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作文范文 > 正文

    中国宏观经济的两难问题

    时间:2021-02-25 00:01:20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yhji/yhji201010/yhji20101012-1-l.jpg
      全球经济复苏一波三折
      
      全球经济虽然从2009年末就开始步入复苏轨道,并且在2010年初表现强势,但之后却显著放缓,甚至出现一波三折。全球主要经济体每月报出的数据时好时坏,恢复进程十分缓慢。尤其是自四月爆出的希腊主权债务危机,更使欧洲国家普遍存在的严重财政赤字和高额负债问题浮出水面,沉重打击了欧洲经济复苏的信心,直至由欧盟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联手筹巨资救助才得以暂时安顿。
      美国经济形势好于欧洲。在金融危机发生后,奥巴马总统虽然多次呼吁美国经济不能过度依赖于华尔街和金融业,并提出重振美国实体经济的计划,拟用五年左右时间将美国出口贸易翻一番。但看起来实施这样一项计划并非易事,其难点在于:这实质上也是一项结构性调整,短时间内很难见效或完成。目前,美国经济正处于尴尬境地,奥巴马政府举步维艰,面临中期选举,支持率却不断下滑。
      中国的情况显然好于欧美。一般认为,2010年中国经济增长应该是继续高歌猛进,但现实并不顺畅。突出的问题是:一方面我国的经济增长正逐步失去渐趋加快的发展势头,开始出现下行压力;另一方面明显的资产泡沫及通货膨胀预期像石头一样紧紧压在身上。2010年不仅是最复杂的一年,也是最困难的一年。相比2009年的方向明确、上下齐心,2010年则有些方向感不明,各方面相对掣肘,乃至不知所措。当前我国宏观经济不仅面临如何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问题,还需要应对如何治理资产泡沫、管理通货膨胀预期等问题,因而就出现了所谓的两难局面。
      
      中国宏观经济的两难问题
      
      具体分析,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所谓的两难问题,主要由如下因素构成:
      国际经济形势难以恢复到金融危机前的水平,外需的拉动作用减弱
      此次金融危机发生前,欧美等国主要依靠大量举债刺激消费,带动了本国经济增长,同时也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促使全球在生产与消费之间实现大体平衡。然而金融危机彻底打乱了全球这种危险的平衡关系,欧美等国难以进一步通过扩大债务来刺激消费,致使消费市场持续不振,这就给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出口造成困难。若重新恢复平衡就需要一个新的全球体系,这是相当复杂的。
      2009年中国首超德国,成为全球出口的第一大国。并且中国出口以劳动密集型的中低档消费品为主,需要直接面对欧美等终极消费市场。因此,如果全球消费市场无法恢复到金融危机前的规模和水平,那么对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必然形成明显的制约。虽然2010年上半年,中国外贸进出口保持了接近40%的高速增长,但多半是上年同期的负增长致使基数较低,以及欧美国家需要重建库存的缘故。全年来看却未必乐观,下半年可能呈现明显的下滑之势。
      此外,欧美等国原来形成的依靠发展虚拟经济来支撑负债消费的经济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纷纷提出重建实体经济。这种局面必然加剧与发展中国家的市场竞争,遂对中国产品出口带来明显的抵制压力。这也是近期欧美等国针对中国出口产品的贸易保护主义明显抬头的主要原因。
      
      中国以出口为导向的外向型经济增长模式,在后危机时期将面临多种挑战
      
      第一个挑战来自全球贸易失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向型经济增长模式的发展与形成,主要得益于中国存在巨大的“人口红利”和“土地红利”,以及外汇储备的急剧增加。但要注意到,在中国生产大量日用消费品并出口欧美等国市场的同时,全球贸易失衡现象也日益严重,中国的贸易顺差持续放大,美欧等进口商品的消费大国,必然相对地反映出贸易逆差。美欧等国在这个问题上并无良方妙法,只能通过举债甚至以发行货币的方式予以支付,求得贸易的平衡,这就是美欧等国主权债务为何连年大幅上升的原因。当这种平衡关系处于不断扩大和可持续的范围内时,其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也许会形成“双赢”的格局。然而一旦这种平衡关系超出极限,就会产生严重的破坏作用,例如此次全球金融危机。而其后,发达国家紧急出台的救助措施,等于政府大把撒钱,更使主权债务问题雪上加霜,在某种程度上进一步加剧了这种不平衡性,为未来发生下一轮经济危机埋下祸根。
      第二个挑战来自“人口红利”的逐步消失。随着中国经济长达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低端劳动力资源逐渐消耗殆尽,近两年劳动力市场明显出现由买方市场向卖方市场的转化。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也导致不少企业展开新一轮的搬迁运动。劳动工资的明显上升,以及人民币迫于内外压力不得不重启升值步伐,使得“中国制造”的成本优势显然正逐步丧失。不少外资企业开始考虑搬迁到东南亚等成本更低的国家,并对中国的投资环境诟病不断。种种现象都表明,中国的制造业环境正在发生着明显的转化。但从另一个方面看,当今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居民的收入水平以及消费结构早已今非昔比。如果长期依靠低成本的优势在国际上竞争,中国的经济发展、收入水平将永远难以提高到现有发达国家的水平。因此“人口红利”的消失也在情理之中。
      第三大挑战是“土地红利”面临的尴尬局面。“土地红利”的产生,依赖于中国经济长期持续的高速增长,从而形成巨大需求并拉动土地价格不断上涨。这是中国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必然体现。但现在也开始面临严重的挑战:一是土地与房地产开发的暴利,依赖于持续不断的货币扩张创造出的宽松的社会流动性。但经过2009年的巨额放贷之后,中国的货币扩张在一个短时间内已经过多,再膨胀下去将会出现资产泡沫濒临崩溃的危局。二是土地及房地产开发与购房者的实际购买力之间必需保持合理的大体平衡,而一旦距离拉大并出现社会两极分化的严重局面,将会形成对房地产市场的制约。任由房价无节制上涨,必会引起民怨沸腾;而严控房地产市场,又会对经济增长构成威胁。三是随着转让土地的农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其议价能力也迅速提高,各地不时爆发的有关在土地拆迁中的群体事件,其背后体现的是农民与地方政府的一种博弈行为,其实质就是对“土地红利”的争夺。
      三大挑战均会促使“中国制造”的成本不断提高,必然造成“中国价格”的持续攀升,最终将使中国制造业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明显受压。
      
      美欧刺激政策造成全球流动性泛滥,中国宏观经济调控难度增加
      
      金融危机爆发后,美欧等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出台最为宽松的货币政策,主要央行基准利率均降到0〜1%的历史最低水平,至今已持续超过20个月,这就为全球市场释放出大量流动性。经济学家普遍担心这种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若长此以往,必定会引发新一轮的资产泡沫及通货膨胀,从而为未来全球经济稳定埋下隐患。但现在的问题不是这些国家没有看到危害性,也不是他们不想早点退出,而是经济迟迟难以启动,处于无计可施的状态之中。这就造成发达国家与新兴国家之间出现了一种明显的两极化现象:发达国家普遍存在低利率、低通胀、经济低增长却流动性过剩等局面;而中国等一些新兴国家的共性特点,则是低利率、流动性过剩和经济高增长、高通胀预期并存。
      在这种两极化的大环境下,国际热钱大量流入中国,再加上2009年中国银行业的不审慎放贷行为,就造成中国的货币信贷投放过多,从而产生明显的资产泡沫及通货膨胀预期。这种情况的发生,给今年以来中国宏观经济调控出了一道难题,即一方面需面对走势并不稳定的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又要严控不断上涨的资产泡沫及通货膨胀,所以常感左右为难,不好把握。
      
      2009年中国财政信贷刺激性政策力度过大,后遗症开始显现
      
      一般来说,经济增长可分为两种不同类型:一是实质性经济增长,它以科技创新为突破口。新技术在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和国民经济运行效率方面所带来的巨大价值,及其对GDP的重要贡献,是实质性经济增长所描述的真实内涵。二是名义性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货币供应量的过快扩张来实现。货币创造需求,一个时期货币供应量的高速增长必然引发社会总需求膨胀,而社会总需求膨胀必然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然而这终究是不可持续的,这种经济增长多半会表现为巨额的投资行为,其结果一定会造成国民经济投资比例的严重失衡,并不能进入一个持续的良性循环状态。最后在高通胀的压力下,还会出现国民经济的失控现象,过不了几年就得进行一次大的调整,以使国民经济重新达到平衡状态。

    推荐访问:两难 中国宏观经济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