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作文范文 > 正文

    文本细读的几个前提

    时间:2021-04-08 16:04:4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做一个批评家,离不开分析文本。但文本细读与一般的文学批评还是不太一样。文本细读是一种方法,一般来说,文学批评离不开文本的解读,这是广义的文本分析。我这里说的文本细读,是一种特殊的分析文本的方法。就是说,评论家把作家创作的文本看作是一个独立而封闭的世界,可以像医学上做人体解剖实验一样,对文本进行深度拆解和分析,阐释文本内部隐藏的意义。
      文本是作家创造的,作家自然对作品所含意蕴拥有更多的发言权,但是作家不是作品的最后权威评判者。作品一旦诞生就离开了作家,拥有独立的社会意义,而且在读者阅读中不断产生新的意义。作为一种方法论的文本细读,不是研究作家如何创作,也不是考察作品在社会上流传的意义,文本细读就是解读文本本身,把文本当作一个自足的观念世界,发现其中所隐藏的意义。文本细读一旦深入,就会发现许多潜在的有趣的意义。
      作为批评家,一定要关注文本。现代文学史上有许多批评家,如李健吾、唐湜、常风……批评家解读文学作品,他的文章题目直接就是他所评述的文本题目,不像现在的论文标题很大,一个正标题不够还要加副标题,那时候李健吾评论巴金的《爱情的三部曲》,就用“爱情的三部曲”为标题,可见文本的重要性。批评家似乎是隐身的,隐藏在他所批评的文本后面,把作家的作品重新讲述一遍,但是在讲述的过程中,批评家就把自己的修养、经验、欣赏、观点、批评……都包含在其中了,通过他的讲述作品而呈现出来。这是文本的批评。
      文本批评不是读后感,也不是印象批评。需要有一种专业训练,这是我们从事文学批评的人都应该掌握的技能。印象批评是主观的,可以用“我认为……”来开头,对作品可以下判断,认为这个作品好还是不好?文本批评就不能这样,批评态度是客观的。它以文本为对象,就像解剖麻雀一样,看看它的器官内脏构造是怎么回事?有什么毛病?好在哪里不好又在哪里?完全是客观地讨论作品的内部构造,主观印象最好尽量排除掉。
      解读文本的第一个前提,就是你要相信,文本是真实的。从理论上说,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可能有一个写得最好、尽善尽美的标准,实际上是做不到的。但你要相信它,相信艺术真实。文本解读就是建立在对艺术真实的信任上进行的,最大障碍就是你认为一切创作本来就是假的,是作者虚构出来的。如果这样想,所有文学作品都不用讨论了。文本细读就是要像真的一样,要相信这个作品的背后应该有一个绝对完美的小说文本,那个文本就是艺术真实。《雷雨》文本背后有一个绝对真实的《雷雨》,《红楼梦》文本背后也有一个绝对真实的《红楼梦》。但这个“真实”不是我们通常说的“生活真实”,而是我们经常在文艺理论中讨论的“艺术真实”。
      什么是艺术真实?当然有各种各样的理解。我想象任何艺术文本后面都有一个真实的“象”,代表了文本应该达到的完美无缺的境界。这个想象中的“象”是一种特殊意义的真实,也就是艺术真实。譬如说人物雕塑,我们一般评判这个雕塑好不好,好像是依据雕塑像不像生活中的真实人物,胖了还是瘦了。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理解。雕塑材料是泥土木头金属,怎么可能与肉身的人一模一样呢?不可能的。所以当我们依稀被雕塑艺术所吸引,脱口说“真像”时,标准并不是真实生活中的那个人物,而是你平时想象中的那个人物应该出现的状态,是特别传神的精神状态。这个状态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的日常琐碎的细节是不一样的,但是我们却会认为,这个状态更接近现实生活中的人。作为雕塑艺术家来说,他应该相信的是:有一种状态是能够完美无缺地呈现这个人物的全部真实。这就是艺术真实,或者说是高度真实。但是这种“真实”是无法寻找的,也找不到,相片上留不住,朝夕相处的人也未必都能够准确描述出来。所以,艺术家在创作某个人物雕塑时,最困难的就是要找到这种谁也说不清楚的“真实”。优秀艺术家就有能力创造出这个神态,让不管是认识还是不认识这个人的观众都能够从雕塑艺术中感受到一种强烈的“真实”,会认可创作中的人物才是真实的。
      我们解读文学作品也是这样,应该相信,作品背后有一个绝对真实的“象”,一个完美的作品模型。《红楼梦》的文本背后,有一个完美的《红楼梦》。为什么几百年来那么多人都在讨论《红楼梦》?他们的精神世界里,都有一个无意识的“象”,就是相信《红楼梦》是有一个标准的,只是作家没有达到这个标准,所以留了很多漏洞。有时候我们常常把作家的创作能力与文本的绝对美等同起来,比如总是认为,曹雪芹怎么怎么完美,是续书者没有达到曹雪芹的创作意图。其实曹雪芹生活感受深刻文笔优美都不假,但是他也没有能力达到《红楼梦》应该有的那个最完美的绝对“真实”。他反复修改十年,呕心沥血,最后还是没有完成。所以,后续者不是没有达到曹雪芹的创作水平,而是没有达到艺术真实所要求的水平。曹雪芹接近了艺术真实,但也没有达到。今天我借用文艺理论上的观点,就是你要相信“艺术真实”是存在的,用毛泽东的话说就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它与现实生活有一定关系,但是远远要高于生活,它用艺术的方法复制一个尽善尽美的真实,但这样的真实在实际操作层面上又是做不到的。所有的作家都力图把它写出来,但还是写不出来。这是艺术的悖论。一个真正优秀的作家一定不会说,我这个作品已经写得尽善尽美了。越是好作家越是会觉得自己怎么写总写不好,只能尽量去接近这种完美的艺术境界。据说托尔斯泰开始创作《复活》的时候,曾经用了很多方法来叙述故事,从理论上来说,肯定会存在一个最完美的《复活》的标准文本。但是托尔斯泰创作时写了二十种开始叙述故事的篇章,是否第二十种就是最完美的叙述了呢,当然不能这么说。所以,当一个批评家相信艺术文本的背后有一个绝对完美的艺术真实,批评家的志趣就会变得高尚,我们就会对艺术采取一种认真的态度,而不是把创作看作是随便玩玩的,这样写也可以那样写也可以。这是不可以的,你就是要写得比现在的文本更好。
      有时候评论家在讨论某个作品,会明显感到文本里有漏洞或者有败笔,这个判断,不应该是由批评家的喜恶随便决定,而是要从文本结构中推理出来。为什么我们会觉得《红楼梦》的后四十回高鹗续书不好,不满意。因为大家从前面获得的艺术逻辑,觉得后面不应该是这样的。历史学家讨论的是生活真实、物质真实,文学讨论的是艺术真实、精神真实,文学追求的境界要比历史追求的高很多,但这个高度是要我们学者、文学评论家去确立标准,如果我们没有一个艺术真实、精神真实作为标准指导,那么我们的批评就没意义了。我们做一个文本分析,我们讨论的内涵要远远超过作家本身提供的。有人说这是过度阐释,我不是这样认为的,关键还是看批评家能否把握作品的内涵,批评家对作品把握的深度如果超过了作家本人,他的解读与阐释就会提供很多作家意识不到的,或者作家朦朦胧胧希望表达却又没有表达好的内涵。所以,批评家应该和作家一起共同创造艺术世界。如果在这样的问题上能够达成评论家的共识,批评家们就会理直气壮地工作。因为你有理论,有目标,可以把文学作品通过解读提升到作家所达不到的境界。

    推荐访问:几个 细读 前提 文本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