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作文范文 > 正文

    “三次革命高潮”再解析

    时间:2021-07-05 04:01:5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罗志田先生敏锐地指出,如果将胡绳所归纳的“三次革命高潮论”与其所本依的毛泽东的“两个过程”做一对比,可以看出“三次高潮”说实际上淡化处理了十九世纪三个重大涉外事件——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体现出以中国本土事件为核心的取向,与柯文所归纳的“中国中心观”的研究取向有契应之处。从接续学统的角度而论,注意到“三次革命高潮”与“中国中心观”在取向上具共通性,自有其启发意义。但有两点必须注意:其一,由美国学者柯文归纳的“中国中心观”(China Centered Approach)有其特定的指谓和语境,将“三次革命高潮”与之简单对应难免似是而非;其二,胡绳对其理论诠释体系之凸显中国本土因素的倾向有明确的理论自觉。上世纪五十年代“三次革命高潮”之提出并被广泛接受并非偶然,而是具有深层的社会思想基础。
      一
      “三次革命高潮”实际上是突出了“八大事件”中表征着人民反抗过程的几次事件。这种凸显中国本土因素的研究倾向,的确与此前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倾向颇有不同。为进行反帝爱国动员以救亡图存,一九四九年前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多以中外关系为论述中心,侵华史、外患史、国难史、近代外交史与中外双边关系史之类著述,粗略统计,不下一百三十多部,文章三百余篇。名家蒋廷黻受美国人马士的《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一书影响,视外交史为“中国近代史的最重要方面”,其《中国近代史》实际上是一个“外交史大纲”。而唯物史观派学人李鼎声的《中国近代史》,诞生于“九一八”事变后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之际,它是以帝国主义侵略进程为线索来条理史事的,着力突出了外患步步加深的“半殖民地”形成过程,对于清同治、光绪年间的内政变革着墨不多,对人民群众反抗的一面亦未特别着重。
      随着一九四九年真正意义的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国人心底激荡着民族自豪感,谴责帝国主义侵略的罪恶退居次要,追溯近代以来人民革命斗争历程,论证新政权的历史合法性,成为意识形态层面对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首要要求,这一要求进而被有着浓厚“以史经世”情结的学人内化为不言自明的共识。对于胡绳所著《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建国初期即有人批评其正面论述近代中国革命思想发展的梗概仍嫌不够清晰,“使近代史中的革命思想的主流不够突出”(戴文葆:《介绍〈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载《人民日报》一九五三年一月十八日)。在一九五四至一九五七年学科体系的构建中,从近代中国内部寻求历史发展的根本因素,逐渐成为包括胡绳在内相当一批马克思主义史家的共同倾向,而且他们对此有一定的理论自觉。
      其一,在一九五四至一九五七年的中国近代史分期问题讨论中有两种最具代表性的观点:一是胡绳的“三次革命高潮”论;另一种是范文澜、孙守任为代表的近代社会主要矛盾为标志的分期体系。胡绳在《中国近代历史的分期问题》一文中表示:“诚然,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外国帝国主义的侵略对于中国社会历史进程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当我们考察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时,不仅要注意外国势力怎样来侵略,而且更重要的是注意中华民族对于外国势力的侵略表现了怎样的反应。几乎只看到侵略的那一面,而看不到或不重视对侵略的反应这一面,正是历来资产阶级观点的近代史著作中的主要缺点之一。”显然,在侵略——革命的整体关照中,胡绳此时更为强调中国人民反抗斗争的一面,而有意淡化了西方列强对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与毛泽东的思路暗合。毛泽东所云“中国封建社会内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毛泽东选集》第二版第二卷,626页),即蕴含了在中国社会内部寻求中国近代历史的主导因素之意,体现出摆脱此前“冲击——反应”模式的努力。
      其二,胡绳的“三次革命高潮”理论体系最终获得更多学者的认同,自有其深刻的社会时代背景。新中国成立之初,唯物史观学习如火如荼展开,阶级斗争观点及人民是历史的主人的观点已渐成史学界之共识。在这种思想背景下,胡绳一再强调:“中国近代史是以中国人民为主体的。它不是以外国帝国主义者为主体的历史”,“也不是某些反动人物的历史”。“三次革命高潮论”突出了“人民”在近代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尤其突出了农民的革命作用,这成为它能够获得广泛认同的一个根本基础。如邵循正所言:给予太平天国等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以足够的地位和分量”,就可以“使读者清楚地看出在凶悍的国外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和国内封建统治势力双重压迫之下,中国人民并不是一味挨打的。这样,读者就不会感到中国近代中只是漆黑一团,而是处处有使人志气奋发的生动斗争的局面和可歌可泣的史实”(邵循正:《略谈〈中国近代史稿〉第一卷》,《读书》一九五九年第二期)。
      其三,外因与内因的哲学关系也是当时学者考虑分期问题的一个重要依据。毛泽东指出:“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这一哲学认知对参与论争的史家无疑有相当大的影响。几乎所有批评者都认为孙守任过于强调外力影响,当时学者在外因内因的辨析下,在中国社会内部寻找历史发展的根本因素已然形成相当一致的倾向。
      二
      大略而言,“阶级”观念在唯物史观派学人中有一个不断强化的过程。上世纪二十年代的李大钊,倡导为个体的人生修养而研究历史,阶级观念较淡薄;“大革命”失败后,历史研究的阶级动机格外突出,历史研究从为个体人生发展到为阶级革命。抗日战争爆发后,民族矛盾激化,治史的阶级动机一度为救亡的硝烟所笼罩。历史研究从为阶级过渡到为民族;但“皖南事变”后,一度被掩盖的阶级动机又迅速得到强化。一直到建国后,这一强化的过程仍在持续。
      具体就胡绳而论,在他的中国近代史著述中,始终存在着“民族”与“阶级”的内在紧张。近代以来的民族民主革命,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并存且难分轩轾。治史的阶级动机优先于民族动机,将阶级斗争置于民族斗争之上,此为胡绳近代史研究的一个基本特点,其“三次革命高潮论”,将近代以来由清政府主导的几次中外民族战争置于相对次要地位,即与他的这一倾向密切相关。
      胡绳的代表作《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强调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相互勾结以压迫中国人民,而对他们之间矛盾的一面予以相对淡化处理。他对于统治阶级内部如曾纪泽、左宗棠全盘否定,认为康、梁等改良主义者的爱国思想“反而成了为侵略者辩护,自动向帝国主义者缴械”,维新变法的积极意义也从其消弭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的角度受到冲淡。不难看出,胡绳更为强调中外民族矛盾与国内阶级矛盾二位一体的性质,进而将阶级矛盾置于民族矛盾之上。
      对阿古柏叛乱的论述足见其偏颇。《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中有两处提到阿古柏的叛乱。一处为“到了一八七七年左宗棠的军队又远征新疆的回民”,另一处为“又如对于新疆的回民起义,帝国主义者的态度也曾有过像在太平天国时期那样的变动——先对太平天国表示同情,末后则反面相向。新疆回民领袖阿古柏已于一八六七年在新疆西南部建立对满清统治独立的政权,起先英俄两国都表示承认,且与订约,但到了左宗棠已消灭了陕西甘肃的回变,准备远征新疆的时候,英俄都转而助满清了。他们发觉阿古柏胜利对他们并不有利。英国商人借军费给左,俄国也供给他的远征军以粮饷,这些对于左宗棠在新疆的胜利并不是不重要的”。
      一九五一、一九五二年,东方出版社先后出版了马霄石著的《西北回族革命史》和郭应德著的《维吾尔史略》,受胡著影响,仍然将阿古柏当做“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领袖,而将左宗棠率师西征视为“不义战争”,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阿古柏政权性质的讨论。通过讨论,大多数学者改变了以往的认识。而胡绳对此却不太以为然,在《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一九五五年八月北京第四版中,胡绳将后一处的分析删掉,将前一处改为“到了一八七七年左宗棠的军队又远征新疆,镇压了该地回族和其他各族人民的起义”,显而易见其修改处理有相当程度的保留。直到一九七八年三月第六版完全删除了关于阿古柏的内容。

    推荐访问:高潮 解析 革命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