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作文范文 > 正文

    梁启超、侯外庐、萧萐父“启蒙”论说异同比较

    时间:2021-06-30 00:00:2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csxk/csxk201606/csxk20160613-1-l.jpg
      摘 要:20世纪明清思想史有多种诠释面向,其中就明清思想与“启蒙”之间的关联,以主题的形式予以明确探讨的学人,主要有梁启超、侯外庐、萧萐父等三位,他们既有一致的致思方向,也有学思个性的差异。其中,梁启超的明清思想史观可大致归纳为“政治现象——学术变迁——启蒙(文艺复兴)”的阐释路径;侯外庐的早期启蒙说可概括为“革命实践——社会运动——启蒙思潮”的模式,而萧萐父的“启蒙”论说,则可宽泛总结为“思想多元——文化主体——启蒙与启蒙反思”的学术进路,并超越了梁、侯。梁启超、侯外庐、萧萐父的明清“启蒙”论说,大体上呈现为一个“正、反、合”的态势,并统合了明清思想和以儒道为主体的先秦诸子学的思想资源,为传统文化现代转化展示了更为广阔的面向和启示。
      关键词:梁启超;侯外庐;萧萐父;明清启蒙;文化主体
      自2008年萧萐父先生归隐道山以来,学界已经着手整理萧先生的思想遗产。从相关研究成果来看,集中讨论萧先生“启蒙论说”的专文较多。學者根据自己对萧先生著作的理解,分别从不同角度,对萧先生“启蒙论说”作了多层次的阐发。本文在吸收消化前辈观点的基础上,试图比较萧萐父与梁启超、侯外庐等“启蒙”论说的异同,揭示萧萐父明清“启蒙”说的思想个性。
      一、引言
      就中国思想史进程来说,大多数学者都承认,已经过去的20世纪将会是中国思想史上变动最为剧烈的时期之一,陈寅恪称之为“赤县神州数千年未有之巨劫奇变”。具体到明清思想史领域,它与“近代性”紧密相关的“特质”,以及明清思想史本身承古启今、中西交会的转折性质,一直是学界关切所在。20世纪中国思想史的诸多学者,分别以自己所承续的学术源流为出发点,爬梳整理,形成了明清思想史的多种诠释路向。在20世纪中国思想史的众多论题中,就明清思想与“启蒙”之间的关联,以“主题”的形式予以明确探讨的学人,主要有梁启超(1873—1929)、侯外庐(1903—1987)、萧萐父(1924—2008)三位。①对于这三位学人来说,近代以来迄今中西古今文化碰撞与交融的“大历史”,是其共同的客观历史处境,同时又因其各自所处的时代氛围不同,以致他们在明清思想史研究领域中,既有一致的致思方向,也有思想个性的差异。
      对于这些异同,本文拟首先选取“概念界定”“选定范围”“思潮主题”“人物择取”“研究方法”“代表著作”“写作背景”等角度,做一较为直观的区分。详见下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梁、侯、萧明清思想史观等多方面的若干相似之处。从学术脉络的角度看,三位均主张明清思想具有“近代性”的特质。因此,在学术脉络上,三者可归为一种在思想史上有先后承续关系的共同诠释路径(萧萐父在己著中也对梁启超、侯外庐的致思方向较为肯定B11)。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虽然梁、侯、萧均就“启蒙”主题与明清思想的关联,形成了“相似”的学术进路,但他们各自的“启蒙”论说本身存在不同的旨趣,主要体现在对“启蒙”的不同理解上。
      二、“政治现象”与“学术变迁”:梁启超论“启蒙”
      就三位对“启蒙”的概念界定来说,如果我们不只是注意到上述表格中含有“启蒙运动”“文艺复兴”等字眼的表述,而且联系到这三位学人明清思想史观的形成背景和论述思路,我们就会首先发现他们各自对“启蒙”的理解,各不一致。众所周知,梁启超的清学史二种《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均写于梁氏1920年欧游归来后。不少学者认为,这次欧游标志梁启超思想的转变。法国学者巴斯蒂认为,以欧游为分水岭,“梁启超的活动和撰述从那时候起采取了一个全新的方向,即定向于思考中国的文明和中国的过去,而不是思考从西方的借鉴。”B12欧游之前,梁启超曾经到访美国、日本、澳洲等国,亲眼目睹这些国家的繁荣景象。但梁氏这次欧游,时间长达一年之久,又处于欧洲一战刚刚结束后的萧条时期。西方各国先进与落后、发达与衰败、战争与繁荣的鲜明对比,对他产生了较大的触动。因此,梁启超在结束欧洲访问抵沪后,旋即应邀赴吴淞中国公学,发表了回国后的首次演讲,他说:
      因观察欧洲百年来所以进步之故,而中国又何以效法彼邦而不能相似之故,鄙人对于此且有所感想。考欧洲所以致此者,乃因其社会上政治上固有基础,而自然发展以成者也。其固有基础与中国不同,故中国不能效法欧洲,在此百年中可谓在一种不自然之状态中,亦可谓在病的状态中,中国效法此种病态,故不能成功。B13
      又说:
      夫以道德上而言,决不能谓个人享乐主义为高,则中国人之所长,正在能维持社会的生存与增长,故中国数千年来经外族之蹂躏,而人数未尝减少,职此之故。因此吾以为不必学他人之竞争主义,不如就固有之特性而修正与扩充之也。B14
      在演讲的结尾又提出期望:
      总之吾人当将固有国民性发挥光大之,即以消极变为积极是也。……鄙人自作此游,对于中国甚为乐观,兴会亦浓,且觉由消极变积极之动机,现已发端。诸君当知中国前途绝对无悲观,中国固有之基础亦最合世界新潮,但求个人高尚其人格,励进前往可以也。B15
      晚年的梁启超对中西文化优劣的认识,已经不是1903年初次访美时的情形。在1898年至1912年间,梁启超流亡日本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等报刊,曾陆续发表一系列文章,后来汇成《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其中有下列表述:
      言泰西近世文明进步之原动力者,必推倍根,以其创归纳法论理学,扫武断之弊,凡论一事,阐一理,必经积累试验然后下断案也。审如是也,则吾中国三百年来考证之学,其价值自有固不可诬者也。何也?以其演绎的而进于归纳的也。泰西自十五世纪文艺复兴以后,学者犹不免而涉于诡辩,陷于空想,自倍根兴而始一矫之。有明末叶,自中国诡辩空想时代也。乃明之亡,顾、黄、颜、王、刘诸子,倡实践实用之学,得其大者;阎、胡、二万、王、梅诸君,同时蔚起,各明其一体。其时代与培根同。其学统组织之变更,亦颇相类。顾泰西以有归纳派而思想日以勃兴,中国以有归纳派而思想日益销沉。非归纳派之罪,而所以用之者误之涂径也。B16

    推荐访问:异同 启蒙 梁启超 侯外庐 萧萐父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