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作文范文 > 正文

    数字时代谈备份:数字时代

    时间:2020-08-06 07:48:2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编者按2006年12月26日发生的台湾地震造成海底光缆断裂,使得中国大陆地区联系外部的网络发生错乱:MSN拒绝登录,服务器在国外的网站大多无法使用……对于天灾人祸造成的损失,人们很难预料,因此,安全观念和安全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在数字时代的备份意识将成为职业行为的一种重要保障。
      
      中华民族是有大智慧的民族。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便产生了“有备无患”的典故。今天,人类社会已是电脑时代、数字时代、网络时代。因此,对“有备无患”这一成语或许可以有一个新解:“备:备份。对数据采取复制或系统采取双重以上保护措施,便可以避免损失”。
      
      个人:从观念树立到习惯养成
      
      我们在使用计算机过程中,每个人可能都经历过这样的情况:一个误操作,便莫名其妙地删除了一个文件,且再也找不回来;再严重一些,是突然死机,而正在操作的文件没有存盘;最严重的,是计算机系统崩溃而导致大量数据丢失。在这种时刻即使捶胸顿足已晚矣。
      在数字时代,数据是有价值的,数据越重要、数据量越大,其价值越高。为了避免重大和永久的损失,惟一要做的就是备份。
      对个人来说,计算机数据备份采用的手段并不复杂,通常是将硬盘上的数据备份到移动硬盘、光盘等存储介质上。一旦计算机数据丢失,便可以很快恢复和重建。关键是习惯的养成,如每月数据当月备份一次,频繁一些每周备份一次,当天重要数据当天备份,重要数据备份至少要双备份,如将数据刻录在两张光盘上或存储到两种不同介质中。
      新闻工作者的备份观念应该更为宽泛,并以此确保采访工作的万无一失。如传送稿件要用自己两个不同邮箱向对方两个不同邮箱发送,并及时通过电话等加以确认;再如出差时存储卡、电池、甚至不同规格的转换插头等都需要备齐;尤其是外出采访时要携带两种以上的不同发稿终端。
      这里举两个例子。1999年12月,人民网派两名记者赴澳门参加回归报道,但在某天的采访中,仅仅由于数码相机的电池没电了,而由于疏忽备用电池又未在身边,导致整个下午未拍一张照片,原计划发回的一组图片报道只好泡汤。这一次“失手”让这两位记者刻骨铭心。2003年3月20日,美军对伊拉克实施军事打击,台湾中央社特派记者陈正杰当时在美军考本斯巡洋舰上,当他目击战斧式导弹发射时便随即发稿了。陈正杰后来出版了《媒体与战争》一书(台湾匡邦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3年5月出版),其中一段文字描写了那次采访所带的装备:“我带了两部笔记本电脑,三部数码相机,四个定焦及变焦镜头,两个适用于各种数码相机存储卡的读卡器、数字摄像机、两个录音机、各种充电器。租用了卫星电话。防毒面具留在家里,但行李依然超重,行动困难。”陈正杰在采访重大事件的“备份”意识,由此可见一斑。今天记者进行采访活动,当一种终端一种发稿手段遇到问题时,立刻可以启用另一种终端和发稿手段,保证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均能将稿件第一时间发送回媒体,已经成为对记者的基本要求。
      
      机构:从手段建立到机制保证
      
      2001年美国9•11事件给全世界的企业敲响了警钟,人为的突发事件完全可能导致众多企业信息系统的瘫痪。2006年12月台湾地震造成海底光缆断裂事故,导致互联网大面积的瘫痪或沟通不畅,再一次说明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完全可能对全球信息系统造成严重后果。
      “2003年8月14日下午,突如其来的大停电让北美多个大城市几乎陷于瘫痪,纽约、克利夫兰、底特律和多伦多等地多家大报的正常编务和出版受到严重影响。采编人员无暇理会拥塞的交通和闷热的办公室,怎样写稿、发稿和排版才是大问题,最要命的是,由于大部分印刷厂无法运转,第二天无法出报的阴影笼罩在报社头头们的心里,而距离平日报纸开机付印的时间只有10来个小时了。没电的电脑和传真机此时与废物无异,自备的小发电机成了宝贝。没有也弄不来发电机的,则想方设法用手电筒和蜡烛照亮纸笔,尘封多年的老式机械打字机也派上了用场,还有记者打开了汽车的引擎盖子,把笔记本电脑接上车用蓄电池,坐在马路牙子上赶写稿件。报社的生产主管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四处寻找应急的印刷厂,有些报纸,甚至求助于自己的竞争对手。”(康慨,《大停电考验美加报业》,载于《中华读书报》2003年8月20日)其实,这种状况很多国家、地区和城市都碰到过。
      对于高度依赖信息以及信息集中的企业来说,其中包括报社、广播电台、电视台、通讯社等新闻机构,如何尽量降低灾难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今天必须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于是“容灾备份”的保障手段和机制应运而生。一般来说,灾难大体上有以下三种类型:自然因素(水灾、火灾、雷击、地震等)、外来因素(电力或电信中断)、技术因素(电脑死机或网络受损)等。容灾备份就是指通过特定手段和机制,在各种灾难损害发生后,仍然能够最大限度地保障提供正常应用服务的信息系统。容灾备份可以分为数据备份和应用备份。数据备份需要保证用户数据的完整性、可靠性和一致性。而对于提供实时服务的信息系统,用户的服务请求在灾难中可能会中断,应用备份却能提供不间断的应用服务,让客户的服务请求能够继续运行,保证信息系统提供的服务完整、可靠、一致。
      对报社、广播电台、电视台、通讯社等新闻媒体来说,其运作一时一刻也不能停止,不论是数据备份还是应用备份,都格外重要。如新闻媒体至少都会采用两路以上的电源保障,有的还需自备发电机以防不测。在电脑时代、网络时代的今天,病毒感染和黑客攻击也可能造成数据的大量丢失。因此,数据备份是容灾系统的基础,将备份的磁带存储在异地,进而建立应用系统实时切换的异地容灾备份中心也需要提到议事日程。对我国新闻机构来说,备份的手段已经有了,关键是建立备份的机制。备份机制不仅是指物理结构上的,更重要的仍然是从领导到每一个员工对“备份”的高度认知以及相关制度的建立。

    推荐访问:备份 数字 时代 数字时代谈备份 数字时代 数字时代2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