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作文范文 > 正文

    从教育与环境的矛盾探析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协同

    时间:2021-06-26 16:02:5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当前教育环境的变化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开拓提出了新的要求
      和。教育环境的改善是思想政治教育得以有效实施的重要方面,但从教育本身出发探索构成教育基本要素之间的相互协同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属性要求,及外在对环境的充分适应和利用。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过程、教育者、受教育者、内容和形式六个基本要素结构优化与协同的自我调整从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要素;要素协同
      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人类历史进程上,教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各地区十分重视的一项“投资”。通过教育既促使了个体的发展,也推动了社会前进。它使得个体不断社会化和个性化;也对经济起到基础性作用、对政治起到直接的推进、对文化起到深远的影响以及加速了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在当前,面对多元化的社会思潮涌起和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也不可规避攻坚克难这一历史阶段,既要充分利用好思想政治教育实施中不可或缺的环境这一重要载体,包括客观环境与主观环境的统一、宏观环境与微观环境的契合、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的协调,更要在与环境的突出矛盾中调整教育要素自身内部的协同发展。在目前中国教育现状的种种分析中,教育与环境的深层次矛盾是妥善解决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难点之一,首先就表现就在教育本身和环境本身分别存在着较为复杂的不同矛盾方面。
      一、教育与环境的矛盾辩证关系
      (一)教育与环境的矛盾首先表现在它们的相互统一。
      教育与环境的相互统一是它们互为各自发展的前提。一方面,教育的实施要有环境为背景作依托;另一方面,环境的改善在某种程度上是发展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具体包括以下三个层次。
      第一,环境为教育实施提供了空间和条件。邓小平同志对中国的教育事业一贯高度重视,他主张通过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教育来培养人才。他提出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和“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1]的战略方针,以及教育体制、机制、结构、教学形式、方法、管理等方面的改革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这就为教育事业的建设发展提供了宏观环境,为教育事业的总体方向创造了政治上政策上的有利条件。而《教育法》、《义务教育法》、《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教师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完善都在为教育这项工程的施工提供了法律制度环境。当前在促进农村教育的基础设施的不断投入中,实际也在为改善农村的教育提供了物质经济条件方面的硬件环境。许多人所向往的名校就在于其中的学术氛围和师资力量为追求更高教育的人营造了一种人文空间或者科研条件。作为社会活动的基本单元——家庭的日常生活状况和状态也为家庭成员的教育烘托出成长成才的背景。还有越来越注重个性化发展的教育理念也在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创造着精神领域的空间。不难理解,没有教育的环境驱使,教育也无从谈起。
      第二,教育从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环境。环境对教育事业的前进固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教育达到一定水平也在无形当中或改善、或调节、或制约环境的形成。对比发达与否的国家或地区,前者通过教育质量的普遍提高更加推动了该国家或地区教育环境的质量。比如美国哈弗大学、英国剑桥大学等知名学府因其教育程度的领先以巩固了当地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等社会各方面的环境优化;反之,比较落后的国家或地区由于不够格的教育使人们首先在意识上就约束了整个社会环境的改善。举一例而看,在受教育水平较高的日本国民在遇到自然环境灾害发生时,能够运用已经接受过的教育知识、技能和素质井然有序地应对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危害;而在受教育水平较低的落后国家或贫困地区,在自然环境发生改变的时候他们的应对与处理能力显然不及前者。因此,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和普及也是缩减区域环境差距的有效途径,从而避免“马太效应”的扩散。从教育的主导地位出发,环境受制于其水平的高低。
      第三,教育与环境共处于社会发展的整体需求之中。教育实施的最终目标既是个体的发展更是整个社会的发展;环境改善的最终目的也是服务于整个人类社会的不断向前。教育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摩擦、相互协调发展是有着共同的追求——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实现更美好的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作为人类社会的基本运动规律,在当今现实社会中表现出生产力的飞速进展需要相应的生产关系来适应,作为教育的主体——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需要通过教育和受教育来掌握和运用先进的生产力,也需要在此基础上以更好的教育力量调节生产关系内部的矛盾进而反作用于生产力的提高。相对于客观存在的环境,它既是社会发展和人类活动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下一个阶段起始的基础。也就是说环境以它本身的不同层面和角度反映了一定的社会面貌和状态,同时社会未来的发展又对环境的改善或维持提出新的要求。例如在农耕时代,当时的生产方式只需要有可以种植粮食的自然环境即可,教育只需要“燧人氏之世,天下多水,故教民以渔;宓羲之世,天下多兽,故教以猎”简单的日常生活环境就行。到了工业时代,随着机器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带来财富剧增,社会生活环境随之上了一个台阶,工业文明的发展使教育环境逐渐趋于专业化、规模化。再到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特别在我们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现代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不仅仅需要国内多种环境的平衡,还少不了与国际环境的协调。可见,教育与环境从本质上都处于社会发展整体的需求之中,而它们的协调发展将有助于加速社会的进步。
      (二)教育与环境的矛盾存在于它们之间的相互对立。
      承认与揭露教育与环境之间的对立关系才能找到它们之间的矛盾点,也才能进一步促使教育与环境的统一。从教育和环境本身包含的要素或分类入手,分别从以下两个层次进行剖析它们相互对立的关系。
      其一,构成教育的要素对环境的适应存在“时差”。我们常把教育比作一项建设工程,就因为教育以其变化发展的过程、目的、主体、对象、内容、形式、管理等要素的不同配置形成一项系统性劳作,并且需要持久地注入各方各面的投资。这些教育要素在配置上必然受环境影响,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致使它们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通过磨合。

    推荐访问:探析 协同 要素 思想政治教育 矛盾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