稳定的阵营,被网友惯称为“民粹派”和“精粹派”(精英派)。在同一言论平台上,常有他们的言论交锋。

    推荐访问:价值观 路径 评论 新闻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