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作文范文 > 正文

    浅析我国古代法制史中的“礼”的思想

    时间:2021-04-10 00:02:5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作者简介:于渼倩,沈阳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法学(国际经济法)专业学生。
      一、中国古代“礼”的观念
      我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美称,我国古代的法律的根本思想就是“礼法结合”。充分认识“礼”在我国古代法制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研究我国古代法制史的必要条件。法律的出现是国家政权的出现后为了维护统治阶级利益而存在的,我国的法制史也就同早期夏、商政权的建立而开始。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新的阶级的产生和封建制度的逐步形成,出现了我国历史上著名思想繁荣时期——百家争鸣。我国古代的法律制度也随着各种思想的交锋而逐渐地形成独特的体系。到了汉武帝接受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开始正式形成了我国古代“礼法结合”的法律指导思想。本文将选取我国古代几个有代表性的流派分析“礼”的观念。
      (一)孔子的“礼”
      孔子思想中的核心就是“仁”和“礼”,“礼”在孔子思想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论语》只有20章1万多字,但其中谈到“礼”就有74次。孔子的“礼”指的是周礼,他认为“礼”作为规范社会活动和人民行为的基本制度早已存在并将一直存在下去。为实现国家的稳定、社会的安定和人们的和谐共处,“复礼”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式。孔子的“复礼”就是要恢复和维护西周的宗法制度,即所有人都要依据嫡庶、亲疏、长幼等关系,确定贵贱、上下大小等的等级区别,以形成各种名分,然后按照名分,确定伦理规范和行为准则,然后以其制定有关社会政治的礼法制度。所有人都要遵守这样的礼法制度,各守其位,履行相应的责任和义务。
      (二)管子的“礼”与法
      《管子》也是我国古代思想史上重要的典籍,《管子》一书中,关于“礼”、法的论述很多,对后世的影响也很深远。《管子》的“礼”主要指的是礼节、礼仪和礼制,认为要以内在的道德观念引导人民遵守“礼”的规范,用“礼”来节制人的感情和行为,用“礼”维护社会秩序、处理出现的问题。
      《管子》的法则是惩恶扬善、限制君主权力、规范民众卫星的思想,这种思想后来发展成了韩非子的法家思想,也是我国古代法制史的重要指导思想。
      (三)荀子的礼法思想
      荀子在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礼”的思想的基础上, 又对法家思想加以拓展和修正,形成了“隆礼重法”的儒法合流的思想,成为我国古代封建治国思想的重要思想来源。荀子是以性恶论为理论出发点的,认为只有通过“礼”的约束和法的制裁,才能使人为善。“法者,治之端也”。荀子与孔子不同的是,他认识到了道德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必须通过对犯罪者加以重罚才能稳定社会和民心。与法家实行严刑峻法不同,荀子主张慎刑,对能够教化的就不要杀掉,而首恶必株。
      二、“礼”在中国法制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礼”最早起源于原始社会的祭祀活动,延伸到群体和宗族之间,逐渐形成了一定的习惯、风俗、礼仪、礼制。可以说,“礼”与法从来都就不是对立的,两者从本质上而言就是为了维护国家和社会的稳定,使人们的行为遵循一定的秩序,保持行动的规范。虽然偏重不同,但也有重合的部分。
      (一)“礼”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的统治地位
      “礼”在中国古代法制史中是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的,尤其是汉代“独尊儒术”以后。统治者选择儒家思想作为社会的统治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就是着眼于儒家思想中“礼”的观念,“礼”的思想要求所有人按照等级尊卑各处其位、各行其是、规范自己的行为并履行应尽的义务,这种思想便于统治者约束和管理人民,限制了被统治阶级的反抗,在某种程度上甚至缓解了被统治阶级的不满。“百善孝为先”,我们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最重要的“孝”为例。“孝”的理念是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汉代以孝治国,就是将这种理念发展为一种统治人民的思想工具。君主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可以用孝治家修身,于是,孝就逐渐开始被与忠君联系了起来,最终升华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要像孝敬父母一样忠于君主,实现了统治阶级的思想统治目的。
      (二)“礼”对封建统治者的影响
      “礼”在被统治者确定为统治思想以后,完美地将封建道德规范与封建法律联系起来了,这也就不难看出为什么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始终是以“礼”的理论治国,不难看出为什么儒家思想具有古代思想潮流的主流地位。
      1、“礼”与法
      “礼”不是法律,但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礼”重于法。从某种程度上讲,在我国古代法制史上,“礼”包括了全部的道德和部分的法。当违背礼数仅应该受到舆论谴责时,“礼”相当于道德,而当违背礼数被规定强制惩罚的时,“礼”就是法。不守法的行为只是违法行为,但不守礼的行为是不顺应天意的行为,因此,我国的古代法制制度自汉以后,大体都是礼主法辅、礼法结合的制度。
      2、礼法结合的我国古代法制思想
      礼是顺乎天意的规范,但法是统治者意志的表现。因此,我国古代治国必须首先以“礼”教化,以德服人,教化不起作用时才使用法律,法律从实际操作上变成了保证“礼”的约束的惩罚手段。我们可以看到,自汉代以后,成为统治思想的儒家思想已经融进了礼法结合的理念,成为历代统治者约束人民的思想工具。
      (三)“礼”对中国古代法制的影响
      “礼”与法的结合,使“礼”正式走进了我国古代的法律制度当中。“三纲五常”的第一句就是“君为臣纲”,这是对孔子的“礼”的延伸和拓展,经统治者洗牌后的“礼”成了整个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三、中国古代“礼法结合”的思想对当代的影响
      礼与法都是用于约束社会行为,它们可以并存并互相补充,我国古代法制制度的实践证明这一点。而这种礼法结合的思想,也成为中国法系的一大特色。
      中华民族的礼治精神即使在现代社会,仍然深深地影响着人民的日常行为规范。“礼”的观念可以作为现代法律的道德补充,其中的精华部分也仍然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我们在重视法治化发展的同时,绝不能遗弃对我们民族的千年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的,至今仍然具有影响力和现实意义的“礼”治思想的部分。
      法治的落实不在于用法条来取代固有的文化传统,而是要把人们对法、法律和法治的恒久的信念融入到人们的血液中去,融入到代代相传的文化传统中去。重视道德对社会成员的规范作用,应该说是中国传统治国思想中的精华。比如,古代中国人把“和谐”奉为社会中绝对的最终目标,应当遵循宇宙本来的秩序,这些思想近年来也在于时代发展的指导思想相结合,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大业中,仍将起到关键性的指导作用。(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法学)
      参考文献:
      [1]马小红.礼与法:法的历史连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王鹏飞.古代礼法结合的治国思想及启示.理论探索,2007

    推荐访问:浅析 我国古代 思想 法制史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