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作文范文 > 正文

    政治文明普适性与中国民主政治建设

    时间:2021-06-27 12:00:2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政治文明普适性与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关系,符合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原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道路不等于否定政治文明的普适性,承认政治文明的普适性也不等于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道路相矛盾。马克思主义坚持政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又承认政治文明作为人类共同财富的价值,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应该在坚持自身特色的前提下,大胆吸收世界各国在政治发展中创造的先进经验和先进成果。坚持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独特性与承认人类政治文明的普适性相结合,努力寻求能够与世界接轨的政治要素,不仅要坚定走自己道路的信念,同时又要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符合世界发展潮流的内涵。
      关键词:政治文明;普适性;中国民主政治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1)01-0012-04
      
      人类的政治活动构成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今中外,世界各国和各民族在政治活动中创造的经验,积淀了政治文明的丰富成果。这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具有普适性的价值。承认这样的普适性,与坚持独立自主地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道路是不相矛盾的。科学地吸收人类政治文明的成果,充分从政治文明的普适性中汲取营养,对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有百利而无一害。
      
      一、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分析政治文明普适性与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关系,视角之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原理。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任何现实的事物都是特殊性和普遍性、个性和共性的有机统一。一方面,普遍性离不开特殊性,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是不存在的。运用马克思主义这一原理分析政治文明普适性与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关系,逻辑上的结论便是:既要承认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殊性,又不能否认政治文明的普适性。
      人类政治文明是世界民主政治发展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统一。民主政治发展的多样性,不仅表现为各国个性发展中模式上的差别、形式上的不同和特征上的各异,而且也表现为本质上的区分。马克思主义从来就认为,民主政治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不同社会制度下民主政治的本质也不一样,抹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差别,就否定了民主政治的具体性。
      历史和现实表明,政治发展的样式不可能复制别国,民主生长的时空条件制约并决定了各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自主性和内生性,任何国家任何民族民主政治发展的道路和模式选择都不可能是随心所欲的,更不可能依靠模式外植来获得民主政治发展的成功。江泽民指出:“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没有也不可能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政治制度模式。”“世界上的民主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模式”。胡锦涛指出:“各国的国情不同,实现发展的道路也必然不同,不可能有一个适用于一切国家、一切时代的固定不变的模式。”世界经验显示:“由于政治发展道路选择错误而导致人亡政息的例子,古今中外比比皆是。”这些论述告诉我们,当代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既要汲取世界普遍经验和外国先进成果来丰富自己,又必须立足国情,排除外力的干扰,独立自主地走富有自身特色的道路。
      然而,世界是多样化的,政治发展也具有多样性。基于多样性的事实,人类政治文明具有巨大的包容性。各种各样的民主政治在显示个性特征的同时,也贡献着共性意义上的价值。胡锦涛指出:“我们应该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相互借鉴而不是刻意排斥,取长补短而不是定于一尊”。从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看世界政治的发展,一般的规律是既要尊重各国政治发展自主的个性,又要采取沟通互补的态度。在这里,“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是以承认政治文明的共性为前提的。如果只强调个性,那么就不必“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了。在“左”倾错误思想的影响下,我国曾关起门来搞建设,笼统地、机械和片面地强调社会主义民主不知要比资本主义民主高出几百倍、几千倍,拒绝学习资本主义的先进成果、先进经验,结果是陷入认识和实践上的误区,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走了相当长的一段弯路,教训十分深刻。
      在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中,正确处理好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胡锦涛指出:“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之所以是最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政治,是最能够把中国十三亿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共同奋斗的民主政治。关键在于它植根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广阔沃土,产生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而进行的伟大实践。”在这里,“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显然是一个反映特殊性的概念。强调这个特殊性,是坚持各国选择民主政治发展道路自主性的必然要求。然而,在强调这个特殊性的前提下,不能割裂中国民主政治与人类政治文明的关系。不能撇开人类政治文明的普适性而一味地张扬自己的特殊性。用普遍性的东西代替特殊性的东西,理论和实践上都是错误的,而以特殊性来否定普遍性,同样是错误的。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道路不等于否定政治文明的普适性,承认政治文明的普适性也不等于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道路相矛盾。
      
      二、人类共同财富与马克思主义立场的统一
      
      分析政治文明普适性与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关系。视角之二是人类共同财富与马克思主义立场相统一的道理。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鲜明特征是尊重人民的创造,尊重历史的客观。马克思主义绝不排斥前人,坚持科学对待历史文化遗产。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在继承以往思想家的政治经济学、哲学、社会主义学说的基础上诞生的。是人类思想集大成的理论成果。
      政治文明是不是人类的共同财富?长期以来的偏见一直阻碍着人们的认识。毫无疑问,马克思主义坚持政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同的阶级政治立场不同,无产阶级政治与资产阶级政治具有本质的区别。这个观点,从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就为共产党人所认同,并坚持到现在。在领导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坚持政治具有阶级性特征的观点,是中国共产党坚决抵制西方势力从政治上“分化”、“西化”中国的基本依据。在对民主问题的认识上,马克思主义坚持的基本立场之一就是:“民主是历史的、具体的、相对的,必然要受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条件的制约。民主建设不能脱离现实,不能超越阶段,离开具体条件谈民主,不但达不到发展民主的目的,而且还会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不良影响。”这个立场是马克主义关于政治具有阶级性的观点在民主认知上的体现,近代以来世界上关于民主认知出现的各种分歧甚至是截然对立的理解,证明了马克思主义这个立场的真理价值。然而,承认政治的阶级性特征不等于否定政治文明具有人类财富的共同性特征,也不能成为否定政治文明是人类共同财富的理

    推荐访问:中国 政治文明 民主政治建设 普适性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