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作文范文 > 正文

    文化认同在构建和谐政党关系中的作用

    时间:2021-06-02 08:02:1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文化认同的实质是自我认同,其目的是寻求生存方式的同一性、稳定性和持续性,可以起到凝聚力量的作用。不同文化观念的和谐相处是构建和谐政党关系的内在要求;文化认同是政党文化和谐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文化认同是增进政党凝聚力、构建和谐政党关系的必要条件。因此,文化认同是构建和谐政党关系的基础。
      
      关键词:文化认同;政党关系;和谐
      
      中图分类号:G0/D6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269(2010)02-0016-04
      
      和谐的政党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只有各政党配合得当、相得益彰,才能真正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政党关系和谐必须要使各政党在核心价值观上有共同的语言,理想、信念有兼容性,有志于走相同的社会发展道路,即各政党有较强的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影响政党关系和谐最核心的因素,也是构建和谐政党关系的基础。
      
      一、文化认同的实质是“自我认同”
      
      一般来说,认同是对自我身份的一种追问和确认,个体对不同社会组织和不同文化传统的归属感。文化认同(cultural identity)则是指“个体对所属文化以及文化群体内化并产生归属感,从而获得、保持与创新自身文化的社会心理过程”[1]。
      认同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认同双方都是按照自己的标准来确定“同”或“异”的,个人对他人或社会认同的不同程度,正体现了个人同他人或社会之间相似的程度。认同的过程,就是人们通过他人或社会确认自我身份的过程,也就是在自我之外寻找自我、反观自我的过程。“认同的本质不但是心理的,它也包含群体的概念,是一项自我的延伸,是将自我视为一个群体的一部分。这是认同的核心。”[2]
      塞缪尔·亨廷顿在其2004年出版的《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一书中认为, 美国应该发扬盎格鲁—新教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这是美国的根本“特性”,否则美国就有分化和衰落的危险。这就说明,文化构成了美国的最根本(也即内核)的“自我”,失去这种“文化认同”,美国也就不再是美国。没有了一个被设定的“外在”的参照,一个人将不知道自己是谁。而不能认同其“内在”的“自我”,其存在的“独特性”及与这种“独特性”联系在一起的被设定的“合法性”也被取消。
      文化认同之所以是一种“自我认同”,盖因于以下几点:其一,文化的精神内涵对应于人的存在的生命意义建构,其伦理内涵对人的存在作出价值论证,这都是政治认同、社会认同等所没有的维度——它们更多对应于人的存在的表层,无法支撑个体对存在和存在价值的确认。其二,文化是一种“根”,它先于具体的个体,通过民族特性的遗传,以“集体无意识”的形式先天就给个体的精神结构型构了某种“原型”。个体在社会化后,生活于这种原型所对应的文化情境之中,很自然地表现出一种文化上的连续性。即使这种连续性出现断裂,人也可以通过“集体无意识”的支配和已化为行为举止一部分的符号而对之加以认同。其三,文化认同与族群认同、血缘认同等是重叠的。一个具有历史连续性的文化共同体,同时也是一个地缘、血缘共同体,它们将人的各种认同融合其中,避免了这些不同的认同之间因相异特性而发生的矛盾甚至冲突。“文化”的这种特性实际上使它嵌入了人的存在内核,对这种文化的否定,在心理上实际上已等同于对个体和共同体的存在价值的否定。
      
      二、文化认同的目的是寻求生存方式的同一性、稳定性和持续性
      
      (一)文化认同的目的是寻求生存方式的同一性
      文化认同在某种程度上是人们之间或个人同群体之间的共同文化的确认,如使用相同的文化符号、遵循共同的文化理念、秉承共有的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文化认同需要依赖于实际的或想象的外部文化威胁导致的自我身份危机的产生和自我中心主义的破除而出现,只有“我”,没有“我们”,就不可能存在认同的问题;只有“我们”,没有“他们”,认同也就毫无意义。在文化认同中,一方面人们通过文化身份的确认把“我”变成“我们”,另一方面又依据认同的标准有意识地划清“我们”与“他们”的界限,把两者区别开来。文化认同的目的虽是寻求生存方式的同一性,但其过程却是在发现差异时开始的。古代中国的“夷夏”之辨、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华夷”分野观念的动摇,就说明了这一点。
      (二)文化认同的目的是寻求生存方式的稳定性。
      在传统社会中,人们的文化认同是由共同生活的地域和血缘关系等天然关系所萌发,并由该地域的共同生活和互动不断加深和固化这种认同,再加以代际传承延续了这种认同。一种文化一旦形成认同,那么就必然地在一定时期内在人们的头脑中形成稳定的势态,人们按照这种势态去选择文化。但是,文化认同并不是与生俱来、永恒不变的,而是时刻处于创造和消解之中,因此,文化认同的目的虽是寻求生存方式的稳定性,但其过程却起始于人的社会生活的流变性,是一个在与外部文化的交流中发生变化的概念。与静止态的生存相比,流动的生存更加突出了人们的认同意识,即不断反思地问:我究竟是谁?我是什么?文化认同是长期建构的结果,它的巩固和发展也需要不断地建构,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社会的流动性增强了文化认同问题,流动的现代性迫使人们寻求生存方式的相对稳定性。
      (三)文化认同的目的是寻求生存方式的持续性。
      在传统社会中,人们理解认识的社会文化系统主要来自家庭、乡里以及相互的礼俗文化,在彼此交往的过程中接受了相互间的文化意义和价值观念,并长期保持下去,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具有一定的持续性。但在现代社会,过去反映民族差异的节日、服装、风俗、典礼、仪式和信仰,正在日益消逝,更多的成员在生活中接受全球普遍的习惯,采纳更加适应现实需要的东西。人们接受的文化意义、消费观念、价值观念等的变化,产生与以往不同的认同心理和行为。不过,不断变化的现代社会也迫使人们思考自己的文化归宿和价值观选择,精神层面的认同是保持民族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认同的目的之一就是在流动变化的社会中区别“自我”和“他者”,寻求生存方式的持续性。
      
      三、文化认同可以凝聚力量
      
      “凝聚力产生和存在的基础是认同。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能够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各族人民在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下凝聚、团结起来,为同一个目标而奋斗。”[3]人类社会是由众多群体构成,一个群体形成和发展最重要的内聚力就是文化认同。
      以—种文化认同为核心,在长期的融合发展中,外部的各种文化群体始终以此为向心力,融合进这一群体,人们对一种文化的认同,对一个群体的归属意识,是一个群体存在与发展的先决条件。如果—个个体不认为自己属于某一群体,对这个群体的文化亦无认同,那么也就不可能有长期的存在与发展。以血缘为纽带联系起来的人的群体在文化融合中很容易被融合进其它群体。相反,如果人们对一个群体的文化有强烈的归属意识,那么这—群体尽管历尽沧桑,不论这个群体中表现为物质现象的文化,如住房、衣着等,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这一群体仍旧会存在与发展。在群体形成与发展中,文化认同是最核心而且是最为稳定的因素,一个群体文化中其它部分都可能发生变化,但群体的文化认同却能长期存在。一个群体如果文化认同一旦改变,那么这个群体也就很容易消亡。比如说一个民族,在其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认同始终是强大的内聚力。

    推荐访问:政党 构建和谐 同在 作用 关系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