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作文范文 > 正文

    创新体制  整合资源  优化服务

    时间:2021-06-13 20:00:2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2004年5月,安徽省档案局在和县开展档案管理模式改革试点。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试点取得成效。2005年11月30日,安徽省委、省政府在和县召开全省档案管理模式改革现场会,推广试点经验。2005年12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办公厅主任王刚在批示中肯定了安徽开展档案管理模式改革的做法,并要求各级档案部门借鉴安徽的经验。随后,安徽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联合对全省档案管理模式改革进行了具体部署。目前,安徽全省已兴起档案管理模式改革的热潮。
      和其他任何一项改革一样,档案管理模式改革势必要触动一些部门抑或个人利益,阻力自不必说。安徽省档案局缘何触及此难题?和县如何破解难题?“解题”后的现状怎样?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对和县档案管理模式改革进行了实地采访。
      
      背景:资源分散流弊丛生
      
      和县,是安徽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无公害农产晶(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先进县,全国文化、教育、科技、民政、质量工作先进和科普示范县,档案资源十分丰富。由于受计划经济条件下档案管理模式的束缚,和县丰富的档案资源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档案管理状况令人担忧。一是条块分割,档案资源极度分散。解放后50多年,和县档案馆馆藏档案只有3万余卷,而其他部门却占有大量档案资源。如县房管局、建设局、国土局三家档案室室藏档案就有8万卷左右,档案分散程度可见一斑。二是档案管理混乱,损失现象严重。由于大量档案资源长期散存在各单位,处于非专业管理状况,管理混乱,损失严重。有一个从事基建的单位,20多年才存基建档案100余卷,赶不上现在一个工程的档案数量。有的单位把档案长期堆放在楼梯下,虫蛀鼠咬,温湿无常;有的单位档案随意丢放,基本无人过问。三是查找利用困难,难以服务社会。管理上的无序,致使查阅档案往往是堆中寻捆,捆中找包,包中索件。费时费劲自不必说,结果也常常是不知档案所在。驷马河上的小胡桥建于1971年,是和县石杨镇通往江苏和安徽全椒县的交通要道。2001年,小胡桥出现险情,亟待加固。加固需要原设计图纸。县交通局翻遍档案室,也没找到。情急之下,他们想到了该桥的设计者。于是派出人马,四处寻找,从江苏扬州找到泰州,从江苏泰州找到安徽滁州,几经辗转,才从设计师处求得图纸。失而复得固然可喜,然而更多的则是失而不得。四是重复建设,造成财力、物力浪费。由于条块分割,政出多门,一些单位大量占有国家档案资源,纷纷独自建立小而全的档案机构,这一方面造成了重复建设,浪费了大量财力、物力;另一方面导致相关单位本位主义思想膨胀,违法违规抢占国家档案资源。五是国家综合档案馆馆藏结构单一,服务功能弱化。和县档案馆馆藏档案80%的是反映党务、政务活动的文书档案。这些档案年数已久,所载信息陈旧,用者寥寥。2003年,县档案馆全年接待利用者123人次,平均3天1人次,可谓门可罗雀。
      流弊昭然,如何革除?和县档案局馆长王竹梅颇费思量。如果沿袭原来的档案管理模式,任其分散,规范科技、专门档案的具体业务人手,搞小而全;无疑是投人多,工作量大,且效果难以保证。假若改革旧有模式,将科技、专门档案集中到县档案馆,充分利用县档案馆的人力、物力,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必然明显。权衡再三,王局长认可了后者。2003年10月,她在论文中写到:“国家综合档案馆首先得占有档案资源。”
      和县的情况在安徽全省也同样存在。对此,2004年2月13日到任的省档案局局长李学香也进行了思考。他在与各处室负责人的交谈中,讲的最多的就是:必须打破现行建立在计划经济体制、传统手工基础上的国家档案资源管理模式,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信息时代发展需要的新模式;必须改变档案部门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的非主体地位,发挥档案部门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的主导作用。
      思考与思考的碰撞,最终有了安徽省档案局的试点。2004年5月13日,李学香局长到和县,与和县党政领导敲定了试点事宜。
      在档案资源整合方面,2000年底,广东顺德确立了“三档合一”的模式。2004年,深圳市档案馆加挂了城建档案馆的牌子。安徽怎么搞?
      经过反复研究、思考,李学香局长最终决定:实施国家档案资源整合就是要建立一个“归属明晰、运转协调,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管理科学、服务有效”的国家档案资源管理体制。对于这一体制的意义,李局长认为其核心就是强化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突出国家综合档案馆的主体地位,增强档案工作的服务功能。“创新体制”由此成了和县实施国家档案资源整合的关键点和重头戏。
      
      实践:跨越“楚河汉界”
      
      现行的条块体制可谓“楚河汉界”。理顺不易,创新尤难。和县之所以能够成功跨越,主要得益于三个因素。
      因素之一:和县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为推动档案管理模式改革试点工作,和县县委、政府出台了《关于整合全县档案资源的实施意见》,印发了《和县国家档案资源整合工作实施方案》。这两份文件阐明了档案资源整合的重要意义,明确了整合对象和相关单位的职责,规定了实施国家档案资源整合的方法和步骤,成立了以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为组长,县档案局、建设局、国土资源局、交通局等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档案资源整合领导小组,并要求相关单位也要成立档案资源整合工作小组。由此形成了县委总揽、政府领导、档案部门实施、专业部门支持整合工作格局。档案管理模式改革进而由部门性工作转变为全局性工作。
      在具体推进中,和县党政领导高度负责,真抓实干。2004年11月8日,县委副书记王光碧在档案资源整合协调会上强调:“档案资源整合关系到子孙后代,不单是县档案局的事,也是县委、县政府的事。县直有关部门要立即行动起来,支持、配合县档案局馆做好资源整合工作,不动就换人。”“不动就换人”,足见这位分管组织工作的书记对档案资源整合的诚心、决心和魄力。
      如果说王书记对于档案资源整合是晓之以理,那么王炳祥副县长则是动之以情。2005年3月日“整合”在和县某局受阻。王县长找该局领导做工作,因故没有做通。临别,王县长对该局的负责同志说:“你们改为条条管,上去了,我们管不到了。”县长流露不满,该局领导始有所动。正是这种勇于改革、敢于负责的精神,化解了整合中的一个又一个难题。
      因素之二,省档案局的支持。和县县委副书记、县长费勤松曾深情地说:“试点工作无前车之鉴,但有条条框框约束,工作起来困难重重。我们试点工作每前进一步,都离不开上级档案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及时指导和鼎力支持。省档案局主要负责人多次专题听取我县整合情况汇报,亲自修改实施方案并且明确表示在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支持,极大地增强了我们试点成功的信心。”
      诚如费县长所言,作为试点组织者的安徽省档案

    推荐访问:整合资源 体制 优化 创新 服务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