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作文范文 > 正文

    近十年来民族文化进校园研究综论

    时间:2021-06-10 08:00:4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推动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学校教育的形式进行传承与发展,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一种路径创新。近年来,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在全国全面铺开,随着民族文化进校园实践活动的开展,学术界有关这一活动的各种研究也愈益增多。
      [关键词]民族文化;校园;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族文化进校园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一种路径创新,是唤起青少年学生民族文化意识、民族文化自信和民族文化自觉的一种具体方式。民族文化进校园通过将民族文化教育与社会义务教育相结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学校教育内容,拓宽了学生的知识接触范围。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在不同程度上开展了民族文化进校园的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影响力,围绕着实践活动的开展,在民族文化进校园的理论探索和学术研究领域也出现了大批研究成果。通过对中国知网等学术期刊网络资源进行整理,自2007年以来,有关民族文化进校园的研究文献有250余篇。在这些研究中,学者们分别从具体案例、专项文化、实施策略、理论探讨等不同视角,从民族学、教育学、文化学等不同学科背景出发,对民族文化进校园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一、民族文化教育与传承


      陈兴贵(2005)认为基于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尊重为起点的多元文化教育,对于促进各民族间的相互理解,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①孙杰远、黄李凤(2007)在对广西龙胜侗族、瑶族地区进行实际调研基础上,发现民族传统文化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且这一变化正在持续,进而认为应不断调整学校教育,以适应民族地区文化发展和民族成员的精神需求。②曹能秀、王凌(2007)认为促进学生了解和掌握本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形成对本民族文化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③同时,他们(2009)还指出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传承和教育之间是一种相互影响的交互作用关系,前者从知识与技能、智力、民族意识、民族精神等方面对教育产生影响,而教育在心理传承、文化保存、传承质量等方面对民族文化产生相应的影响。④张俊豪(2008)分析了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之间的关系,并就如何通过教育推动民族文化传承提出了相应思考和对策。⑤谢红雨、肖荷(2017)从文化教育人类学的视角,分析了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之间的关系,并探讨了教育所独有的民族文化传承功能和民族文化传承的教育途径。①
      民族文化是各族人民特有的生活方式和共同记忆,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别的民族的重要标识。在全球一体化和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原本相对封闭和独立的民族文化空间被打破了,依托于电视、网络等媒体宣传、外出打工接触、旅游产业引入等方式,新的价值观念、新的生活方式、新的文化产品不断涌进,民族传统文化开始受到冲击和冷落,优秀民族技艺濒临后继无人之危机。于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也就日益受到国家关注。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一直都是教育的核心宗旨,因此,作为从事文化传播与传承专业机构的学校,自然也就承担起保护与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职责。民族文化的传承与教育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民族文化丰富和充实了教育的内容和范畴,教育对民族文化的研究、传播与传承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二、民族文化进校园的路径与对策


      民族文化进校园是一项系统工程和重要工作,涉及学校、家庭、传承人、学生等多个参与主体,涵盖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不同教育形式,因此,探讨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可行路径和有效对策自然也就成为相关研究人员重点关注的问题。
      吴正彪(2008)基于法律的视角,认为立法手段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学校教育中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②以法律法规制度建设,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合理开展。黄胜(2009)从水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角度出发,提出通过积极贯彻落实有关民族文化教育政策、水族传统文化课程资源开发、水汉双语教学、水族文化进校园的教育活动等方式,努力构建水族文化传承的长效教育机制。③进而形成对水族优秀传统文化系统性、全面性和多方位的教育、传承与发展。杨俊(2009)认为民族文化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因而不同地区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同样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和针对性,但其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并探讨了推动民族文化进课堂的具体路径。④杨丽萍(2011)通过研究发现政府部门、专家學者和教师等不同群体基于各自的角度对民族文化进校园提出了不同的理解,要保证这一活动持续有效的开展,需要得到政府、学者、老师和学生等群体的密切配合。⑤张泰城、龚奎林(2012)认为与政府、企业、剧团、文博等单位相比,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个维度上具有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天然优势,因此,高校应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校园文化活动两条路径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而在与西方文化的话语权争夺中走向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⑥罗佳(2015)从民族民间音乐入手,通过对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二中进行实地研究,认为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进校园,不仅仅是简单的传统民歌、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和器乐进校园,这些音乐形式所产生的文化环境、与之相关的各种文化现象也要进校园。⑦孟立军、吴斐(2014)结合贵州省民族地区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实地调查,探讨了如何优化学校民族文化传承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环境问题,认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影响学校民族文化传承的主要因素。①
      从目前关于民族文化进校园相关路径研究来看,一则从具体的个案调查出发,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分析与路径思考;一则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出发,对民族文化进校园做一定的理论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定的对策构想。然则,民族文化进校园作为一项实际工作,真正需要的是具体的实施步骤与实际方案,以及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的复杂问题和应对策略,如课程设置与教育机制之间的矛盾性、学生动机与传承效果、绩效评估机制等问题。同时,学校教育更多的是一种室内教育,当学校教育脱离了传统民族文化所依托的环境,传授的也仅仅只是一种技艺而缺失了内在的灵魂,那么民族文化也就必然因“真实性”的缺失而带来理解上的偏差。

    推荐访问:民族文化 近十 年来 进校园 研究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