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作文范文 > 正文

    宏观经济:最急是通胀

    时间:2021-02-25 00:01:0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外部需求增长放缓的风险可能仍然可控,调控政策能否适时适度尚存挑战,关键在治理通胀
      
      中国经济高增长能否持续?除却原有的内部变量,一个重大外部变量——美国经济在2008年发生衰退——正在成为现实。对于这股外部寒流来袭,中国的相对乐观者仍认为,这或许正是处于高空的中国经济调整姿态、改变飞行轨道的时机。谨慎的宏观经济分析师则会提示一个前提:如果出现外部需求的急速放缓,希望它不是与中国严厉的宏观调控或紧缩政策同时发生作用。
      这正是决策者在2008年这个特殊的年份所面临的挑战。
      
      内热能否抵御外冷?
      2008新年前后,对于美国经济是否将陷入衰退的讨论愈加盛行。其中,摩根士丹利、高盛等华尔街大型投行最为悲观。摩根士丹利亚洲主席斯蒂芬罗奇认为,美国次贷危机只是表象问题,影响更大的是美国住房和信贷市场的泡沫可能破裂。
      1月21日至22日,包括上海、香港、深圳在内的全球股市的大面积暴跌,便是金融市场这种担忧及恐慌的最清晰表白。
      此前,高盛公司发表报告称,美国住宅市场滑坡和信贷紧缩所带来的冲击波,正将美国经济推向衰退。高盛中国经济学家梁红认为,全球需求增长的大幅放缓必将对中国经济和企业盈利产生显著影响。
      鉴于中国出口增长将放缓,她将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测从上次的10.3%下调至10%。不过她补充称,2009年中国仍可保持10%的趋势增长率。
      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也在1月调低了GDP增速预测,由原先的11%下调至10.5%-11%。他感觉到“美国经济进入衰退的迹象愈加明显”,因而将今年中国以人民币计算的出口增速预期从11.8%下调至10%。
      但他仍认为,2008年是中国的奥运年和地方政府换届年,消费和投资需求强劲,足以抵御外需走弱。
      摩根士丹利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王庆称,美国经济的温和衰退,将使中国经济迎来“输入型软着陆”(imported soft landing),而中国相对减弱的出口将被持续强劲的国内需求所抵消。
      多数中国的经济分析师认为,外部需求的放缓在年内极可能成为事实。实际上,从去年三季度开始,中国出口增速已开始下降,但显现的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仍相对有限。分析师预计的今年中国出口增长率,多数为20%至24%之间;但进出口总量将继续创下新高,贸易顺差续增至3100亿-3500亿美元。
      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向《财经》记者表示,外部需求的不确定性,会给中国经济带来一定的风险;但综合其他因素来看,“这样的风险仍处在可以管理的范围之内”。他所担心的是,严厉的宏观调控和外部经济的急速衰退同时或者相随发生。“这会让市场承受很大压力”。
      中信证券、银河证券及安信证券等都注意到了国内消费正呈现出的亮色。中信证券的研究报告认为,收入增长、消费倾向及贫富差距等影响消费的三大因素,都在发生积极变化,零售增长被通胀侵蚀的局面将得以改观。
      实际上,中国政府官员已经注意到了外部可能的不测。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刘鹤在参加《财经》年会时即表示,2008年“中国面临的外部风险大于内部风险”,“要特别注意观察国际宏观经济走势,考虑各种变化及预案。”
      在新年前后各家政府智库、中外金融机构、学术团体及国际组织发表的经济展望报告中,2008年中国GDP增速的预测高值为11%,低值为9%,最集中值为10%至10.8%。这是继2007年增长11.4%之后又一个增速较高的年份。
      提出“升级繁荣年”的银河证券认为,经济小幅放缓是对偏快的纠正,并非经济增长发生了趋势性改变。而保守者如雷曼兄弟则认为,今年中国GDP将是六年来增幅首次低于10%,而且受出口连累的经济放缓将带来产能过剩问题。
      
      信贷控制以什么力度和节奏?
      2007年12月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立了2008年货币政策从紧的取向。2008年,从紧的力度与节奏将会如何?
      花旗集团中国经济学家沈明高称,从紧货币政策最主要的手段可能是信贷控制。
      据《财经》记者了解,金融管理部门已经量化了今年的一大调控目标:新增贷款规模不超过去年,即总量约为3.63万亿元,并将对银行逐季进行总量指导调控。
      沈明高测算,如果以去年的增量规模3.63万亿元为参照,则今年的新增贷款增幅将从去年的超过16%下降至13.86%。
      高善文将13%-14%的新增贷款增幅理解为中性偏紧一点。但他认为,现在经济承受这种压力的能力比较强,如劳动力市场偏紧,居民收入增幅很高,制造业盈利状况良好,企业ROE(股本回报率)、销售利润率都处历史最高水平。从银行经营状况、政府财政收入等角度看也是如此。
      不少投资者及企业界人士已开始担心过度紧缩的风险。对此,摩根士丹利王庆认为,在“输入型软着陆”情形下,中国政府决策部门实施激进紧缩措施的意图,不太可能始终如一地执行下去,出现“因政府失误而造成过度紧缩”的可能性很小。
      沈明高也认为,新增贷款总量控制指标,可能会因美国引起的外部经济疲软而在国内的呼声中放松。
      在2007年加息六次之后,多数研究机构认为,尽管中国实际利率尚未达到中性水平,但为避免与国际间利差进一步缩小,利率继续上调的空间有限,年内最多加息54个基点。货币紧缩政策在上半年集中出台的可能性很大。
      分析人士称,紧缩政策更多地将依赖数量型工具和人民币升值。此时,稳健的财政政策也将发挥其作用,政府在不扩大赤字规模的基础上,仍可加大促进国内消费的支出,如社会保障、卫生、教育和住房保障等,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补助。尽管此类政策短时间内不一定见效,但中期必将发挥作用。
      
      通胀还有多久?
      2007年,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的走向,突破了政府3%的控制目标,也大大超出各机构年初的预测。当时,多数对CPI同比涨幅的预测落在2%-2.5%区间,但实际上CPI涨幅自8月起连续五个月超过6%,全年达4.8%。
      多位分析师对物价上涨作此解释:这是国际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走高、燃料乙醇上马使国际玉米等价格上涨传导至国内的结果。而此时,国内农产品供应并未相应增加。中信证券诸建芳等提出,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业劳动力供给减少,农民将要求更高的农产品价格来补偿失去进城务工的机会成本。而下游行业成本转嫁能力增强,行业集中度提高,也有助于企业通过提价转嫁成本压力。
      哈继铭称之为“输入型通胀”。他认为,推动因素除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高涨,还包括农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和消费升级带来食品价格上涨、中国货币增速多年高企等。
      高善文称,2007年PPI(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涨幅并不高,整个资源、基础设施供应的紧张状况不明显,这与1994年和2004年发生通胀时不同。但去年CPI同样很高,关键在于2007年以来劳动力工资的加速上升,而第三产业利润率下降。他认为食品领域涨价只是表象,真正推升通胀压力的,是服务部门劳动力工资的增长超过了其劳动生产效率的进步。
      基于翘尾因素、国际油价仍居高位、国际粮价上涨,以及新劳动合同法可能带来劳动力成本的加速提高等,哈继铭已将2008年CPI预测由原来的4.0%-4.5%上调至5.0%-5.5%。
      高善文也认为今年的CPI涨幅不会低于5%。多数机构的预测集中在4%至4.5%,并预计呈前高后低之势。
      2008年肇始,为遏制通胀预期扩散,政府接连出招。先有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门研究稳定物价工作,并规定能源、公用事业价格及学校学费等近期不得提高。随即,国家发改委宣布,自1月15日起,对包括粮食、食用植物油、肉类及其制品、乳品、鸡蛋、液化石油气等重要商品实行临时价格干预措施,提价需申报政府批准,调价须备案。
      政府如此罕见地对多种重要商品实施价格管制,当是出于通胀恶化的担忧,意在为制定新政策和既有政策发挥作用赢得时间。但是,价格管制并不能改变人们的通胀预期。
      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1月24日承认,2008年物价“面临比较大的上涨压力”。他认为这一轮物价上涨是“综合影响的结果”。要控制物价的上涨,“需要采取多方面的措施,这些措施要收到成效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如何应对通胀压力,哈继铭建议政府短期内以货币紧缩、人民币升值、粮食补贴为主,长期则应尽快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以充分发挥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有效性,推出物业税并理顺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以有效遏制土地价格上涨,继续补贴粮食生产环节。
      哈继铭认为,目前的情形使人民币升值的益处远大于害处,既有助于抑制输入型通胀,又可使央行被动释放的本币供应量相对减少。他预计人民币全年升值10%。
      高善文也提出,要消除目前的通胀压力,最好的办法是加速人民币汇率升值。他认为,加快人民币升值,淘汰边际上没有竞争力的中国企业,解放这部分第二产业劳动力资源,使之重新转入第三产业,从而降低整个经济的劳动工资增长压力。此外,加快升值还有助于降低整个经济的总需求,降低原材料成本,从而稳定通胀压力。

    推荐访问:通胀 宏观经济 最急是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