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作文范文 > 正文

    中国模式:利益结构调整与宏观经济调控

    时间:2021-02-25 00:03:06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我国当前的社会利益结构体现着中国市场经济模式的特点,既表现了一般市场经济利益结构多元性、差异性、倾斜性的特征,又表现了公有制模糊、利益行政化和过渡性这些中国式特征。利益结构失衡是导致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出现波动和宏观调控出现不同效应的重要因素。要调整利益结构,就要清晰界定公有制各层次的产权、合理调整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利益关系、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构建合理透明的利益结构调整长效机制,而这些又有赖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关键词:市场经济模式;利益结构;宏观经济;宏观调控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F1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11)07-0005-09
      
      一、中国市场经济模式的特点
      
      金融危机发生以后,中国以其在危机中经济稳定复苏的表现备受关注,也引发了人们对所谓中国模式的讨论,毁誉不一,各见智仁。其实,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提出了中国特色的问题,后来确定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关于中国的市场经济模式的理论表达,也明确说明了中国市场经济模式的性质。
      不同的国家往往会有不同的经济模式。例如学术界曾经把市场经济国家区分为三种模式:以英美为代表的利伯维尔场经济模式、以日本为代表的政府主导市场经济模式和以德国为代表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几种模式各有特点,又具共性。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些国家的内部经济结构已经发生很多变化,在国际化全球化的背景下,所谓不同模式的边界已经比较模糊,模式的内容和特征也在不断变化之中,而相互借鉴和学习,强调国家间经济利益的共同性和经济政策选择的协调性也为人们共同理解。中国作为一个后发的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型而来的市场经济国家,其特殊性不容被忽略;同样,中国作为国际大家庭的一员,作为一个开放的国家,其经济政策选择和发展模式与国际社会共同的一面同样不容被忽略。因此,从中国发展看社会主义,从全球化看市场经济,是我们理解当前中国市场经济模式的基本出发点。
      中国市场经济模式有什么特点?中国市场经济模式不同于已有的三种模式,因为这三种模式都不是在传统的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上形成的,没有斯大林主义的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響,而且市场经济的发展都已有一百年以上历史。中国不同,中国在一个和平的环境中真正搞市场经济只有三十多年时间,而且中国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中,不可能摆脱以往制度、习惯和意识形态的影響。中国模式是一种转型中的模式。中国模式的特点就在于一个“新”和一个“旧”上。所谓新,是指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形成了根本不同于以往体制的新体制,即市场成为资源分配的基础方式而不再是计划“一竿子插到底”的命令式经济,经济结构和经济运行机制发生了根本性改变。所谓旧,是指在这个新体制中,还保留有旧体制的因素和成分,政府作为经济的主导力量,不仅在广泛的经济领域发挥作用,而且还经常有强势的表现。
      这个“新”,是针对中国的传统体制而言的,对于市场经济国家来说是旧,因为新体制的基本内容符合市场经济的一般要求,是市场经济国家早就实践过了的事物。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我国在市场经济机制的激励下,所要追求的目标即工业化城市化以及所走的道路即依靠资本等要素投入实现经济增长的增长方式也是“旧”的,也是作为“过来人”的发达国家经历过的事情。
      这个“旧”,是针对中国的新体制而言的,在新体制中,传承了过去体制中的一些东西,例如公有制、国有企业、大政府体制等等。这些东西对于市场经济国家来说却是新,因为中国把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融合起来了,不仅西方经济学理论,就是传统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经典理论也没有如此论证过。在中国进行的制度变迁过程中,正是这种传承,既体现了一种社会博弈基础上的制度创新,又体现了一种兼顾左右的路径依赖,当代中国经济社会的若干特征也由此而表现出来。
      经济模式包括社会经济运动的基本方面,即资源的配置、财富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以及这一运动所依赖的制度。经济运动的起点和终点都离不开社会成员的利益和他们之间形成的利益结构。本文仅从利益结构与经济运动的关系方面来对中国当前的经济问题进行探讨。
      
      二、新利益结构的形成及其特点
      
      从经济现象来观察,凡是经济制度的变迁在实质上都是社会不同成员之间利益的调整和重构。人们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形成一定的经济关系和利益关系,构成一定的利益结构,在此基础上建立的一定的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决定了社会经济的运行机制或运行原则,因而利益关系和利益结构反过来对经济活动又有多方面影響。人们的利益结构因经济活动而形成,又要在经济活动中寻求平衡,如同宏观经济运行中商品的运动必须保持总供求关系基本平衡一样,人们的利益关系和利益结构也必须保持一定的平衡关系,才能够使经济运行保持一种良性的常态。
      利益结构指社会不同成员依据其特定的社会经济地位、职业和身份,通过社会认可的方式所获得的经济利益的组合状态。考察社会利益结构可以有不同的视角,如所有制结构、收入分配结构、居民财产结构、阶层结构、资源分配结构等都可以表现一定的利益结构。这里的利益也是多方面的。但在经济活动中,不同社会成员最重要的利益主要是两个:一是实际拥有的财产,二是对可用资源的实际支配能力。本文主要从这两方面来分析利益及其结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利益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成员的利益本身是由计划安排的,利益结构十分单一,社会成员分为三大阶层(当时叫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干部知识分子阶层),阶层之间有差别,但这种差别和阶层内部利益差别都不大。这种利益结构与计划安排生产、流通和消费是相适应的,因为社会成员对财富的分配和获取、他们所掌握的财富数量与资源分配都不受市场支配,在计划中不会有太多的分配差距和利益的不平衡,利益格局较为一致和均等。但这种体制的运行实践是形成了长期的低效率和普遍的贫困。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资源分配和经济运行由计划机制转变为市场机制,所有制出现了多元化结构,社会阶层急剧分化,出现了不同的利益主体和多个新阶层。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各阶层分配财富和支配资源的方式、途径都离不开市场,这就产生了计划经济体制下没有过的财富分配机制和资源分配机制,形成了一个新利益结构。
      这个新利益结构由于是在新旧兼容的新体制中形成的,它既具有一般市场经济体制的特征,又具有中国式的特点。
      首先,新利益结构的多元性、差异性、倾斜性表现了一般市场经济的特征。中国经济改革是市场化改革,市场化改革的核心是多种所有制并存,承认多元化的利益主体,并以市场机制作为资源分配、财富分配和利益调节的基础。不同所有者和不同利益主体的出现,使社会成员能够以不同的方式占有和分配资源、财富,不同利益主体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济选择过程中,必然出现利益的差异,出现阶层的分化。因此,改革以来就出现了城乡居民、垄断行业与非垄断行业、资本所有者和工薪劳动者、管理者阶层和普通劳动者阶层、蓝领和白领等等这些利益分化现象,出现了由不同阶层和

    推荐访问:结构调整 中国 利益 模式 宏观经济调控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