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作文范文 > 正文

    【清华文学社和“新月四子”】新月文学社

    时间:2020-08-17 07:18:46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中国新诗坛有“新月四子”,就是饶孟侃、朱湘、孙大雨、杨世恩四位青年诗人。这个称号是怎样来的呢?   著名的清华文学社是五四新文化运动高潮中的产物,由当时的清华学校(即庚子赔款留美预备学校)于1921年11月20日成立。这是我国最早的大学生文学社团,迄今已九十年。清华文学社选举书记闻一多(1899-1946),干事梁实秋(1903-1987),下分小说组、诗歌组、评论组等。诗歌组长也是闻一多。
      1922年5月21日,清华文学社召开“送旧迎新会”,送的是闻一多等出国留学,迎的便是饶孟侃、孙大雨、朱湘、杨世恩等七个新同学入社。
      清华文学社编辑出版过一套“清华文学社丛书”,有闻一多和梁实秋合作的《冬夜・草儿评论》(1922年)、闻一多的第一本新诗集《红烛》(1923年)等。
      1925年,闻一多从美国学成归国,在北京艺术专科学校任教,他又会同徐志摩等人创办第一个纯诗歌副刊《北平晨报・诗镌》,在其上发表诗作的诗人群体,包括几位清华文学社的成员。后来他们被称为“新月诗派”。
      他们提出新诗要具有“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辞藻),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开创了我国新诗格律体流派,影响了不少后起诗人。
      早年就读于清华学校的饶孟侃、朱湘、孙大雨、杨世恩四个同学,在诗歌方面都可算作闻一多的及门弟子。当时文人还是旧时代传统的规矩,有名又有字或号,通常相互称 “字”或“号”,不称名。朱湘字子沅、孙大雨号子潜、饶孟侃字子离、杨世恩字子惠,四个同学合租北京西单梯子胡同的两间屋子,经常在一起吟诗作赋。四人的字号都带有“子”字,又同为诗歌界后起之秀,所以被称为“新月四子”。
      杨世恩(子惠)性情随和,与世无争;其他三位诗人,性格相似,都恃才傲物、愤世嫉俗,脾气急躁,态度暴烈,生活上难免时不时发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有一次,子沅竟然叫大司务(做饭的厨子)请子离“从饭桌走开”,好让他独自写作。
      几个年轻人的言谈举止,颇有魏晋风骨,名士派头。
      子离饶孟侃
      饶孟侃,1902年3月24日生于江西南昌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1916年,十四岁的饶孟侃考入清华学校读书,逐渐成为一个文学青年,1923年5月加入了清华大学文学社。
      在清华,饶孟侃还参加了新月社的活动。新月社成立于1923年3月,据徐志摩讲,新月社前身是聚餐会,后来发展为有固定社址的俱乐部。目的是想集合大家的力量,自编戏,自演剧。社名是徐志摩根据泰戈尔《新月集》所取,地址就在北京西交民巷西头松树胡同七号。活动除了每两周聚餐一次外,还自编自演小戏,举行新年年会、元宵灯会、古琴会、书画会、读书会等。
      1924年7月,饶孟侃从清华毕业,因为膳食不洁与斋务一外籍职员发生争执,职员以阻止留学相要挟,一怒之下,他放弃留美,待在北平,与朱湘等同住,每日寻章觅句,不亦乐乎。
      1926年,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诗人中最早作出反应的是饶孟侃和闻一多,他们相继发表了揭露敌人暴行、歌颂爱国志士的诗篇。同年3月25日,惨案发生后不到七天,饶孟侃率先在《晨报》上发表了22日写成的《三月十八日――纪念铁狮子胡同大流血》,充分表达了诗人难以压抑的愤怒。
      饶孟侃是新月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对新诗的创作和理论作出了突出贡献,被闻一多称为诗的“奇迹”。
      饶孟侃先后在安徽大学、浙江大学、河南大学、西北联合大学任教。1939年8月,应国立四川大学聘,他到成都任外文系教授,主要讲授英国文学、英诗和莎士比亚,担任过系主任,直到1954年9月。此后历任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外交学院教授。但是不再写新诗。1967年4月2日,饶孟侃因胃癌在北京去世,享年六十五岁。
      子沅朱湘
      朱湘字子沅,1904年生于湖南省沅陵县,原籍安徽太湖县。当时父亲在湖南沅陵做官,不幸父母早逝。自幼天资聪颖,六岁开始读书,七岁学作文,十一岁入小学,十三岁就读于南京第四师范附属小学。1919年入南京工业学校预科学习一年,受《新青年》的影响,赞同新文化运动。
      1920年考入清华学校,参加清华文学社活动。1922年开始在《小说月报》上发表新诗,并加入文学研究会。此后专心于诗歌创作和翻译。
      朱湘于1924年在即将毕业时,因为在清华学校抵制斋务处在早上学生吃早餐时点名的制度,经常故意不到,记满了三个大过被开除学籍。他在通信中说:“你问我为何要离开清华,我可以简单回答一句:清华的生活是非人的,人生是奋斗,而清华只钻分数;人生是变换,而清华只有单调;人生是热辣辣的,而清华是隔靴搔痒。我投身社会之后,怪现象虽然目击耳闻了许多,但这些正是真正的人生。”朱湘被开除后,先到上海,在子潜的老母家里做客,住了一些时候,因为性情怪僻,给居停主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朱湘和“新月派”在思想上和情感上有很大的距离。他很早就同徐志摩等人决裂。同时,他也厌恶他们这批人的贵族生活作风。1925年他出版第一本诗集《夏天》。不久自办刊物《新文》,只刊载自己创作的诗文及翻译的诗歌,自己发行。因经济拮据,只发行了两期。
      1926年他恢复清华学校的学籍。1927年9月赴美国留学,先后在威斯康星州劳伦斯大学、芝加哥大学、俄亥俄大学学习英国文学等课程。那里的民族歧视激发了他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他幻想回国后开办“作者书店”,使一班文人可以“更丰富更快乐的创作”。
      为家庭生活计,他学业未完,便于1929年8月回国,应聘到安徽大学教授英国文学,但又与校方不和。1932年夏天去职,漂泊辗转于北平、上海、长沙等地,以写诗卖文为生。他为谋职业到处奔走,家庭矛盾也日渐激化。终因生活窘困,愤懑失望,于1933年12月5日晨,在上海开往南京的客轮上投江自杀,年仅二十九岁。据目击者说,朱湘投江前还朗诵过德国诗人海涅的诗。死后,第二本诗集《草莽》于1937年出版。
      子潜孙大雨
      孙大雨字守拙,号子潜,1905年1月21日生于上海,祖籍浙江诸暨。1922年考入清华学校高等科,参加清华文学社;1926年赴美国留学,就读于新罕布什尔州的达德穆斯学院,1928年以高级荣誉毕业。1928年到1930年在耶鲁大学研究生院专攻英国文学。1930年回国至1957年,历任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北京大学、国立青岛大学(今山东大学)、浙江大学、暨南大学、中央政治学校、复旦大学等校英国文学教授。其间,1946年由罗隆基介绍加入民主同盟。1947年国共两党在战场上互争胜负的时候,他参加了共产党地下组织领导的上海市大学教授联谊会,被推为干事会主席。
      在极“左”思潮统治时期,孙大雨长期遭受不公正待遇,甚至遭受了长期的牢狱之灾。直到平反,中间耽搁了整整二十七年的宝贵时间。粉碎“四人帮”后,孙大雨调入华东师范大学外文系。他不仅是一位诲人不倦的严师,也是一位诗歌和翻译方面的实践者兼学者。
      他自1919年发表诗作,一生翻译有莎士比亚戏剧《李尔王》等八部,数量不多,但是质量颇高,他首先运用自己创建的音组理论翻译莎剧,以汉语音组对应莎剧原文的抑扬格五音步,力求导旨而传神。除莎译外,孙先生还有部分屈原诗英译,中国汉唐古诗(包括潘岳、刘伶、陶潜、韩愈等作者)英译和部分英文名诗汉译,分别收录在《屈原诗选英译》、《古诗文英译集》和《英诗选译集》等译作中。1997年l月5日逝世于上海,享年九十二岁。
      子惠杨世恩
      杨世恩字子惠,1905年生,在“清华四子”中是年龄最小的一个,也是成就最少的一个。因为他大约二十岁就英年早逝,没有来得及发挥他的诗歌天赋。关于他的史料几乎找不到什么。杨世恩只留下一首好诗《她》,幼稚而有才:
      人说上帝是个勇士的形象/一身多少英雄气概/我说上帝像个婴孩的模样/一心满是天真的爱/不然上帝怎能创造她的心/除非把自己的心灵作模型。
      人说上帝是个老翁的形状/万缕银丝披满肩背/我说上帝像个妙龄的女郎/像白莲在风中摇摆/不然上帝怎能创造她的形/除非把自己的样子作模型。
      朱自清先生把20世纪上半叶的新诗分为三大流派:一是自由诗派,以郭沫若、蒋光慈为代表;二是格律诗派,以闻一多、徐志摩和“新月四子”为代表;三是现代诗派,以李金发、艾青、戴望舒为代表。而后来的冯至、卞之琳继承了格律诗派的传统。
      “千古文章未尽才”,后人惋惜由闻一多一手培养的“新月四子”在诗歌方面都是“未完成的杰作”;其实,就连新月派的主力――闻一多和徐志摩,又何尝不是“未完成的杰作”呢?
      从闻一多、徐志摩到冯至、卞之琳,“新月四子”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多年来,国际汉学界、华语文艺评论界对于“新月四子”进行的研究经久不衰。

    推荐访问:清华 文学社 新月 清华文学社和“新月四子” 清华文学社和新月四子 文学社阵线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